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到怀疑人生,还要努力么

来源 :中欧商业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huihuang88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强是伟事达中国区的“劳模”教练,他手下同时带着三个私董会小组,却游刃有余,毫无分身乏术之感。几年前,他随家人旅居日本,那里少了些喧嚣嘈杂,更适合感知强大的商业文化,思考新常态下企业该如何经营,如何进取,如何历久弥新。

  我在东京的住所旁边有一栋四十层高的办公楼。每天早上从8点左右开始,一批批的上班族便成群结队地鱼贯而入,他们大多西装革履、精神抖擞;晚上8点以后,人们陆陆续续从大楼里出来,一个个像泄了气的皮球,而整栋大楼灯火通明的状态,则要保持到夜里10点以后。
  天天看见这种情景,会有一种幻觉——这栋办公楼像一个巨大的怪兽,早上把成千上万人吞进去,吸食他们的精力,晚上再把这些被榨干的人吐出来,放他们回去吃饭睡觉,养足了精神明天再来,日复一日、常年如此。
  东京地铁的晚高峰通常在11点半左右,这个时段总能见到很多酒意阑珊的“傻拉力忙”[英文“工薪族”(salaried man)的日语发音]在电车站前拉拉扯扯地道别,也有人醉躺在站台上,公文包丢在几米开外。但别担心,第二天他们都会准点走进办公室,程式化地互道早安,好像昨晚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
  每周一早上的电车最容易晚点,站台广播里放送的原因通常是“人身事故”,等电车的人都心知肚明,或许又有人跳轨自杀了。很多上班族会因为工作压力过大而患上抑郁症,想到又要面对整整一星期的工作压力和上司的臭脸,便觉得生无可恋。据日本警察厅统计,2018年全日本有20 840人自杀,其中因为工作原因自杀的有2 018人,约占总自杀人数的十分之一,这部分人中有很多被认定为“过劳死”。

压力与工作绩效关系图




  除了自杀,最典型的过劳死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据日本过劳死辩护律师全国联络会统计,在1988年至2015年期间,他们处理过6143宗过劳死赔偿咨询案,其中自杀的占19%,脑部疾病占24.4%,心脏疾病占17.9%,其他和不明原因的占38.7%。

“努力”是第一权重指标


  “过劳死”一词源自日本,它的英文就是日语发音“karoshi”,是指由于长时间加班导致过度疲劳,对身心产生致命伤害的现象。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官方定义是:由于过重的工作负荷,导致心脑血管疾患引起的死亡;由于强烈的工作压力导致因精神疾患而自杀的死亡;虽然没有致死,但导致上述身心疾患的健康损害。
  2019年10月1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发布了《令和元年版过劳死等防止对策白皮书》,其中对过劳死有了更加清晰的界定:每个月加班时间超过45小时,就是过劳死的警戒线,超时越长,工作与发病的关联度就越强;如果发病前一个月加班超过100小时,或者发病前2~6个月平均每月加班时间超过80小时,则可以完全认定为过劳死。
  如果按上诉标准,很多实施996工作制的公司,每个月加班超过120小时,这是让员工完全暴露在过劳死风险之下,其性质与去施工现场不戴安全帽、高空作业不系安全绳一样凶险,奇怪的是,总有些人认为“996”是福报,甚至引以为荣。
  为什么明明知道过劳死的风险,日本人还是要如此偏执地加班呢?
  日本职场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不崇尚特立独行,到了下班时间,大家都不走你是不好意思开溜的,哪怕是工作完成了,也要磨蹭着多待一个小时。如果上司没下班,那就更不好走了,万一又要聚餐呢?万一上司今天来了兴致,要带大家出去喝一杯呢?如果每次你都不在的话,就会逐渐成为“边缘人”,这几乎是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判了死刑。要知道,日本人在组织中的求认同欲,和求生欲一样强烈。
  日本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藩主与家臣体制,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工作比家庭重要,“尽忠”比“尽孝”重要。在现代企业里如何体现“尽忠”呢?只有拼命干活、努力加班了!
  他们还觉得,过程的努力远远比结果的成功重要。前些年,有一匹叫“春丽”的赛马,把日本人感动得如醉如痴,就是因为它连续输掉了100场比赛,却依然很努力地奔跑,日本的各大电视台把它称为“连败巨星”,甚至有人为它写了首《春丽之歌》:“今天仍然是最后一名,还是不行啊,我是不气馁的春丽,一心一意朝着自己坚信不疑的道路前进。还要继续努力的春丽,梦想的终点一定会到来。”
  你可以不成功,但绝不能不努力!稻盛和夫不也常说:“要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要努力到神灵和老天爷都要情不自禁帮助你!”
  公司对员工的评价、上级对下属的评价、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努力”都是第一权重指标,所以,要么就是自己真的很努力,要么就是装着很努力,或者公司给你指派的工作让你不得不努力,甚至让你努力到怀疑人生。
  2015年圣诞节,日本电通公司的一位24岁女员工高桥茉莉跳楼自杀,她曾一个月加班130个小时,被认定为过劳死,她生前在社交媒体上留言:“生是为了活着才工作,还是为了工作才活着,我已经分不清……我真的很想死。”
日本历史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藩主与家臣体制,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工作比家庭重要,“尽忠”比“尽孝”重要。

