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画家委拉斯贵兹与艺术怪才弗朗西斯培根同教皇主题绘画在社会背景、技法等方面探究艺术观念上的异同带来的不同的表现效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委拉斯贵兹与弗朗西斯·培根的教皇
委拉斯贵兹执着于客观描绘贵族生活及作品中流露出对下層人民的怜悯使得他成为十七世纪西班牙影响最大的现实主义画家。艺术史上将委拉斯贵支的一生绘画生涯分为塞维利亚时期、马德里前期后期及晚期。马德里前期委拉斯贵兹绘画风格不仅延续了现实主义主张真实描写现实同时受到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画派的影响,讲究在色彩上的大胆创新。[1]马德里时期委拉斯贵兹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前往意大利游历学习,受到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的盛情款待。委拉斯贵兹1949年第二次拜访罗马,教皇请求委拉斯贵支为他画一幅肖像画,委拉斯贵兹没有机会与教皇深入交流因此选择参照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提香的绘画作品《保罗三世法尔内塞像》的非正面构图方式以及对暗红色色彩的运用。英诺森十世与亚历山大六世和保罗三世有着血脉关联,保罗三世妹妹为亚历山大六世情人,英诺森十世为亚历山大六世的玄孙。英诺森也因为有着这些前人遗留力量的帮助地位得到巩固。保罗三世当时75岁与英诺森十世年纪相仿。英诺森十世70岁正式登上教皇的位置,在位期间宗教势力已经没落,各国不再征求宗教的意见。他在政绩上追求完美,设制适度的税收原则,监管贵族对教会无止境的经济剥削,努力维护教皇国的顺序和法律。但却容忍亲属插手教务,收敛钱财。委拉斯贵支以一个平视角度客观、谨慎、单纯的描绘着他眼中的英诺森十世。但正如约翰·伯格所说“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社会关系和道德价值可与之相比较的社会中。正是这种原因,使肖像画呈现出一种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紧迫感。也正是这点,我们不需要画家的技巧,我们便能确信自己能够理解画中人。”[2]英诺森十世脸上布满皱纹,双唇紧闭,眉头深锁,脸色阴沉,眼神坚定却透露着严肃、狡诈,坐在一个木制的,镀金的,高后座上,覆盖着红色天鹅绒,用金线缝制,高柱子上镶嵌着宝石。教皇穿着神圣的服装:白色连衣裙、夏肩衣和红色天鹅绒帽、中空和膝盖的白色衬衫。教皇身着绸质的夏肩衣,红色代表了穿着者的位阶。红色绒帽是教皇专属装备,色彩的强烈对比以及周围环境烘托出威严的宗教氛围。教皇双手软弱无力、布满皱纹,干枯犹如枯劲的树枝般的无名指上带着金质戒指,它是教皇的权信。
四年后一个备受争议的表现主义画家通过解构、重组和变形等创造手法将委拉斯贵支隐含着的话语直接披露在所有观者的面前,弗朗西斯·培根向人们讲述内心的真实,“我想要做的是扭曲事物的外表,但在误解中呈现事物的真实面目。”他试图将委拉斯贵支的教皇从高处抛下,下坠的过程中内心的惶恐、孤独、苦恼撕破教皇的强装威严的面孔,夺去完美的白色大礼服及象征着教皇权信的金戒指。十年期间这样的作品弗朗西斯·培根创作了五十幅,该系列作品被称作《尖叫的教皇》。该系列作品延续着委拉斯贵支的色彩的强烈对比,三角构图,但培根做出了很多的变更。在色彩上,培根整体色调鬼魅、神秘、阴郁,构图上教皇被推入了蓝黑色的夜空背景。教皇的面部扭曲,大张的嘴,攥紧的拳头,僵硬的身体把恐惧、狰狞极度放大化。这样的两幅作品有着观者不得不承认的相似性,带给观者的感受千差万别。
二、观念表达决定技法的不同
《教皇英诺森十世》一画,委拉斯贵兹为了深刻表现教皇的内心世界,就注重色彩的处理:暗处微微施色,以至画布的纹理都清晰可见,而亮处色彩则大胆堆砌,这样,坚实、逼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高光十分精确利落的画在色彩浓郁的肌肤上,质感极强,结构也更加贴切坚实。另外,画家十分注意边线的处理,表现过程是先虚后实,先画出整个气氛再根据需要调节强弱,总体给人以含蓄丰富、浑然一体之感。整幅画看来,颜料不像在印刷品中看到的那样厚,更像“古典油画”那样光亮而平整。色彩也不象在印刷品中那样简单明确,而是弥漫着一层淡雅的银灰色调,含蓄、晶莹但又不失之鲜明,像透过清澈的水看到的湖底。在制作上,细致而不雕凿,工整而不失笔韵。加之精美的外框,就其物质性而言,其高超的“制作美”便足以显示皇室藏品的尊贵与精湛。从整体体会色彩效果,就会发现每一道笔触都很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凌乱之感。金宇塔式的构图让画而具有古典式的平衡,而略向右转的身体则避免了人物姿态的刻板;同时对眼角、鼻尖、嘴角以及指尖的刻画又是整幅绘画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所在。英诺森十世惊讶而不安的一句话“太像了”是它的最好注脚。
