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电视专题节目画面张力的途径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1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电视专题片中,文稿是基础,画面是根本。画面设计和剪辑水平是节目优劣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探讨提高叙事画面的密度,使画面与表现内容的联系更加紧密;找准剪辑点,留好气口,使节奏张弛有规律地交替变换;做好景别、影调的统一以及用心设计写意画面,将写意镜头具象化,使写意镜头兼具意境营造、物象象征和叙事功能为一体等,寻找提高电视专题片画面张力,提高节目可视性的途径。
  关键词:画面张力;叙事密度;剪辑节奏;可视性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03-0119-03
  进入电视领域工作以来,一直都在从事专题纪录片的创作和管理。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节目的文稿条理清晰,行文流畅,然而,成片以后,节目干巴巴毫无生气,经过反复修改,也只能达到勉强播出的水平,自然也没有好的收视率。由此导致一些编导很困惑,认为:我写完了稿子,领导审稿也通过了,编辑中,是严格按照稿子编辑的,为什么领导还是不满意,节目的效果也不好呢?相反,一些节目文稿不尽流畅,读起来也不尽明白,但成片则弥补了行文的不足,鲜活生动,内容也完整清晰了,节目的收视和品质都不错。
  为什么好文稿不能产生好节目?众所周知,电视是视听的艺术,感性高于理性。文稿是理性的。理性的文稿注定只是电视表达中的一个基础的、重要的元素,而不是电视表达的全部。所以,在电视专题片中,文稿是基础,画面是根本,文字到影像,是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而很多编导,恰恰是不掌握画面的编辑规律和技巧,电视画面的张力不足,导致节目难以提高。
  怎样才能化蛹为蝶,提高画面的张力?
  一、提高叙事画面的密度
  所谓叙事画面,是指具有叙事力度和情节推动力量的镜头。如讲开锁的节目,就一定要有锁的构成、原理、钥匙插入锁孔以后的动作,开锁人的技术娴熟程度等。在救援节目中,就要有消防队员施救的工具、动作、施救的环境、过程等。如果没有这些镜头,那么,观众想看的东西看不到,也就会失去对节目本身的兴趣。
  在节目中,叙事画面越多,密度越高,就越能让观众看得明白、看得仔细、看得兴趣盎然,提高节目的可视性。一些节目本身具有很好的画面叙事功能,如原央视一套的《劳动榜样》,其中塔吊捡鸡蛋,卡车转弯比赛等,用了尽量大的反差来表现一些特殊行业的特殊劳动技能,每一个镜头观众都不愿意错过,节目收视率很好;再如真人秀节目为什么好看,就是节目的每一个画面都发生在当下,记录着主人公在特定环境下的一举一动。当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时候,节目的悬念也就在其中了。
  但很多电视专题节目,解说词与画面两张皮,大量花鸟虫鱼蓝天白云等万能空镜头占据了节目的半壁江山,节目可“看”可不“看”,可视性很差。
  造成画面叙事密度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呢?在电视剧中,主要表现为:影像画面过多的承载导演或剧中人物思想和观念的表达,游离于叙事链条之外;影像停滞于情绪的抒发之中,造成叙事张力的间歇性阻断;影像节奏舒缓冗长,拖延叙事进展速度等[1]。
  但对于很多电视专题片的普通编导,更多是对叙事画面的认识不足,捕捉能力不足。有人说,我情愿去拍一个出租车司机,也不愿意去拍一个科学家。因为从表面上看,出租车司机会面临形形色色的乘客,会遇到不同的路况。而科学家重在思考,写作,画面表现力似乎先天不足。但这只能说明编导不够用心,不够深入。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自己,都有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专题节目之所以选择某人,某人一定有其独特之处,把这种独特之处挖掘出来,就可以找到实实在在的叙事镜头。
  例如,曾经有两期讲反赌博的节目,一期节目重在理念,在概念的宣传,节目通过不同专家讲了赌博的危害性,当事人的现身说法限于回忆以前赌博给自己带来的危害。在描写主人公心态的时候,用了一些模拟镜头,如拉开抽屉发现没钱了,赌输后在河边扔石子等等。
  而另一期节目,也讲反赌,节目找了一位曾经的赌王,让他反复洗牌,出牌,在30分钟里,赌王用不同的方法洗了十几次牌,其手法变换无穷。充分让观众感受到老千们高超的手法,越是看不清,越是让观众体会到进入赌场无赢家,这时,镜头的说服力要远远高于说教的说服力,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和不错的收视率。
