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基层党组织处在高校工作的第一线,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校组织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从活动载体与机制创新着手,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对于加强党对高校领导,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基层党组织 问题 活动载体与机制创新
高校基层党组织处在高校工作的第一线,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校组织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基层党组织主要包括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它们在校党委、院(系)党总支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1]近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设置还不完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长效机制保障。
一是组织设置还不够完善。随着办学规模扩大,某些高校多校区、多模式管理体制并存,一个党支部成员可能被分散在几个区域,给组织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在研究生与本科生党支部的设置中,还存在支部规模过大的问题。二是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首先是专职党务管理人员偏少,很多学生党支部书记都由辅导员兼任,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对党支部工作投入不足。而部分党员教师认为支部工作只付出、奉献,没有相应的地位、待遇,一般也不愿意担任支部书记,现实中甚至出现“轮流坐庄”的现象。其次是队伍还不够稳定,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来源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还没有长期做党建工作的准备和经验。三是基层党建工作缺乏长效机制保障。现在党建队伍中兼职者较多,进修提高的机会较少,部分人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不安心工作。
(二)组织生活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有效载体。
一是组织生活内容比较局限。有的基层党支部存在以发展党员代替支部活动的现象,特别是有些学生党支部,由于党员发展工作任务繁重,把绝大部分支部活动时间都放在了研究讨论发展党员工作上了;某些基层教工党支部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单位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使组织生活脱离实际,枯燥乏味,失去活力。二是活动形式呆板,缺乏创新。一些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学文件、读材料、搞座谈上,缺乏创造力与吸引力。在我们进行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与机制创新”问卷调查中,有58.8%的学生党员认为“党组织生活的开展是必要的,但目前活动形式稍显单一”。而且当今高校类似于一个“小社会”,基层党支部类型多,教学、科研、管理、产业、后勤及医院一应俱全,支部千篇一律的活动形式也无法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党员的要求。
(三)党员教育管理、监督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一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考核评价方面精力投入不足,形式单一,造成入党前的教育紧而入党后的教育松,导致学生中出现“入党前加把劲,入党后松口气”的现象。二是个别党组织只把工作重点放在组织发展上,对教工党员的评价只是笼统的“思想品德和教育教学效果评价”,对学生党员的评价更多局限在学习成绩、评优状况和社会工作等外在表现上,而对其政治信仰、社会责任感和人格健康等深层素质的考核评价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体系。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评价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保持党的先进性。
因此,针对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力创新教育活动载体与机制,创造性地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与机制创新的实践探讨
(一)创新载体,深化教育,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效。
载体,作为在事物发展进程中生成和促进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加入物”,其承载功能和催化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2]当前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设多样化的工作载体,深化党员教育管理,才能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
第一,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高校应通过开设校园主题党建网站和建立党员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方便快捷的特点,从而实现党员的在线教育和管理。如有些高校积极建设网上“党员之家”,通过设置适合高校师生特点,阅读性和服务性较强的栏目,向党员及时提供思想信息,为党员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平台,同时,也方便对当前高校毕业流动党员进行网上教育和管理。
第二,要以党员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校外党员活动教育基地,可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光荣传统教育,可选择一些在改革开放中具有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的农村、企业、社区等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可与这些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学生、教工党员赴基地学习考察、参与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基地可以为党员提供各种便利,并尽量实现高校与基地的互惠互利。在基地的建设运行中,党员通过观察基地的发展变化,能切身感受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基层中产生的实际效果,加深对于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认识水平,从而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第三,要以开展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高校可围绕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面向校园、服务社会等实践主题开展党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热情。如可开展“党员模范岗”实践活动,教工党员应努力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学生党员应努力做学习的楷模、品德的示范;也可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发挥为教学服务、为他人服务、凝心聚力的作用,成为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主力军。
(二)规范程序,创新机制,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思想观念的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也应适应新的要求,围绕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实际,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努力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工作程序、运行机制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机制。首先,每个党员要在支部过组织生活,认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其次,基层党支部必须每隔一定时间安排一次党日活动,用以研究和布置工作,进行党的教育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再次,基层党支部每年要进行一次党员民主评议活动,通过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估每个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处理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最后,要建立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培训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员教育全过程,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
第二,要充分发挥党建示范点作用。各高校应建立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对照示范点,找差距、学经验、补不足,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示范点的建设不是权宜之计,不是表面化的摆设,而是要树立长期经营的思想,使它们能够尽可能长久地发挥示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应在党建示范点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工作规律及经验,使示范点工作更加充满生命力。
第三,要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操作性、实效性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估制度,能有效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开展党建评估,不断健全激励制约机制,表彰先进,严格奖惩,努力形成高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党建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2]刘金胜.基层党组织党建载体创新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0-71.
