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识问题是近代心灵哲学的关注问题。意识问题以往属于思辨哲学的研究领域,随着认知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逐渐成为自然科学关注的热点问题。心灵哲学家则从哲学层面进行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新探索,本文将主要从二元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角度出发来考察哲学层面中对于身心关系问题的回答,把握其主张与所面临的困境,理解泛心论、涌现论等新的主张应运而生的原因。
关键词:意识问题; 二元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一、什么是意识问题及问题的提出
意识问题源自对意识本质的探讨,笼统来说意识问题就是意识是什么,心灵是如何与身体产生作用的等相关问题的系列。
在经验生活中,一方面的确经验到了心灵和身体的存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经验到这两种存在之间存在着联系,例如蚊子“叮”我是身体层面变化,这个变化使我产生“痒”的内心感受,又是这种感受促使我去做出“挠”这个身体动作。即使我们不知道这种联系是什么,也并不清楚这种关系是怎么产生的,但这并不会让我们对存在于我们自身中的这两方面经验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产生怀疑。所以如何处理经验中这两种存在之间的关系,怎样解释两者之间关系的产生成为哲学家以及科学家所关注的话题。
二、从二元论看意识问题
研究身心关系问题的二元论被称作身心二元论,其特指笛卡尔所提出的身心二元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是西方哲学史上首个系统论证身心问题的理论,他一方面将我们经验到的身体和心灵形而上学化,主张心灵有其自身地位的同时在哲学上彻底地把身体和心灵分开,认为心身完全不同且彼此独立存在。另一方面,笛卡尔开始考虑在经验中被忽略的身心关系,主张身心之间没有关系。
笛卡尔认为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之间可以具有特别密切的联系,可以交互发生因果作用。但他忽略了如果身心是两种不同的实体,那么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可能就难以说明。两种完全不同的实在如何相互影响?一个非物质的心灵中的事件如何能够改变一个物质对象呢? 一个不占有空间的实体怎么与另一个占有空间的实体发生因果性的关系?笛卡尔针对其理论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个生理学的理论,即身心在大脑中的松果腺处产生因果作用。笛卡尔设想人身心主要结合在脑部,具体说,便是松果腺。但这仅仅是置换了问题而已,如果人们难以想象一个不占有空间的心灵如何能够有效地在一个整体的躯体内起因果变化,也一样不能想象心灵如何能够在躯体内的某个很小的部分来产生这种作用。而且这个“松果腺”究竟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反而带来新的疑问,他的身心交感论与二元论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总之,笛卡尔接受了经验中有两种不同的存在,但他却无法解决这两个存在之间的关系。笛卡尔是试图阐明心灵与身体的某种感应关系,但由于其二元论的立场,形而上学地把心灵与身体割裂成两个互不依赖的实体,而未能正确地阐明经验中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反而陷入了矛盾的境地。所以我们说笛卡尔并没有解决他制造的心身关系矛盾,陷入了解决意识问题的困境。
三、从唯心主义看意识问题
因为身心二元论自己给自己制造了矛盾,笛卡尔之后的哲学家就走上了改造之路,其中唯心论就是一种改造方法——否定其中一个实体。唯心论主张世界在根本意义上是心灵的存在,我们所能把握住的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说,唯心论取消掉了身体即物质世界,也就不存在身体和心灵之间的互动,也就不用再去回答身心是如何发生关系的问题。唯心主义者在尝试改造笛卡尔的二元论时,他们回避了因果关系带来的难题,不再去关注心灵之外的物质对象世界。
贝克莱认为,否定掉物质世界,不仅不会出现身心交感论的矛盾,而且连身心之间的联系也不存在。其“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 “物质是虚无”,确认了心灵的首要性。唯心论者认为如果事物不首先为我们内在世界把握,又怎么引起内心变化。例如,我因为我养了十几年的狗死掉而伤心,我伤心是我内心的变化,引起这个变化的是在我内心存在的事件——养了十几年的狗死掉。在唯心论者那里,外部世界就是内心里的外部世界,心灵是首要的,由此他们取消掉物质世界,不去考虑那个不存在于内心中的物质世界,这样心灵与身体也就没有了关系。但这也正是大众最不能接受的一点,将我们经验中经验到的身体取消掉,就是与经验最大冲突的地方。因为对我们经验中的人来说,我们更愿意接受“身体是一定存在的,心灵之外存在着外部世界”的说法,即使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以及以什么形式存在。
唯心论的逻辑似乎找不到一点错误,但却最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之外的地方。解决了身心互动问题,但却否定了经验中的身体与我们的经验世界相违背,这便是唯心主义在解决身心关系问题中存在的困境。
四、从唯物主义看意识问题
