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情感激发

来源 :教育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ind543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关注的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想法、需求、信念,以及学生的自尊和他们的个体发展需求。因为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都只是一个初步的感知,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育过程中,要适时创设一定的情景,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一定的对事物的理解和掌握,然后在感知的基础上糅合学生自己的情感感受,从而有意识的去控制和约束学生自己的行为举止。
  【关键词】情感 激发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情感教育已越来越多地被关注。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所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它关注的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想法、需求、信念,以及学生的自尊和他们的个体发展需求。因此,在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中,情感教育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也谈谈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情感激发。
  在思想品德课中,情感激发是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都只是一个初步的感知,这就需要教師的引导。小学思想品德课一般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由“事”引“理”的思路组织教学。教师适时讲述、描绘、演示和展现精当的事例,让学生感知、理解和评价,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一环。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愉快教育”的环境下,通过以“趣”为引导,使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得到更深一层的理解和掌握,在感知的基础上糅合学生自己的情感感受,从而有意识的去控制和约束他们自己的行为举止。
  那么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中应该如何具体操作,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呢?首先是要以情感激发情感。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即师生的感情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产生动机,形成信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产生强大的内驱力。如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事迹展览,请名人、英模做报告,宣讲英模故事可就近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来启发、感染学生。
  其次便是以情境激发情感。情感具有综合的情境性,这种情境性就是在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某种综合情势氛围。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为了唤起、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需要的情境氛围。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会有一种好的情绪。所以,如果带领学生一起参加劳动,在好的心情下,对他们晓之以理,是可以唤起他们对劳动的热爱情感的;再譬如游览祖国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革命圣地,也是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总归一句,在情境中激发情感时,抓住最佳教育时机,便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采的道德情境和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情材料,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氛围中更好地受到教育。
  再次则是以行为实践激发情感。行为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的途径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要知道,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去追求、和亲身体验过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精神财富。”基于对这些的理解,要创造实践条件以行激情,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开展丰富多采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形成情感的共鸣。(2)加强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使其道德情感得到逐渐培养。(3)重视个别学生的实践指导,这也是完成情感培养任务的途径。
  最后便是以兴趣为线索,对学生情感激发。
  1、以趣激情。首先,在课堂中可以利用游戏,歌曲,谜语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富于启发性的又有适当难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并借助假设联想、想象对比、角色互换、心理移位等心理体验,把学文与明理,知识上的接受与情感上的认同有机结合起来,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以趣悟理。在学生悟理的过程中,我经常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富于趣味的多种形式来表达,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以趣结尾。良好的结尾有助于巩固、强化教学内容,耐人寻味,给人一种美感。教师要经常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有趣的结尾。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对社会正确的认识。
  总之,我相信任何教学都没有一定之论,也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教学需要不断地实践,然后在实践过程中去总结。所谓因材施教,因人而宜。所以我这篇文章中的方法也只是多种教学中的一种参考。但是,无论怎么教学,无非是把学生教好,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让他们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学得良好的品德,以及获得正确的看待事物的基本观点。这才不悖教学的目的。
其他文献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新课标的提出,如何才能切实提高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我们广大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又一课题。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恰当运用语言艺术     在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师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即影响教学效果。我认为
期刊
课堂教学在整个学科教学活动中占有主导的地位。课堂是教师施教、学生求知的主要活动场所。语文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渗透对学生进行科学听课法的指导和训练,另一方面也要渗透对多种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和训练。语文教材本身不仅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更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错运用的现象在语文教材中表现得极为明显。因此以抽象的逻辑思维做指导,以具体材料和形象思维做依托,用“披文以入情”做手段,就形成了语文教
期刊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改进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缺乏具体可行的方法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教师的作文教学,往往是一题一作。学生写完交给老师,老师批改讲评完发给学生就算了事。这样,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即时解决,失去了再认识、再实践的机会,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
期刊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单位时间内,即在课堂40分钟内要最大限度、尽可能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以求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我们认为,我们平时所说的“轻负担,高质量,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就是“有效教学”这种课堂教学理念的折射和反映。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有效教学做了一些探索和实
期刊
表面上的课改之声轰轰烈烈,走进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给人的感觉与往常没大区别,学业评价与老教材大同小异,只是有点改进。初中语文教学仍没走出“少、慢、差、费”的泥潭。  1、不重视字词教学。  词语是最基本的语言材料,积累词语是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陈钟梁先生说,能体现教师看家本领的是“辨字析句”。可现今教学只把字词教学当作阅读障碍来完成。这只算走近语文,还不是语文。走进语文,能学点儿语文
期刊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秩序需要走向新的有序,应该能激发学生参与、互动、共鸣,让合理有序、主动和谐成为课堂新秩序的要素。建构数学课堂新秩序的策略: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加强学习方式的指导、充分尊重学生个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新秩序 内涵 策略     一、数学课堂新秩序的内涵分析    新秩序是相对于旧秩序而言的,面对新课程富有“动感”的课堂,显然不能依然沿用陈旧的教学秩序观来分析评判,而是需要新的
期刊
【摘要】常见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缺乏真实的语言交际和学生的合作学习,而拼图式阅读(Jigsaw Reading)利用信息沟有效地弥补了目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不足,使得真实的交际和合作学习在阅读课上成为现实,它不仅能积极地促进学生获得语言知识, 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拼图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从活动设计、学生分组到引导协调、检查总结, 教师都要精心
期刊
素质教育着眼于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21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素质教育要适用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认为应从课堂六步教学法中的延误这个环节来做做尝试,对知识的延误也可以叫做对文章内容的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下面仅就我在延深方面作的尝试作如下总结。  延深是在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感知把握之后,再向更深层次的发展,是知识的升华,是开发
期刊
21世纪是经济和知识的时代,而创新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新时代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和培 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在教学实践中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决定课程实施的最终结果,教师要深刻领会、理解现代教育理念,在教
期刊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对新课程标和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结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