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风说话

来源 :初中生学习·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zilovenv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悠悠千古,风声阵阵。
  听,那是王之涣的春风,伴着悠悠笛声,不肯吹过玉门关;看,那是贺知章的春风,似剪刀般,裁得柳叶纷飞。“大风起兮云飞扬”,是汉高祖刘邦抒发的豪情壮志;“暖雨晴风初破冻”,是易安春心萌动时的真情流露。风是文人墨客们情感的寄托,我愿沿着风的足迹,侧耳细听,去听他们的心事。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东风原象征生机、春意,而在李商隐的笔下,东风竟也如此悲凉。见面难得,分别亦是不舍。韶光将逝,百花已残,更是平添伤感。春蚕至死,丝方吐尽,烛燃成灰,泪才流干。这样的爱情,荡气回肠,至死方休。相爱却不能相守,只能相思,就像东风无力挽回百花的凋零,无奈而又执着。一生若是有一次这样的爱情,海誓山盟,轰轰烈烈,不求相守,但求相思,也是一场可遇不可求的心灵之旅。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自古以来,西风就代表着萧瑟、凄凉,西风吹来的,是诗人在外漂泊的无尽的感伤。古道荒凉,残阳夕照,游子漂泊他乡,孤苦无依;瘦马一匹,信步闲游,愁肠绞断,却不知归宿在何方。西风飒飒,溪水涓涓,夕阳西下,万事万物皆有归处,而诗人却独处异乡,怀才不遇,不得重用。无限的苦闷,无限的愁思,造就了卓越的词人马致远,也为后人留下了如此悲凉的千古绝唱。
  南风吹归心,
  飞堕酒楼前
  因在朝中受权贵排挤,李白便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漫游生活。他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又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辛酸。此时南风又起,诗仙李白不禁忆起远在家乡的一双儿女,悠悠南风,吹起那颗急欲归家的心,直飞到酒楼前才坠落下来。南风牵动的,不只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更是慈父对儿女的牵挂与惦念。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光渐暗,北风吹走了征雁,吹来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亦吹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愁苦心绪。然而,高适以其豁达的心胸,超然的禀赋,劝勉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不要沉溺于离别的悲伤中无法自拔。他的豪迈,他的爽朗,夹着呼啸的北风,愈加壮阔激扬。以其内心之真,写别离之苦,故能深挚;以其胸襟之阔,叙眼前之景,故能悲壮。诗人以北风写离愁,以北风叙壮阔,瑟瑟北风,凝聚了几多慷慨,几许雄壮。
  时光匆匆,又是一年风起时。斯人已逝,唯余风声绵延不绝。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将军白首,美人迟暮,怀才不遇,漂泊不定,古人心事不过于此。而阵阵风声,承载了太多的无奈与遗憾。乘着风的翅膀,听风在耳畔呼啸,你会听到,每一缕清风,都在讲述一段别样的心事,每一段心事,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指导教师:公永梅)
  本文荣获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2015—2016)高中组二等奖。
其他文献
  
期刊
小实验  目的:动滑轮总能省一半力吗?  器材:动滑轮一个,细线一段,弹簧测力计一个,重物一个.  做法一:  1.将滑轮装成如图1所示的动滑轮装置.
期刊
  
期刊
概念辨析  1.有用功和总功区分.  动力(人或电动机)对机械所做的功是总功,机械对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功,或者说如果没有机械,直接用手移动物体所做的功是有用功.例如:
期刊
  
期刊
好端端的,天上突然出现一道奇异景象:松软雪白的云层不知何时分开,一个椭圆形的怪洞赫然出现在空中,更离奇的是,洞中竟然折射出一道七色彩虹……这一幕情景犹如美国科幻大片《独立日》中外星飞船入侵地球时的场景,令人惊异万分。  这个怪异的云洞是怎么回事?难道真有外星人入侵?抑或是有人玩穿越?让我们一起去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岛一探究竟吧。  不可思议的奇特景象  吉普斯兰岛位于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的东角,这是一
期刊
自唐宋以来,书院的文化崛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阵地。尤其到了宋代以后,渐渐由开始时期的民间性质过渡到官办性质,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各地山林湖边幽静之地的一个个书院,纷纷走出山林的幽静,走到文化发展与普及的前台。一直到明清时代,书院始终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脊梁,是中华文明书香漫溢的地方。  确切地说,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模仿
期刊
从魔术师的“ 神药”谈起  据说,墨西哥魔术师有一套非凡的法术,能将人们的灵魂带入“天国”,进行一次令人神往的遨游。只见他给受试者吃一种“神药”后,不久受试者便会感到浑身无力,肌肉松弛,瞳孔放大,极度兴奋,接着便可看到色彩斑斓的宫殿,变幻莫测的湖光山色,光怪陆离的奇珍异宝,不可名状的飞禽走兽……  长期以来, 魔术师将这种“神药”的秘方代代相传,人们无法知道其中的奥秘。直到19世纪末,生物学家通过
期刊
“猴年马月”这个成语,我们平时常用,意思也大致都知道,但为何要叫“猴年马月”,恐怕大多数人难以说清。几部大型辞书如《辞源》《辞海》乃至《汉语大词典》都未收录这个词;《汉语成语大全》虽有收录,释义却很简单:“不知哪年哪月。比喻遥遥无期。”长春出版社1993年版的《新华成语词典》,把它解释为“泛指无可指望的未来岁月”。  猴与马既为生肖,我们平时又习惯以生肖纪年,凡申年就是猴年,何以“猴年马月”就会是
期刊
不正派、不像样子的人被形容为“不三不四”,何为“三”,何为“四”呢?这还真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  据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为三。“三”不仅是一个数的概念,而且还是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称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伏羲、神农、黄帝三帝;古歌曲咏唱有“三叠”。中外文学名著自古以来出现了许多“三部曲”以及“三进”“三打”“三气”“三顾”“三让”的故事情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