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boh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随着传统文明的发展逐渐明确并日趋受到重视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其内涵丰富,应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农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引导人们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而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关键词:农业 生态文明 建设途径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把它纳入十二五规划,而且将它专列为党的十八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国家有远见卓识的的重大战略举措,成为政府、业界、学界和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但作为生态文明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生态文明却被关注较少,理论上对农业生态文明的定义、内涵、目标尚未达成共识,实践中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和具体措施研究较少,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新课题,是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研究的一个薄弱领域。本文拟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历史出发,诠释农业生态文明的内涵,提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选择
  (一)在国际范围已经逐渐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在国外,上世纪60年代起,随着全球环境污染的进一步恶化,人们在探索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过程中,逐渐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60年代初,美国女科学家莱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共存共荣的问题。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提出了均衡发展的概念,以大量事实系统分析说明了传统工业文明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催生了联合国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的关注。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同盟发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术语。1981年,美国经济学家斯莱特·R·布朗出版《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首次对可持续发展观作了较全面的论述。1983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人类构建生态文明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鲜明地提出了“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和发展危机不能分割”、“地球的资源和能源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必须为当代人和下代人的利益改变发展模式”等三个重要观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和战略目标,使可持续发展思想由理论转变成为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执行计划》和《约翰内斯堡政治宣言》,确定发展仍是人类共同的主题,提出经济、社会、环境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支柱。从此,可持续发展观念、生态文明建设理念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
  (二)在国内范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得到了纵深发展
  在国内,自上世纪末以来,针对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逐渐明确了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选择。1994年,国家率先制定出台了《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6年,国家“九五”计划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一,第一次在党的文献中把“生态问题”作为重要内容。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随后又提出了“科学发展、清洁生产、清洁发展等新概念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走文明发展之路、建立节约型社会”等新观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生态”提升为“生态文明”,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并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要求“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作出战略部署,要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2012年,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加以阐述,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三)在未来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关注的重点
  建设生态文明,必然要努力建设好农业生态文明。纵观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难得知,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在我国近半数的省份也积极开展了生态省(区、市)创建活动,但在农业领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成果却很少。网络查询,农业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国外为零、国内寥寥数篇。随着资源紧缺、生态与经济矛盾的日益尖锐、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发展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现代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变动、生态资源丰富程度的依赖越来越强,农业生态文明将突破传统文明的局限,区别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成为我国应对资源约束、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明智选择。第一,它能像低碳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那样提倡少用化肥、农药、农用薄膜,减少对土质、土壤、水的污染,因地制宜,提高农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第二,它强调推广节能技术,改革不合理的种植、养殖、运输、加工方式,推广集约、高效、生态、循环种养技术,倡导清洁生产,减少能源消耗,节约农业资源,变废为宝,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农业高效生产,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第三,它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能发挥各方作用,合力降低整体农业能耗和排放,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保护农业乃至农村环境,提高农业生态文明水平。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可走的长久之路,同时也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由之路,还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
  对于“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目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本文认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定义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是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为理念,以人与自然和谐为宗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实现农业、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从这个定义可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以下几个内涵:
  1、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农业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农业生态文明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的破坏与粗暴的掠夺,要求人们用更加文明、更加友好的态度对待自然,正确处理好农业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体现了农业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
  2、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心,即生态文明。农业生态文明跟生态、文明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说农业既是一种生态产业,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走农业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是我国应对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3、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即着力推进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发展。这是农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也是农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和重要内容。
  4、农业生态文明的载体,即农业。农业与生态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倡导以一种文明友好的方式发展农业,对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农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农民在主观上乐意、在客观上更有能力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从而促进农业生态文明的发展。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三、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树立农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理念,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动力
  1、树立“农业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支撑”的理念。农业处于国民经济链条的前端,承担着保障供给、提供原料、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等功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维护着经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没有农业作为产业支撑,国民经济将会基础不牢、根基不稳,农业生态文明只会陷于空谈。
  2、树立“农业是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的理念。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是生态产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第一产业部门,依靠动植物的自然生长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通过作物、森林、草、水田等自然循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减少农业自然灾害,维护着整个生态平衡,可以说农业是一个生态产业,是农业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没有农业,就没有农业生态文明。