  这种文化的影响,深入社会的每个毛孔,甚至,如果当丈夫的每天按点回家,太太都会担心他不求上进。如果在一个工作日的傍晚,你看到有一位穿着西服、拿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独自坐在街心花园的长椅上喝啤酒,那很有可能是为了消磨时间,把自己灌个半醉再回家,好让太太放心。

过劳死防控成效初显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社会就意识到过劳死的危害。1988年,致力于工伤认定的律师组织开设了“过劳死110热线”,随后成立了“过劳死辩护律师全国联络会”“全国关注过劳死家庭协会”等NPO组织,维护过劳死受害者权益,推动政府立法。
  经过多年努力,日本政府终于在2014年颁布了《过劳死等防止对策推进法》,该法案将过劳死和过劳自杀防治措施规定为国家责任,并将每年的11月定为“过劳死防控宣传月”。
  从2016年开始,日本厚生劳动省每年都发布《过劳死等防止对策白皮书》,其中包括各个行业的员工劳动时间、心理健康状况、过劳死的数据调查,以及相关对策等内容。2020年的白皮书显示,日本人的年均工作时间已从1993年的1 920小时下降到2020年1 669小时(降幅13%);每年因工作原因自杀的人数,也从2011年的2 689人下降到2020年1 949人(降幅27.5%)。
  在社会舆论和政府立法的推动下,日本的企业界也不得不重视过劳死的问题。日本电通公司职员的过劳死事件,就导致该公司CEO石井直引咎辞职,公司还向死者家人支付了1.68亿日元的和解金(按当时的汇率计,约900万元人民币)。
  我比较熟悉的一家日本企业,也曾发生过员工猝死现象,经过一年的调查后被认定为“过劳死”。事后,公司规定每年在该员工忌日的那天,都要全员默哀一分钟,以示悼念和警醒;并且,公司的各个部门每周必须有一天是“不加班日”,大家到点回家,不许加班。同时,公司還定期对员工进行压力调查,并为压力过大的员工安排心理咨询和强制休假。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适当的工作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提升绩效;但压力过度则会导致员工注意力下降、工作低效和绩效下降。过度的加班加点带来的身心疲劳,让人们失去了信心和创造力,也许正是因为日本人过于强调努力,让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越过了绩效/压力比的峰值,从而跌入某种低效的陷阱,才导致经济陷入漫长的低迷和停滞。
其他文献
2021年伊始,象征着美国民主政治精神的美国国会大厦,遭到了即将卸任的总统特朗普粉丝的暴力冲击;随后,特朗普被全美各大社交平台永久封号;一周后,一段6分钟的视频让人们再次见识到“美国反对美国”的现实撕裂。所有正在发生的一切,都试图传递出一个信号——美国已经在事实上分裂成了7400万人(特朗普):8 000万人(拜登)的两个美国。  对此,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引用了一句绕口令送别这位前总统和他的国务卿
期刊
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利用数字技术为企业的战略和业务赋能,所以识别、盘活企业的核心数字资产,基于数据和数据洞察去构建新的核心价值主张,建立全员认同的数字化愿景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关键成功要素。  成功的数字化转型,是技术转型、业务转型和组织转型的一致成功。从效果角度考虑,数字化转型最怕的就是出现IT系统和业务变成两张皮——系统是最新的,但业务还是老样子。  对于恒顺来说,随着数字化转型项目的深入推进,
期刊
