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郁南连滩禾楼舞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dong0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禾楼舞,又称“跳禾楼”,是广东省郁南县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化娱乐节目,老百姓们通常在丰收之后相聚在一起跳禾楼舞,以感谢这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本文主要通过查阅禾楼舞的历史文化类文献资料,舞蹈表演视频资料以及对当地的禾楼舞老艺人的采访等途径对禾楼舞的舞蹈艺术特征以及服饰特征进行分析,通过这两点特征总结禾楼舞的艺术特色,旨在呼吁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这一古老的艺术,以推动禾楼舞的传承与保护。
  关键词:禾楼舞   广东郁南连滩
  中图分類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7-0074-03
   在第十三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盛典演出中,禾楼舞的表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禾楼舞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大量还原了农耕时劳动人民的形态,并且其舞蹈形式表现了南江原始人民的祭祀过程,使得禾楼舞更具原创性和独特性。另外,其服饰特点和面具也一改笔者对于傩舞的印象,黑色和以及独特的面具形态构成了禾楼舞重要的特点。
  一、广东郁南连滩禾楼舞
  (一)历史与文化渊源
   连滩镇是广东省云浮市郁南县下的辖镇,是郁南县南部地区的商贸、文化中心,广东省省级中心镇,位于南江中游东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农业发达。禾楼舞就孕育在这农耕文化和稻作文化渊源的地区。
  禾楼舞的发源地是连滩,是岭南古代原住居民的居住地,这些民族在夏商时期被称为荆蛮或者蛮夷。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威王伐越大胜,取尽吴越之地,一部分越人流散到岭南一带分化成多个体系,而禾楼舞就开始流传到了岭南地区的南江流域了。
   然而关于这一神秘而古老的民间艺术的来源,流传这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在很久以前,南江地区连年旱灾,歌仙刘三妹到受灾地带告诉灾民:“要用唱歌来倾诉生活的不幸,用跳舞来感动‘禾花仙子’,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于是人们昼夜唱歌跳舞,果然感动禾花仙子下凡。禾花仙子怜悯这些农名,她将自己的乳汁挤出来,复苏了所有的作物。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禾花仙女的恩德,便于每年丰收之夜跳起禾楼舞,并在连滩五显庙立禾花仙女的神像祭祀。
   (二)表演形式
   在神话故事的流传之下,禾楼舞的表演形式和丰收之后的酬神这一步骤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舞者头戴假面具,身穿黑色衫裙,头戴斗笠,腰扎围巾,脚蹬麻鞋,领头舞者头戴莲花冠,系红色黄披肩,右手摇着一个系有彩带的铜铃,左手举牛头锡杖,其余舞者手拿禾穗,边唱禾楼歌边摆身、摇手、踏足、向着东南西北四方起舞。另外在起舞的同时,也伴随这禾楼舞的唱腔,在唢呐、锣鼓的衬托下禾楼舞显得神秘而有特色。
   从禾楼舞的整套歌舞来看,它体现了南江地区的风俗特色,也体现了人神之间的微妙关系,反映了原始人民对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的美好生活向往,为我们研究郁南连滩地区民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禾楼舞的舞蹈特征
