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成义务教育和普高必修课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ca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前,教育部发布《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提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全面实施,所有学生都要学习,都要参加。
  教育部教材司负责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课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纲要》对课程目标做出明确规定,强调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必须围绕课程目标进行,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认、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活动育人效果。考虑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跨学段性质,为便于操作,在提出总目标的基础上,具体分为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四个方面,突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价值体认与践行,并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分别提出学段目标。
  此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有明确的课程目标,还要求对活动内容进行选择和组织,对活动方式进行认真设计,对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等,具备作为一门课程的基本要素。
  为加强对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具体指导,《指导纲要》提炼出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主要方式,将课程方案指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从活动方式角度进行了分类,规定了党团活动要求,对各类活动方式的内涵和要素作了梳理和必要规范,为各类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如社会服务主题内容可以各不相同(公益勞动、环保志愿者等),但都必须让学生经历发现服务对象及其需要、制订服务活动计划、开展服务行动、反思服务经历、分享活动经验等关键环节,才能收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李华)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2007年10月18日,株洲本地媒体《株洲晚报》刊登了一则新闻,凡年龄在26周岁以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女性均可报名参加“株洲市公开选拔优秀女干部”的竞选活动,报名对象不分城乡,也不受职业限制。参赛的内容,主要包括仪表、气质、思维、表达、才艺(舞蹈、声乐、器乐、相声、小品、书法、绘画、制作等)、知识面 (时事政治、文史知识、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参
女儿高考前几个月,晓梅主动申请减少工作量,多留在家里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女儿复习应考阶段,她对女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管努力复习,家里其他事都不用你操心,希望你不要让我们失望。”  晓梅特别关心女儿的学习情况,时刻关注着女儿的情绪,一看女儿脸色不对,就知道女儿模拟考试可能发挥得不好,忍不住就会一顿唠叨:“跟你说了,让你只管学习,不要管别的,上次回老家你非要去,浪费时间了不是?有那个时间你多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关于中学生体质状态和体育爱好的调查。受访者中,00后占1.4%,90后占27.1%,80后占53.4%,70后占13.5%,60后占3.9%。  调查显示,84.5%的受访者表示对当下中学生整体体质不乐观。具体来说,12.0%的受访者直言很不乐观,40.1%的受访者感觉不太乐观,32.4%的受访者认为一般,仅有15.5%的受访者
孩子内向,不愿与父母沟通交流怎么办?请看这位民工爸爸的做法——  留守在重庆老家的儿子性格内向不愿与父母交流,这让在长沙务工的赵久奎急上心头。一次与儿子通话,儿子说他很像动画片中的“光头强”,他便扮成“光头强”的形象开直播、拍视频,借此打开了与儿子交流的大门……   找到兴趣点—— 留守儿子不愿与人交流,老爸扮“光头强”逗儿子开心  2016年5月的一天,在湖南长沙一家工地打工的赵久奎拨通重庆老家
问:我上初三,学习成绩尚可。最近,我的思想有点波动——我不想升高中了,想和班里的一个同学一起出去打工。妈妈苦口婆心地劝我不要去,说我人聪明,不读书太可惜了。可我觉得上学太累太苦,想早点赚钱,早点迎来美好的生活。这样不好吗?  金燕   答:有位支教老师对我说,山里的孩子上学都是寄宿,每月回家一次。每次返校的第一周,他们都学得特别努力。为什么?因为每次回家看到家里破败的样子,他们深知不读书,等待他们
我是在替天行道  今年14岁的小涛是一名初二男生,因为不满老师公布考试成绩排名,多次擅自擦掉教室黑板上的成绩排行榜,并扬言要向教育局举报,被老师怀疑有精神方面的问题,要求家长带他看心理医生。这天,小涛在妈妈潘女士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我那是替天行道!”说到擅自擦掉成绩排行榜,小涛激动地说:“教育局早就不允许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了,为什么老师要顶风作案?这是对我们学生的不尊重!”  潘女士在一旁撇
两年败光200万元,22岁弃学,吃饭要人喂。此新闻一出,迅速霸占微博热搜,微博下的相关评论两万余条,网友们的主要观点分三种:  一是批评晨宇,认为他22岁了,却没有生活、学习能力,花钱大手大脚,成为父母和社会的负担。  二是批评父母和老人,认为是亲人的溺爱导致了晨宇的不上进。  三就有点跑题了,此类网友关注的是晨宇两年花掉200万,认为出国留学的人大多条件优越。  而我的感受是,晨宇活脱脱一个缺乏
宋文清8岁上初中,13岁考上东南大学少年班,19岁攻读南京大学博士学位,研究人工智能芯片,21岁参与多款芯片研制。  这金光闪闪的履历,妥妥就是一“别人家的孩子”,可有谁知道,她也曾高考失利,也曾有很多科目挣扎在及格线……  两年读完小学,11岁参加高考失利,她说:“这次参加高考,我收获很多,它让我明白,学习没有捷径,我已经比大多数人快了很多步,更加需要脚踏实地。”  2000年3月,宋文清出生在
余光里的女同学  小亮(化名)是上海松江区某中学的高二男生,因近期出现“斜视”怪癖去医院检查,但没有查出生理异常。在眼科医生的建议下,小亮的妈妈周女士联系我,预约对小亮进行心理问题排查。  小亮被我的助手带去做心理测试的时候,周女士向我介绍了小亮发病的基本情况。原来,小亮所说的“斜视”,是感觉控制不住自己的视线,总是注意余光里的事物。“这种病对学生太可怕了!”周女士大惊小怪地说,“您想啊,上课的时
大约到3岁左右,宝宝忽然之间开始不断地跟别人比较:他厉害还是我厉害?他赢了还是我赢了?每个有输赢的游戏对宝宝来说都成了一较高低的比赛。宝宝为何凡事都要争第一?由此带来的快乐与悲伤对宝宝脆弱的心灵究竟意味着什么?父母该如何保护和培养宝宝的竞争意识?  宝宝在自我评价  【案例1】喜欢比赛的鸣鸣  3岁的鸣鸣是一个大眼睛男孩。自从进入幼儿园以来,他特别喜欢与小朋友比赛,比赛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看谁先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