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重新评估的英国文学史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fo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16世纪末至17世纪,席卷欧洲大陆的巴罗克文化对英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表现了鲜明的巴罗克特征。《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系统梳理了16、17世纪英国文学与巴罗克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总体论、作家论和影响论三个方面探究了英国巴罗克文学的表现形态和对现代作家的影响,对研究英国巴罗克文学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 键 词】16、17世纪;英国巴罗克文学;巴罗克文化;重新评估
  【作者单位】郗杨,信阳农林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06.026
  巴罗克文化以视觉艺术著称,16世纪末至17世纪在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等欧洲国家盛行,涌现了一批以贝尔尼尼、波尔特和伦勃朗等为代表的杰出巴罗克艺术大师,他们打破古典主义的艺术原则,以大胆的想象和激情在建筑、雕塑和绘画等领域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与此同时,欧洲大陆国家的许多诗人和作家不再恪守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而采用张扬的个性、夸张的风格、多变的叙事和自由的创作等手法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巴罗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barroco”,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在19世纪之前的艺术批评中,“巴罗克”常常与“变形”“荒诞”和“怪异”等术语联系在一起,直到瑞士艺术史学家海因希里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文艺复兴与巴洛克》对巴罗克给予积极正面的评估之后,“巴罗克”才以合法身份进入欧洲艺术殿堂。19世纪20年代,巴罗克视觉艺术和音乐艺术在德国掀起一阵研究热潮,巴罗克艺术也顺势在美国得以广泛传播,然而巴罗克文学依然没有受到关注。直到当代颇有影响力的美国文学理论家雷内·韦勒克改变了这一状况,他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撰文讨论欧美学界对巴罗克文学研究的是是非非,巴罗克文学也借此名声大噪,获得西方的广泛关注,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出现了研究欧洲巴罗克文学的小高潮。
  与国外相对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相比,国内对巴罗克文学的研究相对滞后。大陆学者张世华在20世纪80年代对巴罗克文化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他指出,17世纪意大利诗人马里诺的诗歌及散文作品中蕴含丰富的巴罗克文化特征。这一时期,“巴罗克文学”作为术语首次出现在国内。我国杰出的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学者、西方文学翻译家杨周翰教授(1987)指出巴罗克概念用于17世纪欧洲文学研究的可能性,认为巴罗克文学不仅涉及艺术风格,还与心理状态、精神状态、哲学和修辞文化等相关。此后,国内学者叶廷芳也撰文指出国内对巴罗克研究的缺陷与不足。20世纪90年代末期,李赋宁主编的三卷本《欧洲文学史》中提到“巴罗克”,这是“巴罗克” 第一次出现在由大陆学者编纂的欧洲文学史著作中。巴罗克文学是17世纪欧洲重要的文学现象,尽管李赋宁教授在讨论17世纪英国文学时指出,英国诗人克拉肖的作品代表了英国诗歌的巴罗克风格,然而国内学者编著的英国文学史似乎对此并不认可,避而不谈巴罗克文学,而“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伊丽莎白时期文学”和“王政复辟文学”等常常成为16、17世纪英国文学的代名词或者标签。值得注意的是,在《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出版之前,国内尚且没有一部专门研究16、17世纪英国巴罗克文学的著作。
  《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是由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立辉撰写的以英国巴罗克文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专著,2016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教授为该书作序。该书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国十六、十七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的资助。刘立辉教授在详细考察巴罗克文化和国内外巴罗克文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16、17世紀英国文学与巴罗克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从视觉艺术、时间主题和身体叙述等方面揭示这一时期英国文学鲜明的巴罗克特征,深入挖掘英国作家多恩、弥尔顿和马维尔等代表作中的巴罗克元素,最后概括总结了 文学对现代作家狄金森和艾略特等产生的重要影响。该书对研究英国巴罗克文学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类型学意义。

