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重要 育人更重要

来源 :南北桥·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ua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9年8月23日,教育部向全国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在新《规定》的第十六条明确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旨在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
  但此项规定出台后,“老师有批评学生的权利”立刻成为媒体和网络的讨论热点。有人认为它督促了班主任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要尽更大的责任;也有人认为,批评的尺度难以把握,这一规定容易成为一纸空文;更有不少人认为,《规定》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如此郑重地重申了一条老师天经地义应具有的权利,是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一个无奈之举,然而,这么一句话,真的能捍卫老师批评学生的权利吗?
  在各种言论充斥的呼声中,我们不禁要问:“老师,你敢批评学生吗?”
  关键词:批评;育人;适当
  中图分类号:D8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1.022
  文童编号:1672-0407(2012)01-053-04 收稿日期:2011-11-15
  一、老师。你敢批评学生吗
  目前大城市中小学本地生源的在校生中,95%是独生子女。全国有400多万班主任,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班主任工作繁琐、责任大,缺乏幸福感,一项调查显示,有近70%教师不愿意做班主任。
  (一)教师不敢批评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班主任对“批评学生”的问题很苦恼,也很为难,甚至不敢批评的也普遍存在。“批评学生可能导致家长的质疑,更有甚者会反过来威胁老师。一旦师生间出现不愉快,人们一般会同情学生。”石家庄市教育局思政体卫处处长曲连坤表示,来自家长、社会的压力是许多教师不敢批评学生的原因。
  “我们宁可选择‘唐僧式的教育方式’,即不停地唠叨,很少批评。”石家庄市某中学班主任黄老师说。上海市某中学的李老师说,上学期他们学校一位老师因某事批评了一个学生几句。结果学生不但顶撞老师,还要“离校出走”。“老师不敢让学生跑出去,一旦学生出问题,那还了得。于是老师就拉住那个男生,不让他跑。结果该学生一回身就是一拳。”李老师说,这位40多岁的女教师本来就有心脏病,这么一来就住院了。
  还有一位班主任陈老师这样感慨道:“现在的家长也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可能会说,‘孩子不好你就教育,随便打’,而现在哪怕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受到一点点委屈,就有可能到学校去投诉。”在当今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同时,一些老师特别是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的班主任,可能会出现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甚至是放任学生的现象。
  有老师总结称批评学生的“三大危险”:一可能导致学生离校出走、离家出走等极端行为,老师表示现在的学生有时很脆弱;二是可能造成学生甚至家长对自己的误解、伤害;第三就是可能导致学生对自己评价低,影响到奖金、评奖等。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适当的惩罚,不仅是一个教育者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者的义务。”关于《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教师批评学生的问题,各方观点不一。
  (二)教师:怎样的方式才是“适当方式”
  什么样的批评是“适当方式”的问题,不少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一些老师建议能将《规定》的内容更为具体化,建议对“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中的“适当方式”进行细化,比如如何防止类似殴打、谩骂,还有其他一些不当的方式的出现,仅是“适当方式”会让人觉得有些模糊。
  南京市莫愁新寓小学教师周涓说:“我们在学生犯错时,主要还是通过谈话的方式和学生交流,但会注意自己的仪态语气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问题所在。‘打骂学生’是个高压线,就算再生气,我想绝大多数老师不会去碰它。”
  “老师对学生的批评教育是出于关心、爱护,还是为了发泄愤怒,进行报复,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上海某中学的李老师说,“真正有效的批评和惩戒不应使学生产生报复心理,而应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让他们知道之所以受到惩罚是因为自己的言行不当。”他认为,“适当方式”中应该包括一定程度的惩戒手段,可以有语言上的严厉训诫、隔离惩罚、代价惩罚——暂停犯错学生的某些权利,“问题的关键不在方式本身,而在于我们一定要真正爱孩子。”