唯物主义者认为没有独立于物质的心灵存在,最核心的存在是物质存在,主张经验中经验到的心灵感受只是我们关于我们自身及生存世界的幻觉。唯物论者认为 “心理的”和“物理的”这两个词的意义尽管有所不同,但其所指则是一种东西。他们反对把心灵和身体看成是两种不同的实体,认为二者所指的事件或过程是相同的。
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从实体统一性的观点出发,建立了心身同一的双面论学说,试图以唯物主义的一元两面论方案解决身心分裂难题。斯宾诺莎认为自然实体和心理观念是包含广延属性与思维属性于一体的两种现象,犹如镜子的两面或钱币的正反两面。主张心理的形成既依赖于外部客体和身体机能因素,心灵随同身体而形成和消失,不存在脱离物质与身体的精神和心灵,因此“心和身乃是同一的东西,不过是有时借思维的属性,有时借广延的属性罢了”。[1] 93
“唯物主义的独断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不能解释物质客体如何能够过渡到意识,只能用‘跳跃’来填补理论上的鸿沟。”[2]P360唯物论肯定了心与身、物质与意识的全面的、密切的联系,可是又将其简单化、机械化,因而不能解决精神世界的复杂问题。例如,一个人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有意摔伤了自己的脚,他可能面对自己的伤脚,心中感到很快乐。但这种心灵的快乐显然是不能与身体的疼痛相同一的。这种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它没有将心身关系的纵向研究深入下去。如心与身究竟如何发生关系的?意识是怎样产生的?物质是怎样决定意识的等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简单来说,唯物主义认为不存在不同于物的心,但又无法回答心灵的出现,即作为根本的本无心智的身体如何产生具有心智的感受。因为唯物主义对身心关系问题的回答是基于他们对于物的理解是从可测量、可观察角度出发,而在回答过程中陷入困境,所以这会让哲学家怀疑是不是对物的理解出了错,这也是后来泛心论、涌現论等回答出现的原因。
小结
二元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从其自身角度提出了对于身心关系问题的回答,但都陷入了自身的理论困境。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不同的哲学回答如神秘主义、涌现论、功能主义以及泛心论等也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因为哲学是在安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而并非取代经验,所以其理论与经验违背就难以被人们接受,这就迫使哲学家们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无论他们的解释怎么与经验不符,似乎与经验中的人们接受与否又没有关系,所以只要其自身逻辑说得通,这就是成功的解释。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西方哲学史编写组.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曹一迪(2000-),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7级哲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哲学。
关键词:意识问题; 二元论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一、什么是意识问题及问题的提出
意识问题源自对意识本质的探讨,笼统来说意识问题就是意识是什么,心灵是如何与身体产生作用的等相关问题的系列。
在经验生活中,一方面的确经验到了心灵和身体的存在;另一方面,我们也经验到这两种存在之间存在着联系,例如蚊子“叮”我是身体层面变化,这个变化使我产生“痒”的内心感受,又是这种感受促使我去做出“挠”这个身体动作。即使我们不知道这种联系是什么,也并不清楚这种关系是怎么产生的,但这并不会让我们对存在于我们自身中的这两方面经验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产生怀疑。所以如何处理经验中这两种存在之间的关系,怎样解释两者之间关系的产生成为哲学家以及科学家所关注的话题。
二、从二元论看意识问题
研究身心关系问题的二元论被称作身心二元论,其特指笛卡尔所提出的身心二元论。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是西方哲学史上首个系统论证身心问题的理论,他一方面将我们经验到的身体和心灵形而上学化,主张心灵有其自身地位的同时在哲学上彻底地把身体和心灵分开,认为心身完全不同且彼此独立存在。另一方面,笛卡尔开始考虑在经验中被忽略的身心关系,主张身心之间没有关系。
笛卡尔认为心灵实体与物质实体之间可以具有特别密切的联系,可以交互发生因果作用。但他忽略了如果身心是两种不同的实体,那么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如何可能就难以说明。两种完全不同的实在如何相互影响?一个非物质的心灵中的事件如何能够改变一个物质对象呢? 一个不占有空间的实体怎么与另一个占有空间的实体发生因果性的关系?笛卡尔针对其理论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一个生理学的理论,即身心在大脑中的松果腺处产生因果作用。笛卡尔设想人身心主要结合在脑部,具体说,便是松果腺。但这仅仅是置换了问题而已,如果人们难以想象一个不占有空间的心灵如何能够有效地在一个整体的躯体内起因果变化,也一样不能想象心灵如何能够在躯体内的某个很小的部分来产生这种作用。而且这个“松果腺”究竟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反而带来新的疑问,他的身心交感论与二元论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总之,笛卡尔接受了经验中有两种不同的存在,但他却无法解决这两个存在之间的关系。笛卡尔是试图阐明心灵与身体的某种感应关系,但由于其二元论的立场,形而上学地把心灵与身体割裂成两个互不依赖的实体,而未能正确地阐明经验中二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反而陷入了矛盾的境地。所以我们说笛卡尔并没有解决他制造的心身关系矛盾,陷入了解决意识问题的困境。
