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西弗斯的故事是一则深刻的寓言,预示着人类虽带着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劳碌奔波,但最终却逃不过悲凉的失败结局。纵观本年度关于人生书写的短诗,部分作品也渗透出同样的情感内容。
现代人追求远离尘嚣的安宁境界,因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而不顾终生劳绩。我们的生活被工业文明彻底异化,食物包裹着灰尘与农药,饮水混杂着金属与杂质,住房充斥着电波与辐射。诗人小葱在《简居一夜》中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诉求,他渴望未受污染的“银河之水”能“洗净”灰蒙的大地;在野旷天低之时,能望见“弦月低垂”;在城市森林之外,能看见秋天“荒芜的草色”;在浩渺的宇宙边缘,能看见繁星在黑暗中发出的光亮。诗人“穷其一生,追寻的只是单纯”,他希望人类简约而单纯地生活在未受任何纷扰的蓝色星球上,静谧而安详地闪耀在星空。亚军在《有时候坐下来想想》中表达了同样的生活理念,诗人在充满欲望或者戏剧化的生活中,返身打量自己的灵魂,白天让“另一个自己和自己分开”,“晚上看着另一个自己和自己合并在一张床上”。这种精神自我和物质自我的裂隙和弥合折射出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他对现实的疏离与拥抱。
在理想化的生活模式中,人们总是向往祛除虚伪后的本真生活。很多人生活在欲望和语言的陷阱中,全然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最终被物质耗尽了生命和精神,被谎言遮蔽了真相和感情。故此,诗人马知遥真希望人们像哑巴那样有乐天的生活态度,身体健康而又精神单纯,不因为别人的评头论足改变自己。人活着应该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人为的或不自律的堕落带来的不只是毁灭,还会遭致低俗而尖刻的嘲笑。如同霍小平在《就像》中所写,鲲鹏的天空永远存在于它“奋力高飞的境界”,它“永远不能像麻雀一样低飞”;倘若如是,鲲鹏“被挂破的鲜血和羽毛”就会在“空中飘荡”,它就会被“麻雀戏弄”。相比较而言,李新峰在《我在大平原上长成了一株稗草》中表达的是一种更本真和质朴的生命诉求,他只愿“立于草丛之中”,和“土地站在一起”,过一种“轻贱如蚁孵”的“素食者”的生活。
我们的人生因为拥有各种情感而更加丰富,其中母爱是世间最值得珍藏和歌颂的情感。无论位居繁华富贵,还是处身落寞穷困,唯有母爱对我们不离不弃。儿女对母亲情感的表达多集中于对其勤劳和善良品质的褒扬,或涉及对母爱的回应,或在不对等的情感付出中表达对母亲的亏欠。谢燕惠的《槐花》是一首纯粹写母亲的诗歌,诗人将“一挂挂飘飞的花瓣”比作母亲的“一缕缕白发”,远在异乡则倍思母亲。母爱是伴随我们一生一世的财富,年幼的时候,母亲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成年以后,母亲为我们积淀起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当我们步入中年,隔世的母亲则让我们明白了人世的哲学。苦力的诗歌《清明:寄给母亲的包裹》是献给逝世的母亲,诗人将尘世中最昂贵的财物敬献给冥间的母亲,以表达他对母亲的尊重和怀念,更是表达对博爱和辛劳母亲的敬意。
如果说母亲是柔情的符号,那父亲则是生命的注脚。很多诗人借助对父亲或父爱的刻画,道出了世事的艰难和生命的无奈。在一般人的作品里面,父亲常常是坚强和勇敢精神的象征,而诗人简思莼的短诗《瓦盆碎了,我拾起一片自己》则从形而上的层面表达了对生命的喟叹:风水先生“高高举起”的“瓦盆”摔碎在地,预示着父亲生命的结束;而“我”作为父亲留在人世的生命,不过是满地碎片中的一片而已,今后面对的必然是残缺不全的余生。同样是借助对父亲形象的书写,刘德路先生的《这个秋天,我看见一些事物》则是生命和岁月的嗟叹之词:秋天的凋零使“斑驳的岁月又涂染一层沧桑”,“咳嗽不止的老父亲”将一生的光阴消磨在土地里,其“佝偻的身影”让“河流和村庄”显得愈加“瘦小”。每每想起这些场景,诗人的情感就变得十分脆弱,他因无法改变岁月催人老的宿命而心生悲伤。惠子的《父亲》具有更为丰富的情感:首先,表达了对父亲的歉疚之情,在他倍感孤独和寂寞的时候没有支持他找老伴,也表达了对父亲日渐老去的沉痛心情;其次,从普遍意义上表达了老年人生活的幽暗无助,他们在失去老伴后往往日复一日地过着单调的生活 ;第三,该诗也是对留守农村的空巢老人的关爱,孤独和寂寞是这群老年人的“通病”,“一个人对着大山发呆”定格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人生是一场艰苦又残酷的旅行,我们来到人世就意味着被这个世界所规训,而规训则是对后人变相的惩罚。在散皮的《人格》一诗中,过世的祖母所讲的故事“一直左右着我的想象”,让诗人不得不发出“做一个人好难”的叹息。这首诗实际上表达的是我们在前人预设的人之为人的标准面前,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人在旅途,就如赵建雄在《寒冷的夜晚》所写,我们不过是在“寒冷的夜晚”里赶路的人,“迷途知返”抑或“执迷不悟”,都不失为一种追求的姿态。戢炳华在《洞天》中则写出了生命的沉重,“我们在讨厌中慢慢懂事”,在黑夜和白天交织的时空中只能“梦一场”或“寻找灵魂的自由”,肉身却无法释放重负。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逃不过造化的摆弄,但生命中的感情和思考却顽强地抗拒着,这样,我们的人生便有了前行的动力和希望,尽管我们仍处于绝望之中。
