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的新思路,建筑业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必将受到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题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影响。文章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分析其推行的内涵及必要性,描述建筑业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下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为什么要发挥管理会计的重要职能,重点剖析从“三去一降一补”角度,如何充分发挥建筑业管理会计的作用。文章提出的思路有利用管理会计分析,准确识别低效产能和过剩产能,实现“去产能”;实施科学的供应链管理,实现“去库存”;加强资金的集约化管控,减少资金沉淀与占用,管控现金流,创新融资模式,实现“去杠杆”;加强价值链成本管理,落实责任成本制,实现“降成本”;创新商业、融资、管理模式,实现“补短板”。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建筑业企业 管理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17-03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内涵
近年来,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渐渐显现出疲软态势,尤其以投资最为明显。三驾马车曾经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显著,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购买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不利于稳定市场和稳定社会。中国的产业多数面临供给饱和或无效供给过剩的困境,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保持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发展新常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国家层面,政府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对企业进行改革创新的补贴投入;在企业层面,以建筑业为例,要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从低价竞争和低技术含量生产向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过渡,做到环境保护和物料节约,提高劳动者素质,既抓经济效益,也抓管理创新,不断迈向中高端产业链,把控现金流,完善内部控制,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项目经济附加值,走“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经营管理之路。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的新思路,其内涵是消除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企业应当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达到资源配置优化,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顺应供给侧改革有序发展,保证经济增速和社会稳定。
无论是大型国有传统企业,还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必将受到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题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影响。以去杠杆为例,现金流作为企业运行的血脉,如何管理现金流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营运资金的筹资渠道和资本成本、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项目投资等企业筹资投资模式将影响到企业的长足发展。在供给侧改革大潮中,企业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筑业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下的机遇与挑战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一直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带动其他產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建筑行业大部分企业存在生产方式较为粗放,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产权比率过高,严重限制发展的可持续性。究其原因,建筑业全行业发展较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初具规模,但由于集中化程度弱,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严重,所以部分企业没有危机意识,坐等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导致了管理偏废,技术更新速度慢,产品低端,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和出口力度,在短期内显著拉动了国内的经济发展。近些年来,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使得建筑企业的发展得以持续,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但从长期来看,需求侧的弊端显现。从“主力马车”投资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速从2016年1月份的0.65%降低到6月份的0.45%,而2015年6月份,这个数字是0.99%,固定资产的投资不断下滑。供给侧结构改革则另辟蹊径,通过解放建筑企业的生产力,创造和提供市场所需对路的建筑产品,重塑中国建筑业发展生态,显露出了勃勃的生机。
建筑业企业要抓住此次机遇,创新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产品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名牌;向民生工程转型,以PPP模式参与铁路、公路、水利、海绵城市、环保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生产技术,从依赖低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过渡;以“营改增”最新政策为契机,规范企业税制,提高管理水平;把握“一带一路”政策的契机,积极推动和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和消化过剩的建筑产能,并努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的重要性
中国的管理会计起步较晚,时至今日,许多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从经济体制上看,我国企业受原来的计划经济影响深远,市场竞争意识和重视企业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强,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还不够重视;从金融体制上看,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不够严格,金融体制还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投融资决策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企业内部看,由于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限制,在企业中管理者凭经验管理居多,管理方式陈旧,可持续性差。企业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致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地位被动,与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管理会计作为内部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完全可以渗透到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企业战略思维,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和竞争优势选择
