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束手无策”是很多班主任面对学生成长问题的第一反应。简单理解就是,遇到问题之后,班主任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很多班主任因为“束手无策”,于是“自以为是”,导致“不可收拾”,最终“一片茫然”。
“动机探寻”,就是基于成长问题动机,探究影响因素,寻求解决方法的策略。
活“动”载体:问题发现的“源点”
学生的成长问题主要出现在班级生活之中,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在班级生活中,不仅要看到学生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成长问题。
学生成长问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这类问题需要班主任直接面对;另一种是蕴含在班级生活之外,需要班主任去发现,根据学生特点解决问题。无论是哪一种问题,其实都是蕴含在班级日常活动中。活动作为成长的载体,是学生成长问题发现的“源点”。
从活动中发现问题,一般有三个角度:学生的“动态”表现和过去不同;“律动”节奏和过去不同;“动情”情绪和过去不同。从表现、行为和情绪三个角度发现学生成长问题,体现问题的“源点”。
我平时会收集学生的各种生活资料,经常给学生拍照,为学生的日常生活留下痕迹。我期待这些照片、影像、文字成为学生成长最好的见证。在一次整理照片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在我引导众人看天空的照片中,小林很奇怪地盯着我的镜头看。在这之前,因为她多次看镜头,已经被我反复提醒了,但结果还是如此。于是,我找出了这一年来所有关于她的照片,几乎每一张照片中,她的眼睛都是看镜头的。在班级日常生活中,这种表现很明显反映出一个问题——求关注。一个人长时间、习惯性地看镜头,她看的并不是镜头,而是镜头背后的人,期待这个人能够关注她。基于此,我判定小林“求”我的关注。
小林的问题是源自于她在班级日常生活的表现,从班级日常的一些活动中,我看到了小林在活动中的“动态”表现,根据她“与众不同”的表现,判定她的问题,定位问题核心。
正向动“机”:问题改变的“焦点”
学生的成长动机是多样化的,正向的成长动机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寻找正向动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
正向动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想要自我改变的动力。二是问题给主体带来改变的机会,这是主体“自我改变”的积极反应。在解决学生的成长问题时,只有明确这两种“正向动机”,才会有效帮助我们寻找问题改变的“焦点”。
正向动机主要是学生成长中的倾向,学生问题中描述想要的“东西”和学生想要改变当下问题的“愿望”。这三个方面就是学生趋于正向动机的内容。抓住这三个方面,就是确定学生发展的方向。
以小林的故事为例。根据分析,小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求关注,不能明确老师的指令,习惯性走神。但是,这4个问题中,“求关注”是正向动机。只有抓住“求关注”,并“给关注”,小林才有改变的可能,这就是我们的“焦点”。
原因“探”究:问题推动的“抓点”
对于动机背后原因的探究,就是捕捉问题解决的“抓点”。
学生成长问题的影响原因,无非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我的身心四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和自我身心是影响学生成长最关键的两个因素,促成学生内在的心理动机;社会和学校,更侧重在外部影响学生。
内因决定外因,所以,在探究问题原因的时候,基于内因,从重要性来说,着重思考这三个角度:家庭教育方式、即时身心特征、此前接受的教育。三者的顺序体现了影响力的大小,也体现了我们分析的层次。
还是以小林的故事为例。从小林“求关注”的问题,我们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从家庭教育方式来看,小林父母工作忙碌,早出晚归,小林几乎见不到他们,生活由奶奶照顾,但奶奶是一个很挑剔的人,总是会因为小林的不完美而百般“嫌弃”。这样的家庭让小林感觉不到关注,更感覺不到温度。从即时心理特征来看,初中阶段的小林,个性心理的成熟,心理断乳期的影响,让她更需要他人的关注,但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她并没有得到关注。从此前接受的教育看,小林在小学一直被同学欺负,但从未得到有效的帮助。这些都是小林缺关注的影响因素。
探究小林“求关注”的原因,寻找问题推动的“抓点”,细化问题,并从三个角度按照影响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探究之后,从原因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寻”引:成就成长的“悟点”
目标能否达成,在于寻求目标的方法是否合理;成长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在于方法是否能够基于探究的原因合理对应。合理的方法,不仅是操作的方式,更是成就学生成长的“悟点”。因此,基于原因,“寻引”方法,成就学生。
“寻引”,不仅是“寻”,更是“引”。“寻”是针对探究原因寻找方法的过程;“引”是对方法的界定,即方法不仅是用来改变问题,更是引领成长的方向。方法本身的品质更要积极向上,正向引领。
寻找和界定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吻合学生身心的方法;选择有趣好玩可以体验的方法;选择学生喜欢参与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应该和学生相关。
从小林“求关注”的需求和求不到“关注”之间的矛盾入手,我做了两个层次的“给关注”。第一层次是家庭关注,我和小林父母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指导家长尽最大可能关注小林。第二层次是学校关注,即我的关注。我找出一年中为她拍摄的所有照片,用一个星期时间配词、配乐、美化图片,然后为她做了一个只有她自己的视频——“角落里的眼睛”。她被惊住了,泪流不止。后来,她这样说——
我没有想到老方会为我做视频,我真的没有想到。我只是一个什么都不好的学生,他却对我那么好,我真的很意外。看着他为我拍的那么多照片,我整个人都傻了。原来,我在他心里还是很重要的。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我们分层次“寻引”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这是基于人的成长的过程特点做的方法体系。因为这样,我们成长;因为这样,我们成就。