  笔者近三年来,一直在做入户式的调解节目。一些编导认为,调解节目,记录好当事人的陈诉就可以了,于是安排当事人在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采访,导致节目沉闷。其实,矛盾的爆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是多年的积累所致。当事人双方碰撞的时候,是理直气壮,还是犹犹豫豫,躲躲闪闪,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很能代表他们的内心的真实状态。同时,在调解员入户的调查过程中,他们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看到调解员的反应等,也能真实地表达一个人的性格、态度,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是调解节目中的叙事镜头。如在《我就想和儿子住》的节目中,问话已经结束了,当事人表达了婆婆多年来对自己不公,偏心,就在编导准备离开的时候,当事人去晾衣服,突然就昏厥了过去。摄像及时抓拍了众人前去扶持,救治的过程。有了这样的细节,婆媳矛盾的展现程度就远远胜于解说词和当事人的叙述。调解过程的设计,现场抓拍的多少,抓拍之后的运用,直接决定了节目的优劣,体现了编导驾驭叙事镜头的意识和能力。
  二、把握节奏,提高情绪饱满度
  新闻讲究真实、客观、原汁原味。专题节目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要呈现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比起新闻,专题节目对素材有更多的加工,有更多主观烙印。专题片的创作者不称记者而称编导,正是这个原因。如《舌尖上的中国》对不同的饮食,编导会倾注不同的情感,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
  画面场景与心境的吻合就是画面情绪,对画面情绪的把控与编导的个人审美、艺术修养有关,如果创作者的情绪也能被观者感受到,形成氛围,产生共鸣,就能体现出艺术的神奇,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电视画面不是单个的,而是连续的,这使得其具有超越单个画面图片,通过连续画面营造情绪,感染观众的优势。编导要将自己的情感情绪呈现给观众,感染观众,使得观众能够进一步体会、感受到镜头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在情感上能够产生共鸣,就要善于运用合理的剪辑点,要把握好节目的节奏。
  所谓节奏,指的是节目的形式和内容的动静、张弛、轻重、起伏、长短、缓急,有规律地进行交替变换,这样能够给观众造成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松弛、时而紧张的心理感觉[2]。节奏也是构成节目的重要元素。内容相同的画面,用长镜头展示,就能使人产生舒缓的感觉,但是如果使用短镜头,就会造成心理上的紧迫感。所以,针对不同的节目,要选择不同的表现镜头。节奏相对缓慢的画面,镜头应该稍长一些,节奏较快的时候,镜头可以稍短一些。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节目的主人公遇到重大的灾难,遇到困难的时候,节奏是沉重的,应该选择较长的镜头,一个哭的镜头,可以一直沿用下,可以望着远方长久不回头;相反,表现主人公遇到了高兴的事情,这时,主人公的心情是欢快的,愉悦的,则要用短的镜头。
  情绪长度主要是由心理特点决定,只有在人物抒发完情绪之后选择剪辑点,才能将报道对象的心理活动淋漓尽致展现出来,最大限度地将观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作为专题片编导,重视对于人物情绪、态度的渲染和夸张,使节目鲜活生动,就一定要学会合理利用情绪剪辑点,合理安排节奏。
  节奏与情绪匹配,还体现在要善于留好气口,用好“冗余”画面。就像国画中的留白,好的留白能让画的气韵更足;而好的气口和“冗余”画面,能让观众与编导共呼吸,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更好地传递给观众,做到主体和客体的情绪共振。《商战》第一集《电商江湖》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这是一个生活在大兴安岭深处的民族,敖古鲁雅鄂温克族,这个民族只有243人。迄今为止,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保留着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他们被称为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解说开始之前,导演留了旋转的星空、冰封的河流、森林中的赶鹿人、鹿的特写四个画面,整整19秒;“迄今为止”之前,又留了3秒劈柴的镜头。也就是,在总时长42秒的画面中,只有20秒是与解说相配的画面。反观我们有的节目,解说词一句紧接一句,解说词之后又接主人公的采访,让人紧张得喘不上气来。这样的节目只是干巴巴地完成叙事的任务,而不是有声有色,情绪饱满地讲故事。
