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的陈望道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308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陈望道(1890———1977),浙江义乌人,中国现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少年时期的陈望道即在家乡私塾中接受了传统教育。16岁时,他到义乌的锈湖书院学习,以后又到金华、上海等地求学。1915年,陈望道赴日本留学,初在东洋大学学习文学、哲学,后在中央大学学习法学,获法学学士学位。在日本期间,陈望道发奋读书之余,十分关心祖国的形势和命运,曾参加了留日学生组织的反对中国反动势力的斗争。1917年俄国发生的十月革命,对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产生了很大影响。陈望道结识了日本早期的社会主义者河上肇等人,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学说,逐步转向进步和革命立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年夏天,陈望道回国来到杭州。设在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是一所名校,校长经亨颐先生是教育界名流,当时兼任浙江省教育会会长。经先生几次看望陈望道,邀请他到学校任国文教员。陈望道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当时的浙江一师有不少名人任教,如沈钧儒、沈尹默、李叔同、刘大白、俞平伯、叶圣陶、朱自清等。在校长经亨颐先生的倡导下,浙江一师成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阵地。陈望道与国文教师夏丐尊、刘大白、李次九等积极进行国文教学改革,在教学形式上采用白话文,在教学内容上,大力批判封建旧思想,宣传新文化新道德,均产生了较大影响,他们四人被称为“四大金刚”。
  在当时浙江一师的学生中,有不少思想活跃的人,如施存统、俞秀松、汪寿华等。他们组织团体,创办进步刊物,有一定影响。1919年11月,施存统在《浙江新潮》第二期发表了《非孝》一文,认为“孝”是封建道德的基础,是封建家庭制度的核心,对“孝”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抨击,一时引起轩然大波。浙江省教育厅派人到学校查办,要求开除《非孝》的作者,开除“四大金刚”。经亨颐校长不畏权势,拒绝执行。不久,省里又决定撤换校长,改组学校。学校师生进行了大规模的抗议行动。1920年3月29日,数百名警察包围了学校,强行驱赶学生,酿成“浙江一师风潮”。风波平息后,陈望道被迫离开杭州回到家乡。
  在家乡,陈望道开始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改造社会的问题。他开始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他将《共产党宣言》的日文版和英文版相互对照,又参考了大量相关文献,克服多种困难,终于完成了翻译工作。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在上海出版,这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此外,陈望道还翻译了《空想的和科学的社会主义》、《马克思底唯物史观》、《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等书,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20年的上海是中国社会主义活动的中心。这年夏天,陈望道应陈独秀之邀到上海,主持编辑当时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机关刊的《新青年》,并参与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筹建工作。5月1日,陈望道与其他社会主义者一道,组织了中国第一次纪念“国际劳动节”的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在主持《新青年》期间,与李达、李汉俊、沈雁冰等人密切合作,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赞扬俄国十月革命,还应邵力子之邀,担任《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主编。不久,陈望道又创办了《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担任主编),使之成为进步人士讨论妇女问题的重要舆论阵地,积极支持当时引起人们关注的妇女解放运动。
  在上海期间,陈望道积极参加筹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是党的创始人之一。当时,在《新青年》周围聚集了一批社会主义者,如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邵力子、沈雁冰、沈玄庐、俞秀松、林伯渠、沈泽民、周佛海等。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出版了《共产党》月刊,李达任主编,陈望道也参加了编辑工作。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夕,陈望道已被选为上海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但由于他与陈独秀发生矛盾而没有出席中共“一大”。中共成立后,陈望道被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做了不少实际工作。遗憾的是,因对陈独秀的家长制作风不能容忍,陈望道最终决定退出了共产党组织。
  
  二
  