  “没这个规定,不代表老师就不要批评学生了;有了这个规定,也不代表老师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说学生。”一位在高中任教的班主任徐素敏表示,其实规定毕竟只是一纸理论,要真正教育好学生,靠的还是用心。
  (三)校长:教师批评学生天经地义
  某市某高中校长表示,班主任批评学生是天经地义的事,就是教育部不做此规定,老师只要注意分寸,不辱骂和体罚学生,适当的批评本来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权利。
  在开学典礼上,该校长还在全体师生面前声明:“学生犯了错误,就应该接受老师的批评,要敢于承担责任,反思老师为什么要批评自己……”该校长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看了近日教育部关于“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批评教育学生的权利”的规定后有所感慨。“本来是很正常的事,却要拿到纸面上说,主要是因为近些年教育界大力提倡激励教育、表扬教育,使得‘批评教育’被忽视,甚至造成有的学生说不得、碰不得的现象,老师一说重了,家长就向校长告状,甚至‘投诉’于新闻媒体,久而久之,很多教师都不敢管学生了,宁肯放任自流,也不‘惹一身麻烦”’。该校长认为,批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对于部分学生,就得批评,必要时可以进行小小的“惩罚”,可以是让学生为班级作些贡献,比如清扫卫生、整理班级图书角等,这种惩罚不但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还会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它不同于“体罚”。
  (四)家长:一半感激一半质疑
  老师不作批评,家长心里有些担心;而老师过多的批评,更让家长们心里难受。
  身为家长的沈阳市民表示:“孩子被送到学校,就是要接受教育的,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有需要改正的地方,作为班主任自然应该进行批评教育,这也是班主任的职责,否则也就失去了学校的教育意义,所以即使没有该《规定》,作为班主任也该这样做的。”
  李先生的儿子在学校非常调皮,几乎天天都要挨老师的批评,但他一回家里常常将老师当天批评自己的语言、神态模仿得惟妙惟肖地展示给父母看。“看儿子‘演’的这些内容,发现老师大声呵斥和批评孩子的,其实都是些芝麻绿豆小事儿。”李先生说,孩子现在已经被过多过滥的批评整“皮”老师的话已完全没有任何效果。
  豆豆上小学一年级,她妈妈认为学校的老师对孩子不是批评得太多,而是太少。豆豆妈说,现在很多名校都在进行“快乐教育”“鼓励教育”,老师找到孩子身上一个优点就死命夸,对缺点很少提及,据说这样可 以让孩子从小增加自信,老师还在家长会上告诫家长,在家里也尽量不要批评孩子,而是要多用鼓励的形式。一时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成了教育界的新观点,老师对孩子说话,尤其是对低年级的孩子,都是笑容可掬,轻言细语,甚至在一些学校把“不及格”称为“待及格”,生怕孩子心理受伤害。豆豆妈对这个始终有些怀疑:“孩子的缺点如果不给她指出来,不进行批评教育,她怎么能改正呢?”
  在一些非名校的宋长中间,排斥批评的意见更加突出一些。一位家长说,前不久,她把自己孩子的班主任老师告到了校长那里,因为,这位班主任一周里批评了她的孩子3次,还因为不完成作业的问题把孩子留校补写,为此,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她认为这是班主任的批评方法不当造成的。
  (五)学生:善意的沟通更容易接受
  多年来,无论是教育部门制定政策还是老师对待学生,我们总听不到孩子的声音。孩子总是被包办,被代表,被管理。实际上,无论是老师该不该批评教育学生,最具发言权的应该是孩子,因为他们是受众。对于最容易被学生所接受的批评教育方式,只有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
  “我当然不喜欢受批评啦。老师批评我,心里会不舒服。如果老师说得对,也不会太记恨老师的。”今年刚刚参加高考并考取河北大学的李然然说。她表示,表扬更能让她进步,她希望自己能多受表扬。
  “当众受批评,很丢人的。”今年下半年就读小学三年级的米玲玲说,她自己还没怎么受到过老师的批评。但她希望,如果老师批评自己,要找个没人的地方,这样她更能接受。
  即将走入大学的省实验中学毕业生于静文说其实无论是处于小学阶段还是进人中学,作为学生都不喜欢班主任采用带有刺激性的批评方式,不喜欢班主任指名道姓地批评,更倾向于老师能够采用以沟通为主的批评教育方式。大部分学生表示不希望老师行使“批评的教育方式”,善意的提醒或不是当众批评,他们更容易接受。
  事实上,学生们更希望能够和他们的班主任成为互相尊重的朋友。
  二、各界回应
  (一)教师心声
  其实,一些地方和学校之所以出现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的现象,并非是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相反,我国《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早就对教师拥有合理的批评教育权作出了十分明确的规定。我想,教育部之所以要“多此一举”地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再次明确这点,其出发点不过是为广大教师“撑腰”。
  但作为一名有18年教龄的班主任老师,我想说的是:对不起,我还是不敢批评学生!