  三、景别、影调的和谐统一
  景别是对视觉空间的生动展示,一般分为远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影调指画面的明暗层次、虚实对比、色彩的色相明暗等,它是物体结构、色彩、光线效果的客观再现,也是摄影师创作意图、表现手段运用的结果,光线构成、拍摄角度、取景范围的选择,都直接影响影调的构成。在电视专题节目中,影调与剧情内容紧密结合,可以形成一个影调的总倾向。
  张艺谋的代表作《红高粱》,将红色作为影片的基本影调。对色彩的表现极富有张力。一望无际的大红高粱,如血翡翠般的高粱酒,桐红色的油脂皮肤,甚至连空气也仿佛是略带着红色的迷雾,整个影片红色铺天盖地,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正是对影片中苦难人生备受压抑的象征。而红色作为暖色调,又拥有无限的张力,在影片中唱酒神歌的时候生命膨胀的美感,正是通过鼓胀的桐红色的油脂肌肤表现了出来,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同是红色,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压抑感与生命的张力互为消解又互为加强。就如久藏内心深处的野性突然爆发出来的畅快感[3]。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是一档破案类型的栏目。犯罪大都在夜间进行,所以,其栏目的主色调定位于幽暗的蓝色,节目的片头、导视等都以蓝色为主。故事进程中,也充分运用夜色,对人物的采访很多安排在夜晚幽蓝的灯光下,很容易让人进入破案的紧张的情绪和氛围当中。
  景别的变化组合是影像中的蒙太奇语言,是编辑中必须遵循的规律。一些影视新手,完全根据文稿内容来贴画面,违背了蒙太奇语言,造成视觉上的极度别扭。如,在剪辑“某老太太10多年来,时时刻刻都惦记着远方的儿子,每天都要拄着拐杖,走到村口去等儿子。”编导用了四个镜头,老太太下床拿拐杖(室内,暗调,中景),在院子里看儿子的照片(室外、明调,近景,估计室内光线比较暗,所以转到室外拍摄),拐过一道弯(阴天,暗调,中景,快步走的步伐),站在桥头远望(夕阳,背影,明调,远景)。四个镜头光线不同,调性不同,景别虽有区分,但完全不在同一个环境中,空间跳跃很大,没有起到成组叙事的作用。修改时,我们要求编导把环境统一到夕阳桥头边,又运用特技,将拍摄到的一个短暂的老太太的正面中景镜头放大放慢,整组镜头还是四个:老太太在桥头慢慢走(中景),停下看远方(近景),手拄拐棍(特写),再从中景特拉远景(表达老太太始终没有等到)。影调一致了,画面成组了,表达的内容也更加贴切了,与配音形成较好的互补统一。
  好的专题片,编导还十分重视用景物烘托主题。《京城警花》讲诉的是北京优秀女警察王聪颖的故事。王聪颖作为多年的公安模范人物,是一个老典型,反应她工作业绩的片子很多。
  一般来讲,这样的节目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节目的收视率不可期待。但2013年,中央电视台《小区大事》栏目新制作的《京城警花》播出后,收视率名列当周社会与法频道同时段第一。为什么?除了故事切口选得小、接地气之外,就是画面镜头的张力给片子加了分。在表现王聪颖抓小偷的过程中,编导用一系列模拟的脚步:先慢、再快、再跑、推上全景、跑出售票大厅、把小偷抓住、镜头推上,一气呵成;长长的运动的镜头表现出了拥挤、混乱、警觉等场面,镜头运动路线的设计、现场人物的组织都非常细腻。在讲王聪颖为乘客找包的故事中,为了表现出失主的焦虑,镜头以焦阳为背景,剪辑了焦阳之下、七彩光晕笼罩中,丢包人不断跑动,张望,擦汗等动作,不断旋转的光晕强化了主人公心态的焦急。整个片子,画面拍摄剪辑非常出色,与主题相宜的影调加深了观众对节目的映象。
  四、写意画面的贴切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即便是纪实类的电视专题片,也是一种艺术再创作。所以,专题节目制作中,如果能够把写意镜头具象化,使写意镜头兼具意境营造、物象象征和叙事功能为一体,不仅能够深化主题,甚至还因为写意镜头转化为叙事镜头,使节目的可视性和艺术性都得到升华。
  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天网》栏目有一期刑侦节目《飘逝的红裙子》,讲诉警察侦破一个小女孩被谋杀的案子。女孩尸体被发现时,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节目编导由女孩的衣服受到启发:红色代表鲜艳热烈,家人给女孩买红色的衣服,对孩子有着怎样的宠爱和期盼啊。由于刑侦类的专题片,不能出现血腥的镜头,也不能出现人物的面貌,于是,编导把红裙子作为女孩的代表:在一群游戏的小朋友中,有一个身穿红裙子的身影;在放学回家的乡村小路上,有一个身穿红裙子的身影;在父母的记忆回述中,有一个身穿红裙子的身影……红裙子也成了警方破案的一条线索。节目最后,丝质的红裙子在一条河流的上空飘啊飘,最后落到了河水中,在水中打旋,再随着河水飘走。故事随着这条红裙子的飘逝而结束,给观众留下无尽的唏嘘,留下对罪犯的憎恨。