管理会计以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为基本出发点,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主要目的,帮助企业寻找在整个行业中的定位,挖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优势,通过向管理者提供多层次的信息和方案,促进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成本优势,规模优势等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辅助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
管理会计利用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计算机等各种技术方法,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把复杂的经济活动简单化,并揭示最优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帮助管理者利用现有的信息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及时规避、降低、控制和消除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计划地实现短期计划和长期目标。
(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筑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是制约建筑业盈利能力提升和自身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管理会计的科学运用,可以识别出效率低下的作业,鉴定出成本浪费的源头,借助淘汰低端产能,可以帮助改善建筑企业的低端化倾向,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可以帮助企业进入互联网建筑时代,利用管理会计的最新技术,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有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优化绩效考评
管理会计既可以站在公司层面关注战略实施的全局性,又可以渗透到每个职能岗位,关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充分运用管理会计,有依据、有组织地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成果与岗位职责对比,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科学的绩效考评帮助带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督促员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成长,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在经济新常态和建筑业实行“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管理会计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下半年,我国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建筑企业如何在供给侧改革中实现“三去一降一补”,解决产能过剩、成本上升、资金压力、财务杠杆高、管理粗放等严峻的问题,尤有必要借助管理会计手段,强化管理会计应用,实现企业管理转型与升级,让企业形成强大的内部发展动力,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动下,不断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打造成真正创造社会价值的市场主体。
四、从“三去一降一补”角度充分发挥建筑业管理会计的作用
(一)利用管理会计分析识别和淘汰落后低效过剩产能,实现“去产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要实现适销对路,减少和消除管理粗放带来的弊端。同时借助“互联网+”的技术,项目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分散于各部门的“碎片化”信息得以综合,打碎“信息孤岛”,使业务财务信息一体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多互相关联、可以创造价值的信息。
(二)科学确立和实施供应链管理制度,实现“去库存”
广义的“去库存”,指的是消化由于消费不足或投资过度导致的产能过剩。从狭义上解释,指的是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库存水平,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降低项目的存货库存数量,要因地制宜,结合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设立科学的安全库存,并不要求各个项目全部照搬适时制的存货管理系统。
从广义角度,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从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角度,完善企业供应链,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合理调配企业施工材料,从源头上“去库存”。狭义上,企业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如果满足建立适时制存货管理制度的条件,则设立适时制存货管理制度,如果不能满足,则設立必要的安全库存,保证业务不因材料供应不足而中断。
(三)加强资金集约管理,创新融资模式,实现“去杠杆”
建筑企业因其垫付多,项目大,周期长,回收慢等行业固有局限性,导致企业财务杠杆居高不下,加之项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易集中,对资金管控能力有限,实现“去杠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建筑业企业应借助资金管理会计报告统计分析,督促业务部门及时收回工程投标保证金、工程款、质保金等运营资金,加速收款回笼速度,并合理利用商业信用,延迟应付账款的支付。各个工程项目部也要加强成本管理,合理开支,在“降成本”的基础上争取较多的留存收益。另外,管理会计也要运用于项目投标决策中,对拟投标项目资金来源不确定,支付条件苛刻,业主信用不好,需要大量垫支工程款的项目,不参加投标,从源头上杜绝大额垫支的项目。
建筑企业应积极采用PPP模式等新型融资模式,吸收政府投资,并利用民间的直接投资,降低资产负债率;还有一种想法是在项目中引入基金,作为项目股东,这种股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股东,类似于优先股股东,他们不参与项目的日常经营管理,享受固定收益,在协议到期之后,项目回购股份。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一条建筑行业利好政策,工程建设领域的保证金将得到清理和规范。此举将盘活万亿资金,这对于充盈民间资本,进而对充实建筑业企业直接融资资本产生有利影响,但政策何时落地,各地实施的情况如何,还有待持续关注。
(四)加强价值链成本管理,落实责任成本制,实现“降成本”
英国经济学家Kaplinsky在《全球价值链研究手册》(GVC)提出价值链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行为,建筑企业价值链主要由产品设计、施工方案组织、施工生产(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专业分包、劳务分包)、财务管理、产品交付、工程维护及质保等组成。