  虽然法律赋予了教师一定的批评教育权,但对于违纪学生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批评教育方式,相关法律并无明确具体地规定,从而导致教师在学生的管理上无所适从。相反,倒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规定的“教师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条文被过度解读。于是,教师对严重违纪学生罚站被称之为“体罚”,批评教育几句更是被扣上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罚”的大帽子!打不得、骂不得、开除不得,不夸张地说: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已经苍白得只剩下一张只会进行“正面教育”的“嘴皮子”!
  ——《对不起,我还是不敢批评学生》瞿玉杰
  笔者认为,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不负责任的教育。无论在亚洲还是西方的一些发达国家,都制定有完备的教育处罚制度,详细规定了处罚的标准和尺度。例如,韩国有《教育处罚法》,对违纪学生的处罚规定得非常明确,如女生打小腿5下,男生打小腿10下,并对处罚用具的材质和尺寸作出具体规定。这样,让师生都做到心中有数,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保护。笔者以为,将教师的批评教育权具体化,才是落实教师批评权的当务之急。
  (二)网友评论
  等待:国家规定“班主任有这个权利”,如果没有这样的政策,或许学生犯错,其他任课老师都能对其进行批评教育,而这样的政策一出台,反而让其他老师觉得批评学生超出了自己的管理权限,就不敢“多管闲事”。
  朵朵:某个教师批评某个学生,学生一时想不开而寻了短见,这本是极端事件,可教育部门为了证明自身的存在,为显示领导权,为了方便今后推卸责任,就会针对个案发禁令限制教师:教师不得如何,否则要承担责任。
  小鱼:一句“采取适当方式”,就让班主任教师无所适从。打一巴掌、踢一脚显然不够“适当”,那是典型的“体罚”;罚站、罚劳动大概也不“适当”,那是“变相体罚”;话语说重了当然还不“适当”,因为要“尊重学生的尊严”。教育部新规中“赋予”班主任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注定是一句空头支票。
  沧海孤雁:中国的教育大臣们,别玩深沉了,别玩文字游戏了,还是按咱孔老夫子传下来的法儿办吧,每位教师统一发一把戒尺,哪个学生上课不听话,不好好学习,直接了当打手心,痛痛快快、明明白白的打,谁也别心疼,我就不信有管不住的学生。少年强则中国强,连一个学生都不敢管,都管不了,中国还有什么未来。
  (三)专家观点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这是教师这一职业千古流传和传统承继中自然积淀下来的角色规范,这种传统不仅规定了教师的责任,还有为履行这种教育责任、实现教育目标而被赋予的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教育权力,“可以批评学生”是这种教育权力最基本、最底线的部分。批评与教育,两者常常是连在一起的,无批评,不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缺乏自觉性、自主性”的中小学教育而言,不可想象如果没有批评,教育如何可能存在?
