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变迁——以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为讨论中心

来源 :管子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iy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一部专门论述孝道与孝治的著作,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逐步完成了由儒家准经典向经典转化的过程.两汉时期“以孝治天下”政策的实施和谶纬的兴起,以及魏晋以降历代帝王对《孝经》的重视和研习,从不同向度促进和强化了《孝经》的经典化进程.西晋时《孝经》博士的设立,则标志着《孝经》经典地位的正式确立.而南朝王俭《七志》将《孝经》列于“群经之首”,体现出《孝经》经典地位的巩固和强化.
其他文献
当前密集的大学内部规则创建提供了大学内部治理的制度基础,同时却又造成规则创建中心化、职能化和祛魅化等现象,影响着规则的治理效能.大学内部规则创建应借鉴规制空间理念,秉持全局考量、动态演化、规制体系的基本思路.面对大学组织与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学内部规则创建与运行要处理好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因果性与关联性、不确定性的误判与无视之间的关系.聚焦治理主体交互作用,通过大学内部规制的分散化实现多元主体的策略性互动.针对管理跨界和无边界组织的趋势,坚持大学内部规则创建的开放性,促使大学内部规则和内部治理迅速而富有创造性
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模式,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当前,高校课程思政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财经类高校应把握经济发展的时代脉搏,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四个自信”新实践,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使命.财经类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财经类高校应立足国家经济战略、夯实财经理论、紧密结合经济实际,通过思政资源融入、教师思政能力提升、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搭建育人平台、加强督查督导等路径,切实提升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
学科话语体系是对特定的社会交往方式的认识和反映,同时也规范着人们在该领域的行为方式.教学理论话语方式的构建是教学意义和价值的选择过程,对其进行反思和批判是实现教学理论话语方式创新的需要.“关键时刻”和“语境”与教学理论话语密切相关,但近代以来教学理论话语方式的学科化取向忽略了这两个方面,导致教学理论远离教学实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要植根于中国教学理论实践变革的实际,强化教学理论学科自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虚心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准确揭示中国教学理论实践变革的内在逻辑,用自己的话语去说明自己正在做的事.
伟大建党精神发源、孕育于中国共产党百年的生动实践,并贯穿在百年党史之中,是理解和认识百年党史的一把“金钥匙”.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历史源头,伟大建党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意涵和价值旨归,内含使命、担当、情怀三重意蕴.在逻辑认知层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的契合性、内容的耦合性和时机的恰切性.基于此,需要在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核心要义的基础上,遵循内在逻辑规律,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融合、日常化叙事与权威性阐释融通、地方性资源与时代化特质融汇,构建多维立体、贯通融合的大
服务育人作为高校育人改革的先行领域和重要内容,其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共同构成了高校的三大基本活动.进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高校服务育人也应融会“五育”并举和“三全育人”理念,在育人目标上,聚焦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均衡发展的时代新人;在育人方式上,精准推进服务育人与教育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互嵌;在育人资源上,统筹整合覆盖高校全系统的多样化资源,从而发挥“全人培养”和“协同育人”重要价值.面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校服务育人要在更宽的领域发挥作用,就必须以明晰的“谁来育人、育什
企业社会责任可大体分为法律层面和道德层面两方面内容,法律层面的责任指企业承担的与社会利益相关的法定义务,而道德层面的责任是要求企业承担比法律更高标准的道德义务.法律层面的社会责任可以通过硬性的法律规定来强制企业履行,但道德责任的调整方式则更加复杂.如何促进企业更多承担道德责任需要投入格外的关注.道德责任的承担,虽不能以法律强制,但可以加以引导,通过软性的激励和惩戒手段让道德责任承担较好的企业获得更多利益,道德责任承担较差企业受到相应惩罚.以激励惩戒机制为核心的规制体系与道德责任的多方面需求相互契合,在我国
在荀子研究中,关于性恶何以产生礼法的问题,一直多有讨论,其实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荀子性恶论的根本困难是无法保障其学理的活动性.休谟早就证明了“理性是完全没有主动力的”,牟宗三批评朱子的核心理由也是嫌其学理“只存有不活动”,是一个“死理”.休谟和牟宗三提醒我们注意这样一个道理:一门道德学说除智性外,还必须有仁性,有了仁性才能有动力,这就是我所说的“道德动力学”.性恶论的根本困难正在于此.因为荀子学理的基础是智性,仁性的缺位导致无法解决认知之心在认识礼义法度后自愿行动的问题,最后不得不将希望寄托于礼法并重.
研究以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其增值为例,探讨追踪研究中自评数据的可靠性.研究发现,自评的能力增值具有低估偏向,并与测试得到的能力增值存在显著差异;九个自变量中仅“科研参与”同时对自评的和测试的能力增值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以测试的能力增值的OLS回归结果、分位数回归结果为参照,发现学生对自评的能力增值的归因是基于经验认知的主观判断,他们倾向于将内部的、可控的就读经验感知为促进能力增值的原因域,导致“努力”程度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值间的归因错位和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值程度的“误认”.这说明自评数据是客观测试数据的代理人,
“十三经”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经典体系,其逻辑结构由“六艺”之学发展演变而来.不同的发展阶段,逻辑主题不断演化,由先秦“六艺”主题“圣王政道”,到汉代“五经”主题“帝王之道”,到唐代“九经”主题“纲纪道德”,到宋“十三经”主题“心性义理”.无论是在理论构建,还是具体的文本阐释,经典体系都已沿自身的逻辑结构发展演化而臻于完备.“十三经”逻辑结构研究,是认识传统经学政治本质与意识形态功能的新路径.
方勇先生的《方山子文集》收录了他在1980年至2019年期间的著作,对于《庄子》学史及诸子学研究有继往开来的贡献.其中提出的“新子学”理念,是基于现时代文化思潮的宏观认识,属于思想范畴,并非哲学概念.他认为,将儒学视为现时代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与正统失之偏狭,目前的思想任务应该是复兴子学以引领国学主潮.而当务之急,尤在于摆脱传统的、西学的研究模式,从当下的问题需要出发,重视会通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