一、体现了作者刻苦钻研的学术精神


  一方面,该书是一部典型的学术专著。在严肃的学者眼中,著书立说常常是一件非常艰辛的工作,就像科学研究的系统工程一样,既要细致入微,又要宏阔之至。《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是刘立辉教授在2007年获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础上完成的鸿篇巨制。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还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并去英国剑桥大学访学(2015),获得了与国际学者交流学习的机会,拥有了更加宽阔的研究视野,这些对著作的编纂和完成都大有裨益。该书还是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文旭作为总主编的“外国语言文学研究学术论丛”的系列成果之一。此套丛书的学术性和专业性强,覆盖语言学、翻译、外语教学和外国文学等学科领域,有十分浓厚的学术气息。这套丛书包括文旭的《语言的认知基础》、段芸的《言语行为语力的认知语言学研究》、杨涛的《外语学习倦怠与动机关系研究》、罗益民的《天鹅最美一支歌:莎士比亚其人其剧其诗》、胡蕾的《公共领域视野里的社会批评——菲利普·罗斯小说研究》和肖开容的《认知视角的中国古诗英译研究》等20余部专著。
  另一方面,该书是作者前期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一部著作的出版凝结了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刘立辉教授2007年在论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考察和研究英国巴罗克文学,并顺利获得立项,此后便展开了对16、17世纪英国巴罗克文学的研究工作。2008—2016年间,他在外语类权威期刊上发表了与巴罗克文学相关的研究论文超过14篇,而其中多篇论文经过修改、加工演变成为著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17世纪英国诗歌的巴洛克视觉化特征》(《外国文学评论》,2012)成为第二章主要内容;《英国巴罗克时期诗歌的时间内在化构建》(《外国文学》,2014)是第三章的内容;《多恩诗歌的巴罗克褶子与早期现代性焦虑》(《外国文学评论》,2015)演变为第五章的主要内容等。

二、英国巴罗克文学断代史研究的范例


  众所周知,每一时段的文学都是那个时期文化史、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政治气候和文化环境。无论是政治的力量,还是经济的力量,抑或是文化的力量都会不同程度地作用于社会,作用于文学,也就不可避免地催生和滋育新的文学表达。与作家研究、理论研究和流派研究相比,断代史研究要复杂很多,文学断代史往往截取和选定某一个历史时段,尤其是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时段进行考察,是一种综合的、相对集中和相对深入的文学研究。作者对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的考察与研究具有清晰的思路,整部著作洋洋洒洒四十余万字,主要从总体论、作家论和影响论三个方面构建脉络框架,又从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英国作家作品中窥探鲜明的巴罗克特征。
  该著作第一部分为总体论,包括第一章至第四章,总体考察了巴罗克与16、17世纪英国文学的复杂联系,概述了英国文学的巴罗克特征。作者在第一章首先从总体上叙述了巴罗克文化与英国文学的内在关联,指出巴罗克为英国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并从诗学渊源方面探究英国巴罗克文学的理论来源,从文化交流、诗学理想和文学传统等方面追根溯源。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艺术、时间主题和身体叙述三个方面讨论英国文学的巴罗克特征,比如,在论述17世纪英国巴罗克诗歌的第一大特征——视觉化时指出,17世纪,英国诗歌找到了语言对等物——视觉媒介并有效地表现了视觉媒介力图传递的内涵,这些都要归功于巴罗克视觉艺术和诗歌艺术的完美契合。正如作者所言,“如果说英国17世纪诗歌是一个璀璨的星空,巴罗克视觉化修辞就是其中一颗增光添彩的明星”。其次,时间书写是英国巴罗克诗歌的第二大特征。巴罗克诗歌中的时间是一种表现内在体验的诗语符号,时间书写贯穿着强烈的主题意识,悲观的世俗时间感受和积极的宗教时间体验相辅相成,体现了巴罗克诗人的心智状态。也正是巴罗克诗人对待和处理时间的态度和行为与现代主义作家十分接近,所以从某种程度上,巴罗克对现代主义作家的影响是有章可循的。最后,身体叙述是巴罗克文化语境的第三大特征,人的身体不仅具有生物属性,更带有浓厚的社会文化属性,与宗教、神话和社会生活等密切联系。巴罗克文学为了追求不一样的审美效果,常常使用怪诞的手段来实现,源于葡萄牙语的“巴罗克”本身就是“怪诞”的代名词。巴罗克文学不再追随古典主义式的英雄人物,转而偏爱反英雄式的人物,比如,福斯塔夫就是巴罗克反英雄式人物中无赖汉、傻瓜的代表。