“不幸的时刻到了,我们被逼进行非自愿裁员,我希望还有其他方法。”在一封给全体员工的信中,波音公司首席执行官戴夫·卡尔霍恩写道。  但对如今的波音管理层而言,“其他方法”太过遥远,“非自愿裁员”虽然逼不得已,却又势在必行。今年5月底,波音公司宣布:由于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空中旅行迅速减少,公司将开启裁员计划,至少涉及6 770名美国员工。  波音最近的日子似乎格外艰难,其股价一度从年初的330美元/股
期刊
“人生不幸,遇到伟俊。”  ——马存军  7月初的一个周末,广东汕头的一家五星级酒店门口站了一帮吵吵嚷嚷的人。其中有个人嗓门挺大:“因为半年没见到伟俊,大家都成功活了下来!”其余的人哄然大笑,纷纷附和——“对!”“没错!”  一片哄笑中,被叫“伟俊”的人好像并没有什么窘迫之态,反而一起笑得挺自然可爱的,转头叮嘱现场的秘书:“洗手液带了吗?每个人都涂了吗?”  这群人,就是“伟事达001组”的成员,
期刊
泰勒难题:管理的秩序与无序的灵感  在管理领域,也许真正的革命仅仅发生过一次,即泰勒的科学管理。革命的起点源自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科学管理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人类首次将知识用在了对工作的分析和监督中。可惜的是,由此衍生而来的泰勒主义几乎成为罪恶的代名词。  管理史学家斯图尔特·克雷纳将泰勒的理论概括为“秒表科学”。泰勒率先把时间带入工厂,用秒表实现了生产效率
期刊
整个世界都像被开了二倍速,好像只有拼命往前,才能在日新月异的市场上站稳脚跟。要狂热,要冲刺,每次年度汇报会议上,老板都要激情澎湃地抛出一个个华丽的目标激励员工在下一年更加拼命。  对此,却有两个人这样说:“让它滚一边去,这一切已经够多了。”  他们是贾森(Jason Fried)和戴维(David Heinemeier Hansson),Basecamp(原名37signals)公司的创始人,经营
期刊
2020年12月底,多抓鱼第一家綜合循环商店在上海安福路开业,营业第一天排队就长达二十多米,而这已经不是多抓鱼第一次爆火了。早在一年前,多抓鱼在北京的二手书店就吸引到了一众年轻人前往探店。  多抓鱼成立于2017年,正值中国移动互联网红利末期,切入的又是受众面很窄的二手书领域。这样的品牌起初并不被看好,但成立4年,却陆续获得包括经纬中国、腾讯等在内的融资总计达到3亿。  险峰长青曾领投数百万元天使
期刊
【编者按】科技对企业商业模式正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来看,具有较强数字化能力、科技实力较强的企业,能够更快地从冲击中恢复,甚至逆势增长。企业如何运用科技转型实现新的增长?我们邀请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教授魏炜,以金融业的科技转型为例,探讨科技转型的落地实践,希望能够给其他行业带来启发。  过去三年,中国绝大多数具有变革实力的主流金融机构已经将数字化作为未来竞争的最核心能力之一,
期刊
套用当下时髦的比喻,“谢邀”参与“十问”对谈的三位都是名副其实乘风破浪的“姐姐”。她们取得了世俗意义上职业的成功,拥有自己热爱并持续投入的事业,但以下“十问”并没有试图围绕“风光”的一面展开,而是试图探寻她们作为女性成长道路上“反叛”“挣扎”“自我怀疑”的时刻,如何在自我定义和社会规训之间取得巧妙的平衡,先突破自我,再改变周围,将能量辐射至更加广泛的地方。  我们相信,在逆境中积蓄的“重启智慧”是
期刊
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斯说:“有人的地方,就有周期。”但也有生意可以穿越周期——不管经济好坏,人们都要倚仗刚需食品。正因此,食品饮料企业往往是资本市场的大赢家,而调味品又是刚需食品中的明星赛道。  原因在于,集中化和品牌化是消费品领域通用的增长逻辑,当下的调味品行业仍非常分散,很多小品牌鱼龙混杂,集中度可提升空间广阔;同时,调味品的下游需求稳定,品牌忠诚度较高,堪称旱涝保收。  增长的确定性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