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战中人民痛苦、冷漠、颓废、挣扎、脆弱内心情绪的折磨及受照片摄影技术的发展的影响、在培根作品中出现一些怪诞的、充满痉挛和恐怖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经过扭曲、变形、虚化等处理手段,将当时欧洲社会普遍存在的互相隔离疏远、精神的崩溃直白的呈现在画布上。培根用粗糙有力的笔触来表达教皇的恐惧、野蛮、孤独、兴奋和愤怒。虽然教皇的形象模糊甚至扭曲,但它仍然保持着可识别的形象。简约的背景平面处理的色块,如牢笼般封闭狭小的空间。强烈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都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构图上培根延续着委拉斯贵兹的三角构图及微侧的人物姿势,为了强化画面情绪的恐怖和孤寂巧妙的将教皇向画面深处推进。
三、结语
现实主义讲究在技法上的锤炼,超强写实能力、含蓄内敛的色彩,用真实客观的画面隐藏着对现实生活环境的表达、现实社会的批判。表现主义肯定了客观真实性、遵循了客观选择的原则却大胆的撕破了现实主义伪装的面具,将人性多种面孔揭露在观者的面前,同时肉眼可见的表象隐藏在极度惊恐、喜悦、虚伪、痛苦中。从希腊神话、宗教文化的叙事情景描绘至关注现实生活以及对人性的关怀、画家主观情绪的表达,绘画史逐渐演变的过程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应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
参考文献
[1]邱林.执著的信念——论委拉斯贵兹绘画中的现实主义精神[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104-105.
[2](英)伯格著;戴行钺译.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
作者简介:张怡萍,性别:女,出生年月:1995年1月,籍贯:江西景德镇,学历:硕士学位,华东交通大学,研究方向:当代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方向。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委拉斯贵兹与弗朗西斯·培根的教皇
委拉斯贵兹执着于客观描绘贵族生活及作品中流露出对下層人民的怜悯使得他成为十七世纪西班牙影响最大的现实主义画家。艺术史上将委拉斯贵支的一生绘画生涯分为塞维利亚时期、马德里前期后期及晚期。马德里前期委拉斯贵兹绘画风格不仅延续了现实主义主张真实描写现实同时受到文艺复兴晚期威尼斯画派的影响,讲究在色彩上的大胆创新。[1]马德里时期委拉斯贵兹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前往意大利游历学习,受到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的盛情款待。委拉斯贵兹1949年第二次拜访罗马,教皇请求委拉斯贵支为他画一幅肖像画,委拉斯贵兹没有机会与教皇深入交流因此选择参照威尼斯画派代表人物提香的绘画作品《保罗三世法尔内塞像》的非正面构图方式以及对暗红色色彩的运用。英诺森十世与亚历山大六世和保罗三世有着血脉关联,保罗三世妹妹为亚历山大六世情人,英诺森十世为亚历山大六世的玄孙。英诺森也因为有着这些前人遗留力量的帮助地位得到巩固。保罗三世当时75岁与英诺森十世年纪相仿。英诺森十世70岁正式登上教皇的位置,在位期间宗教势力已经没落,各国不再征求宗教的意见。他在政绩上追求完美,设制适度的税收原则,监管贵族对教会无止境的经济剥削,努力维护教皇国的顺序和法律。但却容忍亲属插手教务,收敛钱财。委拉斯贵支以一个平视角度客观、谨慎、单纯的描绘着他眼中的英诺森十世。但正如约翰·伯格所说“我们依然生活在一个社会关系和道德价值可与之相比较的社会中。正是这种原因,使肖像画呈现出一种心理和社会方面的紧迫感。也正是这点,我们不需要画家的技巧,我们便能确信自己能够理解画中人。”[2]英诺森十世脸上布满皱纹,双唇紧闭,眉头深锁,脸色阴沉,眼神坚定却透露着严肃、狡诈,坐在一个木制的,镀金的,高后座上,覆盖着红色天鹅绒,用金线缝制,高柱子上镶嵌着宝石。教皇穿着神圣的服装:白色连衣裙、夏肩衣和红色天鹅绒帽、中空和膝盖的白色衬衫。教皇身着绸质的夏肩衣,红色代表了穿着者的位阶。红色绒帽是教皇专属装备,色彩的强烈对比以及周围环境烘托出威严的宗教氛围。教皇双手软弱无力、布满皱纹,干枯犹如枯劲的树枝般的无名指上带着金质戒指,它是教皇的权信。
