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闽地诗歌研究综述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uo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描述了20世纪以来学界关于五代闽地诗歌的研究成果,认为目前五代闽地诗歌的研究多以作家作品分析为主,缺少对闽地诗歌共性特点的论述,认为研究者大都没有注意到由唐入五代的文人在五代闽地创作的作品与其在晚唐时期诗作创作的区别。本文认为只有将五代闽地诗歌作为特定研究对象,才能更好地研究五代诗歌的特点,才能更清晰地看到由唐入五代的诗人,在五代闽地这独特的历史环境中,其诗歌风貌所产生的变化。这对揭示唐宋诗歌的风格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五代;闽地;诗歌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150-03
  一、五代闽地诗歌的研究现状
  在本文研究中,五代的时间范围是后梁开平元年(907)到吴越国灭亡(978)的七十一年时间。①五代闽地约为现今福建省全境。五代十国时期的闽国(893-945),为王潮、王审知所建,都城为福州。王审知主持闽政致力于发展经济,同时极重视文化教育,注意延揽人才。当时中原战乱不断,而闽地却成为安定的绿洲。闽籍文人黄滔、徐夤等纷纷回乡。中原名士如韩偓、崔道融等避乱入闽。闽地一时文人荟萃,文风大振。
  在清代李调元编著的《全五代诗》中,闽地诗歌部分共收30位诗人的930首诗歌,并将韩偓、黄滔、徐夤等五代前的诗作一并收入。
  近年来,五代十国地域性文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南唐诗歌,对于闽地诗歌的研究散见于晚唐五代文学研究著作之中,专门研究甚少,主要见于:
  1935年,杨荫深在《五代文学》中专辟“闽文学”章。杨著认为论述五代闽文学必须上溯至太祖王审知嗣威武节度使始,“太祖虽起于盗贼,为人简约,礼贤下士,因此宾至如归,衣冠卿士跋涉来奔,如韩偓等著名文学之士,故闽文学遂得兴盛”。②杨著认为闽地有不少诗人,其中韩偓多写绮丽侧艳之词,写景写情逼切动人;崔道融诗作工绝,含意深长;黄滔为文瞻蔚典则,诗作清醇丰润,有贞元长庆之风;徐夤诗多写胸怀抑郁不平之语,此外还介绍了翁承赞、王延彬、颜仁郁等工于诗者。
  2002年,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③从诗人群体、诗体创作、诗学批评及与宋初诗坛联系的四个方面考察五代诗歌的创作状况。作者认为闽地诗人群体的形成与王审知对中朝文士的招引有直接关系。同时,黄滔在帮助闽地招纳中朝士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宁认为中原士人的入闽,给闽地带去了讲论诗艺的风气,但入闽诗人创作的诗歌数量不多,而且闽地诗人群松散,诗歌风气短暂薄弱,交往唱和并没有形成有效推进诗艺的风气,在创作内容上承袭多于变化。
  比较详细研究五代闽诗的可推陈庆元1996年著的《福建文学发展史》④。陈著认为唐五代时期是闽地文学生发时期,在唐末五代,诗人的众多以及诗人作品的个性化,是区域性诗歌成熟的标志。陈著特别对黄滔、徐夤、翁承赞诗作的个性化特色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另外,陈著考察了自唐高宗起至唐末五代流寓入闽的文人的身份以及诗作,认为“流寓入闽的作家毕竟给闽地带来了新鲜气息。他们对唐五代闽地文学创作的‘渐昌’无疑起了推进的作用。唐五代福建文学发展的过程,也是福建籍文人向中原文化,向外省籍文人、特别是入闽的客籍文人学习的过程。”
  以上是涉及到五代闽诗研究的著作,此外,还有以下对闽地诗歌论述的单篇论文:
  1993年,贾晋华《五代泉州诗坛》⑤一文认为五代泉州诗人徐夤、詹敦仁等长于咏物写景,其诗歌风格受韩偓及闽地禅风影响,上承温李和盛唐,呈现华丽、清壮、淡逸的特色。贾文不仅对王审知主闽时的泉州文学活动进行分析,还关注五代后期留从效、陈洪进占据泉、漳二州时的诗歌活动,比较能展现整个五代时期闽地诗歌发展的面貌。
  1996年,贺中复《五代十国诗坛概说》⑥对闽诗坛的论述包括三个方面:
  1.分析当时福州、泉州两大诗人群体的特点。文章认为,福州诗人群以黄滔为宗主,翁承赞为主将,他们多为唐末入闽的文人旧臣,入闽的主要动因是闽王忠唐而无意做闭门天子。“因此他们一般居闽却不官闽,缄言闲处者不少。韩偓入闽后所作诗不忘旧朝、指斥党人、自矜人品大致传达了他们的心声。”而在泉州,“以刺史王延彬为府主徐夤为上客,所结聚的陈乘、陈郯、倪曙以及僧文超等几乎都是闽籍新秀,较之黄滔一群更多文人气质和隐逸成份。他们相互唱酬,结诗为集,诗风较盛。”
  2.肯定了五代闽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诗风以清润平淡见长,上承白居易感伤诗以自抒怀才不遇为主格,形成了缘情体物的创作倾向。这种鲜明的风格为后世闽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分析这种特征既受唐末闽人陈黯、陈峤的文风影响,也与入闽文人崔道融的诗集传播有关,更是在积极倡扬闽域文化与诗学的黄璞、黄滔等人直接推动下形成的。
  1997,何绵山的《五代闽国文学探论》⑦认为闽诗歌内容有对闽地秀丽山水的描绘;抒发内心的感慨;寄赠唱和;对闽地现实社会的描绘;咏物诗;与佛教有关的诗。闽地文学理论以黄滔“刺上化下,文声相应”的文学观和徐夤的诗学著作《雅道机要》为代表。
