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羊花市景无边

来源 :文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mn10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的花会起源于唐宋,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在青羊官举行。它的举办为市民百姓游乐赏春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据文献记载,从每年春节开始直到四月,达官贵人、骚客墨士、淑女名媛纷纷西出笮桥门踏青赏花,正如陆游诗中所描述的“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官到浣花溪”。在经历了元明的衰落后,花会在清代得到恢复。然而直到清末,花会仍没有固定场所,每年农历正月末二月初便租用青羊官、二仙庵附近的农田,临时搭棚,作为会场,“奇木珍卉,连圃接畦,异鸟佳禽,层笼累立,农耕蚕器,与夫家居必须竹木各具,儿童游弄细物,鳞萃其中。古书籍字画,真赝参半,盈摊满壁。游人场中簇拥,车马郊路喧闹,往来如织,积日不衰,始终三四十日而后罢散”。
  在社会改良者看来,传统花会“商情涣散,漫无纪纲”。因此,四川商务劝工局总办沈秉望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给四川总督锡良的呈文中建议对花会“利导扩充”,“先赴会场详略查看,预将陈列地段量为分划,略仿博览会场,从简布置,一面通饬各州县示谕各商,届时一体赴会”。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第一次新式花会即“劝业会”开幕,共展出3400多件来自各店铺、作坊、工厂的货物,并提供了住宿及娱乐场所。由于准备充分,组织得力,该会取得圆满成功,赴会商家获利丰厚。从此,一年一度的花会(劝业会)便成为春季成都最大规模的公共聚会和物资交流活动。民国建立后,四川政局动荡,军阀混战,由政府主办的有组织的劝业会基本中斷,花会回归自发状态。1919年,政府恢复主办劝业会,并在30年代达到极盛。抗战爆发后,由于敌机空袭,劝业会停办多年,1946年恢复后,已不复当年盛况。
  这种由政府“利导扩充”的新式花会可谓“中西合璧”。它既发扬了传统庙会的商贸功能,又借鉴了西方博览会的形式与长处。虽然无论是传统庙会还是新式花会,娱乐都并非其首要功能,但实际上,花会改办劝业会后,其娱乐功能并没有降低,反而大大增强。每到举办之期,除了成都城内的居民,周围十里八乡前来游玩者亦不可胜数。为了方便市民出行,沈秉堃于老南门外锦江北岸修筑了一条到青羊宫的马路,长3里余,由商人自上海购回新式马车载人往来,这也是成都最早的马路与马车。宣统元年(1909年),马路延伸至青羊宫西数里的草堂寺,又由上海添置黄包车20余辆,从老南门直达花会,“每次取当十铜元四枚,游人争坐之”。在旅行者眼中,每到花会之期,马路上“汽车人力车,往来熙攘,又有所谓鸡公车者,系土法手推车。上置一椅或草垫,推一人行”,正如一首竹枝词所描写的:“马路修通共道佳,包车不斷好繁华。莫将‘花会’成车会,只见车翻不见花。”至于花会场内,则更加热闹,“名媛闺秀,接踵骈肩,马迹卓尘,芬流草根。今日之繁盛,固非昔日可相提而并语,即国内南北各省所有旧俗乡会罕能埒此盛且久者。斯洋洋大观,可谓成都民俗特点之一”。
  花会能够得到成都社会各阶层、各职业的人的喜爱的原因之一在于它提供了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娱乐。当时有关报刊的记者曾对花会会场的营业商家做过统计,数据如下。
  


