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2011年的夏天么?那个叫马兰的小村子,不知不觉和北京连起了一座桥。马兰的小乐队、马兰的孩子们,不止一次来到北京,表演、参观、游玩;北京电台的主持人们,和他们结对子、带他们逛书店、给他们筹午餐……
转眼已经过去一年了,马兰小学的新校舍用起来方便吗?爱心午餐食堂他们还吃得惯吗?那些只见过自己主持人“爸爸”“妈妈”寥寥数面的孩子们,有没有想他们?
北京电台与马兰的桥没有中断,5月4日早上6点,一批主持人迎着朝阳,又踏上了回访马兰的路。
偶遇小岚老师,舞蹈表达感恩
去年9月,电台就曾有一批和马兰小学的孩子结了对子的主持人前往马兰村进行“家访”。这次,又有35名主持人一同前往马兰,看望孩子们。
五个小时的颠簸之后,大巴车驶入马兰村。一个熟悉的身影吸引了大伙儿的注意力。原来,邓小岚已经先大家一步来到马兰,就在她自己离纪念碑不远的根据点——音乐教室里。邓小岚和马兰小乐队,这是早就结合在一起的两个名字。
11点20分,北京电台的大巴车驶入马兰小学。还没下车,他们先感受到了比车外阳光更盛的热情。马兰小学六个年级的百余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整整齐齐地坐在操场中央,鼓掌欢迎大队人马的到来。
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用弹奏的《龙的传人》以及手语舞蹈《感恩的心》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接下来,仪式主持人念出一对对结对子的名单,被念到名字的主持人和孩子们也一对一对走到台上留影纪念。
由于条件限制,这次电台只来了部分主持人,而台下没有被结对子的孩子们眼睛里都漾满了渴望。马兰小乐队的王伟正好和此行的主持人王伟同名,听到台上念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叫自己,兴奋得拔腿就要往台上跑,后来发现搞了乌龙,又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脸上别提有多失落了。
共进爱心午餐,领餐方式转变
结对子仪式结束后,主持人领着各自的孩子走进教室共进午餐。爱心午餐食堂开堂近一年了。桌上很快放上菜椒炒肉、豆角炒肉和凉拌黄瓜,就着米饭或者馒头,还有绿豆小米粥。问起他们对这一年来爱心午餐的评价,一个三年级的小男生憨笑着告诉我:“可好吃了!”
和上次我们来马兰的时候不同的是,上次爱心食堂是刚刚开堂,学生们都坐在教室等老师把装着菜的大桶拎过来再等着“分菜”;这次再来,我们发现他们却换了种方式——按顺序在食堂窗口排队打饭。其实,这样自己到窗口领餐,一方面缩短了等餐的时间,也保证了“打到的都是热乎饭”,不至于像以前等老师们从食堂拎回教室,再分发给个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算是给学生们一个“不能饭来张口”的教育,自己排队,自食其力,同时培养了秩序的观念。餐后,学生们依旧是自己刷干净餐盘交还回去,有的孩子还抢着帮主持人的餐盘一起刷了……看来,爱心午餐在马兰,是完全在正轨上驰骋了。
兵分六路家访,深入了解孩子
此行,35名主持人决定去学生家里家访。
北京电台党委副书记赵泽勤结对子的小朋友是马兰小学四年级的李盈盈。赵泽勤给盈盈带来了满满一大包的礼物:薯片、巧克力、奶糖……当然还少不了各种书籍。让我们吃惊地是,盈盈最先拿起的是一本英汉词典,这样的工具书在我们看来是最枯燥的,可盈盈却看得津津有味。
发现主持人杨晨和与他结对子的孩子孙彪时,他们正在溪边聊天。杨晨告诉我们,小孙彪才一年级,不爱说话,平时的乐趣就是在溪边抓鱼,杨晨还带我们参观了孙彪自己自制的简易钓具。
音乐广播主持人王东,这次则是和三年级的小男生孙建杰结成了对子。一回到孙建杰家,王东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孩子的书包,十足的当爹范儿。虽然只有短暂的接触,但王东还是很快给孙建杰下了评定:“这孩子,长得跟他妈妈像,但性格肯定不像,不着调!但是,贪玩的孩子一定聪明!”