  近二十年来,对闽诗人的个案研究颇有成果,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1.对闽文人生平的考证。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第四册、⑧《唐五代文学编年史》晚唐卷、五代卷⑨中有不少关于闽地文人生平的考辨。关于唐末五代闽地作家生平资料比较少,《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仅考订到了22位作家的大致生平经历,其中韩偓、黄滔的生平考证比较详细。
  2.对闽文人作品的考辨。左灿丽的《黄滔著述考略》⑩和杨柏林《黄滔集版本源流考述》{11}皆对黄滔文集十五卷本、十卷本、二卷本和八卷本的版本源流做了梳理考辨。由此可知黄滔文集的十五卷本成书后至宋逐渐散佚,黄集多次刊刻大致以南宋庆元本为祖本,其最为精善者当为清末王懿荣《天壤阁丛书》所收《莆阳黄御史集》。李最欣《〈四库总目·黄御史集〉提要辨正》{12}则指证了四库馆臣对《黄御史集》的卷数著录、成书过程、编者、刊刻历史等问题的舛误。   3.对闽文人文学风格、理论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诗人黄滔、徐夤、韩偓上。
  朱晓蓉的《黄滔与闽地文人群体的崛起》{13}认为黄滔以清醒的地方群体意识,成功地吸纳、团结了一大批闽地及中原的著名文人,使五代时闽中文学空前兴盛,为唐末五代的闽中文人群体的崛起作出了贡献,并为宋代福建文人在全国主流文化中的强势表现作好了准备。
  张媛的硕士论文《黄滔诗歌研究》{14}认为黄滔的诗歌敢于揭露社会黑暗,并在其寄赠酬唱中抒写内心执着坚忍的情怀;他的创作对杜诗的构思和对句章法多有借鉴;黄滔倡导诗歌的政治教化作用,其文艺思想与唐末盛行的形式主义文风构成极其鲜明的对照。
  刘心的《试论韩偓入闽后的诗歌创作及其特色》{15}认为,韩偓入闽后诗歌创作内容题材拓展,意象扩大。其述志之作,勾勒了一个不趋权贵,坚守信念的忠臣形象;其闲适归隐诗富含理性反省的思考;其写景咏物之作用字更为朴实、自然,细致而不雕琢,于平淡中见色彩。这些诗作运用了比兴寄托,咏物讽喻,直抒胸臆等多种表现手法。
  谢琰的《论徐夤〈雅道机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品格》{16}通过辨析《雅道机要》中“叙搜觅意”、“叙通变”二条的真义,认为在晚唐咏物诗关注物象背后的道理和态势的创作风气影响下,徐夤第一次用鲜明、完整的理论方式规定了吟咏物象应当以“意”为宗,并且用自己大量的、全面的、富有成效的咏物实践,证明和发展了“求意”的可行性。
  二、五代闽地诗歌研究的现存问题
  第一,五代闽地文人大多由唐入闽,而目前学界关于五代闽诗研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研究者并没有意识到将由唐入五代的文人在五代闽地创作的作品与其在晚唐时期创作的作品区别开来。例如在《五代闽国文学探论》所举的诗作中,陈黯的《自咏豆花》、徐夤的《题福州天王阁》、韩偓的《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皆非五代诗作。
  第二,研究多以主要作家作品分析为主,缺少对闽诗共性特点的论述。
  研究者或分别对韩偓、黄滔、徐夤等人的诗作进行简略的分析评点,或着重论述唐末五代闽诗的个性化特色,或着重分析闽地诗人群体的特点,或认为闽地诗人群体松散与创作空气薄弱,没有形成像当时楚地诗人群、吴地诗人群那样明显的创作旨趣和特色,然均没有将五代闽诗进行整体的研究。
  第三,研究者对于五代闽诗的一些具体问题缺乏深入的探讨。
  贺中复的《五代十国诗坛概说》中关于五代闽诗坛的看法独到,但由于篇幅较短(不足一千字),因此在一些问题的论述上过于简略。例如,他认为五代闽人直接取法的是唐末闽文人陈黯、陈峤的文风诗风,但他没有再进一步论述这种文学传承究竟产生了怎样具体的影响。
  在《五代闽国文学探论》中,作者认为五代闽国文人的诗歌内容可分为六大类:一是对闽地秀丽山水的描绘;二是抒发内心的感慨;三是寄赠唱和;四是对闽地现实社会的描绘;五是咏物诗;六是与佛教有关的诗。
  首先,这样的分类是有问题的。第一、四、六点说的是诗歌内容层面,第五点却是诗歌的题材特点。第二、三点的涵盖面又太广,很多寄赠唱和的作品也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慨,而一些与佛教有关的诗作也是寄赠作品。其次,作者对于这种内容特点的分析只停留在表面的分类举例。如第六点分析与佛教有关的诗时,作者把这些诗作分四类:1.对僧人生活的描绘;2.与僧人的赠答;3.浏览寺庙的题记;4.闽国僧人的诗偈,并举出相对应的诗歌作为例子。但作者没有分析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如闽诗人为何如此热衷参与佛教活动?这些与佛教有关的诗歌是否能够反映出闽诗人某种心理状态?而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三、五代闽地诗歌研究的思路
  20世纪以来学界关于五代闽诗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关于五代闽诗歌的研究始终附带在唐五代诗歌的研究当中,缺少将五代闽诗作为特定研究对象的专题研究。因此,我们就有了进一步深入探讨五代闽诗特点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诗人的创作风格是比较稳定的,而历史上的五代时期不过百年,很多诗人都是从唐入五代,他们的创作风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当我们的研究聚焦到闽诗人身上时,我们还是能够可以发现,唐末的历史巨变给诗人思想情感以及创作风格带来的变化,但这些细微的变化正体现了五代诗歌的特性。五代诗歌正是连接唐诗与宋诗的重要一环,这对揭示五代诗歌的风格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注 释:
