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希冀与命运的悲凉

来源 :星星·诗歌原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西弗斯的故事是一则深刻的寓言,预示着人类虽带着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劳碌奔波,但最终却逃不过悲凉的失败结局。纵观本年度关于人生书写的短诗,部分作品也渗透出同样的情感内容。
  现代人追求远离尘嚣的安宁境界,因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而不顾终生劳绩。我们的生活被工业文明彻底异化,食物包裹着灰尘与农药,饮水混杂着金属与杂质,住房充斥着电波与辐射。诗人小葱在《简居一夜》中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诉求,他渴望未受污染的“银河之水”能“洗净”灰蒙的大地;在野旷天低之时,能望见“弦月低垂”;在城市森林之外,能看见秋天“荒芜的草色”;在浩渺的宇宙边缘,能看见繁星在黑暗中发出的光亮。诗人“穷其一生,追寻的只是单纯”,他希望人类简约而单纯地生活在未受任何纷扰的蓝色星球上,静谧而安详地闪耀在星空。亚军在《有时候坐下来想想》中表达了同样的生活理念,诗人在充满欲望或者戏剧化的生活中,返身打量自己的灵魂,白天让“另一个自己和自己分开”,“晚上看着另一个自己和自己合并在一张床上”。这种精神自我和物质自我的裂隙和弥合折射出诗人内心的矛盾,表达了他对现实的疏离与拥抱。
  在理想化的生活模式中,人们总是向往祛除虚伪后的本真生活。很多人生活在欲望和语言的陷阱中,全然不知为谁辛苦为谁忙,最终被物质耗尽了生命和精神,被谎言遮蔽了真相和感情。故此,诗人马知遥真希望人们像哑巴那样有乐天的生活态度,身体健康而又精神单纯,不因为别人的评头论足改变自己。人活着应该树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人为的或不自律的堕落带来的不只是毁灭,还会遭致低俗而尖刻的嘲笑。如同霍小平在《就像》中所写,鲲鹏的天空永远存在于它“奋力高飞的境界”,它“永远不能像麻雀一样低飞”;倘若如是,鲲鹏“被挂破的鲜血和羽毛”就会在“空中飘荡”,它就会被“麻雀戏弄”。相比较而言,李新峰在《我在大平原上长成了一株稗草》中表达的是一种更本真和质朴的生命诉求,他只愿“立于草丛之中”,和“土地站在一起”,过一种“轻贱如蚁孵”的“素食者”的生活。
  我们的人生因为拥有各种情感而更加丰富,其中母爱是世间最值得珍藏和歌颂的情感。无论位居繁华富贵,还是处身落寞穷困,唯有母爱对我们不离不弃。儿女对母亲情感的表达多集中于对其勤劳和善良品质的褒扬,或涉及对母爱的回应,或在不对等的情感付出中表达对母亲的亏欠。谢燕惠的《槐花》是一首纯粹写母亲的诗歌,诗人将“一挂挂飘飞的花瓣”比作母亲的“一缕缕白发”,远在异乡则倍思母亲。母爱是伴随我们一生一世的财富,年幼的时候,母亲为我们撑起一片蓝天;成年以后,母亲为我们积淀起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当我们步入中年,隔世的母亲则让我们明白了人世的哲学。苦力的诗歌《清明:寄给母亲的包裹》是献给逝世的母亲,诗人将尘世中最昂贵的财物敬献给冥间的母亲,以表达他对母亲的尊重和怀念,更是表达对博爱和辛劳母亲的敬意。
