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受诟病最多的”。2012年3月出版的初中语文的《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指出“教学内容的内隐、多义、随意游移是造成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本质原因”。笔者认为,借助于蒋成瑀的“三极走向学说”,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教师提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语文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的问题。
蒋成瑀在《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中提出:“作者一极,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文本一极,以作品文本自身为意义,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的读解理论;读者一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现在,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第一至九自然段为例,具体阐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极提问设计的方法。
一、对作者的提问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用的文本,都不是为了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专门创作的,都有着作者的特定的目的,要么表达志向,要么抒发情感。如果想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倾向,就必须先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必须考虑到作者的因素。只有知其人、知其世,学生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初中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先以作者为中心走向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进而进行更细致的解读,猜测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意义。这是学生学会阅读的第一步,同时也为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即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迁移打下基础。
如《孔乙己》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还原出孔乙己、短衣帮等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设问为:
1.鲁镇的酒店的客源有哪些?
2.酒店的老板是用什么把这两种顾客隔绝开来的?(曲尺形的大柜台)
3.在作者的笔下,短衣帮、穿长衫的顾客分别代表什么阶层?
4.曲尺形的大柜台象征着什么?(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
二、对文本的提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既是被理解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主体,是一个隐蔽的或者说没有出场的主体。文本与我们的对话和交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的是,引导我们(读者)“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过程。
另外,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首先是体现在文本表层的语言文字,其次是文本内容,最后是深层的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往往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模仿的范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言语形式设计提问,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辨析、理解,培养他们的语言形式能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1.对文本思路的关节点以及构思技巧的提问。
(1)“孔乙己的故事是由‘我’,当时仅有十二岁的小伙计,叙述出来的。请你阅读全文,找出‘我’对孔乙己的态度的变化。”
(2)作者以当时仅有十二岁的小伙计的‘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2.对文眼的提问。
《孔乙己》一文的文眼是“笑”,有短衣帮的笑、小伙计的笑、老板的笑、小孩子的笑……每一处的“笑”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作用,教师可以在此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
①“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中的‘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中的“笑”写出了什么?
③“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的‘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④“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写小孩子的“笑”有什么作用?
3.对矛盾点的提问。
“矛盾”是孔乙己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孔乙己的矛盾点,可以在矛盾点处设置疑问,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1)孔乙己身上有哪些矛盾的地方?
①孔乙己身份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孔乙己身体与心理的矛盾:身材很高大,却又好吃懒做,不会营生。
③孔乙己心理与行为的矛盾: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却又有偷窃的行为。
④孔乙己品行上的矛盾:替人钞书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却有着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行。
(2)“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为什么不换掉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3)“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孔乙己身材高大,写得一笔好字,为什么会沦落到偷东西的地步?
4.对语言特点的提问。
《孔乙己》第1至9自然段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精炼、深刻、准确,灵活多变的特点。教师可以在相关的语句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含义。如:
①体现精炼、深刻的语言特点的提问:“怎么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体现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特点的提问:“短衣帮说:‘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③体现丰富,灵活多变的语言特点的提问:“‘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可以看出什么?”
三、对读者的提问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接受美学的主要创始人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力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文本中存在着“召唤结构”,即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美国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后增加为八种),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智力上有着个体差异性的学生,阅读存在着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的文本,阅读后的感受体验自然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地位,突出其个性解读,鼓励学生去寻找、填补文中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体验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在《孔乙己》第一至九自然段中,存在着两个文本的空白。其一是孔乙己偷书时的情形,可以在此设问为:
1.孔乙己偷书时有着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心理与行为的矛盾,即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却又有偷窃的行为这一点来进行分析偷书前的剧烈的思想斗争:去偷,被人知道了,就声名扫地了;不去偷,就无法生活下去,会饿死。究竟是要名声,还是要命呢?
2.孔乙己是怎么偷书的?
偷书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身体与思想的矛盾,即身材很高大,却因鄙视劳动,四体不勤来分析。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孔乙己因为四体不勤,偷书时的动作如何笨拙,反应如何迟钝,心理上是如何地害怕。
3.请大家运用符合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各种人物描写将孔乙己偷书的过程生动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蒋成瑀. 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孙绍振. 还原分析和微观欣赏[J]. 名作欣赏,2004(10).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七十二中学)
蒋成瑀在《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中提出:“作者一极,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文本一极,以作品文本自身为意义,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的读解理论;读者一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现在,笔者以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孔乙己》第一至九自然段为例,具体阐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三极提问设计的方法。
一、对作者的提问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所用的文本,都不是为了我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专门创作的,都有着作者的特定的目的,要么表达志向,要么抒发情感。如果想正确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倾向,就必须先了解文本的文化背景,必须考虑到作者的因素。只有知其人、知其世,学生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在初中阅读教学课堂,教师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先以作者为中心走向文本,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思考,进而进行更细致的解读,猜测作者蕴涵在文本中的意义。这是学生学会阅读的第一步,同时也为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即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迁移打下基础。
如《孔乙己》一文,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还原出孔乙己、短衣帮等人物生活的典型环境,准确地把握文本的主旨和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可以设问为:
1.鲁镇的酒店的客源有哪些?