  这一传统承继下来的天经地义的教育权力,这种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为何需要教育部文件的强调和赋予呢?仿佛没有教育部门的明确赋权,班主任就无权批评学生了。是不是班主任和教师在教育环节中的每一种权力,都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和计划——那教师还有什么教育自主权,岂不成了教育官僚的木偶和工具?“有权批评学生”也要教育部门指手划脚,暴露的是教育自主权在行政桎梏下近乎窒息的窘境。
  一些地方出现了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最极端的表现是某地一位教师面对两个同学上课时打架而放任不管,结果导致一位学生死亡——这个教师被舆论讥称为冷血的“杨不管”,“杨不管”事后的解释就是:不敢管。教育部门只知道在道德上谴责这位教师,可有没有认真地思考一下,教师为什么不敢管?其中固然有学生的原因,但很大一部分责任应归咎于教育部门:过多过滥的教育规定让教师无所适从,动辄指手划脚干预教育窒息了教育自主权,使教育失去了自治的能力,使教师养成了“规定依赖症”,以至于到了没有教育部规定教师就不会施教的程度。
  校园每发生一起事故,教育部门隔几天立刻会发相应禁令,去束缚教师的教育权。久而久之,教师身上叠加了无数个禁令,教师权被无数个教育规定所束缚,从“不得随意组织春游”到“不得体罚学生”,具体入微到每个教育环节,每种教育行为都受到了规定的 束缚。行政权力无孔不入地干预教育领域的结果就是,教师成了教育的配角,官僚成了教育的主角,教师没有了教育自主权,离开了教育部的文件教师就不会教育了,以至于连最天经地义的批评都不敢了。教育不是教师凭自身才识启蒙学生的事务,而必须依规定,无明文授权不得自主教育。
  当学生犯错误时,已养成“教育规定依赖症”的教师一定非常犹豫,要不要批评呢,能不能批评呢,万一批评引起了什么问题,要我承担责任怎么办——这就是行政权对教育的过度干预酿下的恶果。可惜,有关部门不反思过度干预导致的教育窒息,反而以文件规定“有权批评学生”,这只可能进一步让教育无所适从,进一步加剧教师的“规定依赖症”。——《有权批评学生与被压抑的教育自主权》
  (曹林中国青年报评论员)
  (四)国外的教师是如何“批评”学生的
  美国:老师对待学生的第一原则是尊重
  美国一些地方还保留英国传统的spanking,这种体罚触及的学生身体部位和方式都是有明确规定的。一般是用手掌、小棍子或木片打学生的臀部,所以又可以叫做“打屁股”。
  在美国学校里,老师对待学生的第一原则是尊重。老师的用意再好,也不能以令学生觉得羞辱的方式去批评学生。老师在指出错误之前,都会先听听学生怎么说,然后再以规劝的口气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有时候,老师不知不觉嗓门大了,学生就会说:“你怎么对我大吼大叫呀。”这时老师再有理也会顿时变得理亏了。学校允许老师批评学生(指出错误),但决不会授权老师大声吼叫地训斥学生。如果不涉及批评的具体方式,笼统地授权老师批评学生是没有意义的。
  澳大利亚:学生可以直率地批评老师
  澳大利亚教育的宗旨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因而,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直至高等教育,教育体制、课程设置、班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无不体现出它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体现出一种人文的精神。
  基于上诉原因,澳大利亚有着和谐的师生关系。澳大利亚的中学采用了近似于大学的授课方式。学生没有固定的班级和教师,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选课到不同的教室去上课。在校园里,学生可以直率地批评老师,上课时同学回答问题也不用起立。教师在乎学生的感受,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心情下来学习他的功课。他有权利不听,作为教师你必须通过和谐的办法来吸引他的注意力,而不是通过强制的手段。在澳大利亚的课堂中,老师时常会说赞许的话语,来鼓励学生,即使有时教师发现学生有错误,也会用“我认为……”“你觉得呢……”等话来提醒,而很少说“你应该”之类的话。
  英国:师生间讲得最多的是平等
  在英国,很多教师是没有办公室的,一个教师一天到晚就是和这个班级的孩子打交道,更容易全面地了解、评价和帮助学生,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上,英国老师和学生是朋友,老师最多算是一个引路者,讲授的内容提前跟学生交待,学生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觉得老师讲得不对可以随时站起来反驳。
  课堂上很多时间都用来讨论,通常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意见不一定要达成一致,只要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有所收获就好。老师特别欢迎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因为他们觉得不同的观点对自己的学术研究或许有所启发。而课后,老师、学生很少一起聚会。英国老师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楚,课后的时间是属于老师私人的时间,一般不会轻易跟学生一起度过,如果学生真的有什么问题需要在课后来解决,必须提前跟老师预约,而谈话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老师的办公室,少有学生到老师家里拜访老师甚至讨论学术话题。