现代人追求远离尘嚣的安宁境界,因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而不顾终生劳绩。我们的生活被工业文明彻底异化,食物包裹着灰尘与农药,饮水混杂着金属与杂质,住房充斥着电波与辐射。诗人小葱在《简居一夜》中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诉求,他渴望未受污染的“银河之水”能“洗净”灰蒙的大地;在野旷天低之时,能望见“弦月低垂”;在城市森林之外,能看见秋天“荒芜的草色”;在浩渺的宇宙边缘,能看见繁星在黑暗中发出的光亮。诗人“穷其一生,追寻的只是单纯”,他希望人类简约而单纯地生活在未受任何纷扰的蓝色星球上,静谧而安详地闪耀在星空。亚军在《有时候坐下来想想》中表达了同样的生活理念,诗人在充满欲望或者戏剧化的生活中,返身打量自己的灵魂,白天让“另一个自己和自己分开”,“晚上看着另一个自己和自己合并在一张床上”。这种精神自我和物质自我的裂隙和弥合折射出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他对现实的疏离与拥抱。
在理想化的生活模式中,人们总是向往祛除虚伪后的本真生活。很多人生活在欲望和语言的陷阱中,全然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最终被物质耗尽了生命和精神,被谎言遮蔽了真相和感情。故此,诗人马知遥真希望人们像哑巴那样有乐天的生活态度,身体健康而又精神单纯,不因为别人的评头论足改变自己。人活着应该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人为的或不自律的堕落带来的不只是毁灭,还会遭致低俗而尖刻的嘲笑。如同霍小平在《就像》中所写,鲲鹏的天空永远存在于它“奋力高飞的境界”,它“永远不能像麻雀一样低飞”;倘若如是,鲲鹏“被挂破的鲜血和羽毛”就会在“空中飘荡”,它就会被“麻雀戏弄”。相比较而言,李新峰在《我在大平原上长成了一株稗草》中表达的是一种更本真和质朴的生命诉求,他只愿“立于草丛之中”,和“土地站在一起”,过一种“轻贱如蚁孵”的“素食者”的生活。
我们的人生因为拥有各种情感而更加丰富,其中母爱是世间最值得珍藏和歌颂的情感。无论位居繁华富贵,还是处身落寞穷困,唯有母爱对我们不离不弃。儿女对母亲情感的表达多集中于对其勤劳和善良品质的褒扬,或涉及对母爱的回应,或在不对等的情感付出中表达对母亲的亏欠。谢燕惠的《槐花》是一首纯粹写母亲的诗歌,诗人将“一挂挂飘飞的花瓣”比作母亲的“一缕缕白发”,远在异乡则倍思母亲。母爱是伴随我们一生一世的财富,年幼的时候,母亲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成年以后,母亲为我们积淀起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当我们步入中年,隔世的母亲则让我们明白了人世的哲学。苦力的诗歌《清明:寄给母亲的包裹》是献给逝世的母亲,诗人将尘世中最昂贵的财物敬献给冥间的母亲,以表达他对母亲的尊重和怀念,更是表达对博爱和辛劳母亲的敬意。
如果说母亲是柔情的符号,那父亲则是生命的注脚。很多诗人借助对父亲或父爱的刻画,道出了世事的艰难和生命的无奈。在一般人的作品里面,父亲常常是坚强和勇敢精神的象征,而诗人简思莼的短诗《瓦盆碎了,我拾起一片自己》则从形而上的层面表达了对生命的喟叹:风水先生“高高举起”的“瓦盆”摔碎在地,预示着父亲生命的结束;而“我”作为父亲留在人世的生命,不过是满地碎片中的一片而已,今后面对的必然是残缺不全的余生。同样是借助对父亲形象的书写,刘德路先生的《这个秋天,我看见一些事物》则是生命和岁月的嗟叹之词:秋天的凋零使“斑驳的岁月又涂染一层沧桑”,“咳嗽不止的老父亲”将一生的光阴消磨在土地里,其“佝偻的身影”让“河流和村庄”显得愈加“瘦小”。每每想起这些场景,诗人的情感就变得十分脆弱,他因无法改变岁月催人老的宿命而心生悲伤。惠子的《父亲》具有更为丰富的情感:首先,表达了对父亲的歉疚之情,在他倍感孤独和寂寞的时候没有支持他找老伴,也表达了对父亲日渐老去的沉痛心情;其次,从普遍意义上表达了老年人生活的幽暗无助,他们在失去老伴后往往日复一日地过着单调的生活 ;第三,该诗也是对留守农村的空巢老人的关爱,孤独和寂寞是这群老年人的“通病”,“一个人对着大山发呆”定格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人生是一场艰苦又残酷的旅行,我们来到人世就意味着被这个世界所规训,而规训则是对后人变相的惩罚。在散皮的《人格》一诗中,过世的祖母所讲的故事“一直左右着我的想象”,让诗人不得不发出“做一个人好难”的叹息。这首诗实际上表达的是我们在前人预设的人之为人的标准面前,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人在旅途,就如赵建雄在《寒冷的夜晚》所写,我们不过是在“寒冷的夜晚”里赶路的人,“迷途知返”抑或“执迷不悟”,都不失为一种追求的姿态。戢炳华在《洞天》中则写出了生命的沉重,“我们在讨厌中慢慢懂事”,在黑夜和白天交织的时空中只能“梦一场”或“寻找灵魂的自由”,肉身却无法释放重负。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逃不过造化的摆弄,但生命中的感情和思考却顽强地抗拒着,这样,我们的人生便有了前行的动力和希望,尽管我们仍处于绝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