   (一)跑场动律与调度
   从禾楼舞发展的原始时期,一直到现代我们所能看到的经过整理的禾楼舞,它的一大表演特征就是跑场——通过不同的跑场动律进行队形的变换,在跑场动律中变换不同的调度,并且在调度中蕴含着一定的文化渊源。
   1.跑场动律
   (1)附点踏步
   其中附点踏步是禾楼舞跑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跑场动作,附点踏步即脚下左右脚交替的节奏为附点的下肢动律,在做附点踏步的同时上肢分别配有“摇禾”“端禾”等动作。“摇禾”即双手握禾苗,手带着禾苗从肩膀前的斜上方至斜下方运动。“端禾”即单手握住禾苗,另外一只手叉腰,“端禾”的位置分别有平举位、斜上位、斜下位。其中平举位端禾是最常用的动作,演员其中一只手打开到接近芭蕾的大七位位置,另一只手叉腰,脚下为附点踏步,禾楼舞常用这个动作来变换队形。
   (2)前赶步
   在圆形的调度中还有一个步伐叫“前赶步”,两脚呈一前一后站立,由后脚抬起至与大腿呈90度状,落下时重心移到后脚前脚轻轻踢起,如此反复,向圆心行进。
   (3)横踹步
   一脚为主力腿,另一只从脚踝方向起步,再往旁方向蹬再回到脚踝方向,步伐根据音乐节奏重复两次,两脚交替进行,并且其表现形式通常为两人对舞,从圆向竖排变化。横踹步一般出现在音乐从慢节奏变换到快节奏的节点,音乐清晰分明,带动整个舞蹈向兴奋的情绪转变。
   (二)调度
   除了禾楼舞的跑场行进的动作,其调度也值得我们探究。经过观察与探究,禾楼舞主要有以下几个调度:两竖排、相对的内外两竖排、两横排、内外包圆、单个圆形。
   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为圆形的调度:圆形由中间聚拢再向外散开、圆形变成一横排、由横排两端带领着包围成圆形等。
   在圆形调度的大量运用,禾楼舞绝对不是第一个,例如藏族的锅庄舞、蒙古族的安代舞、彝族的“尼木措毕”等,这些宗教性质强的舞种都广泛运用了圆的调度。在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中,“圆”的美揭示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是祥和的象征。由此看来,禾楼舞在诞生伊始,本身就带有对于祥和与美好生活的希冀,正好印证了中国美学对于圆形的审美态度。
   我们还能从禾楼舞调度中认识到,所有的内外包圆以及内外竖排都是手拿火把的演员在外,手握禾苗的演员在内,这里体现了火把对于人们的保护作用,再加上圆形的调度的运用,这其中的“大团圆”寓意也表现了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下,人们渴望团结起来抵御侵害以及,希望能得到保护和庇佑的心理。    (三)模拟农耕的舞蹈动作
   闻一多先生在说舞中指出,原始的舞蹈有两类,一类是模仿式,一类是操练式。观赏者能够通过肉眼判断出生活原型的是模拟式舞蹈,例如劳动舞蹈、狩猎舞蹈、农耕舞蹈等。模拟式舞蹈的表现形式和舞蹈状态是舞蹈的最初动机,它毫无修饰的袒露舞蹈的最初意识,诠释了舞蹈的最初意义。
   禾楼舞就是模拟舞蹈的一种,它的原生态性就体现在它的动作生动直观的还原了人们耕作时的形态的动作,例如“摇禾”与“割禾”。
   “摇禾”即脚下附点踏步,手拿禾苗朝身体的斜上45度方向以及斜下方相对的角度运动,其动作形态表现了在物质匮乏的额年代,人们收获禾谷之后的欣喜。
   “割禾”,顾名思义为收割禾苗,演员两脚前后站立,后面的脚朝前脚正前方上步,重心落到上步脚的脚上之后,另外一只脚向后抬起,如此反复。演员两手打开平开位,手握住禾苗的末端,禾穗冲着正旁方向,不握禾苗的手的手型呈镰刀状,向手握禾苗的手的下方去,呈割禾状,再原路返回,如此反复。
   禾楼舞的动作主要以展现劳动人民的劳动状态和丰收时的情绪为主,有淳朴直观的特征,非常形象地展现了南江流域的祖先的劳动与生活状态以及精神面貌。
  三、禾楼舞面具以及服饰的形态特征
   (一)面具
   1.男性、女性与巫师面具的特征
   从面具形态,禾楼舞的面具比起其他面具种类也更简洁,易于理解。从性别上分类,女性的脸谱一般是弯眉但是比较粗长,口型基本上为上翘微笑状,额头绘有粗线条的刘海,脸侧有粗线条的长鬓发,眼眶四周以及面颊有粉色红晕。
   男性的脸谱均采用细长或粗短的剑眉,有的颧骨突起,其脸型与女性相同,眼脸四周及面颊也绘有粉色的红晕。