  3、树立“现代农业是建设农业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的理念。农业生态文明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更节能的农业机械、更环保的农业技术、更有竞争力的农业产业体系、更文明的农业生产方式、更友好的农业生产环境、更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大的农业综合效益,等等,这与“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相符。没有现代农业的发展,就无法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
  (二)把农业生态文明融入到国家经济建设之中,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要加快发展绿色农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绿色消费观念转变为契机,以传统农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生产绿色产品为目的,倡导绿色理念和绿色消费方式,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
  二要加快发展循环农业。要以农业资源和地理条件为基础,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未来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着眼点,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环境影响无害化为主线,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理念,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对农业发展进行生态功能区定位,用生态规律指导农业经济活动,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使生态资源优势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发挥农业资源的最大作用,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加快发展低碳农业。要倡导低碳、节能和减排理念,改变当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推广低碳农业技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和碳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增强农业碳汇功能,提高农业固碳能力,提供自然、生态、无公害、无污染的安全农产品,使农业尽快走上一条生产、经济、资源、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
  (三)把农业生态文明融入到国家政治建设之中,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
  一要坚持节约优先。把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放在首位,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农业资源的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
  二要坚持保护优先。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快实现农业生产无害化和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推广免耕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加强对农村土地、森林、水源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提倡科学种植养殖,加强农、牧、林、渔业的管理,保护好农业生态资源,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最大限度地减弱农业生产的外部性负效应,促进农业走上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
  三要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农业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农业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草原、水田、水库面积。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四)把农业生态文明融入到国家文化建设之中,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一要加强农业生态文明宣传。通过广播、影视、报刊、网络、手机等宣传媒介,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进行有关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和宣传,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要加强农业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宣传和实践经验的介绍,让人们能够真正懂得农业生态文明知识,在人们心目中唤起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良知,在人们心目中树起崇尚自然、热爱生态的道德情操,在人们的心目中重新扶起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通过道德力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二要转变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观念。要提高环保意识,让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入人心,从而用行动来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在农业生产中着力协调好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自然资源,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实现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要加强生态文明培训教育,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要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重点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将环境保护知识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之中,帮助学生从小树立生态发展观念、生态环境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环保习惯,提高学生文明程度。
  (五)把农业生态文明融入到国家社会建设之中,为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
  一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有章可循。要建立国土空
  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加快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建立农业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构建适应生态文明理念要求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得到具体而切实的保障,以从源头上解决对农业生态的危害问题。
  二要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补贴和奖惩机制,使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充满活力。要把能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生态文明要求纳入政绩考核内容,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官员政绩挂钩,建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考核办法,对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工作做得好的地区、部门和个人要予以奖励,对建设农业生态文明工作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要予以惩罚,把从前我们以经济发展作为主要标准的观念转变为以“五位一体”为主要标准的政绩观念上来。
  三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引导社会公众自觉选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消费模式,推动绿色低碳生产体系与绿色低碳消费体系的均衡发展,使生态文明理念成为社会公众的自觉意志和共同理念,逐步形成全社会自觉支持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总之,建设农业生态文明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明智选择,是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应高度重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将农业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引导人们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而实现“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世东.生态文明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N].中国绿色时报,2007-11-28.
  [2]陈宗兴.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N].人民日报,2012-11-2.
  [3]方杰,曹邦英,涂文明,刘应洪.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四川农业生态文明建设路经研究[J]. 发展研究,2010(12):92-95.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08.
  作者简介:高宁(1969-),男,重庆奉节县人,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刘玉琼(1964—),女,四川资中人,内江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
其他文献
缓倾斜巷道变形破坏特征复杂,支护难度大。本文对龙门煤矿2003下顺槽四掘进巷道支护方式进行研究,为类似矿井的支护工作提供参考。
研究了麦草化学浆DEP漂白过程中麦草浆性能变化情况,以及漂白废水中污染物生成规律,并建立了二氧化氯用量、纸浆得率等因素与漂白废水中污染物发生量的相关关系式。结果表明:
皖稻54(原代号阜88-93)系安徽省阜阳市农科所选育的优质、高产、中粳新品种,1999年8月通过安徽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株型紧凑,叶片宽厚、挺举,倒3叶活力较强;分蘖
榆林市既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国家最重要的能化基地之一。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现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最关键的一年,2018年,榆林市公众对生态环
对安徽省天柱山、九华山、黄山分布的65株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优树的树皮颜色,树皮的开裂形状,针叶的长、粗,树脂道指数(RDI:Resin Duct Index)等外部形态进行了调查,
职业网球运动员在赛季一开始就形成水火不容的两派。一派说网球已被兴奋剂所玷污,很多选手在拿生命赌明天;另一派称网球仍是世界上“最纯洁”的运动。两派代表人物分别是伍德福
期刊
在大多数造纸厂,黑液进行浓缩后在碱回收炉中燃烧。回收熔融的无机化学品,在纸厂中再次利用。近期,开发出一种比碱回收炉更高效的方法——
“教师讲课的语言以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的语言,通常称为教学语言”(刘舒生主编《教学法大全》第244页)。教学语言的下位,可根据大、中、小、幼不同层次的学校划分,也可根据不
本刊讯(胡鸿达 报道)为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四纸制作技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暨缩短生产周期,江西省轻工业研究所与江西含珠实业有限公司精诚合作,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关联度分析法,对1999~2000年宁夏10个水稻品种(系)主要品质性状以及环境因子与整精米率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品种(系)的生育期是影响水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