在设计成本控制方面,开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互联网+”技术手段,优化成本控制,设计出功能强大、安全性高、低耗经济型的建筑产品,从源头降低设计成本;在施工方案组织方面,在确保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优化施工方案、优化工序,剔除无效作业。在施工成本控制方面,要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的控制,加强编制标后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在材料、设备供应成本控制方面,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方式,进行资源的整合、比质比价管理,降低材料、设备成本;从专业分包、劳务分包成本控制方面,对专业、劳务分包商的技术、管理、资金、履约等能力进行管理会计分析、比较,采取公开招标形式进行选择,综合考虑技术、管理、资金、履约等能力,选择施工水平高、履约能力强的专业分包商合作,以控制施工进度、质量和成本。在资金控制方面,在资金成本管理中引入供应链管理(SCM),运用“横向”资金集中手段,完成资金管理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无缝对接,依托“互联网+”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在“营改增”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把资金管控与税务筹划相联系,在概预算、甲供材料、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研发模式、发票管理和现金流等方面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降成本”。 (五)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实现“补短板”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建筑业企业“补短板”,需要从商业模式、融资模式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虽然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建筑业企业谋变求新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商业模式的竞争是关乎企业存亡的重要因素,也是“补短板”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建筑业企业发展增速放緩,靠投资拉动难以为继,建筑企业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经济运行的核心由互联网经济下的客户逐渐取代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使得建筑业企业开始迫切关注绿色建筑的商业模式,实现绿色环保的节能生产模式。
创新商业模式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实现多家供应商竞价,促进诚信合作,实现公平竞争。促进“互联网+”与建筑业的融合,可以加强产业链合作,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专业能力融入到建造过程中,逐渐应用BIM技术和3D打印技术,实现高效施工和动态监控。二是“绿色建筑”商业模式。显而易见,这种商业模式倡导企业从绿色环保、能源节约角度开展企业活动。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建筑业企业要不断推进绿色建造、绿色施工的发展,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城市运营商”商业模式。目前,建筑业企业也正在努力由“施工总承包商”向“城市运营商”过渡,结合微笑曲线的价值增值效应,向后端设计服务和前端用户咨询服务来吸引客户,从而实现多个利润增长点。
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建筑业企业“补短板”的重要方面,管理模式的创新要与商业模式的创新、融资模式创新相辅相成,避免盲目照搬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筑业企业关注内外部环境,沉稳有序地创新。在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采购与营销、研究与开发、施工运营、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化等方面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补企业之短,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楼继伟.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J].求是,2016(1)
[2] 邹志英.管理会计助力供给侧改革[J].新理财,2016(4)
[3] 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16(7)
[4] 施振萍.论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4(5)
[5] 陈亮.建筑施工企业价值链分析与探讨[D].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9
[6] 吕鑫.建筑业商业模式综述[J].科技促进发展,2016(12)
(作者单位:廖书佳,中国交建华东区域总部、中交华东投资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1800;李楚,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40)
(作者简介:廖书佳,中国交建华东区域总部、中交华东投资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硕士学位;李楚,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初级会计师,硕士学位。)
(责编:贾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建筑业企业 管理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1-117-03
一、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内涵
近年来,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渐渐显现出疲软态势,尤其以投资最为明显。三驾马车曾经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效果显著,但从长期来看,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购买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不利于稳定市场和稳定社会。中国的产业多数面临供给饱和或无效供给过剩的困境,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的是保持中国经济的中高速发展新常态,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在国家层面,政府必须大力推进中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加大对企业进行改革创新的补贴投入;在企业层面,以建筑业为例,要改变粗放的管理模式,从低价竞争和低技术含量生产向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过渡,做到环境保护和物料节约,提高劳动者素质,既抓经济效益,也抓管理创新,不断迈向中高端产业链,把控现金流,完善内部控制,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提高项目经济附加值,走“争科技领先,创管理一流”的经营管理之路。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的新思路,其内涵是消除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企业应当提高产品服务质量,扩大有效供给,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达到资源配置优化,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顺应供给侧改革有序发展,保证经济增速和社会稳定。
