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步步维艰的阿里上市之路
阿里为什么必须上市?这要追溯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期。在这个互联网企业人人自危的时代,阿里依靠着软银和雅虎的投资,成为中国最大电商平台,但是这也为马云埋下了一个重磅炸弹—由于软银和雅虎两家所占股份比例太高,如果不借由上市这个机会,恐怕他很难有机会重新拿到阿里的控制权。
阿里上市,势在必行。
由于港交所不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不符合香港政策,在阿里集团与雅虎达成股权回购协议,以及阿里B2B退市一年后,阿里CEO陆兆禧宣布放弃在香港上市。还未启航,就给自己在香港结下了一堆仇。马云在寻找既不用修例又可以确保自己对公司控制权的两全方案失败后,曾被认为是阿里最可能的“上摊点”的香港,对阿里关上了大门。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2014年3月16日,阿里高调宣布启动赴美IPO事宜。52天后,它终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IPO招股书,这让人难免对阿里产生了“傲慢”的印象。
招股书显示,阿里计划募集至少10亿美元,而这让许多估计这一数额大约为150~200亿美元的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为了展现实力,在准备上市的一年多中,阿里不断用投资和合作来向外界展示自己不仅是中国最大电子商务公司,更在云计算、大数据、文化娱乐和搜索上有相当优势,从而为自身换来更高的估值。
在这种几近疯狂的策略下,阿里仅2014年前四个月中就花掉了367亿元。而这一切,只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估值,给大股东以及马云自己一个靠谱的回报。
走出去?走进来?
赶在2015年12月前,阿里在IPO之际,回购雅虎所持有其股份剩下的50%大限前,阿里此番选择赴美上市,看起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方面,阿里对外界做出了一副“走出去”的姿态,而另外一方面,其如今的所作所为更像是“走进来”。
作为主要以中国市场为重心的互联网企业,阿里虽然在国内拥有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度,但是他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通过上市,阿里就能顺利引入战略投资,吸引到国外投资者,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海外业务。
在让自己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阿里上市也有完善自身生态链,形成闭环的目的。
2013年1月,阿里收购虾米音乐,布局在线音乐;1个月后,参与创立了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进军保险业。接着,又入股穷游网、海尔电器、收购了天弘基金51%股权。
到了2014年,阿里变本加厉。一边入股中信集团,一边投资文化中国传播集团,还拿走了银泰26.13%的股权,并对高德实现全资收购。不仅如此,阿里还联合云锋基金拿走了优酷土豆18.5%的股权,并与UC联合推出“神马”移动搜索……。在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之后,阿里早就已不再是许多人眼中的单纯电商平台。
拥有了足够多的产品之后,阿里生态圈也初见规模,2013年年底,阿里借口“网络安全”,对于自己旗下虾米音乐、投资的新浪微博取消了分享到《微信》功能。这也标志着阿里闭环生态链启动。而在阿里上市之后,他就能为自己在微信全面渗透到电子商务领域前,争取更多的时间和资金,让阿里用户一旦走入阿里帝国就无暇其他。
上市能否解阿里之困?
然而,上市却并非阿里的万灵丹。摆在阿里面前还有两大问题,一是我们之前反复提及的股权问题。
根据阿里与雅虎之前的协议,从2010年10月起,雅虎投票权增至39%,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则只有31.7%,雅虎在阿里董事会席位增至两席。早在2012年第三季度,阿里为了回购雅虎所持股份,就向淡马锡、DST、云锋基金、中投、中信资本、国开金融和博裕资本等拿了一笔76亿美元的融资,稀释雅虎的控制权。阿里需要让投资者看到更多回报,使其继续坚定地站在自己一边。如果阿里能成功上市,并且拿到一个理想的估值,那么这一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这就是阿里的短板业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阿里就开始在社交、游戏领域大展手脚,想要借此打破腾讯一家独大的局面。但就如同腾讯的拍拍在淘宝面前折戟沉沙一般,阿里的《来往》和它的游戏平台都无法撼动腾讯分毫,甚至远不如一些如《陌陌》这样从默默无闻之境开始起步的产品。
究其原因,在于阿里对于打造社交和游戏产品的经验严重不足,用户体验糟糕。有金钱没产品,市场当然不会买单。更糟糕的是,此时腾讯和百度也开始蚕食自己的市场,比如说《微信》带来的微商,是对互联网小微创业者的第二次机会,但对阿里而言可并非如此。同样,如果上市后的阿里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这两大业务板块,而仅是一味砸钱,肯定也无法改变这一窘境。
阿里,为谁服务?