   巫师的面具比较特别,额头绘有红色的火焰,这也与原始人对火的崇拜有关系。
   2.禾楼舞的面具特色
   由这些面具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出,禾楼舞的面具样式和人本身的模样有关系,它的面具形象更平和近人,并且易于被人所接受和喜爱。尽管禾楼舞的面具已经减少了傩的特点,但是面具的五官依然是被夸张化的,比如,在眼睛的周围化有黑色粗粝的线,两腮之中加重的红晕等,这样的特征在舞台上依然能带给人冲击的效果,再加上禾楼舞的面具与其他的傩舞面具的不同,更是让观众耳目一新。
   (二)服饰
  禾楼舞从服装上与以往我们所见到的傩舞巫舞的服装不同。一般的傩舞巫舞,因为要与“神灵”沟通,驱赶“鬼神”,通常会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配饰,创造出青面獠牙的形象。但是禾楼舞偏喜爱黑色,舞者身穿黑色衫裙,头戴小竹笠,腰扎围巾,脚蹬麻鞋,渲染出低沉,神秘的表演气氛。
   1.“黑色”服饰特征的历史渊源
   根据历史考证,禾楼舞的传承主体是百越人,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越人对当时的秦国楚国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秦朝建立之后,始皇为了维护皇权,一统天下,迫不及待平定百越。但是在西江流域仍有一部分没有融入到汉人之中去,那一部分人又随后又因为东汉时的起义失败而流落,其遗民史称“乌浒蛮”故今日的乌浒人,最终由乌浒人较好的继承了禾楼舞。然而秦朝的服饰为黑色,禾楼舞的黑色服饰也恰恰符合了秦朝的审美特点。
   秦朝对于黑色的崇拜时由于对水的渴望,因为大秦在早年间生活在蛮荒地区,在汉文化中黑色属水,因此秦人对于黑色有着鱼对于水的依赖。正如禾楼舞中也包含着对于雨水的祈求,象征着农耕时代人们对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希冀。
   2.禾楼舞的“黑色”特征与道文化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明清时期,禾楼舞继续发展,这其中也融入了儒家和道家的文化。在中国的宗教中道教是崇尚黑色的,道家主张简色,有虚无的意味,提倡着知黑守白的追求,禾楼舞中黑色的运用也因符合道家的审美特点显示出浓重的道教风格。
  从秦朝对于黑色的崇拜以到道家对于黑色的推崇,无不体现了黑色对于中国文化中的深刻意义,也为禾楼舞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就像在中国古代,黑色对应的神兽是玄武,并且把黑色比作玄色,指代宇宙,具有看不见、琢磨不透的特点,同时也暗示了一種神秘莫测的空间。禾楼舞也因为黑色的运用而更富有巫文化的神秘色彩,展示了其舞蹈粗犷原始奔放的特性同时也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对于大自然以及未知事物的敬畏之情。
  四、结语
   禾楼舞作为巫文化和傩文化结合的产物,起源于汉代,一直传承至今,历史悠久,其舞蹈形式仍然保持着较原始的状态,我们能从中探究连滩地区祖先的生活状态,以及在农耕文化之下,原始人民的舞蹈状态。并且,禾楼舞的道具以及服饰体现了极强的地域特征,极具有探究价值。虽然禾楼舞已经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但是对于它的开发和保护仍然进展缓慢,希望通过本次探究,能有更多的专家学者来关注禾楼舞。
  
  参考文献:
  [1]彭祖鸿,郭蔓娜.南江流域禾楼舞面具的特质及文化意蕴分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2,(06).
  [2]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3]邓辉,马骋.禾楼舞的文化特色初探[J].神州民俗,2008,(01).
  [4]康良生.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探究——以广东省郁南县连滩镇的禾楼舞为例[D].赣州:赣南师范学院,2013年.