15点30分,主持人结束了短暂的家访。尽管只有短短一个下午的接触,很多孩子和主持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不舍的神情。不少学生的家长甚至专程从自己家里拿了些山货送到主持人乘坐的大巴上。淳朴的马兰人,就是用这种最实际的热情以表自己的谢意。
记者手札
再访马兰——总是成长的时候
到马兰回访于我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去马兰的次数加起来,竟出乎意料地多过很多城市。可以说,马兰这个小村庄于我的相熟度也算是极高的。
在没有去马兰时,那里的孩子总会时不时给我发来短信或者QQ:“姐姐,我们这下雪了!特别美!北京下了吗?”“圣诞快乐!我家没苹果,但是我也很高兴!”“姐姐,前两天刚期中考完,我考了第一,老师说校长会发奖状。”……这样的问候很多,生活的报告也不少,甚至有时就是简单的一句“在干嘛呢?”,之后又销声匿迹,但都让我感觉到,马兰那个地方的孩子,是跟我像姐妹一样联系在一起的。
间隔上次去马兰已经有八个多月的时间了,可因为时常保持联系,我潜意识里一点儿也不觉得她们有什么变化。但是,当我又见到她们时,我惊喜地发现,她们都比从前成长了不少。单说样貌上,每个孩子都长高了一大截。也许是爱心食堂的伙食不错,大多数孩子也胖了一些,尤其是白格格,看起来脸上肉肉的,可爱了不少;王婷在矫正牙齿,不得已戴上了牙箍;以前短发瘦弱而内向的王伟留了长发,开朗了很多;小和尚倒是除了长高之外,性格上没太大变化,一见面还是跟我们嘻嘻哈哈……校园里也有了变化,操场上多了个乒乓球桌、树下多了一个垃圾箱……想必,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吧。
孩子们这些在我意料之外的变化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的身高都在偷偷地蹿高;他们的心性变得更加开朗,脸上有更多笑容。他们正是在成长的时候!
孩子们穿着新发的校服,看起来很精神。小乐队表演的还是固定的节目《龙的传人》和《感恩的心》。记得他们第一次表演《感恩的心》之前,放学后依然留在教室里排练的场景,那时他们的紧张不在话下。现在站在台上的孩子们,举手投足,充满了自信。我相信“感恩”这个概念至少已经被他们理解了。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在成长的初期先学会感恩,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必然也是很有帮助的。
马兰小学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结对子的主持人,但是因为条件限制,不可能所有主持人都能来到这里家访。王婷有点委屈地告诉我:“现在我都六年级了,过了夏天就要去镇上念初中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她呢?”怎么会没有机会呢?像朝阳一般成长着的他们,与悉心疼爱他们的主持人们,早就像马兰小学和电台一样,直直地架着一座桥。关心、问候、感恩、鼓励,都在这座桥上穿梭不息。
转眼已经过去一年了,马兰小学的新校舍用起来方便吗?爱心午餐食堂他们还吃得惯吗?那些只见过自己主持人“爸爸”“妈妈”寥寥数面的孩子们,有没有想他们?
北京电台与马兰的桥没有中断,5月4日早上6点,一批主持人迎着朝阳,又踏上了回访马兰的路。
偶遇小岚老师,舞蹈表达感恩
去年9月,电台就曾有一批和马兰小学的孩子结了对子的主持人前往马兰村进行“家访”。这次,又有35名主持人一同前往马兰,看望孩子们。
五个小时的颠簸之后,大巴车驶入马兰村。一个熟悉的身影吸引了大伙儿的注意力。原来,邓小岚已经先大家一步来到马兰,就在她自己离纪念碑不远的根据点——音乐教室里。邓小岚和马兰小乐队,这是早就结合在一起的两个名字。
11点20分,北京电台的大巴车驶入马兰小学。还没下车,他们先感受到了比车外阳光更盛的热情。马兰小学六个年级的百余学生,穿着统一的校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整整齐齐地坐在操场中央,鼓掌欢迎大队人马的到来。
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用弹奏的《龙的传人》以及手语舞蹈《感恩的心》表达了自己的感谢之情。接下来,仪式主持人念出一对对结对子的名单,被念到名字的主持人和孩子们也一对一对走到台上留影纪念。
由于条件限制,这次电台只来了部分主持人,而台下没有被结对子的孩子们眼睛里都漾满了渴望。马兰小乐队的王伟正好和此行的主持人王伟同名,听到台上念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叫自己,兴奋得拔腿就要往台上跑,后来发现搞了乌龙,又不得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脸上别提有多失落了。
共进爱心午餐,领餐方式转变
结对子仪式结束后,主持人领着各自的孩子走进教室共进午餐。爱心午餐食堂开堂近一年了。桌上很快放上菜椒炒肉、豆角炒肉和凉拌黄瓜,就着米饭或者馒头,还有绿豆小米粥。问起他们对这一年来爱心午餐的评价,一个三年级的小男生憨笑着告诉我:“可好吃了!”