此文系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9年度学生工作科研立项“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与机制创新研究”成果之一。
关键词: 高校基层党组织 问题 活动载体与机制创新
高校基层党组织处在高校工作的第一线,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高校组织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对于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基层党组织主要包括教工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它们在校党委、院(系)党总支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发挥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1]近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但随着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发展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设置还不完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缺乏长效机制保障。
一是组织设置还不够完善。随着办学规模扩大,某些高校多校区、多模式管理体制并存,一个党支部成员可能被分散在几个区域,给组织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困难。在研究生与本科生党支部的设置中,还存在支部规模过大的问题。二是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首先是专职党务管理人员偏少,很多学生党支部书记都由辅导员兼任,由于辅导员日常工作繁杂,对党支部工作投入不足。而部分党员教师认为支部工作只付出、奉献,没有相应的地位、待遇,一般也不愿意担任支部书记,现实中甚至出现“轮流坐庄”的现象。其次是队伍还不够稳定,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来源于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和研究生,还没有长期做党建工作的准备和经验。三是基层党建工作缺乏长效机制保障。现在党建队伍中兼职者较多,进修提高的机会较少,部分人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不安心工作。
(二)组织生活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缺乏有效载体。
一是组织生活内容比较局限。有的基层党支部存在以发展党员代替支部活动的现象,特别是有些学生党支部,由于党员发展工作任务繁重,把绝大部分支部活动时间都放在了研究讨论发展党员工作上了;某些基层教工党支部不能很好地结合本单位中心工作开展活动,使组织生活脱离实际,枯燥乏味,失去活力。二是活动形式呆板,缺乏创新。一些基层党支部的组织生活还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学文件、读材料、搞座谈上,缺乏创造力与吸引力。在我们进行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与机制创新”问卷调查中,有58.8%的学生党员认为“党组织生活的开展是必要的,但目前活动形式稍显单一”。而且当今高校类似于一个“小社会”,基层党支部类型多,教学、科研、管理、产业、后勤及医院一应俱全,支部千篇一律的活动形式也无法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党员的要求。
(三)党员教育管理、监督评价体系亟待建立。
一是一些基层党组织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考核评价方面精力投入不足,形式单一,造成入党前的教育紧而入党后的教育松,导致学生中出现“入党前加把劲,入党后松口气”的现象。二是个别党组织只把工作重点放在组织发展上,对教工党员的评价只是笼统的“思想品德和教育教学效果评价”,对学生党员的评价更多局限在学习成绩、评优状况和社会工作等外在表现上,而对其政治信仰、社会责任感和人格健康等深层素质的考核评价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体系。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评价体系,从而有力地促进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保持党的先进性。
因此,针对当前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大力创新教育活动载体与机制,创造性地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与机制创新的实践探讨
(一)创新载体,深化教育,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效。
载体,作为在事物发展进程中生成和促进发展目标顺利实现的“加入物”,其承载功能和催化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2]当前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只有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设多样化的工作载体,深化党员教育管理,才能不断增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效。
第一,要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高校应通过开设校园主题党建网站和建立党员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网络信息量大、互动性强、方便快捷的特点,从而实现党员的在线教育和管理。如有些高校积极建设网上“党员之家”,通过设置适合高校师生特点,阅读性和服务性较强的栏目,向党员及时提供思想信息,为党员搭建一个互动交流平台,同时,也方便对当前高校毕业流动党员进行网上教育和管理。
第二,要以党员教育基地建设为载体。高校应积极探索建立校外党员活动教育基地,可利用红色资源进行光荣传统教育,可选择一些在改革开放中具有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的农村、企业、社区等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可与这些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定期组织学生、教工党员赴基地学习考察、参与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基地可以为党员提供各种便利,并尽量实现高校与基地的互惠互利。在基地的建设运行中,党员通过观察基地的发展变化,能切身感受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基层中产生的实际效果,加深对于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认识水平,从而在实践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第三,要以开展党建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高校可围绕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面向校园、服务社会等实践主题开展党建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热情。如可开展“党员模范岗”实践活动,教工党员应努力做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学生党员应努力做学习的楷模、品德的示范;也可开展“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等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使他们发挥为教学服务、为他人服务、凝心聚力的作用,成为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主力军。
(二)规范程序,创新机制,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水平。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思想观念的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也应适应新的要求,围绕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的实际,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努力使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工作程序、运行机制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教育管理党员机制。首先,每个党员要在支部过组织生活,认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其次,基层党支部必须每隔一定时间安排一次党日活动,用以研究和布置工作,进行党的教育等,从而增强党员意识,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再次,基层党支部每年要进行一次党员民主评议活动,通过评议和组织考察,检查和评估每个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情况,表彰优秀党员,处理不合格党员,提高党员素质。最后,要建立党员日常学习教育培训制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员教育全过程,推进学习型党支部建设。
第二,要充分发挥党建示范点作用。各高校应建立基层党组织先锋模范示范点,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对照示范点,找差距、学经验、补不足,形成你追我赶的态势,提高学校党建工作的整体水平。示范点的建设不是权宜之计,不是表面化的摆设,而是要树立长期经营的思想,使它们能够尽可能长久地发挥示范作用。基层党组织应在党建示范点工作的实践中,不断总结探索工作规律及经验,使示范点工作更加充满生命力。
第三,要建立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估体系。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操作性、实效性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评估制度,能有效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开展党建评估,不断健全激励制约机制,表彰先进,严格奖惩,努力形成高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党建工作格局。
参考文献:
[1][2]刘金胜.基层党组织党建载体创新实践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0-71.
此文系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9年度学生工作科研立项“高校基层党组织活动载体与机制创新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