  这里,红裙子既是写意的,又作为代表女孩的叙事镜头使用,具有多重功能。它不是刻板的记录,它体现了创作者的独具匠心和艺术修养,这样的设计需要编导有较高的艺术修为。但是,每一个编导都应该要有这样的意识和追求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在新的节目中,根据具体的题材,具体的事件,设计出更加丰富多彩有创意的镜头,创作出更多深入人们心灵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刘婷.中国电视剧影像叙事密度初探[J].中国电视,2009(7).
  [2]段巍,段青.论电视新闻采访与画面剪辑的有机结合[J].今传 媒,2014(8).
  [3]对张艺谋电影的简略思考[EB/OL].非衣集的博客http://blog.sina. com.cn/peiyuxionghao.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针对于我国配电网母线来说,其在电力供应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对于其运行中常见的电压异常进行分析,明确故障的原因,给出针对性的处理方式,才能全面提升配电网的供电
低压配电柜可以为个人或企业提供便捷的电能转换服务,用以完成工业的生产或居民电力的供应,但是作为电源系统总是伴随着起火危险的,如果不对配电柜的组装和应用进行质量控制,
目的分析某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不合理用药医嘱,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某院2017年7月~2018年6月各病区静脉用药医嘱进行合理性审查,对发现的不合理医嘱进行统计
6S管理以提升员工素质和企业形象为始终,立足于通过改变现实、整顿现物、规范现场来创造一个整洁、高效的工作环境,使员工养成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的良好习惯,以期达到地物明
一客运专线有砟轨道挂篮悬浇连续梁,主墩0号块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出现多处浮浆缺陷。本文研究对0号块混凝土缺陷加以修复的可行性,采用Midas软件建立包含0号块、1号块的局部空
摘 要:在期刊业由规模数量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型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急剧变化的新形势下,地方农业科技期刊普遍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挑战。分析了当前地方农业科技期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办刊主体分散,期刊同质化明显,期刊经营的策划和管理滞后,等等, 有针对性地提出促进地方农业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地方农业学术期刊;刊物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环保NGO是为社会提供环境公益服务的非政府组织,也是中国环境保护中极为重要的社会力量,环保NGO的发展与传播媒介息息相关。媒体在环保NGO自身绿色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
电力行业系统特殊性,致使电力建设项目同样有复杂性,电力建设工程市场中所存在的承包模式也纷繁复杂。而工程总承包模式更加贴合电力建设项目需求,得到了普遍应用,总承包模式
中国最早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国内新闻学界并没有一致的看法。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939年10月制订的《会员信条》和《记者公约》以及1942年由马星野起草的
摘 要:目前,随着经济不断的发展,全球化和新时代文化语境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此背景下我国动画艺术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对动画创作及动画艺术进行革新,探索促进其发展的措施,已成为目前所要采取的必要手段。本文通过分析新语境下我国动画生存现状,探讨了新语境下动画艺术的多样性、文化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并提出了一些新语境下动画创作的思路,以期能够促进我国动画创作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动画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