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节奏是戏剧表演的生命。作为演员,如何领悟所扮演角色的生活节奏,需要演员认真分析与理解该人物的内核,并借用外部表现与内心将之表演出来,做到内外统一。有节奏的表演绝不同于无节奏的表演,演员通过节奏的变化能够展现出角色的情感,并感动台下的观众。本文将通过一些实践经验来分析节奏对演员表演的重要性,以及演员如何寻找节奏。
关键词:戏剧表演 演员 节奏
节奏是什么?是声音的轻重缓急、潮水的起伏,抑或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节奏是演员在戏剧舞台上的生命线,也是对一名戏剧演员最基本的要求。表演节奏因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内部节奏展示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外部节奏包含台词、人物关系的变化、剧情走向,导演及其他创作人员的干预等。表演节奏把握的欠缺,致使演员无法充分表现其故事情节、角色的情感变化并会弱化故事情节的紧密性,甚至谈不上真实感。
节奏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而能否把握节奏则在于对节奏的认知上。七大艺术门类中,舞蹈艺术的节奏体现通过加工提炼过的形体动作变化表现出来,造型艺术通过外形构造的变化表现出来,戏剧表演节奏则具备语言节奏、肢体节奏、整体节奏,借助节奏支撑、情感表达,才能完成与观众的共情。艺术中的节奏不同于我们生活中的节奏,艺术是高度凝练的生活,囊括了生活百态。艺术体现来自生活的原型、现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灵感,在表演中主导节奏是事态走向,辅助节奏自然就是演员本身的情感调动,支撑演员具有饱满的情感则源于生活体验的积累,才能创作一部有层次、有血肉的作品。一场戏剧演出一般有2至3小时,但是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演员甚至会展示角色整段人生的喜怒哀乐。角色兴奋时,演员的节奏一定是快的;角色悲伤时,节奏也必然要放缓,这就需要演员自己去体会,当然也少不了外部因素的干预。导演对整部戏的呈现方式也会影响演员能不能在舞台上拥有良好的节奏感、如何让表演鲜活和打动观众。同时,演员要把握好角色的生活方式、做事的态度、说话的语气等等,深入角色了解角色。不同人物的性格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观众总感觉好像某个演员无论出现在哪一部作品中,演的都是一个人,或是表演方法如一。表情管理、情绪管理、肢体管理的一成不变,也是造成演员演技一成不变的原因,演员必须分析剧本和人物,切勿概念化地去表演,这样的表演在节奏上会出奇地一致,产生了一种表演上“复制粘贴”的现象。如今观众也更愿意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员在作品中千人千面的效果,如果克服了演员自身与角色之间性格上的差异,这样就能进一步贴近角色,在有意或无意中,表演的節奏也就与角色一致了。表演节奏就是内外合力,掌握了角色的内心节奏,才足以推进整部剧情的节奏。
我国著名演员濮存昕在话剧《李尔王》中的表演节奏在舞台上展现得张弛有度。《李尔王》时长近4个小时,主角的戏份决定了角色的演绎难度,人物情感随着事态的改变而变化,这需要极高的舞台表演节奏感,一个眼神,甚至是一根头发的变化都会影响角色情感的节奏。每个演员都有自己寻找表演节奏的方法,濮存昕作为我国优秀的演员,曾在采访中谈到,为了塑造好李尔王,自己把胡子留长,并且把胡子跟头发都漂成白色。因为如果戴上假的胡须与头发,在整个表演的节奏中就很难贴近角色,会造成表演的失真。他的创作习惯,也是国内外优秀演员共有的习惯,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完全融入角色中,在生活中去感受这个角色,由沉浸式代入化身为角色本身,这样的创作方法是有魄力而值得尊敬的。节奏感的培养少不了演员对剧本的认真研读和分析,还有不断的排练磨合,使“人物的种子”生根发芽,凝练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通过控制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的节奏来贴近角色,才能到达到举重若轻的感觉。它像是润滑剂,能使自己真的化身角色,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生活在舞台上”,它可以通过演员的不断探索与追求而寻觅到,但又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的,有时候演员创作角色时始终找寻不到表演的节奏,但有时说出的第一个字、做出的第一个动作,一开始的节奏就是对的,演员是否进入角色立马显而易见。艺术创作的每一帧体现都是有迹可循的,通对过角色的成功塑造,演员可以累积经验与技巧,创作能力也是依靠无数的人物角色所堆积起来的。无论是外部环境的干预还是演员本身表演方法的内核,目的就是把握角色,进而控制舞台节奏。