三、从唯心主义看意识问题
因为身心二元论自己给自己制造了矛盾,笛卡尔之后的哲学家就走上了改造之路,其中唯心论就是一种改造方法——否定其中一个实体。唯心论主张世界在根本意义上是心灵的存在,我们所能把握住的就是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说,唯心论取消掉了身体即物质世界,也就不存在身体和心灵之间的互动,也就不用再去回答身心是如何发生关系的问题。唯心主义者在尝试改造笛卡尔的二元论时,他们回避了因果关系带来的难题,不再去关注心灵之外的物质对象世界。
贝克莱认为,否定掉物质世界,不仅不会出现身心交感论的矛盾,而且连身心之间的联系也不存在。其“存在就是被感知”和感知 “物质是虚无”,确认了心灵的首要性。唯心论者认为如果事物不首先为我们内在世界把握,又怎么引起内心变化。例如,我因为我养了十几年的狗死掉而伤心,我伤心是我内心的变化,引起这个变化的是在我内心存在的事件——养了十几年的狗死掉。在唯心论者那里,外部世界就是内心里的外部世界,心灵是首要的,由此他们取消掉物质世界,不去考虑那个不存在于内心中的物质世界,这样心灵与身体也就没有了关系。但这也正是大众最不能接受的一点,将我们经验中经验到的身体取消掉,就是与经验最大冲突的地方。因为对我们经验中的人来说,我们更愿意接受“身体是一定存在的,心灵之外存在着外部世界”的说法,即使我们不知道它到底有什么以及以什么形式存在。
唯心论的逻辑似乎找不到一点错误,但却最不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尤其是在西方国家之外的地方。解决了身心互动问题,但却否定了经验中的身体与我们的经验世界相违背,这便是唯心主义在解决身心关系问题中存在的困境。
四、从唯物主义看意识问题
唯物主义者认为没有独立于物质的心灵存在,最核心的存在是物质存在,主张经验中经验到的心灵感受只是我们关于我们自身及生存世界的幻觉。唯物论者认为 “心理的”和“物理的”这两个词的意义尽管有所不同,但其所指则是一种东西。他们反对把心灵和身体看成是两种不同的实体,认为二者所指的事件或过程是相同的。
斯宾诺莎反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从实体统一性的观点出发,建立了心身同一的双面论学说,试图以唯物主义的一元两面论方案解决身心分裂难题。斯宾诺莎认为自然实体和心理观念是包含广延属性与思维属性于一体的两种现象,犹如镜子的两面或钱币的正反两面。主张心理的形成既依赖于外部客体和身体机能因素,心灵随同身体而形成和消失,不存在脱离物质与身体的精神和心灵,因此“心和身乃是同一的东西,不过是有时借思维的属性,有时借广延的属性罢了”。[1] 93
“唯物主义的独断论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不能解释物质客体如何能够过渡到意识,只能用‘跳跃’来填补理论上的鸿沟。”[2]P360唯物论肯定了心与身、物质与意识的全面的、密切的联系,可是又将其简单化、机械化,因而不能解决精神世界的复杂问题。例如,一个人为了某种特殊的目的有意摔伤了自己的脚,他可能面对自己的伤脚,心中感到很快乐。但这种心灵的快乐显然是不能与身体的疼痛相同一的。这种理论也存在着缺陷,它没有将心身关系的纵向研究深入下去。如心与身究竟如何发生关系的?意识是怎样产生的?物质是怎样决定意识的等等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简单来说,唯物主义认为不存在不同于物的心,但又无法回答心灵的出现,即作为根本的本无心智的身体如何产生具有心智的感受。因为唯物主义对身心关系问题的回答是基于他们对于物的理解是从可测量、可观察角度出发,而在回答过程中陷入困境,所以这会让哲学家怀疑是不是对物的理解出了错,这也是后来泛心论、涌現论等回答出现的原因。
小结
二元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都从其自身角度提出了对于身心关系问题的回答,但都陷入了自身的理论困境。在这个问题的解决上,不同的哲学回答如神秘主义、涌现论、功能主义以及泛心论等也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因为哲学是在安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研究,而并非取代经验,所以其理论与经验违背就难以被人们接受,这就迫使哲学家们不断提出新的解决方案。但实际上,无论他们的解释怎么与经验不符,似乎与经验中的人们接受与否又没有关系,所以只要其自身逻辑说得通,这就是成功的解释。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伦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西方哲学史编写组.西方哲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曹一迪(2000-),女,河北邢台人,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2017级哲学专业本科生,研究方向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