四年后一个备受争议的表现主义画家通过解构、重组和变形等创造手法将委拉斯贵支隐含着的话语直接披露在所有观者的面前,弗朗西斯·培根向人们讲述内心的真实,“我想要做的是扭曲事物的外表,但在误解中呈现事物的真实面目。”他试图将委拉斯贵支的教皇从高处抛下,下坠的过程中内心的惶恐、孤独、苦恼撕破教皇的强装威严的面孔,夺去完美的白色大礼服及象征着教皇权信的金戒指。十年期间这样的作品弗朗西斯·培根创作了五十幅,该系列作品被称作《尖叫的教皇》。该系列作品延续着委拉斯贵支的色彩的强烈对比,三角构图,但培根做出了很多的变更。在色彩上,培根整体色调鬼魅、神秘、阴郁,构图上教皇被推入了蓝黑色的夜空背景。教皇的面部扭曲,大张的嘴,攥紧的拳头,僵硬的身体把恐惧、狰狞极度放大化。这样的两幅作品有着观者不得不承认的相似性,带给观者的感受千差万别。
二、观念表达决定技法的不同
《教皇英诺森十世》一画,委拉斯贵兹为了深刻表现教皇的内心世界,就注重色彩的处理:暗处微微施色,以至画布的纹理都清晰可见,而亮处色彩则大胆堆砌,这样,坚实、逼真的形象就跃然纸上。高光十分精确利落的画在色彩浓郁的肌肤上,质感极强,结构也更加贴切坚实。另外,画家十分注意边线的处理,表现过程是先虚后实,先画出整个气氛再根据需要调节强弱,总体给人以含蓄丰富、浑然一体之感。整幅画看来,颜料不像在印刷品中看到的那样厚,更像“古典油画”那样光亮而平整。色彩也不象在印刷品中那样简单明确,而是弥漫着一层淡雅的银灰色调,含蓄、晶莹但又不失之鲜明,像透过清澈的水看到的湖底。在制作上,细致而不雕凿,工整而不失笔韵。加之精美的外框,就其物质性而言,其高超的“制作美”便足以显示皇室藏品的尊贵与精湛。从整体体会色彩效果,就会发现每一道笔触都很恰到好处,没有丝毫的凌乱之感。金宇塔式的构图让画而具有古典式的平衡,而略向右转的身体则避免了人物姿态的刻板;同时对眼角、鼻尖、嘴角以及指尖的刻画又是整幅绘画成功的另一个关键所在。英诺森十世惊讶而不安的一句话“太像了”是它的最好注脚。
二次世界大战后,大战中人民痛苦、冷漠、颓废、挣扎、脆弱内心情绪的折磨及受照片摄影技术的发展的影响、在培根作品中出现一些怪诞的、充满痉挛和恐怖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经过扭曲、变形、虚化等处理手段,将当时欧洲社会普遍存在的互相隔离疏远、精神的崩溃直白的呈现在画布上。培根用粗糙有力的笔触来表达教皇的恐惧、野蛮、孤独、兴奋和愤怒。虽然教皇的形象模糊甚至扭曲,但它仍然保持着可识别的形象。简约的背景平面处理的色块,如牢笼般封闭狭小的空间。强烈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都集中在主要人物身上。构图上培根延续着委拉斯贵兹的三角构图及微侧的人物姿势,为了强化画面情绪的恐怖和孤寂巧妙的将教皇向画面深处推进。
三、结语
现实主义讲究在技法上的锤炼,超强写实能力、含蓄内敛的色彩,用真实客观的画面隐藏着对现实生活环境的表达、现实社会的批判。表现主义肯定了客观真实性、遵循了客观选择的原则却大胆的撕破了现实主义伪装的面具,将人性多种面孔揭露在观者的面前,同时肉眼可见的表象隐藏在极度惊恐、喜悦、虚伪、痛苦中。从希腊神话、宗教文化的叙事情景描绘至关注现实生活以及对人性的关怀、画家主观情绪的表达,绘画史逐渐演变的过程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适应的是当时的社会背景。
参考文献
[1]邱林.执著的信念——论委拉斯贵兹绘画中的现实主义精神[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104-105.
[2](英)伯格著;戴行钺译.观看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5.
作者简介:张怡萍,性别:女,出生年月:1995年1月,籍贯:江西景德镇,学历:硕士学位,华东交通大学,研究方向:当代艺术、视觉传达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