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是否具备有效性,主要通过德育工作的评估机制得以反映。德育工作在高职院校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必经之路,但是德育工作的评估存在一系列的难点。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性评估中,需要把握方向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长效性原则。在具体的有效性评估中,需要从目标评估、方法评估以及成效的评估三个方面,从总体上监测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是否具备有效性。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工作 有效性 评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特殊的教育模式及教育主体,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高职院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在大批职业技术人才,但是在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观念深刻变革的今天,德育工作值得进一步作为学院重点工作来抓。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新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一些陈旧的、腐化的观念也依然有其市场。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需要重点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把握德育教育工作,尤其是需要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评估系统。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以期摸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性评估的必要性
(一)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步骤。
人才不仅仅意味着在专业技术上有所特长,还需要具备必要的道德素养,人才是专业技术和道德素养的复合体,如果仅有技术,而缺乏道德,那么不但不能造福于社会,甚至其掌握的专业技术还会成为祸害社会的因素。“办学的竞争和学生就业压力,导致了高职院校不得不把专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对德育工作性质和地位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显然这是不对的。因此,德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步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当前学生入学年龄低龄化,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在形成中,加上我国社会开放程度提高,各种观念、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有必要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点,使其顺利成长为高素质的技术人员。
(二)德育工作评估存在难点。
德育工作的评估和其他工作的评估相比存在很多难点,德育工作的成效存在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表现为:非可视化和难以度量化两个方面。首先,德育工作难以进行可视化的考核,德育工作的成效不是用考卷能考评出来的,这和文化知识课程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次,德育工作的成效没有明确具体的指标,难以度量,因此德育工作的评估有很多特殊之处。
当然,德育工作评估的这些难点并非意味着德育工作的成效不能考核,只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建设,我们同样可以对德育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为德育工作的推进提供依据。
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性评估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按照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规范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提升学生道德水平,这是一个大前提。在德育工作中,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德育工作的目标便难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把握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方向。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院德育工作评估的方向应该把握如下两个基本点:第一,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职业道德是指专门从属于某一行业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对于其他社会主体来说,并无约束力。例如,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于农民来说就不能适用,也毫无意义。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技术人才的基地,为全社会输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走上岗位后,都会从属于某一专业化的职业领域,因此需要以特定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基本的道德教育方向;第二,社会道德教育为辅。除了职业道德以外,还存在社会道德,这些道德规范对全社会的所有主体都适用,例如,诚实守信原则等。在对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职业道德外,社会道德教育也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后,会面临身份和角色的多重变化,他们既是专业的技术人才,也是公民中的一员,因此社会道德教育也需要具有一席之地。当然,基于高职院校的特点,我们应该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社会道德教育为辅,从而突出道德教育的重点。
(二)过程为主原则。
道德教育的成果缺乏可见性和可度量性,与科学文化知识考核不同。例如,高职院校的学生走上岗位后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这需要在他们毕业后才能知晓,而他们走上岗位后,已经离开了学校,学校不再具有管辖权。可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评估存在诸多难题。笔者认为,既然作为结果的成效难以评估,那么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对过程的把握,将德育工作的过程作为德育工作评估的主要对象,由此可以改变德育工作效果评估难的局面。试想,一个狠抓道德教育工作,全方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学校,其成效肯定是显著的,至少不会偏离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评估中坚持以过程性原则为主,重点把握德育工作的实施过程。
(三)长效性原则。
德育工作的效果不能即时显现,这显然与科学文化技术教育存在巨大的差别。或者说,德育教育成果不是能用纸面的考卷考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需要注重德育工作的长效性,将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长久的事业来追求,而不能仅仅追求德育教育的短期利益。当然,由于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德育工作的长效性难以实现,例如,在学生毕业后,他们走上了各种岗位,学校难以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监测和汇总,更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走访。但是从德育工作评估体系的科学构建来说,这一步骤是必要的,我们可以采取样本分析的做法,具体地评估德育工作的效果。
四、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性评估机制
结合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评估的难点以及上文提到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评估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学员德育工作评估机制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一)目标的评估。
高职院校学员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有专长、道德有涵养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这一理念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评估也需要对道德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估。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并非为了培养道德上的楷模、道德上的圣人,而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度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社会道德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对德育教育的目标设定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而是应该科学、合理,具备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应该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社会道德教育为辅,在这一总体目标框架内,采取具体的步骤,如书面学习、自我评价、相互交流等措施,促进学生对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认识,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
