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忽悠也是生产力

来源 :商业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shaoj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用汽车,虽然在北美市场焦头烂额,在中国却极其成功。6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统计数据显示,上海通用以35670辆的成绩再拔头筹。据统计,1-6月上海通用共销售汽车201901辆,与去年同比增长49%之多。去年,上海通用初次把上海大众甩在身后时,好像还有些不太习惯,但是,在06年做半年盘点的时候,它似乎已经很享受“第一”的宝座了。
  通用把它的成功再次归结于“多品牌、全系列、差异化”营销的理念上,但是,在我看来,上海通用已经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忽悠也是生产力”的典范。
  2005年之前,上海通用以市场为导向,相继推出的GL-8、赛欧、君威、凯越都成为各细分市场的主力;到了新车频出的2005年,上海通用却能保持着极高的曝光率,赛欧去了雪佛兰了、推出当时市场上惟一超过5米车长的荣御了,而真正意义上的新车可能也就荣御和景程这两款很不成功的车型,还有比较小众的乐骋,可是它收获依旧很大,2005年销量盖过了上海大众,而且利润颇丰,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产量,只占全球的14%,但是其利润80%来自中国。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国内赚145美元,在中国能赚2400美元。
  到了今年,改款已经不好使了,上海通用就真的推出了两款很有战略意义的车:君越和乐风。但是,你照旧可以看到上海通用似乎还是不停地推新车,包括乐骋推出个手动天窗版了,凯越推出了1.6 基本自动挡了——看上去总在频推新车意味着什么?对于消费者而言,意味着你这家公司够有实力,而对于厂家而言,他这样做,最大的好处就是,他可以让自己始终保持在公众的注意力以里,有一句话是怎么说的?“注意力经济最终会转变成生产力,转变成经济效益”,这就是上海通用的最终目的。
  当然,上海通用的“忽悠”还表现在它总是将其挂着这样那样标的车拿到中国来,贴上别克或者雪佛兰的标,然后告诉买车的那个人,这是根据通用全球车战略精神打造,根据中国国情调校生产的车,于是,我们看到了大宇的Nubira、Matiz、Lacetti、Magnus和Kalos来了,就因为贴上了雪佛兰或者别克的标,它就有了通用的品牌效应,然后可以定个好价钱,因为品牌是有价值的嘛。
  但是,话说回来了,真要是把正宗的别克原型车拿到中国来,估计也卖不上价。比如,现在热销中的君越,原型车也是北美版别克品牌下的La Crosse,可是,和中国版的君越实在相差甚远。你进到君越内部的时候,会以为进的是一辆日本车,但是,它就敢给你配上4速变速箱,还向你宣传它的驾驶感受。这样的一部“精英之车”,价格自然得23.98万起步,4、5个月之内,想买还别还价!不就是忽悠呗,忽悠得差不多的时候,新车也该出来了,反正通用旗下有若干个品牌,若干个品牌下又有若干个品牌的车型。
  不过,面对丰田、大众等汽车厂家咄咄逼人的态势,还有来自内部的难题:高管人士变动、职能划分及业务管理混乱乃至联盟的收购意向等等,在看似“华丽”的外表下,领跑市场可是个累活儿。
  尽管通用进口车占据着一定的市场份额,但来自宝马、奥迪及日系高端车加剧了市场竞争。目前市场上三款凯迪拉克车型已全部改为进口销售,按照通用的中国说法,凯迪拉克属”小众”,没有规模优势将淡出国产,那么除此之外,通用还可引入哪些高端品牌?
  在通用众多的品牌里,除了凯越热销外,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明星级车型,在输血和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之下,如何突破重重阻力谋求更大的发展,是考验上海通用突破能力的一大难题,忽悠不会是破解难题的方案吧。
其他文献
现在职场人士面临的压力很大,受了委屈心情抑郁却不愿找家人倾诉,网吧、酒吧等场合不见得适合所有人。针对这一市场,郑州的张美英开设了一个以“聊”为主、餐饮为铺的服务项目.命
期刊
21世纪的商业巨头——微软的比尔.盖茨、美国在线一时代华纳的史蒂夫·凯斯、亚马逊网上书店的杰夫·贝佐斯、甲骨文公司的拉里.埃里森以及思科公司的约翰·钱伯斯
1876年(清光绪2年),根据(《中英烟台条约》,温州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大量国外商品开始涌入温州市场,对于起步不久的温州小商品经济,是一种毁灭性打击。当时一些企业为了自保,自发的组建
当前,企业在生存中面对诸多风险,其中企业的内部风险表现在企业的决策和经营活动中,比如战略定位、投融资决策、财务风险、运营效率、法律风险、合规性风险等等。但是,这些风
本书立意于中国企业发展根本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和当代中国企业实际出发,针对中国企业现存的问题,提出了“中国企业现阶段向谁学习?”的问题,对中国企业现阶段应当学什么,如何
广告语创作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决不是玩文字游戏。严格地说,广告语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策划出来的,广告无真理!    央视《新闻频道》曾有这么一则广告:  女人问:是牛奶吗?  男人很“牛”地说:不,是特伦苏。接着,男人又补了一句:不是所有的牛奶都叫特伦苏。  这其实是一个“白马非马”式的偷换概念,广告商巧妙地利用这种简单的逻辑错误,让人不经意地形成了一个印象:特伦苏,是牛奶,但不是一般的牛奶,噢,特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