  三、应艺术批评
  教师批评学生也是要讲究艺术的。
  (一)朋友式的平等
  建立朋友式的平等。朋友间应是无话不谈、亲密无间、地位平等的。老师要和学生成为朋友,首先应该放下老师的架子,多采用交谈的方式和学生交换思想,增进了解,引起学生说话的兴趣。感受到母亲般的慈爱,觉得老师平易近人,并且老师要学会做一个听众,尊重学生所说的每一句话。当学生这种理解和尊重得到满足后,自然而然会和你成为朋友,从而学生也会尊重你、信任你,自觉自愿接受你的意见,乃至是批评。
  (二)低声细语
  低声调的批评能减缓学生的心理压力,消除逆反心理,从而便于问题的暴露和解决。
  学生都害怕批评,哪怕是那种被认为是“油盐不进”的学生,也厌倦语气生硬的说教,这种说教或多或少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负担。如果老师能用朋友式的平等,加和蔼的态度,低声开导和说服,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神经松弛了,情绪稳定了,心结解开了,老师的批评也就容易接受了。
  (三)婉转的语言
  近年来,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日趋严重。而语言的婉转对于优秀学生该如此,对于品行恶劣的“坏学生”更应如此。强烈的语言会使老师在学生眼里变得不可亲近,甚至歹毒,让人憎恨。婉转的语言,就会使学生放松对老师的戒备心理,减弱乃至消除“逆反心理”,化尖锐的对立为真诚的信任,按老师所讲的道理去学习、去生活、去做人。——《教师批评学生的艺术》祁霏
  四、编后语
  “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古人对教师教育学生提倡严加管教,时至今日,虽然提倡赏识教育,人性化教育,但批评教育仍不能抛弃。
  批评原本就是一种教育方式,是教师的“天然权利”。一般来说,批评别人的人,都是被尊敬的,他们的教育权和批评权应以别人的尊敬为前提,否则谁会买账?现在,一些学生的心中没有老师的位置,学生对老师的批评不以为然,老师也就失去了批评的动力。不加管束和放纵,应付和讨好,最后,吃亏的还是学生。在浅近的功利之风浸染之下,许多学校“学店”色彩浓厚起来,“育人”渐渐被空壳化,这样造出“娇”和“骄”的学生,经不起挫折,容易走极端,很难适应社会环境;而因为若干教师的不想管“闲事”,也使一心向学的学生苗子失去了更好的成长环境。
  笔者认为,教育中不能缺少批评,但要让教师重拾批评的热情,并非只规定一下就可以,教育部门要从待遇完善和师德建设两方面去提高教师的尊严,只有这样,教师才敢批评,才会批评。
其他文献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承担的“作物菌核病高效生防新菌剂新剂型生产技术系统”项目日前在武汉通过有关专家组的验收。专家们认为,我国在“作物菌核病”的生物防治上
随着非接触智能卡的广泛应用,其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研究了一种非接触智能卡DES密码算法的侧信道安全攻击方法,设计了非接触智能卡密码的侧信道安全攻击流程,研究了信号的采
作者简介:王平,男,53岁,自幼从师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魏传义,重庆名师孙鸿习画,美术专科毕业,现任重庆美协会员,重庆工业美协会员,从事美术专业工作30多年,擅长:展示设计,宣
人工影响天气(简称人影)高炮作业数据的采集、收集及管理是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工作的一项日常工作,论文旨在提高作业信息采集工作效率,让管理部门及时获取作业一线的实时信息,方
徐州市医疗电子行业现状徐州市医疗电子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起步,生产厂家主要有3家国营企业,产品主要有窥镜类、B超类、红外类和监护类产品.1995、1996年一度年
由于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成长.据统计,2003年世界生物产业市场约894亿美元,预计到2007年,其市场将达1296.5亿美元.全球生
经济走势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拉动的效果,取决于消费启动的力度,取决于市场的活跃程度。我们要以更积极有为的精神状态,采取更积极的举措,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寻
对承受流体动力作用的机械结构进行可靠性预测,在非线性流体激振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非线性振荡边界元数值方法.给出了流体激振可靠性分析的非线性振荡模型,建立起流体动力分析
针对气象台站备份海量Micaps数据文件、构建本地业务数据应用环境的需求,探讨了利用Delphi编程调用WinRAR,实现逐日压缩备份及还原Micaps数据文件的程序设计思路。该程序采用托盘设计,在线程类中调用WinRAR,对压缩备份文件提供自动定时运行和手动运行两种方式,将逐日接收的Micaps数据文件分为10个类别分别打包压缩备份,压缩后的备份文件占用存储空间不到原来文件的20%。程序运行稳定
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需求和串口设备应用现状之间的矛盾问题,简要介绍了"串口设备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串口转以太网的几种解决方案,并对这几种方案进行分析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