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系统解剖学是医药卫生类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为了教好这一门课程,很多人总结、提出了好多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可借鉴之处。
[关 键 词] 系统解剖学;教学;专业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92-01
系统解剖学是医药卫生类各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必修课。因为,所有专业都在入学第一学期开设,所以,解剖学不可避免地又有了另一重任务——专业引导。由于不同专业的需求及后续课程的基本要求不一样,所以基础课程的教与学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目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专业,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相应处理,不要强求全面,但应保证够用,要能保证后续课程的学习需要,同时做好专业引导。现就此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原与同行商榷。
一、放眼全科,紧扣专业
虽说现代医学的分科很细,但作为一个从业人员,我认为不应将知识面局限于某一狭小的区间,要在学习中广泛地涉猎相关
知识,为将来的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基本形态的科学,本身就不可能分到那一个专业学科,所以在教与学中,要放眼全科,即贯通各科知识。但由于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能很好地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在教与学中,还是应有所侧重,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注意取舍,既要讲清基本的内容,又要广泛地拓展相关知识,更要扣紧专业需求,引导学生走近专业。如,同样是讲解脊柱的形态这一节内容,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应多强调脊柱的活动性,椎间盘易脱出的方向、原因等,而对影像技术类专业,就要多强调脊柱的大体形态、弯曲方向。这样既可以穿插相关专业知识点,又引导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专业,还为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夯实基础,服务临床
医学类各专业、各门课程,最终都是为临床服务的,所以说,不论那一门课程,都应围绕临床来展开教与学。解剖学是介绍人体基本形态结构的科学,是所有医学类课程的基础,因此,要求教师尽可能多而全地掌握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涉猎较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既能对将来的学习有所帮助,更可引起对专业的探求欲望。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能系统地完成学业,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我要说解剖学的教学中应注意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紧扣临床,当然,各专业的临床侧重点不同,所以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这样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既坚实了基础,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注重理论,兼顾操作
高职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在解剖学方面我认为应该以理论学习为主,辅以标本和模型观察,动手解剖并非十分需要。当然,有条件解剖尸体,那是最好不过了,可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学校没这个条件,因此,有的教师就报怨解剖学没法上。我个人认为,高职类医学各专业的解剖学实验,要引导学生多看模型、标本、挂图,根据各自的条件来展开教学,但要注意,解剖学是形态科学,识图、绘图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绘制解剖图,这既能加深记忆,还能帮助理解,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必须运用好。同时,医学也是一门实践科学,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既是标本观察,也应让学生亲自感觉一下,这样还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
四、教会方法,授人以渔
解剖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所以,学生普遍较为重视,这也为教师增添了无形的压力。当然,作为专业课教师,既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更要正确引导学生走上专业的道路,“师傅带入门”这一古老的说法永不过时。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不同专业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需求,引导学生逐步步入本专业的
行列。当然,高职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的任务只是引导他们怎样学习专业课,也可以说是“授之以渔”吧。
五、教无定法,实用最好
教无定法是教育者经常使用的说法,我个人的理解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一些新兴的方法,只要能使学生理解所教授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也经常学习采用不同的方法,如PBL教学法等,但发现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没有一种能够完全适合所有内容教学的方法,所以,我要说在教学活动中要随机应变,掌控整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千万不可为求方法而放弃过多的东西,我个人认为那样做时得不偿失。
总之,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挖掘潜在资源,尽可能让学生掌握这一门课程,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专业,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服务,所以,我要说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紧扣专业、放眼全科;夯实基础、服务临床;注重理论、兼顾操作;教会方法、授人以渔;方法多样,掌控教学。只要能用心于教学活动,就能找到好的教学方法,也就能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杜建华,凌惠华,郭继和.讨论式教学法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