  如果说母亲是柔情的符号,那父亲则是生命的注脚。很多诗人借助对父亲或父爱的刻画,道出了世事的艰难和生命的无奈。在一般人的作品里面,父亲常常是坚强和勇敢精神的象征,而诗人简思莼的短诗《瓦盆碎了,我拾起一片自己》则从形而上的层面表达了对生命的喟叹:风水先生“高高举起”的“瓦盆”摔碎在地,预示着父亲生命的结束;而“我”作为父亲留在人世的生命,不过是满地碎片中的一片而已,今后面对的必然是残缺不全的余生。同样是借助对父亲形象的书写,刘德路先生的《这个秋天,我看见一些事物》则是生命和岁月的嗟叹之词:秋天的凋零使“斑驳的岁月又涂染一层沧桑”,“咳嗽不止的老父亲”将一生的光阴消磨在土地里,其“佝偻的身影”让“河流和村庄”显得愈加“瘦小”。每每想起这些场景,诗人的情感就变得十分脆弱,他因无法改变岁月催人老的宿命而心生悲伤。惠子的《父亲》具有更为丰富的情感:首先,表达了对父亲的歉疚之情,在他倍感孤独和寂寞的时候没有支持他找老伴,也表达了对父亲日渐老去的沉痛心情;其次,从普遍意义上表达了老年人生活的幽暗无助,他们在失去老伴后往往日复一日地过着单调的生活 ;第三,该诗也是对留守农村的空巢老人的关爱,孤独和寂寞是这群老年人的“通病”,“一个人对着大山发呆”定格了他们的日常生活。
  人生是一场艰苦又残酷的旅行,我们来到人世就意味着被这个世界所规训,而规训则是对后人变相的惩罚。在散皮的《人格》一诗中,过世的祖母所讲的故事“一直左右着我的想象”,让诗人不得不发出“做一个人好难”的叹息。这首诗实际上表达的是我们在前人预设的人之为人的标准面前,失去了自我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人在旅途,就如赵建雄在《寒冷的夜晚》所写,我们不过是在“寒冷的夜晚”里赶路的人,“迷途知返”抑或“执迷不悟”,都不失为一种追求的姿态。戢炳华在《洞天》中则写出了生命的沉重,“我们在讨厌中慢慢懂事”,在黑夜和白天交织的时空中只能“梦一场”或“寻找灵魂的自由”,肉身却无法释放重负。
  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逃不过造化的摆弄,但生命中的感情和思考却顽强地抗拒着,这样,我们的人生便有了前行的动力和希望,尽管我们仍处于绝望之中。
其他文献
时间放下所有的承诺  深夜的角落  我顺着你去的风向放火  让天国的巨款  搭上一缕青烟袅袅上路  赶在清明的窗口  与天国的母亲签收  借一队唐朝的马车  驮八仙的别墅  装满旷世的珠宝  让天国为你屈身弯腰  而你却将所有的包裹  分给阴魂野鬼  如在红尘当年  让爱你 恨你的人  流下一样的热泪  您即便去了另一个世界做鬼  还是那样地善良  我寻遍时空的每个角落  为一种后悔的药奔波  如
期刊
大庙会上,小女儿看中  一款川剧变脸的人偶玩具  红脸、白脸、蓝脸、黑脸  变换只在一眨眼的瞬间  孩子玩得嘻嘻哈哈  我看得翻江倒海  ——也好,也好!  等于提前给她  注射了一针防疫的菌苗  隐身之术  ——你最好彻底地遁隐  消失于深沟、幽壑,在脑核处  自造一间铁铸的密室  如此,我才好行走江湖  才好与虎狼鹰犬一道觅食  和鸡鸭猪牛混迹泥浆  才能在真花假花丛中面绽微笑  才能不与世人
期刊