  [5]刘建.宗教与舞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饶莉娜.试论舞蹈舞台圆形调度的意象世界[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1).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近些年舞蹈演艺市场及各种舞蹈演艺周上涌现的非体制内舞蹈编导和舞者,并根据大众媒体提出的“独立舞者”现象和定义进行整合,结合我国舞蹈历史发展的脉络,对“独立舞者”这一舞者身份进行追根溯源,更加透彻地了解“独立舞者”的前世今生。  关键词:“独立舞者” 创作 职业 定义 溯源  中图分类号:J7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76-02  《北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素描基础组成要素的逐一分析和解构,以及这些要素在素描中各自的位置和作用的阐述,帮助我们了解素描基础组成要素的各自特征以及它们在素描实践中的不同应用和物化介质,着重强调了形体对于素描的核心作用,及其他基础要素是如何围绕这形体这一核心要素实现其存在价值的。上述表述对于素描学习的促进作用的范畴是内在的而非技术上的外在因素,这有助于我们全面的对素描学习和了解和掌握。  关键词:基础要素 形
期刊
黄浩瀚 南昌理工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摘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是立德树人,而承担立德树人使命的正是教师。笔者对部分声乐专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到中小学音乐学唱课的教学现状,引发了对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指出要健全终身教育体系,高师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阵地,高师声乐教学的质量决定着中小学音乐学唱课的教学质量。在国家提倡终身教育的背景下,高师在师
期刊
摘要:舞台灯光设计是运用光和色彩作为表达语汇为观众提供视觉画面的造型艺术创作。舞台灯光设计属于整个舞美设计的一个分支,是舞美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们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灯光在艺术演出中的作用也就越来越重要。通过舞台灯光结合舞台布景、服装、音乐以及各艺术门类的艺术成果,将最终呈现的舞台环境达到统一化,创造出符合演出作品的舞台环境。舞台灯光以其独有的艺术特色为其整个艺术作品增添新的色彩,在不同的艺
期刊
摘要:中外美术史课程在幼儿师专美术教学中被忽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美术史作为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理论内容,在幼儿师专美术教育中卻不够系统,不成体系。幼儿师专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生源质量较差,专业基础薄弱,在美术史理论课程的学习中存在理解难、效率低、无兴趣等多种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翻转课堂、数字媒体技术、博物馆教学等多种手段的研究来提升幼儿师专美术史教学的趣味性,加强民族民间美术在课堂的融入,打造具有民族
期刊
摘要:《不成问题的问题》是老舍的一部短篇小说,通过梅峰导演的再创作改编为同名电影作品,将一出农场中的闹剧展现得淋漓尽致,对当下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电影文本与原著小说的对比研究,探寻小众化的纯文学电影改编的难度、力度与向度,评析本部作品改编的完整度和超越度,理解“图像化”时代的到来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解决文字边缘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老舍 《不成问题的问题》 电影改编 视听语言  中
期刊
摘要:在特殊教育学校,美术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近年来,为了有效地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与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广西作为在经济上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区内各地特殊教育事业并未得到平衡发展,特别是广西崇左市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笔者采用实地调查法对崇左市江州区特殊教育学校的美术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校美术教育的基本情况,对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这对广西
期刊
摘要:儒勒·马斯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天才,他在歌剧领域创作颇丰,其作品既具有贴近时代的文学性,又饱含了难以启齿的人性,整体带有明显的法国风格。《泰伊斯》便是一部这样的作品。此次国家大剧院擘画的《泰伊斯》可谓精彩之至,本文即是从此部歌剧的舞台、角色、代表曲目等方面探析了《泰伊斯》在国内的首次演出。  关键词:《泰伊斯》 首演 更高处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
期刊
摘要:朱践耳先生的每一部交响曲在音乐语言和形式结构上都有新的特色。第四交响曲根据乐队编制数字(6.4.2.1)取名《6.4.2-1》,将数列进行立体安排,运用“音色音乐”的特殊表现手法,深刻地体现出了“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哲学内涵。本文通过对《第四交响曲》的配器分析,探究作曲家创新性挖掘乐器音色的方法和道器合一的“合一法”理念。  关键词:朱践耳 第四交响曲《6.4.2-1》 乐队编制 音色音乐
期刊
摘要: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下,文化全球化是现在也是今后的不变趋势,它的全球化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此,音乐文献编译作为传播的一个重要纽带,起着“将西方文化引进来,带领中华音乐精髓走出去”的关键作用。本文对文献编译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信、达、雅”进行了研究分析,其三原则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译本质量的标尺。翻译门类有很多,因为研究的学科不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种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