  由表一可见,1932年成都花会会场中的营业商家还是以物资交流为主,勉强算作公共娱乐场所的仅有茶社;但4年后的1936年,情况有了明显变化。根据表二的统计,花会会场的营业商家中出现了5座娱乐场,这无疑是花会娱乐功能增强的重要标志,说明了成都人赶花会的目的转变——从购物到以春游、娱乐为中心。正如成都作家李劫人在长篇小说《死水微澜》中所描述的:“……四方的人,自然要不远百里而来,买他们要用的东西。城里的人,更喜欢来,不过他们并不像乡下人是安心来买农具竹器的,他们来此的心情只在篾棚之下,吃茶喝酒,赏春游宴罢了。就是官宦人家、世家大族的太太、奶奶、小姐们,平日只许与家中男子见面的,在赶青羊官时节,也可以露出脸来,不但允许陌生的男子赶着看他们,而她们也会偷偷地下死脸来看男子们。城里的人之喜欢赶青羊官,而有时竞要天天来此,这也是一大原因”。
  那么,花会场中的娱乐活动究竟有哪些呢?根据史料可知,主要有戏曲歌舞表演、“打金章”和展览陈列三类。
  戏剧表演是花会的传统项目,民国时期增加了新戏。1926年第六次劝业会时,群益新剧社租定劝业会门口搭棚演唱新剧,“每天分早台、午台各演两次”,“售票营业,男女兼售”。到1936年时,舞台演出的内容更加丰富,新剧、歌曲、杂艺,每隔数日就有新花样上演。
  国术擂台赛是花会中最吸引人的娱乐活动。1918年,四川军政当局以团结尚武为号召,在花会举行首次全省打擂。比赛设有普通组、军人组、女子组,参赛者既有武林人士,也有军队和社会各阶层民众,无论男女老少,会武术者皆可上台表演。获胜者不仅有证书,还有金章、银章、蓝章,因此,擂台赛又俗称“打金章”。
  国术擂台赛历年的主擂者多为四川武士会、省国术馆中的武林名手,有时也有外省人士参与,如1931年的擂台赛就邀请到武当山的云空长老主擂。比赛时,擂台四角各坐一位裁判,主裁判手拿铜铃站在台上,根据情况摇铃宣布比赛的开始或停止;后来则改为执旗评判,执蓝白小旗两面,蓝胜举蓝旗,白胜举白旗。如选手不按规矩乱打胡扭,则上前用旗隔开。比赛期间,总评判长还要以生动精辟的术语向观众作现场解说。
  


  


  翻开1936年的《花会专刊》可以发现,该报每日都用大幅版面跟踪报道国术擂台赛,从下面这段描写中,我们可以想象比赛的激烈:“第十对,红白双方交手,红以丹凤朝阳进攻,白以白鹤展翅相迎,交手数十合不分胜负,再较白以搜腰腿打中红之腰部,判白胜一次,再较白以搜夹腿打中红之夹部,判白为胜手,挂蓝童”。
  擂台周围设有茶座,市民可购票入内观看打金章,武林高手在擂台上你来我往,龙争虎斗;观众则在台下品茗饮酒,吟诗作对。其他如卖香烟瓜子、擦皮鞋、掏耳朵、算命……三教九流的人物都在茶桌间穿梭吆喝,寻食谋生。不少竹枝词都记载了这一极具成都特色的场景,如“今年劝业八回开,多少英雄摆擂台。手艺若潮休要去,谨防椿你下台来”;又如“流血相争笑此曹,会场新筑擂台高。就中拳法谁优胜,夺得金牌兴自豪”。
  对于既不爱看戏又不爱凑热闹的知识分子,花会也有吸引他们的地方。早在清末,组织者便开始在二仙庵的殿堂里举办展览。据当时游历四川的日本人山川早水记载,展柜里的东西种类繁多,“教育部的展品主要是官报局出版的教科书、挂图、体育器械等。工艺部展出的是劝工局的产品。美术部的展品是城内屈指可数的几家古董店拿出的全部家底。只有书画部的展品才是供观赏的东西,号称徵明、子昂等的真迹不知有几幅”。最令人惊讶的是当时的花会会场中竟然还有动物园,饲养着—批来自川西高原的动物,如松鼠、锦鸡、熊、獐子等等,参观费每人十文。虽然动物园设备简陋,“徒有其名”,但毕竟为古老闭塞的成都 引进了一种新鲜事物,也为“俗好娱乐”的成都市民提供了一种现代的休闲方式。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花会内的展览陈列已趋于成熟。当时的督办邓锡侯在会场内开设古物陈列馆,发起征集收藏古代瓷器、陶器和字画。40年代,文物鉴赏家吴景洲在游览花会时,看见青羊宫“大殿廊下书摊”,不觉回忆起新年在北平游火神庙的情景。在他看来,与火神庙相比,青羊官书肆“所陈书籍字画古物之质,虽相距甚远,而论值乃百倍之”。
  花会里还有各种风味、档次的餐厅供市民们在游玩之余进餐休息,其数量之多可谓鳞次栉比,真是“中餐馆子接西餐,处处门前有菜单”。高档的如聚丰园、竟成园、姑姑筵等,普通市民没有能力进去消费,正如竹枝词所形容:“‘聚丰’餐馆设中西,布置精良食品齐。偷向玻璃窗外望,何人依桌醉如泥?”当然,这类餐厅的功能并不仅限于进餐,它更是达官贵人们请客会友、洽商事宜的重要场所。例如1934年第十三次劝业会时,二十九军特别党部“假座花会竟成园宴请本市新闻界,报告剿赤经过”。1936年4月3日,川大校长任鸿隽在花会场姑姑筵,为来川考察的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何淬廉博士“设宴洗尘”。