这个秋天,我看见一些事物  这个秋天,我看见一些事物  黄昏、秋风、落叶……  斑驳的岁月又涂染一层沧桑  树上栖息的鸟儿  打开沉睡的翅膀扑向天空  宛若雄鹰驮起了一个季节  残阳下,一个佝偻的身影  在菜地里捡拾光阴,引得  一群叽叽喳喳的麻雀十分慌张  咳嗽不止的老父亲  一遍又一遍抚摸  被时光越啃越瘦的河流和村庄……  飘进眼里的这些事物  犹如嵌入墙体的钉子  深深扎进我脆弱的骨头  
期刊
正午,十八玍水库  一棵柿子树嫩绿,二条岩石上的小溪流  三点渔翁,几只鸥鸟掠过水声  如是人间,有宋徵宗笔意,有张择端遗风  我是一尾读破山水的鱼  在水下,忽而扯一下白云,忽而披一层斑斓的色彩  雨后天空,太阳偷偷探出头  身后涟漪平静处,尘世苍茫,人事皆忘
期刊
祖母已经走了很久  她留下的鬼怪纠缠了我一生  那些千年树妖变化的翩翩少年  那些山神装扮的白胡子老头  那些夜晚化作少女的狐狸和黄鼠狼  一直左右着我的想象  我愿是赶考的书生  痴痴守着村东茅屋的些许荒凉  点亮一盏豆大的灯  念着黄金屋,颜如玉,状元榜  多少年了,那些鬼怪  也没有修炼成人的模样  做一个人好难  它们一定一边感叹着  一边守望着登上彼岸的渡口  他 人  把自己关进小屋,
期刊
在没有变坏之前,我狠狠吸了一口烟  岁月的灰尘被弹在车窗外。有人睡去,有人醒来  行走的,和我一起灯火阑珊  凌晨三点,仪式的翎毛从黑鸦的唇边拔起  孝布伏在我身上哭。阵容庞大的哀号现出失血的苍白  我意识模糊,但还能坚持最后一场演出  风水先生的胡须随风飘动  瓦盆在破晓前高高举起。那一星未烬的光亮啊  我把双膝长跪下去  “爸爸,一路走好!”  瓦盆碎了,江河终于在我心里决堤  把头也叩向自己
期刊
看见槐花  就想起母亲的白发  那一挂挂飘飞的花瓣呀,那一缕缕白发的清香呀  让从小女儿  到小母亲的我,一直挂怀  爱得不得了!  那落在白发上的花瓣呀  那沾附在花瓣上的乡愁呀,让母亲清瘦了  让我噙在她的眼角  成为热泪  看见槐花,想起母亲  我的一生  更加纯洁
期刊
时,柔情如流水  空,坚硬似铁  我们向着尘世而来  相同的三滴水,幸福着  从天空向地面走来  就成为了生命  幼稚的我们,认识自己  从比我们小的生命开始  看蚂蚁回家  我们在讨厌中慢慢懂事  小虫与我们争抢粮食  我们从你死我活里走来  钻进黑夜,最多能够  梦一场,走进白天  只为寻找灵魂自由  花朵被爱成果子  停步,还是奔跑  一生就是两个字的距离  你站着,让世界欣赏  奔跑,去看
期刊
我唯一没有能够满足你心愿的  是你需要一个女人  一个可以给你说说话的女人  你说出那个想法的时候已近黄昏  你第二次说出这个想法的时候  黄昏已逼得很近 甚至  屋檐上已经有了很浓的夜色  我没有像其他亲人那样明确提出反对意见  我只是假装没有听见  后来你再没有提起此事  只是烟抽得比以前更猛  咳嗽也越来越重  觉睡得越来越早  偶尔一个人对着大山发呆  只有小狗形影不离地陪伴着你  它陪你
期刊
大自然是神,它连接着诗歌的两端,即生发与抵达。因为最大的诗意就在自然之中,它点燃诗人的写作激情,同时诗人要表达的最高境界和最后归宿都是大自然。所谓“意境”就是心情与景物的无缝吻合,当主观之意完全溶解甚至消解在客观之景时,最好的意境就出现了,王国维称之为“无我之境”。在古代诗人们与自然的关系最亲密,不仅诗写自然,而且整个身心都放情于山水之中。在他们眼中,大自然本身就是诗,甚至是全部的诗,而生命回归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