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精神生长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58119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关于写作的课题研究越来越多,写作课堂也越来越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写作教学时,我们还是能感觉到许多“尴尬”之处。写作课堂要想突破困境,获得更高层次的提升,就要防止让课堂成为写作技巧的演练场,而要真正关注学生的思想或精神生长,让写作课堂时时处处洋溢着生长的气息。
  一、聚焦初中写作课堂的现状
  初中阶段是学生生长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初中阶段的写作训练应该是书面的、能够真正体现学生思想及认识程度的、獨立的、个性化的写作活动。写作应该是学生记录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感情的重要载体。
  具体来说,初中写作课堂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写作环节上,重写作流程的完整,轻写作意义的提升
  通常的写作环节,就是教师按照写作的序列或是教材学习的进度进行命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与经验进行写作,老师对作文进行批改打分。
  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学生是被动的,根本谈不上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的生命冲动。老师在这样的写作过程中,也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审视,并带着一种指责与找错的心态对写作进行评价。这样,写作就不是思想或情感的倾诉,也不是平等的交流与碰撞,更不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或提升,这从根本上消解了写作的价值与意义。
  2. 在写作指导上,重写作技巧的讲授,轻写作素材的挖掘
  教师命题后、学生写作前,一般要进行写作指导。在写作课堂上,往往是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写作知识与写作方法,学生的写作训练则较少。其实,写作课应是读写训练课,而不是写作知识的讲授课。写作教学不是讲授写作知识的教学,为了提高写作水平而教写作知识,这本身就是对写作教学的一种错误理解。
  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得益于写作素材的不断开拓与挖掘,得益于写作经验的不断丰富,这就需要学生不断地历练和尝试。应该指出,只有在写作过程中,才能获得对写作方法最直观、最真切的感知。
  3. 在写作评价上,重写作分数的评价,轻写作架构的重建
  在学生眼里,教师对写作的评价往往过于笼统,少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此对写作后的修改环节也就不是很重视。从某种程度上说,写作评价的滞后性,导致了写作反馈的缓慢;写作评价项目的不明确,则让学生的写作因缺少修改的具体方向而失去提升的机会。
  写作评价,应该是对学生真实思想的认同,而不是简单地贴上空洞笼统的评语标签。写作评价不应是写作课堂的终点,而应该成为学生课堂写作提升的起点。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表达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让学生在修改中重建文章的架构。这样,才会出现我们所期待的那种积极、活跃而又富有创造性的写作活动。
  二、写作课堂应该始终洋溢着学生精神生长的意味
  “写作是生命的律动、生存的需要、生活的折光,写作是情感的抒发、心灵的交流、自然的流淌。”(程红兵语)从本质上讲,写作应该是学生自我生命的内在要求,是学生对自我生命不断进行开发和提升的过程。在写作课堂上,教师就是要通过写作训练,不断让学生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发现生活的亮点,感悟生活,从而为学生打下健康、积极、上进的“精神的底子”。
  1. 精神“生长”意味着视野的拓展与自我的发现
  教师要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自然、生活、社会中的美。所以,要让学生真正拥有一双能够随时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耳朵、手足与心灵,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培育的过程。这种培育与训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写作课堂教学来完成。写作课堂教学应起到拓展视野与发现生活中的美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初中生思考问题开始复杂,又十分敏感。他们会为一次表扬而欣喜,也会为一次失败而自卑、自责;会因一个笑容而感到安慰,会因一次批语而痛哭流涕,当然也会为一次成功而踌躇满志。所以,在写作课堂上,教师要正视学生的这种思想、心理与情感状态,让学生开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真诚而自然地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抒发自己的情感。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时期,很多时候会过分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所以在视野上不免狭窄,容易陷入自我迷恋的误区。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成为视野高远、心胸阔大的人,这样才能写出大气磅礴的文章。
  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发现生活之美。生活并不永远都是阳光与笑脸,还有阴冷甚至黑暗。如何对待生活中的困苦与烦恼,就成为教师在写作课堂上与学生交流与对话的重要内容。著名作家哈代说:“大凡人生中有价值的事,并不是人生的美丽,却是人生的酸苦。”写作就是写生活,就是要正视生活中真实的苦痛、不幸、烦恼……并不断把这些苦痛、不幸、烦恼转化为个人丰富的精神资源,成为成长的起点与正能量。
  2. 精神“生长”意味着境界的提升与认识的重建
  写作课堂必须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对话”的舞台。每一次写作都应该是师生之间真正平等、自愿的倾诉与倾听。写作就是思想活跃的初中学生进行倾诉的手段。教师一定要先做一个认真的倾听者,而不是居高临下、让学生望而生畏的训导者或者审判者。
  写作前,教师的指导应该达到让学生的思想获得提升的目的。教师要通过情境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从而进入写作状态。此外,师生间的平等对话与讨论,应该能够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自己的现实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并不断修正自己对事件或生活现象的看法。