无论是大型国有传统企业,还是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必将受到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题的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影响。以去杠杆为例,现金流作为企业运行的血脉,如何管理现金流是企业管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营运资金的筹资渠道和资本成本、企业的资本结构、企业的项目投资等企业筹资投资模式将影响到企业的长足发展。在供给侧改革大潮中,企业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管理会计的作用,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筑业企业在供给侧改革下的机遇与挑战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之一,一直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带动其他產业的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建筑行业大部分企业存在生产方式较为粗放,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利用,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产权比率过高,严重限制发展的可持续性。究其原因,建筑业全行业发展较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初具规模,但由于集中化程度弱,个别地区地方保护严重,所以部分企业没有危机意识,坐等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支持,导致了管理偏废,技术更新速度慢,产品低端,与市场需求不匹配。
从经济学视角来看,扩大内需、加大投资和出口力度,在短期内显著拉动了国内的经济发展。近些年来,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使得建筑企业的发展得以持续,地位不断巩固和加强。但从长期来看,需求侧的弊端显现。从“主力马车”投资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速从2016年1月份的0.65%降低到6月份的0.45%,而2015年6月份,这个数字是0.99%,固定资产的投资不断下滑。供给侧结构改革则另辟蹊径,通过解放建筑企业的生产力,创造和提供市场所需对路的建筑产品,重塑中国建筑业发展生态,显露出了勃勃的生机。
建筑业企业要抓住此次机遇,创新商业模式,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产品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企业名牌;向民生工程转型,以PPP模式参与铁路、公路、水利、海绵城市、环保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注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生产技术,从依赖低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过渡;以“营改增”最新政策为契机,规范企业税制,提高管理水平;把握“一带一路”政策的契机,积极推动和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和消化过剩的建筑产能,并努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职能的重要性
中国的管理会计起步较晚,时至今日,许多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究其原因,从经济体制上看,我国企业受原来的计划经济影响深远,市场竞争意识和重视企业管理的意识还不够强,对管理会计的应用还不够重视;从金融体制上看,我国金融市场监管不够严格,金融体制还不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投融资决策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企业内部看,由于传统的管理思维方式限制,在企业中管理者凭经验管理居多,管理方式陈旧,可持续性差。企业部分中高层管理人员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致使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地位被动,与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管理会计作为内部管理提升的重要手段,完全可以渗透到建筑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管理会计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企业战略思维,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和竞争优势选择
管理会计以企业战略的制订和实施为基本出发点,以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为主要目的,帮助企业寻找在整个行业中的定位,挖掘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优势,通过向管理者提供多层次的信息和方案,促进企业发挥技术优势,品牌优势,成本优势,规模优势等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辅助管理层进行经营决策
管理会计利用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计算机等各种技术方法,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把复杂的经济活动简单化,并揭示最优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帮助管理者利用现有的信息对未来的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的预测,及时规避、降低、控制和消除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有计划地实现短期计划和长期目标。
(三)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建筑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是制约建筑业盈利能力提升和自身发展的一个瓶颈,通过管理会计的科学运用,可以识别出效率低下的作业,鉴定出成本浪费的源头,借助淘汰低端产能,可以帮助改善建筑企业的低端化倾向,基于“互联网+”的技术创新,可以帮助企业进入互联网建筑时代,利用管理会计的最新技术,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有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优化绩效考评
管理会计既可以站在公司层面关注战略实施的全局性,又可以渗透到每个职能岗位,关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充分运用管理会计,有依据、有组织地对企业员工的工作成果与岗位职责对比,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科学的绩效考评帮助带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督促员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成长,适应企业的发展需要。
在经济新常态和建筑业实行“营改增”背景下,建筑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管理会计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2015年下半年,我国开始推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建筑企业如何在供给侧改革中实现“三去一降一补”,解决产能过剩、成本上升、资金压力、财务杠杆高、管理粗放等严峻的问题,尤有必要借助管理会计手段,强化管理会计应用,实现企业管理转型与升级,让企业形成强大的内部发展动力,在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推动下,不断适应竞争激烈的市场,打造成真正创造社会价值的市场主体。
四、从“三去一降一补”角度充分发挥建筑业管理会计的作用
(一)利用管理会计分析识别和淘汰落后低效过剩产能,实现“去产能”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要实现适销对路,减少和消除管理粗放带来的弊端。同时借助“互联网+”的技术,项目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分散于各部门的“碎片化”信息得以综合,打碎“信息孤岛”,使业务财务信息一体化,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更多互相关联、可以创造价值的信息。