每个演员都应具备“鹰眼”般的洞察力,掌握角色的节奏调度,在不断的排练中寻找规律,化生活真实为艺术真实,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对合格的戏剧演员来说,舞台上“表演生活”的瞬间真实是珍贵的,对舞台应永葆敬畏感。
(作者简介:卢博文,男,本科在读,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舞台影视表演)(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关键词:戏剧表演 演员 节奏
节奏是什么?是声音的轻重缓急、潮水的起伏,抑或是汽车行驶的速度。节奏是演员在戏剧舞台上的生命线,也是对一名戏剧演员最基本的要求。表演节奏因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内部节奏展示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外部节奏包含台词、人物关系的变化、剧情走向,导演及其他创作人员的干预等。表演节奏把握的欠缺,致使演员无法充分表现其故事情节、角色的情感变化并会弱化故事情节的紧密性,甚至谈不上真实感。
节奏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而能否把握节奏则在于对节奏的认知上。七大艺术门类中,舞蹈艺术的节奏体现通过加工提炼过的形体动作变化表现出来,造型艺术通过外形构造的变化表现出来,戏剧表演节奏则具备语言节奏、肢体节奏、整体节奏,借助节奏支撑、情感表达,才能完成与观众的共情。艺术中的节奏不同于我们生活中的节奏,艺术是高度凝练的生活,囊括了生活百态。艺术体现来自生活的原型、现象,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灵感,在表演中主导节奏是事态走向,辅助节奏自然就是演员本身的情感调动,支撑演员具有饱满的情感则源于生活体验的积累,才能创作一部有层次、有血肉的作品。一场戏剧演出一般有2至3小时,但是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演员甚至会展示角色整段人生的喜怒哀乐。角色兴奋时,演员的节奏一定是快的;角色悲伤时,节奏也必然要放缓,这就需要演员自己去体会,当然也少不了外部因素的干预。导演对整部戏的呈现方式也会影响演员能不能在舞台上拥有良好的节奏感、如何让表演鲜活和打动观众。同时,演员要把握好角色的生活方式、做事的态度、说话的语气等等,深入角色了解角色。不同人物的性格上也会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观众总感觉好像某个演员无论出现在哪一部作品中,演的都是一个人,或是表演方法如一。表情管理、情绪管理、肢体管理的一成不变,也是造成演员演技一成不变的原因,演员必须分析剧本和人物,切勿概念化地去表演,这样的表演在节奏上会出奇地一致,产生了一种表演上“复制粘贴”的现象。如今观众也更愿意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员在作品中千人千面的效果,如果克服了演员自身与角色之间性格上的差异,这样就能进一步贴近角色,在有意或无意中,表演的節奏也就与角色一致了。表演节奏就是内外合力,掌握了角色的内心节奏,才足以推进整部剧情的节奏。
我国著名演员濮存昕在话剧《李尔王》中的表演节奏在舞台上展现得张弛有度。《李尔王》时长近4个小时,主角的戏份决定了角色的演绎难度,人物情感随着事态的改变而变化,这需要极高的舞台表演节奏感,一个眼神,甚至是一根头发的变化都会影响角色情感的节奏。每个演员都有自己寻找表演节奏的方法,濮存昕作为我国优秀的演员,曾在采访中谈到,为了塑造好李尔王,自己把胡子留长,并且把胡子跟头发都漂成白色。因为如果戴上假的胡须与头发,在整个表演的节奏中就很难贴近角色,会造成表演的失真。他的创作习惯,也是国内外优秀演员共有的习惯,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完全融入角色中,在生活中去感受这个角色,由沉浸式代入化身为角色本身,这样的创作方法是有魄力而值得尊敬的。节奏感的培养少不了演员对剧本的认真研读和分析,还有不断的排练磨合,使“人物的种子”生根发芽,凝练人物角色的性格特点,通过控制自己的语言、肢体动作、表情的节奏来贴近角色,才能到达到举重若轻的感觉。它像是润滑剂,能使自己真的化身角色,如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说的“生活在舞台上”,它可以通过演员的不断探索与追求而寻觅到,但又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得到的,有时候演员创作角色时始终找寻不到表演的节奏,但有时说出的第一个字、做出的第一个动作,一开始的节奏就是对的,演员是否进入角色立马显而易见。艺术创作的每一帧体现都是有迹可循的,通对过角色的成功塑造,演员可以累积经验与技巧,创作能力也是依靠无数的人物角色所堆积起来的。无论是外部环境的干预还是演员本身表演方法的内核,目的就是把握角色,进而控制舞台节奏。
每个演员都应具备“鹰眼”般的洞察力,掌握角色的节奏调度,在不断的排练中寻找规律,化生活真实为艺术真实,塑造出真实可信的人物。对合格的戏剧演员来说,舞台上“表演生活”的瞬间真实是珍贵的,对舞台应永葆敬畏感。
(作者简介:卢博文,男,本科在读,广西艺术学院,研究方向:舞台影视表演)(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