[关 键 词] 系统解剖学;教学;专业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10-0192-01
系统解剖学是医药卫生类各专业的基础课,也是必修课。因为,所有专业都在入学第一学期开设,所以,解剖学不可避免地又有了另一重任务——专业引导。由于不同专业的需求及后续课程的基本要求不一样,所以基础课程的教与学也应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目的,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专业,在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相应处理,不要强求全面,但应保证够用,要能保证后续课程的学习需要,同时做好专业引导。现就此提出一些个人观点,原与同行商榷。
一、放眼全科,紧扣专业
虽说现代医学的分科很细,但作为一个从业人员,我认为不应将知识面局限于某一狭小的区间,要在学习中广泛地涉猎相关
知识,为将来的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基本形态的科学,本身就不可能分到那一个专业学科,所以在教与学中,要放眼全科,即贯通各科知识。但由于在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能很好地适应后续课程的学习,在教与学中,还是应有所侧重,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注意取舍,既要讲清基本的内容,又要广泛地拓展相关知识,更要扣紧专业需求,引导学生走近专业。如,同样是讲解脊柱的形态这一节内容,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就应多强调脊柱的活动性,椎间盘易脱出的方向、原因等,而对影像技术类专业,就要多强调脊柱的大体形态、弯曲方向。这样既可以穿插相关专业知识点,又引导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专业,还为将来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夯实基础,服务临床
医学类各专业、各门课程,最终都是为临床服务的,所以说,不论那一门课程,都应围绕临床来展开教与学。解剖学是介绍人体基本形态结构的科学,是所有医学类课程的基础,因此,要求教师尽可能多而全地掌握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涉猎较多的相关专业知识,既能对将来的学习有所帮助,更可引起对专业的探求欲望。但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能系统地完成学业,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我要说解剖学的教学中应注意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紧扣临床,当然,各专业的临床侧重点不同,所以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这样就能为学生的学习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既坚实了基础,又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注重理论,兼顾操作
高职医学类专业的学生,在解剖学方面我认为应该以理论学习为主,辅以标本和模型观察,动手解剖并非十分需要。当然,有条件解剖尸体,那是最好不过了,可现实情况是,绝大多数学校没这个条件,因此,有的教师就报怨解剖学没法上。我个人认为,高职类医学各专业的解剖学实验,要引导学生多看模型、标本、挂图,根据各自的条件来展开教学,但要注意,解剖学是形态科学,识图、绘图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一定要让学生绘制解剖图,这既能加深记忆,还能帮助理解,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必须运用好。同时,医学也是一门实践科学,动手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让学生动手,既是标本观察,也应让学生亲自感觉一下,这样还可以增加学习的兴趣。
四、教会方法,授人以渔
解剖学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所以,学生普遍较为重视,这也为教师增添了无形的压力。当然,作为专业课教师,既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更要正确引导学生走上专业的道路,“师傅带入门”这一古老的说法永不过时。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不同专业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需求,引导学生逐步步入本专业的
行列。当然,高职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的任务只是引导他们怎样学习专业课,也可以说是“授之以渔”吧。
五、教无定法,实用最好
教无定法是教育者经常使用的说法,我个人的理解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墨守成规,要灵活运用一些教学方法,不管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一些新兴的方法,只要能使学生理解所教授的内容,掌握相关知识,就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我也经常学习采用不同的方法,如PBL教学法等,但发现每种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没有一种能够完全适合所有内容教学的方法,所以,我要说在教学活动中要随机应变,掌控整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的终极目标,千万不可为求方法而放弃过多的东西,我个人认为那样做时得不偿失。
总之,在解剖学的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努力挖掘潜在资源,尽可能让学生掌握这一门课程,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专业,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服务,所以,我要说在解剖学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到;紧扣专业、放眼全科;夯实基础、服务临床;注重理论、兼顾操作;教会方法、授人以渔;方法多样,掌控教学。只要能用心于教学活动,就能找到好的教学方法,也就能教会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这样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杜建华,凌惠华,郭继和.讨论式教学法在解剖学教学中应用的体会[A].2008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