2.酒店的老板是用什么把这两种顾客隔绝开来的?(曲尺形的大柜台)
3.在作者的笔下,短衣帮、穿长衫的顾客分别代表什么阶层?
4.曲尺形的大柜台象征着什么?(封建等级制度的象征)
二、对文本的提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文本既是被理解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主体,是一个隐蔽的或者说没有出场的主体。文本与我们的对话和交流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具体指的是,引导我们(读者)“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的过程。
另外,阅读文本的思维过程,首先是体现在文本表层的语言文字,其次是文本内容,最后是深层的语言运用的规律、方法和技巧。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往往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学生学习、模仿的范例。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于言语形式设计提问,充分发挥文本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符号进行辨析、理解,培养他们的语言形式能力,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言语魅力,并激发他们的审美感受和审美情感。
1.对文本思路的关节点以及构思技巧的提问。
(1)“孔乙己的故事是由‘我’,当时仅有十二岁的小伙计,叙述出来的。请你阅读全文,找出‘我’对孔乙己的态度的变化。”
(2)作者以当时仅有十二岁的小伙计的‘我’的口吻来叙述故事有什么好处?
2.对文眼的提问。
《孔乙己》一文的文眼是“笑”,有短衣帮的笑、小伙计的笑、老板的笑、小孩子的笑……每一处的“笑”都有其特殊的含义、作用,教师可以在此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如:
①“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中的‘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中的“笑”写出了什么?
③“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的‘笑’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④“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写小孩子的“笑”有什么作用?
3.对矛盾点的提问。
“矛盾”是孔乙己的一大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孔乙己的矛盾点,可以在矛盾点处设置疑问,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地把握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1)孔乙己身上有哪些矛盾的地方?
①孔乙己身份的矛盾: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孔乙己身体与心理的矛盾:身材很高大,却又好吃懒做,不会营生。
③孔乙己心理与行为的矛盾: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却又有偷窃的行为。
④孔乙己品行上的矛盾:替人钞书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却有着从不拖欠酒钱的好品行。
(2)“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为什么不换掉这件又脏又破的长衫?
(3)“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孔乙己身材高大,写得一笔好字,为什么会沦落到偷东西的地步?
4.对语言特点的提问。
《孔乙己》第1至9自然段的语言具有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精炼、深刻、准确,灵活多变的特点。教师可以在相关的语句处,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字、词的理解,从而理解作者字里行间的含义。如:
①体现精炼、深刻的语言特点的提问:“怎么理解‘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②体现形象生动,非常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特点的提问:“短衣帮说:‘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作者写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③体现丰富,灵活多变的语言特点的提问:“‘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可以看出什么?”
三、对读者的提问
接受美学理论强调读者在文本解读中的积极作用,认为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读者的积极参与必将走向死亡。接受美学的主要创始人德国学者沃尔夫冈伊瑟尔在其力作《本文的召唤结构》中提出:文本中存在着“召唤结构”,即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美国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心智的架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力(后增加为八种),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因而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在智力上有着个体差异性的学生,阅读存在着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的文本,阅读后的感受体验自然也是具有独特性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正视学生与教师平等的主体地位,突出其个性解读,鼓励学生去寻找、填补文中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体验发现与创造的乐趣。
在《孔乙己》第一至九自然段中,存在着两个文本的空白。其一是孔乙己偷书时的情形,可以在此设问为:
1.孔乙己偷书时有着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心理与行为的矛盾,即总想保持读书人的清高,却又有偷窃的行为这一点来进行分析偷书前的剧烈的思想斗争:去偷,被人知道了,就声名扫地了;不去偷,就无法生活下去,会饿死。究竟是要名声,还是要命呢?
2.孔乙己是怎么偷书的?
偷书的过程,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孔乙己的身体与思想的矛盾,即身材很高大,却因鄙视劳动,四体不勤来分析。如可以让学生想象,孔乙己因为四体不勤,偷书时的动作如何笨拙,反应如何迟钝,心理上是如何地害怕。
3.请大家运用符合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各种人物描写将孔乙己偷书的过程生动的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蒋成瑀. 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M]. 杭州大学出版社,199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孙绍振. 还原分析和微观欣赏[J]. 名作欣赏,2004(10).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第七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