  ①“五代闽地诗歌”的时间范围取《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对五代文学的起止时间的界定。
  ②杨荫深.五代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108.
  ③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④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⑤贾晋华.五代泉州诗坛[J].厦门大学学报,1993(3).
  ⑥贺中复.五代十国诗坛概说[J].北京社会科学,1996(4).
  ⑦何绵山.五代闽国文学探论[J].文史哲,1997(6).
  ⑧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0.
  ⑨傅璇琮.唐五代文学编年史[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8.
  ⑩左灿丽.黄滔著述考略[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4(1).
  {11}杨柏林.黄滔集版本源流考述[J].莆田学院学报,2011,18(1).
  {12}李最欣.《四库总目·黄御史集》提要辨正[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7(5).
  {13}朱晓蓉.黄滔与闽地文人群体的崛起[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
  {14}张媛.黄滔诗歌研究[D].河北大学,2010.
  {15}刘心.试论韩入闽后的诗歌创作及其特色[J].福州大学学报,2003(1).
  {16}谢琰.论徐夤《雅道机要》的理论意义及实践品格[J].中州学刊,2009(3).
  参考文献:
  〔1〕杨荫深.五代文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2〕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90.
  〔3〕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92.
  〔4〕陈庆元.福建文学发展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5〕陈贻焮.增订注释全唐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6〕刘宁.唐宋之际诗歌演变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傅璇琮,蒋寅.中国古代文学通论——隋唐五代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社,2005.
  〔8〕陈尚君.旧五代史新辑会证[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李定广.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徐阳)
其他文献
《罢宴》作为《吟风阁杂剧》中的压卷之作,因为其中包含了宣扬反对腐败,倡导廉洁自律的积极思想意义在内,久为人们所称颂,至今还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罢宴》当然还有一个显著的特
记者:请首先介绍一下,徐州文化艺术学校音乐科器乐表演专业?笔者:近几年我校音乐器乐表演专业在发展中不断壮大,一流的师资队伍、良好的教学设施、丰富的办学经验使音乐器乐专业成
针对可压两相流动,在阻力系数中考虑了可压压缩性及颗粒聚积所造成的影响.用TVD格式对沙层、平板及JPL喷管内的气固稀相两相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所获结果和已有的实验数据及有关
舞蹈被人们尊称为“艺术之母”,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一种空间性、时间性和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近些年,自春晚《干手观音》和《俏夕阳》播出以来,舞蹈又重新受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以农村、农业、农民为代表的“三农问题”是当代中国始终不可忽视的历史重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在实践中
姿态控制发动机真空环境下工作产生的羽流对航天器造成的影响非常明显,用Simons法对真空羽流流场进行了解析计算,包括等熵核心区和边界层膨胀区的计算,得到了符合流动规律的结果
前阵子偶然在书上看到一则小故事:一位母亲面对资质平庸的儿子,在调整自身心态的同时不断予以激励。上幼儿园了,母亲在一次家长会上受了老师的批评,心里很难过。回家后她却笑着对
3月28日,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尼日利亚通信有限公司(尼星公司)在北京签署了“尼星2、3号”两颗通信卫星在轨交付的框架协议。尼日利亚是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拥有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