和上次我们来马兰的时候不同的是,上次爱心食堂是刚刚开堂,学生们都坐在教室等老师把装着菜的大桶拎过来再等着“分菜”;这次再来,我们发现他们却换了种方式——按顺序在食堂窗口排队打饭。其实,这样自己到窗口领餐,一方面缩短了等餐的时间,也保证了“打到的都是热乎饭”,不至于像以前等老师们从食堂拎回教室,再分发给个人的时间;另一方面,也算是给学生们一个“不能饭来张口”的教育,自己排队,自食其力,同时培养了秩序的观念。餐后,学生们依旧是自己刷干净餐盘交还回去,有的孩子还抢着帮主持人的餐盘一起刷了……看来,爱心午餐在马兰,是完全在正轨上驰骋了。
兵分六路家访,深入了解孩子
此行,35名主持人决定去学生家里家访。
北京电台党委副书记赵泽勤结对子的小朋友是马兰小学四年级的李盈盈。赵泽勤给盈盈带来了满满一大包的礼物:薯片、巧克力、奶糖……当然还少不了各种书籍。让我们吃惊地是,盈盈最先拿起的是一本英汉词典,这样的工具书在我们看来是最枯燥的,可盈盈却看得津津有味。
发现主持人杨晨和与他结对子的孩子孙彪时,他们正在溪边聊天。杨晨告诉我们,小孙彪才一年级,不爱说话,平时的乐趣就是在溪边抓鱼,杨晨还带我们参观了孙彪自己自制的简易钓具。
音乐广播主持人王东,这次则是和三年级的小男生孙建杰结成了对子。一回到孙建杰家,王东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孩子的书包,十足的当爹范儿。虽然只有短暂的接触,但王东还是很快给孙建杰下了评定:“这孩子,长得跟他妈妈像,但性格肯定不像,不着调!但是,贪玩的孩子一定聪明!”
15点30分,主持人结束了短暂的家访。尽管只有短短一个下午的接触,很多孩子和主持人的脸上都流露出不舍的神情。不少学生的家长甚至专程从自己家里拿了些山货送到主持人乘坐的大巴上。淳朴的马兰人,就是用这种最实际的热情以表自己的谢意。
记者手札
再访马兰——总是成长的时候
到马兰回访于我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去马兰的次数加起来,竟出乎意料地多过很多城市。可以说,马兰这个小村庄于我的相熟度也算是极高的。
在没有去马兰时,那里的孩子总会时不时给我发来短信或者QQ:“姐姐,我们这下雪了!特别美!北京下了吗?”“圣诞快乐!我家没苹果,但是我也很高兴!”“姐姐,前两天刚期中考完,我考了第一,老师说校长会发奖状。”……这样的问候很多,生活的报告也不少,甚至有时就是简单的一句“在干嘛呢?”,之后又销声匿迹,但都让我感觉到,马兰那个地方的孩子,是跟我像姐妹一样联系在一起的。
间隔上次去马兰已经有八个多月的时间了,可因为时常保持联系,我潜意识里一点儿也不觉得她们有什么变化。但是,当我又见到她们时,我惊喜地发现,她们都比从前成长了不少。单说样貌上,每个孩子都长高了一大截。也许是爱心食堂的伙食不错,大多数孩子也胖了一些,尤其是白格格,看起来脸上肉肉的,可爱了不少;王婷在矫正牙齿,不得已戴上了牙箍;以前短发瘦弱而内向的王伟留了长发,开朗了很多;小和尚倒是除了长高之外,性格上没太大变化,一见面还是跟我们嘻嘻哈哈……校园里也有了变化,操场上多了个乒乓球桌、树下多了一个垃圾箱……想必,孩子们的校园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吧。
孩子们这些在我意料之外的变化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的身高都在偷偷地蹿高;他们的心性变得更加开朗,脸上有更多笑容。他们正是在成长的时候!
孩子们穿着新发的校服,看起来很精神。小乐队表演的还是固定的节目《龙的传人》和《感恩的心》。记得他们第一次表演《感恩的心》之前,放学后依然留在教室里排练的场景,那时他们的紧张不在话下。现在站在台上的孩子们,举手投足,充满了自信。我相信“感恩”这个概念至少已经被他们理解了。在对的时候做对的事,在成长的初期先学会感恩,这对他们今后的人生必然也是很有帮助的。
马兰小学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结对子的主持人,但是因为条件限制,不可能所有主持人都能来到这里家访。王婷有点委屈地告诉我:“现在我都六年级了,过了夏天就要去镇上念初中了,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她呢?”怎么会没有机会呢?像朝阳一般成长着的他们,与悉心疼爱他们的主持人们,早就像马兰小学和电台一样,直直地架着一座桥。关心、问候、感恩、鼓励,都在这座桥上穿梭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