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存在无涉的纯粹对象——迈农对象理论探微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xwd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人对语言的直观感受,最初的实在论者认为在思想之外存在着与思想中某些观念相对应的“对象”,其存在使其对应的“名字”具有意义。而当面对庞大的非存在领域时,这种理论便从内部生发出无法调和的矛盾。例如,既然“金山不存在”被普遍看作一个常识上为真的句子,“金山”就应该具有某种程度的存在,
其他文献
由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西南大学主办的“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5—16日在西南大学召开。来自国内30多所大学、研究机构的8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在“西方政治哲学”这一主题下,与会代表围绕“人权”、“世界主义”、
易学研究是当代中国古典学术研究中的“显学”,在哲学、史学、考古学、语言学等领域都备受瞩目,成就斐然。近年来,在出土文献研究的引领下,易学研究越来越深入,在经传文本研究、易学史研究和易哲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既有传统问题的推进,也有新问题的发现,精彩纷呈,值得重视。有鉴于此,作者不揣谫陋,试对近两年的易学研究成果略做总结与思考:一则希望能为学界了解易学研究的动态提供方便,二则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研究有所启发。
合理行动悖论来自决策论和博弈论中关于行动的矛盾推理,诸如纽科姆难题、囚徒困境等,它们分别散落在博弈论及相关社会科学中。这些难题似乎属于独立领域,互不相关,并且各自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然而,我们的研究表明,它们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语用悖论群落,具有共同结构和统一机理。对这个机理的揭示,为阐明这些难题的本质提供了一个简单可分析的模型。同时,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当前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和哲学领域关注的与合理信念和行动相关的形式逻辑,都无法回避这个悖论。
王阳明多次谈到“立志”说,立志在阳明工夫论中实处于一特殊的地位。它不单单意味着确立“必为圣人之志”的抉择,同时也是切实的践履工夫。其特殊意义在于,“立志”实现了学者在为学践履过程中的一种视角的转换,令学者每一具体的行为都被放置在“念念存此天理”的整体视域之下理解,具体行为在这一终极目标之下所凸显的意义取代了每一行为所直接指向的意义。正是在这种视角转换之下,人们所做出的每一个行为才能够被看作是为学实践工夫。
如何将对环境的关注与社会正义的要求相互融合,正成为当前环境正义研究的核心问题。尽管许多社会正义的研究者倾向于认为环境问题是一个“超越正义”的独立领域,英国政治哲学家戴维·米勒(DavidMiller)则指出,“如果我们想要在追求社会正义的同时,保护并改善我们的环境,就必须对指导我们的原则和我们为实现这一目标所要实行的制度进行深入的思考”。
在哲学研究中,最奇特的现象莫过于人们沿着哲学的分支学科和具体问题,不断地向纵深和细微处进行探索,却遗忘了反身拷问哲学本身。一个人从未接触过哲学时,他会充满好奇心地追问:什么是哲学?一旦他成为哲学研究人员,他就像“管家婆”一样忙于具体事务,再也无心去追问这个问题了。其实,这种不追问状态乃是哲学思维衰弱的标志,它使哲学研究方式越来越趋同于实证科学的研究方式。于是,哲学这门充满智慧的古老学科,就像可怜的司芬克斯,从悬崖上坠落下来了,哲学消失了,哲学家也消失了,触目可见的则是哲学匠。
在历史上,人类曾尝试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改变社会,包括哲学、宗教、科学等等。在西方传统中很早就产生了将哲学和社会生活的改善联系起来的努力。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对哲学的社会作用提出过要求,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有洞见独立于心灵之外的实在本身的特权,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类行为以至善为目的。哲学能够改善人类命运这一观念一直回响在西方传统之中。在现代,康德认为理性内在地和人类的目标相一致,胡塞尔认为现象学揭示了当今时代的秘密。
一双索引赋值的引入 语义理论主要研究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或内容。在可能世界语义学中,语句的真值是在单个的可能世界中考虑的。以可能世界语义为框架,我们一般讲语句P在可能世界w中为真或者为假,并可借此讨论含有模态算子的语句的真假情况。
“第五届两岸逻辑教学与研究学术会议”于2012年4月28—29日在重庆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逻辑学会和西南大学共同主办,西南大学逻辑与智能研究中心承办,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逻辑学研究所、毕节学院逻辑与文化研究中心和重庆第二师范学院等单位协办。本次会议是继2002年6月在台湾大学召开“首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之后第五次两岸三地的逻辑学盛会,邀请了台湾和香港学者20余人、大陆学者60余人与会,会议共收到论文70余篇。本次大会主要围绕两岸三地逻辑教学研究、逻辑理论研究、逻
《论语》之《述而》篇凡三十八章,皆在于述说孔子的志尚、情趣、仪容、举止。其中二十七章属于“夫子自道”,另十一章则是孔门弟子对先师行状、神致的片段追忆。全篇可幅辏于一个焦点,此即该篇第六章所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