  “五四”时期,陈望道的思想和活动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妇女解放问题的。1926年,陈望道在《中国女子底觉醒》一文中认为:“中国女子,早该觉醒了。像比脚镣还凶的缠足的肉刑,以闺房或家庭为监狱的终身的拘禁,都比之别国更有使女子自己及其兄弟们觉醒的机会。”他从不同的角度揭露和抨击了旧制度下妇女问题的种种弊端,并探讨了解决的办法,他认为近代社会的变革必然引发妇女解放运动。陈望道对女子所受不公正待遇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法律上。他从民法、刑法、宪法、国籍法有关条文的对比中列举了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二)政治上。他指出社会上一切设施几乎都是男子独占,女子是“治于人者”。(三)经济上。他认为女子的就业机会极少,所获报酬也极低,对于家庭中的财产,女子没有处分权。(四)道德上。他认为是“跛脚主义”的道德,女子要单独守贞,片面守节,一味服从,终身幽禁。(五)风俗上。他指出溺女、卖女“简直比强盗、骗子还要忍心害理”。
  在谈到解决婚姻家庭问题的办法时,陈望道提出要实行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关于社交公开,他在《男女社交底自由》一文中指出:“我们所要极力注意的,乃在争得男女社交底———自由。从别一方面说,就在排除男女社交底———障碍。障碍排除了,社交便不劳我们提倡而自会实现。”“所以我以为要使男女社交真正实现,一面原该诅咒礼教,使其早到上帝那里去!一面又该摧拉谬见,使其不致遍地蔓延!”关于恋爱自由,他在《自由离婚底考察》一文中指出:“我们不能承认单是肉欲的或止是物质的关系所成的婚姻为幸福婚姻;我们承认婚姻是两性最密切的共同生活,在这共同生活之间始终应有称为恋爱的一个精神的要素。”陈望道认为:“男女有了恋爱底维系,可以使性情因了融合而更进于高尚、纯洁、光明,相引著乐于为善,相维系著不致沦入悲观堕落。因为恋爱有这样使人向上的功能,所以恋爱在社会上为有意义为有价值。”
  1922年4月,在当时世界上主张“节制生育”而享有盛誉的美国的桑格夫人曾来华活动,在北京大学作了题为《节制生育的甚么和怎样》的演讲,引起不小的轰动。陈望道在其主编的《民国日报》副刊《妇女评论》上连续发文,介绍桑格夫人的身世和主张。他认为“借桑格夫人到来的光,或许可以减轻了一点蠢痴的遗传的死症”,节制生育不仅仅利于妇女解放,也与人口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联系。他指出:“结了婚姻,不能不生殖。生殖了子女,不能没有生活资料给佢们。这是极明白的事情,大约谁也是知道的。然而在这谁也知道的接连三个事项中,就是婚姻———生殖———生活资料中,却存着纠结的葛藤。其原因,就在最末一项———即生活资料———难得,换句话说,就在贫穷。为什么贫穷呢?就在人口比生活品过多。为什么人口过多呢?就因为婚姻,生殖不曾节制的缘故。”
  妇女解放离不开解决具体问题,但是更应该关注根本的问题,即必须改造社会,建立民主国家,妇女解放问题才能根本解决。中国早期社会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李达、向警予等人都具有这样深刻的认识,陈望道对此也有共识。他在《我想》一文中写到:“我觉得‘女人运动’共有两大类:一是第三阶级女人运动;一是第四阶级女人运动。第三阶级女人运动,就是中流阶级底女人运动;第四阶级女人运动,就是劳动阶级底女人运动。”“这两类运动,宗旨很是不同,万不能混淆牵扯。简括来说,第三阶级女人运动,目标是在恢复‘因为伊是女人’因而失掉的种种自由和特权;第四阶级女人运动,目标是在消除‘因为伊是穷人’因而吃受的种种不公平和不合理。所以第三阶级女人运动,是女人对男人的人权运动;第四阶级女人运动,是劳动者对资本家的经济运动。宗旨很是差异,要求也不相同。”“要得到‘人类平等’,还须另外给一点注意在第四阶级女人运动,就是劳动者对资本家的运动上面。”
  1921年冬,为培养进步女青年,推进妇女解放运动,中共在上海创办了“平民女子学校”。李达任校长,陈望道、陈独秀、邵力子、沈雁冰、沈泽民等人担任教师。该校培养了一批妇女人才,杰出的有丁玲、王剑虹(后来的瞿秋白夫人)、王一知(后来的张太雷夫人)。王一知曾回忆说,陈望道明了世界大势,知识渊博,讲课非常生动。1922年,为培养革命人才,中共又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大学”。初由于右任担任校长,陈望道曾任中文系主任、教务长,其超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以及文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精深学识受到师生的一致称道。
  在“五四”时期中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陈望道在参加革命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探求真理,逐步成长为社会主义者;他满怀救国报国之志,深入研究社会问题,探讨社会改造方案,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做出了积极努力,他对中国革命的杰出贡献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
其他文献
学位
期刊
冲突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冲突话语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也无时不在、无刻不有。所谓冲突话语,就是说话双方由于所受的教育和人生阅历不同,必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人们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注意到二语习得研究的重点开始从教师转移到学习者的学习上,并且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二语习得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习者本身所决定。国外的研
托妮·莫里森于1987年创作的《宠儿》是一部描写生活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的“前黑奴”的小说。这部小说运用多重叙述声音和倒叙等手法,把过去与现在、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不仅
随着信息与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言语交际活动本质上是多模态的。然而,传统语篇分析者对语言分析倾注了过多关注,却忽视了其它像图像、声音、音乐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