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德国对待“九一八事变”的态度

来源 :北方论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dhs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是一战结束后第一个放弃在华特权、并在主权独立和关系平等基础上同中国恢复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然而,面对日本蓄意友动的“九一八事变”,德国不仅未能主持公道,积极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反而打着“中立”的旗号,在国联内外进合、甚至支持日本的一系列无理要求。本文拟通过剖析德国所谓的“中立”政策及其形成原因,揭示其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换取日本在欧洲问题上同情、支持自己的亲日、袒日的实质。 After the war ended, Germany was the first Western power to renounce its privileges in China and resume diplomatic relations with China on the basis of sovereign independence and equality of relations. However, in the face of Japan’s deliberate “September 18 Incident”, not only failed to uphold justice and actively condemn Japan’s aggression, Germany, under the banner of “neutrality,” went even further and even supported Japan’s Series of unreasonable demands. By analyzing the so-called “neutrality” policy in Germany and its caus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ind out that at the expense of sacrificing China’s benefits, Japan intends to exchange Japan’s sympathy with Europe on issues of support for pro-Japanese and indifference.
其他文献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正确认识到了农民于民主革命之重要性,把切实解决好、维护好农民利益作为赢得民主革命的重要战略支撑。在革命
自控式教育及其与传统教育的比较陶同编者按自控式教育是黑龙江省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陶同在《大智慧──思场流控制学》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模式.这一理论引起
法国现代小说《火线》真实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人民的觉醒,揭示了正义战争终将战胜非正义战争的历史辨证法。
义和团运动的社会成因既要从社会制度产生危机的内外根源来寻找 ,也要从发生地的局部社会结构和民间文化因素来寻找。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出现在鲁西 ,而不是出现在受帝国主
<休&#183;塞尔温&#183;莫伯利>是埃慈拉&#183;庞德的最为重要的长诗之一.该诗是在回顾主人公莫伯利创作经历和展示传统诗歌艺术衰败双重主题交错中展开;其主题是在&#39;零焦
在校长之位,吴坤鸿没有抵挡金钱的诱惑,最终触及法律底线。退休11年间,吴坤鸿一直承受着心理压力,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夜不能寐。加之学校继任领导纷纷落马被抓,说明国家反腐力度在不断加大,面对国家零容忍的反腐态度与力度,吴坤鸿最终决定投案自首……  当上校长坐收57万工程贿款  1999年4月,年过53岁的吴坤鸿担任了新组建的海南琼台师范学校校长,并被任命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校领导小组组长。  海
试论法律解释房文翠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重视法律解释的理论研究及实践工作。法律解释处于法律制定和法律适用的中介地位,它在法律机制运行过程中起着桥
教会法是基督教关于教会组织、制度和教徒生活准则的法规,是中世纪西欧封建法律的一个重要组成因素。教会法是与神权密切联系的神权法,它有严密的教阶制度,以基督教教义为宗
摘 要:高职院校重视能力培养,纷纷开设了应用文写作课程,但实际教学收效甚微。笔者结合指导社团的工作,探索教改新途径,大胆将社团引入课堂,提高了应用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社团;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2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9-0204-02    在信息膨胀、文字密集、科技发达的21世纪,应用文写作能力已经成为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美
人与自然是经久不衰的文学话题。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认识、改造自然的同时,自然开始成为精神的对象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人与自然的同构关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关注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