  著作第二部分为作家论,包括第五章至第九章,重点探讨了英国作家多恩、弥尔顿、马维尔和克拉肖等人作品中的巴罗克元素。首先,作者以英国文学界颇有代表性的作家为例深入分析了他们作品中蕴含的巴罗克特征。比如,多恩常被学界誉为英国玄学派诗人,但是他的作品深受巴罗克文化的影响,无论是主题表现还是文体风格都显现了鲜明的巴罗克文学特征。其次,作者在分析弥尔顿时,以他的代表作《失乐园》为例进行解读,指出弥尔顿的《失乐园》《力士参孙》和《时间颂》富有浓厚的巴罗克精神和艺术特征。《失乐园》大量采用悖论叙述,突破了古典主义的工整、对称原则,显得复杂多变,另外还设置了宏大的巴罗克舞台场景,构建了一个变动不居而又对比鲜明的巴罗克世界。最后,作者在分析马维尔诗歌时指出马维尔在时间的处理方面具有典型的巴罗克风格,不是采用单线书写,而是采用了復杂多变和充满矛盾的风格。这些都与他所处的巴罗克文化语境有密切关系,巴罗克的时间书写增强了马维尔诗歌在哲学、宗教和内涵方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著作第三部分为影响论,包括第十章和第十一章,主要讨论了英国巴罗克文学的现代影响。该书以美国19世纪诗人艾米丽·狄金森和20世纪现代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艾略特为案例,对他们创作中的巴罗克元素进行分析,显示了英国巴罗克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比如,作者考察到狄金森曾经阅读过英国16、17世纪重要作家作品时,认为他很可能接受了巴罗克文学所表现的偏离古典主义世界观和艺术风格,这也使得他的作品中没有了古典主义的踪影。狄金森富有怀疑论、整体性和动态化的世界观充满了巴罗克色彩,巴罗克强调日常情感体验的重要性,从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狄金森,这种情感体验成为狄金森诗歌的巴罗克内核。狄金森在诗歌创作目的和语言修辞上表现了对古典主义的偏离和对巴罗克传统的亲近。概而言之,狄金森在世界观、情感体验、创作目的和语言使用方面表现的巴罗克印迹都充分说明了巴罗克文学对狄金森的深刻影响。

三、英国文学研究的新视角


  巴罗克文学真实呈现了16、17世纪英国的文化思想、宗教意识和文学思潮,反映了那个时期的英国文学面貌,为研究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提供了新信息和新视角。《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属于断代史研究,首次使用英国巴罗克文学来描述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重要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国内英国文学研究的不足。传统观点认为使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伊丽莎白时期文学和王政复辟文学等术语来概括16、17世纪英国文学显得简单笼统化,并不能概括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特征。当然,将这一时期所有英国文学作品都贴上巴罗克文学标签显然也是不太妥当的,毋庸置疑,如果没有巴罗克,这一时期的英国文学就不会那么精彩纷呈。巴罗克时期是一个从文艺复兴走向新古典主义的过渡时期,巴罗克文学与古典文学并行存在,很多英国作家充满了杂糅性,既有古典主义的基因,又有巴罗克基因,这无疑丰富了英国文学的表现手法。总而言之,巴罗克确实为我们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学提供了新视角,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16、17世纪英国复杂多样的文学特性。
  通过对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的透视与调查,该书增强了读者对现当代西方文学的理解。巴罗克艺术对后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波及现代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许多现当代作家都坦言巴罗克艺术对他们产生了影响。国内外学界对16、17世纪英国文学特征的表述相对模糊,或者说忽视了这一时期英国文学浓厚的巴罗克特征。英国巴罗克诗歌抛弃了艺术作品应该追求比例和平衡的美学原则,而是更关注作者内心的召唤,从客体呈现到主体书写,从模仿到表现,从外部世界到内在一隅的转化,而这些特征中许多都与现代主义甚至是后现代主义有交集。所有这些典型的巴罗克特征能让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那段被人遗忘的英国文学史,巴罗克对古典主义的背叛精神为我们理解现代主义,甚至是后现代主义增添了新的理解维度和视角。
  总之,《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是一部研究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的学术专著,系统梳理了16、17世纪巴罗克与英国文学的复杂联系,既细致入微,又宏阔之至地考察了英国文学的巴罗克特征,深入讨论了多恩、弥尔顿和马维尔等英国作家代表作品中的巴罗克元素,概括总结了英国巴罗克文学对现代作家的深刻影响。该书首次使用巴罗克文学来概括这一时期英国文学的特征,适合高等院校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专业师生、普通文学爱好者和西方文艺爱好者阅读和研究使用。
  |参考文献|
  [1]虞建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学断代史研究之我见[J]. 外国文学研究,2004 (5).