阿里上市,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拿下国际市场,但国际投资者并非“人傻钱多速来”。其实,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意味着阿里在某些领域将更束手束脚。
早在阿里准备上市阶段,它就不断谈收购,谈合作,甚至不惜血本提高公司估值。可以想见,在上市之后,它很有可能将为股价所束缚,为给投资人的投入负责,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趋向于保守。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市场来说,很有可能意味着将错失良机。
互联网时代,也许根本没有永久的神话。为夺控制权而力求阿里上市的马云,会不会反过来处处被股价制约?也许我们很快就将见分晓。
阿里为什么必须上市?这要追溯到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期。在这个互联网企业人人自危的时代,阿里依靠着软银和雅虎的投资,成为中国最大电商平台,但是这也为马云埋下了一个重磅炸弹—由于软银和雅虎两家所占股份比例太高,如果不借由上市这个机会,恐怕他很难有机会重新拿到阿里的控制权。
阿里上市,势在必行。
由于港交所不允许同股不同权的公司上市,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不符合香港政策,在阿里集团与雅虎达成股权回购协议,以及阿里B2B退市一年后,阿里CEO陆兆禧宣布放弃在香港上市。还未启航,就给自己在香港结下了一堆仇。马云在寻找既不用修例又可以确保自己对公司控制权的两全方案失败后,曾被认为是阿里最可能的“上摊点”的香港,对阿里关上了大门。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2014年3月16日,阿里高调宣布启动赴美IPO事宜。52天后,它终于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了IPO招股书,这让人难免对阿里产生了“傲慢”的印象。
招股书显示,阿里计划募集至少10亿美元,而这让许多估计这一数额大约为150~200亿美元的业内人士大跌眼镜。为了展现实力,在准备上市的一年多中,阿里不断用投资和合作来向外界展示自己不仅是中国最大电子商务公司,更在云计算、大数据、文化娱乐和搜索上有相当优势,从而为自身换来更高的估值。
在这种几近疯狂的策略下,阿里仅2014年前四个月中就花掉了367亿元。而这一切,只为了能够提高自己的估值,给大股东以及马云自己一个靠谱的回报。
走出去?走进来?
赶在2015年12月前,阿里在IPO之际,回购雅虎所持有其股份剩下的50%大限前,阿里此番选择赴美上市,看起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方面,阿里对外界做出了一副“走出去”的姿态,而另外一方面,其如今的所作所为更像是“走进来”。
作为主要以中国市场为重心的互联网企业,阿里虽然在国内拥有了广泛的知名度和影响度,但是他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还比较有限。通过上市,阿里就能顺利引入战略投资,吸引到国外投资者,从而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海外业务。
在让自己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发现阿里上市也有完善自身生态链,形成闭环的目的。
2013年1月,阿里收购虾米音乐,布局在线音乐;1个月后,参与创立了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进军保险业。接着,又入股穷游网、海尔电器、收购了天弘基金51%股权。
到了2014年,阿里变本加厉。一边入股中信集团,一边投资文化中国传播集团,还拿走了银泰26.13%的股权,并对高德实现全资收购。不仅如此,阿里还联合云锋基金拿走了优酷土豆18.5%的股权,并与UC联合推出“神马”移动搜索……。在这一系列的组合拳之后,阿里早就已不再是许多人眼中的单纯电商平台。
拥有了足够多的产品之后,阿里生态圈也初见规模,2013年年底,阿里借口“网络安全”,对于自己旗下虾米音乐、投资的新浪微博取消了分享到《微信》功能。这也标志着阿里闭环生态链启动。而在阿里上市之后,他就能为自己在微信全面渗透到电子商务领域前,争取更多的时间和资金,让阿里用户一旦走入阿里帝国就无暇其他。
上市能否解阿里之困?
然而,上市却并非阿里的万灵丹。摆在阿里面前还有两大问题,一是我们之前反复提及的股权问题。
根据阿里与雅虎之前的协议,从2010年10月起,雅虎投票权增至39%,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则只有31.7%,雅虎在阿里董事会席位增至两席。早在2012年第三季度,阿里为了回购雅虎所持股份,就向淡马锡、DST、云锋基金、中投、中信资本、国开金融和博裕资本等拿了一笔76亿美元的融资,稀释雅虎的控制权。阿里需要让投资者看到更多回报,使其继续坚定地站在自己一边。如果阿里能成功上市,并且拿到一个理想的估值,那么这一问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这就是阿里的短板业务。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阿里就开始在社交、游戏领域大展手脚,想要借此打破腾讯一家独大的局面。但就如同腾讯的拍拍在淘宝面前折戟沉沙一般,阿里的《来往》和它的游戏平台都无法撼动腾讯分毫,甚至远不如一些如《陌陌》这样从默默无闻之境开始起步的产品。
究其原因,在于阿里对于打造社交和游戏产品的经验严重不足,用户体验糟糕。有金钱没产品,市场当然不会买单。更糟糕的是,此时腾讯和百度也开始蚕食自己的市场,比如说《微信》带来的微商,是对互联网小微创业者的第二次机会,但对阿里而言可并非如此。同样,如果上市后的阿里不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这两大业务板块,而仅是一味砸钱,肯定也无法改变这一窘境。
阿里,为谁服务?
阿里上市,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了拿下国际市场,但国际投资者并非“人傻钱多速来”。其实,更广阔的资本市场,意味着阿里在某些领域将更束手束脚。
早在阿里准备上市阶段,它就不断谈收购,谈合作,甚至不惜血本提高公司估值。可以想见,在上市之后,它很有可能将为股价所束缚,为给投资人的投入负责,甚至在某些领域开始趋向于保守。而这对于瞬息万变的互联网市场来说,很有可能意味着将错失良机。
互联网时代,也许根本没有永久的神话。为夺控制权而力求阿里上市的马云,会不会反过来处处被股价制约?也许我们很快就将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