  二仙庵外的食货小摊则是适合普通市民消费的地方,各种小吃数量繁多,琳琅满目,而且价格便宜,“不必中餐与小餐,庵前食货好摊摊。豆花凉粉都玩过,再把红苕捡一盘”;“餐罢‘怡新’又‘适宜’,算来要费许多资。价又简单还得吃,锅魁夹点免丝丝”。
  总之,在社会改良者的积极宣传和努力实践下,进入20世纪后,已在成都延续千年的花会开始向新式劝业会转化,传统庙会空间也由过去以信仰为核心的单一型转化为集文化、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多元型。在这一过程中,花会的娱乐功能得到极大的加强。在花会的游乐项目中,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对新事物的引入与推广;既有大众喜闻乐见的老节目,也有市民前所未见的新娱乐——新旧的彼此借重与相互交融,是花会在20世纪前半程始终保持活力的根本原因。
  从2004年开始,每年春节成都都会举办大庙会,市民们得以在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中感受团圆祥和的年味,体验返璞归真的快乐。这说明,在经历了—个多世纪的暴风骤雨般的现代化改造后,庙会文化开始在更高的层面上,以超越传统的姿态,重新回归于普通市民的生活。
其他文献
四川是汉赋的第一故乡。赋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虽肇端于战国荀卿(今存《礼赋》、《知赋》等五篇),但真正成为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与散文性质的赋体,则是在西汉。西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当时处于西汉战略出发地和战略大後方的巴蜀地区,最早感应到大汉太平盛世的脉搏跳动。从成都走进长安的司马相如,最早运用大赋的形式讴歌天汉气象,放飞时代梦想(以《子虚赋》、《上林赋》为代表)。稍後由蜀进京的王褒
期刊
篆刻艺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余年中,其学习人数与创作发展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它在成就一种艺术风貌和有价值地延续一种艺术样式的成功性上,在某种意义上说,超过了同时期的书法艺术与国画艺术。篆刻的大写意风格可以说在这一时期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批有成就的篆刻家浮出水面,引领潮流;而更多的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则隐居山林或闹市,默默无闻,推波助澜,使这一时期的篆刻艺术于异彩纷呈中显现出鲜明的时代与地域特点来。 
期刊
王家祐先生(1926—2009)虽然已离世三年了,但我们对这位博学深思、独立特行之士,至今仍怀有深深的思念。这里借纪念四川省文史研究馆成立60周年的机会,对他的为人、为学,就我所知做一些介绍。  一、至情至性的“王老邪”  家祐先生的履历,文史馆在上世纪印有“简介”材料:  王家祐先生字宗吉,1926年生,四川成都人。1948年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教中学,曾云游杭州、南京、上海和四川多处,师从高僧
期刊
《尧山堂外纪》云:明兵围集庆路,与元兵大战,元兵解去,乃坚守江左,见驿中有七岁儿居其中,问之,则代父充役者也。帝(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文中追记故云)曰:“‘七岁童儿当马驿’,能作对乎?”即应曰:“万年天子坐龙庭。”帝喜,蠲其役。这个对子之所以得到厚赏,是因为投合朱大将军喜欢好口彩的心理。另有旁证即张谊《纪闻》记载:太祖(朱元璋)与徐达闲行至江口,欲买舟以觇江南虚实。值岁除,呼舟无应者。有夫妇老人载