  [2]刘立辉. 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其他文献
【摘 要】 英美现代艺术理论是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重镇,了解、研究英美艺术理论家的代表人物及其典型学说是艺术研究乃至人文研究之必需。沈语冰新著《图像与意义——英美现代艺术史论》不啻为中国读者绘制出一幅漫游英美现代艺术史的“航海图”,该书对罗杰·弗莱、施坦伯格等六位英美学者的研究和定位,不仅对中国艺术家具有学术意义,也对学术著述如何融入个性色彩有积极启发意义。  【关 键 词】英美现代艺术;艺术史;图
期刊
【摘 要】 《信息简史》是美国著名科学作家詹姆斯·格雷克的一部精彩著作,以时间为线索向人们讲述了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从无意识的被动应用,到有意识的主动挖掘,信息推动着人类文明前进,彰显出巨大的力量。文章立足信息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分析信息的发展历程,发掘信息的巨大价值,感受信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  【关 键 词】《信息简史》;信息论;信息时代  【作者单位】李孟秋,中国人民大学信息
期刊
【摘 要】 近两年,我国少儿类图书市场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大部分非专业少儿社都已涉足少儿出版,各种规模的民营出版机构纷纷投入少儿出版领域,加上专业少儿出版社的发力,2017年,少儿出版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文章基于近两年开卷少儿类畅销书排行榜数据,对近两年我国少儿类图书市场各类畅销书的畅销原因及营销推广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并对少儿类图书市场的畅销趋势做出预测。  【关 键 词】少儿出版;畅销书;营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对外汉语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汉语网络资源成了中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文章以iChinese APP为例,通过对其主要功能、优劣点的分析和研究,提出要从“以先进的语言理论为依托、结合汉语的学习特点、以留学生的多元学习需求为目标、以专业的建设团队为保障”四个方面来建设汉语网络资源。  【关 键 词】汉语学习APP;iChinese APP;汉语网络资源;建设;启示  【
期刊
【摘 要】 随着数字化变革的加快和科技的进步,纸媒受到新媒体的冲击,面临发展瓶颈。在当前形势下,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通过转变经营思路,由主要依靠新闻内容、文字资源向依靠市场、跨界资源转变,从单一信息传播业态向以媒介经营为核心的多元文化服务转变,促进各业态之间的有机融合。在传媒业务之外,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开展多元化业务布局,推动传媒集团无形资产的增值;加强与其他平台的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实现跨行业发展,走
期刊
【摘 要】 司各特·莫马迪(N. Scott Momaday)是美国印第安吉尔瓦人的后裔,是普利策小说奖获得者,他的主要小说如《通向阴雨山的道路》《日诞之地》《远古的孩子》蕴含一个共同的主题——生态美。生态美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自然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存在观。莫马迪主要小说的生态美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评述:自然的存在之美、家园之美和动物伦理之美,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一
期刊
【摘 要】 融媒体背景下,创意文案运用得当,会很快引发社会共鸣,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文章基于“1+1+1﹥3”效应的分析,结合江小白创意文案传播案例,分析融媒体背景下的传播模式创新,以期为传统企业开展新媒体营销提供借鉴。  【关 键 词】融媒体;创意文案;传播模式;创新  【作者单位】叶霞,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
期刊
【摘 要】 现阶段,除以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代表的少数几家博物馆外,我国博物馆普遍存在对自身图书出版能力重视程度不足及相关出版资源挖掘使用不到位的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拥有我国一流的博物馆图书出版实力,其存在问题在我国博物馆图书出版领域具有鲜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根据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图书出版现状的分析可知,我国博物馆在图书出版方面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存在提升和改善的空间。  【关 键 词】博物馆;图书出版
期刊
【摘 要】 讲好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故事,确立历史自信,是党史出版的使命,也是主题出版的题中应有之义。讲好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故事,除了需要客观准确地看待党的历史、记述好党的历史,还需要细分群体、量身打造,并在主题出版方式方法上进行创新。  【关 键 词】细分群体;量身打造;主题出版;创新  【作者单位】黄艳,中共党史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
期刊
【摘 要】 我国对外传播的初心是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共产党、宣传中国,主题出版的初心是讲好中国故事。我国外宣主题图书出版在创新中不断前行,要做到内容创新,坚定文化自信,普及中国智慧;要进行形式创新,适应微传播、碎片化阅读趋势;要注重国际合作创新,重视借船出海的力量。  【关 键 词】对外传播;主题出版;初心;创新  【作者单位】陈丝纶,外文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D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