责任编辑 何欣容
“动机探寻”,就是基于成长问题动机,探究影响因素,寻求解决方法的策略。
活“动”载体:问题发现的“源点”
学生的成长问题主要出现在班级生活之中,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在班级生活中,不仅要看到学生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的成长问题。
学生成长问题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已经出现的问题,这类问题需要班主任直接面对;另一种是蕴含在班级生活之外,需要班主任去发现,根据学生特点解决问题。无论是哪一种问题,其实都是蕴含在班级日常活动中。活动作为成长的载体,是学生成长问题发现的“源点”。
从活动中发现问题,一般有三个角度:学生的“动态”表现和过去不同;“律动”节奏和过去不同;“动情”情绪和过去不同。从表现、行为和情绪三个角度发现学生成长问题,体现问题的“源点”。
我平时会收集学生的各种生活资料,经常给学生拍照,为学生的日常生活留下痕迹。我期待这些照片、影像、文字成为学生成长最好的见证。在一次整理照片的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在我引导众人看天空的照片中,小林很奇怪地盯着我的镜头看。在这之前,因为她多次看镜头,已经被我反复提醒了,但结果还是如此。于是,我找出了这一年来所有关于她的照片,几乎每一张照片中,她的眼睛都是看镜头的。在班级日常生活中,这种表现很明显反映出一个问题——求关注。一个人长时间、习惯性地看镜头,她看的并不是镜头,而是镜头背后的人,期待这个人能够关注她。基于此,我判定小林“求”我的关注。
小林的问题是源自于她在班级日常生活的表现,从班级日常的一些活动中,我看到了小林在活动中的“动态”表现,根据她“与众不同”的表现,判定她的问题,定位问题核心。
正向动“机”:问题改变的“焦点”
学生的成长动机是多样化的,正向的成长动机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寻找正向动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
正向动机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即主体想要自我改变的动力。二是问题给主体带来改变的机会,这是主体“自我改变”的积极反应。在解决学生的成长问题时,只有明确这两种“正向动机”,才会有效帮助我们寻找问题改变的“焦点”。
正向动机主要是学生成长中的倾向,学生问题中描述想要的“东西”和学生想要改变当下问题的“愿望”。这三个方面就是学生趋于正向动机的内容。抓住这三个方面,就是确定学生发展的方向。
以小林的故事为例。根据分析,小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求关注,不能明确老师的指令,习惯性走神。但是,这4个问题中,“求关注”是正向动机。只有抓住“求关注”,并“给关注”,小林才有改变的可能,这就是我们的“焦点”。
原因“探”究:问题推动的“抓点”
对于动机背后原因的探究,就是捕捉问题解决的“抓点”。
学生成长问题的影响原因,无非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自我的身心四个方面。其中,家庭教育和自我身心是影响学生成长最关键的两个因素,促成学生内在的心理动机;社会和学校,更侧重在外部影响学生。
内因决定外因,所以,在探究问题原因的时候,基于内因,从重要性来说,着重思考这三个角度:家庭教育方式、即时身心特征、此前接受的教育。三者的顺序体现了影响力的大小,也体现了我们分析的层次。
还是以小林的故事为例。从小林“求关注”的问题,我们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从家庭教育方式来看,小林父母工作忙碌,早出晚归,小林几乎见不到他们,生活由奶奶照顾,但奶奶是一个很挑剔的人,总是会因为小林的不完美而百般“嫌弃”。这样的家庭让小林感觉不到关注,更感覺不到温度。从即时心理特征来看,初中阶段的小林,个性心理的成熟,心理断乳期的影响,让她更需要他人的关注,但是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让她并没有得到关注。从此前接受的教育看,小林在小学一直被同学欺负,但从未得到有效的帮助。这些都是小林缺关注的影响因素。
探究小林“求关注”的原因,寻找问题推动的“抓点”,细化问题,并从三个角度按照影响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探究之后,从原因出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寻”引:成就成长的“悟点”
目标能否达成,在于寻求目标的方法是否合理;成长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在于方法是否能够基于探究的原因合理对应。合理的方法,不仅是操作的方式,更是成就学生成长的“悟点”。因此,基于原因,“寻引”方法,成就学生。
“寻引”,不仅是“寻”,更是“引”。“寻”是针对探究原因寻找方法的过程;“引”是对方法的界定,即方法不仅是用来改变问题,更是引领成长的方向。方法本身的品质更要积极向上,正向引领。
寻找和界定方法时要注意:选择吻合学生身心的方法;选择有趣好玩可以体验的方法;选择学生喜欢参与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应该和学生相关。
从小林“求关注”的需求和求不到“关注”之间的矛盾入手,我做了两个层次的“给关注”。第一层次是家庭关注,我和小林父母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指导家长尽最大可能关注小林。第二层次是学校关注,即我的关注。我找出一年中为她拍摄的所有照片,用一个星期时间配词、配乐、美化图片,然后为她做了一个只有她自己的视频——“角落里的眼睛”。她被惊住了,泪流不止。后来,她这样说——
我没有想到老方会为我做视频,我真的没有想到。我只是一个什么都不好的学生,他却对我那么好,我真的很意外。看着他为我拍的那么多照片,我整个人都傻了。原来,我在他心里还是很重要的。我明白了许多,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
我们分层次“寻引”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这是基于人的成长的过程特点做的方法体系。因为这样,我们成长;因为这样,我们成就。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