  写作后,教师的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修改与重建。这里的师生对话,更多的是指教师对写作要有建设性的批改建议。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理解和评价他们的写作,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写作,哪怕作文写得很幼稚,有很多不足。因为每篇作文都包含着学生的思考、发现和体会,都有价值和意义,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善于发现学生写作中那些独特的、处于萌芽状态的见解或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对自己写作或思想上的问题进行再认识,使他们的眼界不断开阔,境界不断提升,写作不断进步。当然,评价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学生也应积极参与进来。学生可以回顾自己写作的心路历程,然后进行自我审视、自我修正,这样才能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以及写作对生命的意义。
其他文献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但是在应试的影响下,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重点逐渐趋向于功利化,导致学生对诗歌鉴赏兴趣不高、压力过大,影响了学生学习诗歌鉴赏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基于此,为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和尝试。  一、完善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工
为何要学习文言文,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作家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行为,是人类汲取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撑起学生心灵上广袤的文学天空,作为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我们教师面前。正如某些同行所说:“要是我们进行单一的写作或单一的阅读,是把丰富变成单一的做法,是对不起生活的。”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正确处理课内讲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以及阅读与写作的关
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没有哪个老师能上出完全相同的两节课。为什么?因为我们面临着一个非常不确定的因素——学生。怎样才能使我们的课不管面对怎样的学生都能上得如行云流水般自然顺畅呢?我认为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掌握追问的艺术。  在教授《中国石拱桥》的时候,我根据所教两个班学生对问题的不同反应,采用追问的方式确立了不同的教学内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课时,在讲解了说明文的一些文体知识后,我
互联网的普及和推广,为教育教学的资源共享提供了平台。面对初中语文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重难点,借助互联网这一平台,微课便成了行之有效的解决途径。然而,人教版初中语文部编教材不断改版,使得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没有完整成型的微课资源。焦作市第九中学语文教研组于2016年申报并参加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课题—“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微课的研究”“人教版八年级语文微课的研究”和“人教版九年级语文微课的研究”等。历
无论是在中考还是高考中,语文学科的作用都是无可替代的。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发现很多同学在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特别是初三,漠视语文,偏重数理化。这实在是令人揪心。“语文生态”在初中教学中显得如此的脆弱。针对这种现象,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在此剖析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其成因,力求从中获得解决这种“疑难杂症”的方法。  一、被动茫然的现状  1.冷冷清清待语文  “冷眼看语文”的学生,往
我一辈子和语文打交道,一辈子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是专职的语文教师。三句话不离本行,现在就结合自身经历和人生体验,谈谈学习语文的问题。  学习语文要紧紧抓住两个关键词:“读”和“写”。  关于“读”,或者说“读书”,有一段话写得很深刻,值得我们好好玩味,仔细解读。这段话是:  读书是学习,更是一种生活;是提升,更是一种滋润。读“有用”之书,让我们得到生活的技能;读“无用”之书,令我们收获精神的丰盈。在
若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具备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是前提条件。而这种教学氛围往往与班级管理的约束作用有着紧密联系,既要减少学生在课堂上违反纪律的行为,又要保证学生对语文具有积极的学习热情。这种相互统一的教学氛围,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班级的管理水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的关系  以往许多教师都将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分割开来,并没有将班级管理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其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意识到班
如今,语文教学的目的并不是停留于识文断字的表层,而应渴求更为深层的“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以人为本”,尊重“个体价值”,提高“自身素养”,可谓任重而道远。《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把人文性定位为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如何让初中语文教学充满人文精神呢?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是一首伤春伤怀词。词的上阕写暮春之景,意在表现词人的伤春之意。词的下阕写人。“墙外行人”偶过,墙里秋千高荡,佳人笑声飞扬,令“墙外行人”心荡神弛,心生爱慕,但是不为佳人所知。佳人荡罢秋千,翩然离去,留下的那串笑声深深印在行人的脑海,使得“行人”烦恼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