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区域”?——理解全球安全治理区域化的演进

来源 :世界经济与政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mansze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安全治理突出表现为治理对象的区域化及治理主体的本地化.基于区域安全治理主体结构或域外力量介入区域安全治理体系的烈度,全球安全治理区域化程度呈现差异化分布态势.作者认为安全关系认知与区域治理能力是安全治理区域化或者区域安全自治水平的关键因素.安全关系认知是区域国家安全互动形成的认知结构,区域治理能力是以区域大国为代表的区域行为体解决本地区安全问题及维护区域秩序的能力.高安全关系认知度—强区域治理能力会带来安全治理区域化的高位运行,低安全关系认知度—弱区域治理能力导致安全治理外部化的显著趋势,低安全关系认知度—强区域治理能力或高安全关系认知度—弱区域治理能力的框架则促使安全治理主体构成的开放性与多元化.深入理解全球安全治理区域转向的演进机理,有助于深刻判断当前及未来全球各地区安全治理的走势,为中国参与周边区域安全治理提供理论及政策启示.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杠杆周期理论,通过分析银行业务模式,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刻画了居民、企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约束,深入挖掘了金融冲击的来源.结果 发现:第一,资本再分配冲击和信贷风险偏好冲击既是主要的金融冲击,又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第二,杠杆率在资本再分配冲击和信贷风险偏好冲击的形成、传播和放大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三,随着杠杆率增加,金融加速器的作用仍然存在,但银行的最优化选择及风险决策成为更加重要的经济波动影响因素.相较于以金融加速器为基础的金融经济周期模型,本文构建的模型解释能力更强.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建
本文选取1999-2017年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的季度面板数据,采用Probit交互效应模型,研究了在全球金融周期不同阶段中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驱动因素.结果 表明,在全球金融周期“繁荣”阶段(VIX指数较低时),全球风险指数和大部分经济体内部因素均为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驱动因素;在全球金融周期“萧条”阶段(VIX指数较高时),全球风险指数成为第一主导因素,大部分经济体内部因素的影响变得不显著.此外,在全球金融周期不同阶段中,国际资本异常流动的驱动因素在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异质性.本
本文选取2010年1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日度数据实证检验了市场消息、汇率波动对个人外汇业务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汇率波动和市场消息会影响个人外汇业务,汇率贬值或市场消息消极变动,会增加个人购汇;汇率升值或市场消息积极变动,会减少个人购汇.第二,市场消息、汇率波动对个人外汇业务存在螺旋强化影响,市场消息对个人购汇的影响会通过汇率波动渠道被放大,汇率波动对个人购汇的影响会通过市场消息渠道被放大,导致个人外汇业务"羊群行为"特征明显.随着外汇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相关管理机构应加强与市场沟通,及时澄
期刊
快速发展的金融科技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的同时,也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产生影响.本文将金融科技纳入微观银行学框架,从理论层面剖析了金融科技影响货币政策的微观机理,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并比较了金融科技影响下的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结果发现,金融科技增强了贷款规模和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提升了利率等价格型工具的货币政策效果,但削弱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相比金融科技低发展区制而言,高发展区制下价格型工具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在逐渐增强,数量型工具的货币
转移视线战争理论是影响力较大的战争解释理论之一,其核心假设是国内危机会促使决策者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来转移民众视线,增加民众支持度.作者试图将冲突对象带回转移视线战争理论,探讨领导人面对重重国内危机是否会通过向之前有过冲突的国家开战来转移国内问题.作者提出一个基于国内危机烈度的对象选择理论,即一国是否选择"敌国"作为转移视线战争的对象取决于国内危机的严重程度.国内危机烈度越高,决策者越不倾向于向"敌国"挑起战争来维持统治:一方面,高烈度国内危机会使对手采取战略回避,刻意避免与国内危机重重的领导人发生正面冲突;
安全化理论在对外政策中的运用令研究者得以从决策视角出发探寻主观因素对安全议题演化进程的影响,在分析决策者认知和判定政策走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美国对华政策的研究中,安全化理论强调美国对华威胁感知水平的主动提升推动了其对华身份建构模式的转变,令中美此前试图长期维系的有限的"我们感"身份认同在美国强制推行的对华"他者化"身份建构中遭到破坏,将原本限于物质层面的摩擦抬升至价值观层面,进而持续升级对华战略打压.囿于理论局限,既往研究未能回答主体安全观念如何转变为主体间安全行为这一根本问题,因而无法充分解释美国对
莫迪政府和印度军方近年来的各类战略文件显示,印度对华日益强调惩罚性威慑战略,而且通过加快建设所需的基础力量和加强军政协调能力,相关战略开始具备实操性.印军在中印边界对峙危机中屡次失败,但仍坚持尝试开展惩罚性威慑行动.为了理解印度对华威慑战略的效用,作者尝试从军政协调能力和军事战略执行能力两个维度建立衡量框架:军政协调能否一致是对外展示实力和决心的政治前提,主要考察政治领导人的政治目标是否被军事部门理解和遵守;战略执行能力高低与对外展示实力和决心的操作能力有关,主要考察既有资源是否满足战略需求.作者以201
中国的快速发展对国际秩序转型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已成为中外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然而,鉴于对国际秩序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理解上的差异,学界对这一问题仍然各执一词.近年来,中国大力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看待和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价值性原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国际秩序观.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国际秩序转型二者关系的探讨是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作者认为,国际秩序就是特定国际体系中在某种国际格局基础上主要国家按照某种特定国际规范互动的一种状态,国际主流价值观、国际规范与制度以及国际组织中规则
在主导国与崛起国的互动中,除实力与安全上的竞争外,影响力也是双方竞争的焦点.作为一种关系性权力,影响力源自国家间的交往关系,而不依赖于物质实力存在.社会网络分析以社会性联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讨论国家间的社会性联系网络,衡量关系网络的各项特征,为操作和比较影响力提供了可行性.主导国在安全关系网络中的影响力格局以及崛起国从关系网络中获取影响力的路径决定了双方争夺影响力的方式和程度.相应地,主导国对崛起国的应对策略可以分为四类:利用网络、依靠网络、封闭网络和桥接网络.就影响力竞争角度而言,主导国对崛起国的遏制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