(二)科学确立和实施供应链管理制度,实现“去库存”
广义的“去库存”,指的是消化由于消费不足或投资过度导致的产能过剩。从狭义上解释,指的是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库存水平,对于建筑业企业而言,降低项目的存货库存数量,要因地制宜,结合各个项目的实际情况,设立科学的安全库存,并不要求各个项目全部照搬适时制的存货管理系统。
从广义角度,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从管理制度和组织结构角度,完善企业供应链,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合理调配企业施工材料,从源头上“去库存”。狭义上,企业要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如果满足建立适时制存货管理制度的条件,则设立适时制存货管理制度,如果不能满足,则設立必要的安全库存,保证业务不因材料供应不足而中断。
(三)加强资金集约管理,创新融资模式,实现“去杠杆”
建筑企业因其垫付多,项目大,周期长,回收慢等行业固有局限性,导致企业财务杠杆居高不下,加之项目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不易集中,对资金管控能力有限,实现“去杠杆”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建筑业企业应借助资金管理会计报告统计分析,督促业务部门及时收回工程投标保证金、工程款、质保金等运营资金,加速收款回笼速度,并合理利用商业信用,延迟应付账款的支付。各个工程项目部也要加强成本管理,合理开支,在“降成本”的基础上争取较多的留存收益。另外,管理会计也要运用于项目投标决策中,对拟投标项目资金来源不确定,支付条件苛刻,业主信用不好,需要大量垫支工程款的项目,不参加投标,从源头上杜绝大额垫支的项目。
建筑企业应积极采用PPP模式等新型融资模式,吸收政府投资,并利用民间的直接投资,降低资产负债率;还有一种想法是在项目中引入基金,作为项目股东,这种股东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股东,类似于优先股股东,他们不参与项目的日常经营管理,享受固定收益,在协议到期之后,项目回购股份。
最近,国务院发布了一条建筑行业利好政策,工程建设领域的保证金将得到清理和规范。此举将盘活万亿资金,这对于充盈民间资本,进而对充实建筑业企业直接融资资本产生有利影响,但政策何时落地,各地实施的情况如何,还有待持续关注。
(四)加强价值链成本管理,落实责任成本制,实现“降成本”
英国经济学家Kaplinsky在《全球价值链研究手册》(GVC)提出价值链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行为,建筑企业价值链主要由产品设计、施工方案组织、施工生产(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专业分包、劳务分包)、财务管理、产品交付、工程维护及质保等组成。
在设计成本控制方面,开发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互联网+”技术手段,优化成本控制,设计出功能强大、安全性高、低耗经济型的建筑产品,从源头降低设计成本;在施工方案组织方面,在确保安全生产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优化施工方案、优化工序,剔除无效作业。在施工成本控制方面,要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成本的控制,加强编制标后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在材料、设备供应成本控制方面,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方式,进行资源的整合、比质比价管理,降低材料、设备成本;从专业分包、劳务分包成本控制方面,对专业、劳务分包商的技术、管理、资金、履约等能力进行管理会计分析、比较,采取公开招标形式进行选择,综合考虑技术、管理、资金、履约等能力,选择施工水平高、履约能力强的专业分包商合作,以控制施工进度、质量和成本。在资金控制方面,在资金成本管理中引入供应链管理(SCM),运用“横向”资金集中手段,完成资金管理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无缝对接,依托“互联网+”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在“营改增”的大背景下,企业要把资金管控与税务筹划相联系,在概预算、甲供材料、物资设备管理、合同管理、研发模式、发票管理和现金流等方面采取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降成本”。 (五)创新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实现“补短板”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建筑业企业“补短板”,需要从商业模式、融资模式和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对于商业模式的定义,虽然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是建筑业企业谋变求新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商业模式的竞争是关乎企业存亡的重要因素,也是“补短板”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建筑业企业发展增速放緩,靠投资拉动难以为继,建筑企业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经济运行的核心由互联网经济下的客户逐渐取代了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也使得建筑业企业开始迫切关注绿色建筑的商业模式,实现绿色环保的节能生产模式。
创新商业模式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互联网+”商业模式。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实现多家供应商竞价,促进诚信合作,实现公平竞争。促进“互联网+”与建筑业的融合,可以加强产业链合作,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专业能力融入到建造过程中,逐渐应用BIM技术和3D打印技术,实现高效施工和动态监控。二是“绿色建筑”商业模式。显而易见,这种商业模式倡导企业从绿色环保、能源节约角度开展企业活动。随着新能源、新材料的不断开发,建筑业企业要不断推进绿色建造、绿色施工的发展,减少建筑垃圾排放,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三是“城市运营商”商业模式。目前,建筑业企业也正在努力由“施工总承包商”向“城市运营商”过渡,结合微笑曲线的价值增值效应,向后端设计服务和前端用户咨询服务来吸引客户,从而实现多个利润增长点。
管理模式的创新也是建筑业企业“补短板”的重要方面,管理模式的创新要与商业模式的创新、融资模式创新相辅相成,避免盲目照搬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建筑业企业关注内外部环境,沉稳有序地创新。在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采购与营销、研究与开发、施工运营、质量管理、财务管理和信息化等方面找到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补企业之短,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楼继伟.中国经济最大潜力在于改革[J].求是,2016(1)
[2] 邹志英.管理会计助力供给侧改革[J].新理财,2016(4)
[3] 冯巧根.供给侧改革与管理会计创新[J].会计之友,2016(7)
[4] 施振萍.论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价值工程,2014(5)
[5] 陈亮.建筑施工企业价值链分析与探讨[D].杭州: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9
[6] 吕鑫.建筑业商业模式综述[J].科技促进发展,2016(12)
(作者单位:廖书佳,中国交建华东区域总部、中交华东投资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1800;李楚,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40)
(作者简介:廖书佳,中国交建华东区域总部、中交华东投资有限公司,总会计师,高级会计师,硕士学位;李楚,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初级会计师,硕士学位。)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