期刊
在现代中国美术史上,张善子是最具讨论意义的艺术家之一,因为他创造有若干唯一,体现了文化结构的多元。  张善子(1882年5月27日—1940年10月20日), 原名正兰,单名泽,字善孖,或善子,号虎痴,别署虎公,在国民政府时期,曾风云军政,任过少将旅长、县长、总统府咨议等职。  张善子结束政治生涯而回归艺术,开始属于他真正意义的职业画家艺术生涯则在1926年夏。是年,他与其弟张大千共定画室名“大风
期刊
端午节(端阳节)的来历,学术界说法较多。尚秉和先生说:“自汉以来,至五月五日故事独多。盖以此日为阳极之日,《风土记》:‘端者,始也,正也。五日午时为天中节,故作种种物能辟邪恶。’在汉时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见于《风俗通》。在晋时作赤灵符著心前,可辟兵,见于《抱朴子》。然故事虽多,在社会似不为娱乐之节,至唐则渐盛。” [1]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的起源和龙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是龙的节日。[2]张紫晨先
期刊
久闻何崝教授不但学问做得好,还擅长书法,自成一家。近日读到新近出版的何崝书画篆刻作品集《啃轩艺事》,才深知何崝教授的多才多艺,大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  中国书画作为东方传统文化的精粹,千百年来一直以其巨大的魅力使人着迷。喜好书画自古以来就是一件高雅之事;但喜好容易,要成为一个真正能书善画者却并非易事。因为掌握这门技艺不仅要勤学苦练,还要将天赋、悟性、素养、境界与才艺相融合,既要继承古人,又要师法自
期刊
在我国,公文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甲骨文,就其内容和形式来看,是原始应用文的雏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产生,除了民间的应用文日益丰富外,国家机关适应公务需要的公文发展更快。如周代的《尚书》文告、秦代的制诏谕奏、汉代的表疏律令、唐宋的图籍表册,明清的题本照会都是公文。200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规定了我国行政公文文种有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
期刊
梁清诲先生主编的《历代公文文种大全》是一部既有实用价值,也有学术价值的著作。  诚如书名所提示的,本书称作“大全”,首先是所录公文文种,上自三代,下迄当代。编者所以有如此视野,是因为无论古今,公文在国家政务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在中国古代,从政士人素重以文章经国治世,而在这类文章之中,公文与现实政治、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关系最为直接。“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刘勰《文心雕龙·章表》),其重要性自不待言。
期刊
古人先有名,后有字。字是对名的解释,有“表德”之义。历来表示礼貌则自称以名,称人以字。  孔子自称其名曰“丘”,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李陵称苏武“子卿”,朱孚称彭宠为“伯通”。《三国志》曰:“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民国时期李劼人写道:“达县刘士志(讳行道)先生教我以正谊,以勇进,以无畏之宠毅。双流刘豫波(讳咸荣)先生教我以淡泊,以宁静,以爱人。”皆以称字表达尊敬。  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