(二)方法的评估。
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高职院校学院德育工作的评估还需要从方法入手,对方法进行评估。在传统上,道德教育在各级学校中并不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均不重视道德教育,其结果是培养出了技术上有专长,但是道德水平并不高的“人才”,这显然偏离了教育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道德教育应该被置于和科学技术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此理念下需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目标。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各学院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把握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自我省悟,采取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基本教学方法;其次,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应该具有主体地位,因此教师不能采取纯粹的灌输式教育,相反应该通过互动的方式,与学生探讨、交流,听取学生的心得体会,甚至教学相长。
(三)成效的评估。
尽管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在成效评估上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成效评估难以实施。传统观点认为,学生结业后,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亦随之解除,很多学校对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在一些極端的案例中,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因故走上了犯罪道路,待司法机关和记者来到母校询问和调查相关情况的时候,学校和教师才扼腕痛惜。因此,我们需要转变工作理念,注重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避免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也避免德育工作仅仅是一时之兴。
笔者建议采取科学的成效评估机制,注重德育工作的成效评估。可以考虑采取多方联动的方式,由学校和学院出面,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对走上岗位的学生进行多年度、阶段性的回访和调查,主要考核学生的工作表现、道德表现、以及舆论口碑和社会评价,从而全面地对道德教育的实施成效进行测评。这些反馈数据应该及时归档、整理和分析,从中发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德育工作的成败,从而调整对在校生的德育教育策略。相信这一机制能够一改以往德育工作存在阶段性、时效性的弊端,从而真正地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同时也能够体现学校和学院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严谨态度。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成型时期,各种观念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和技术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道德教育,应该将道德教育置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才能培养出兼具技术和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当然,道德教育成效的评估存在很多难点,本文反思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指出其存在的弊端,同时对构建科学的道德教育评估机制展开了分析,认为可以从目标、方法和效果三个角度对高职院校学院德育工作展开评估,这一机制能够改变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评估的积弊,创新现有的评估机制。□
(作者: 江西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语文教育)
注释:
蒋晋红.高职院校德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太原大学学报,2010年9月,第91-104页.
欧阳剑波.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传统误区与现代转型思考.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49-53页.
张玲,胡荣华.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第80-81页.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德育工作 有效性 评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特殊的教育模式及教育主体,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 高职院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在大批职业技术人才,但是在招生规模逐渐扩大、经济全球化以及社会观念深刻变革的今天,德育工作值得进一步作为学院重点工作来抓。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新观念、新思想层出不穷,一些陈旧的、腐化的观念也依然有其市场。因此,为了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高职院校需要重点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把握德育教育工作,尤其是需要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发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评估系统。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以期摸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推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性评估的必要性
(一)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步骤。
人才不仅仅意味着在专业技术上有所特长,还需要具备必要的道德素养,人才是专业技术和道德素养的复合体,如果仅有技术,而缺乏道德,那么不但不能造福于社会,甚至其掌握的专业技术还会成为祸害社会的因素。“办学的竞争和学生就业压力,导致了高职院校不得不把专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对德育工作性质和地位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偏差”, 显然这是不对的。因此,德育工作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经步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当前学生入学年龄低龄化,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还在形成中,加上我国社会开放程度提高,各种观念、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有必要在学生的社会化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引导和指点,使其顺利成长为高素质的技术人员。
(二)德育工作评估存在难点。
德育工作的评估和其他工作的评估相比存在很多难点,德育工作的成效存在其自身的特点,一般表现为:非可视化和难以度量化两个方面。首先,德育工作难以进行可视化的考核,德育工作的成效不是用考卷能考评出来的,这和文化知识课程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次,德育工作的成效没有明确具体的指标,难以度量,因此德育工作的评估有很多特殊之处。
当然,德育工作评估的这些难点并非意味着德育工作的成效不能考核,只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建设,我们同样可以对德育工作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为德育工作的推进提供依据。
三、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性评估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按照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的规范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提升学生道德水平,这是一个大前提。在德育工作中,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德育工作的目标便难以实现,因此我们需要把握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方向。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院德育工作评估的方向应该把握如下两个基本点:第一,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职业道德是指专门从属于某一行业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对于其他社会主体来说,并无约束力。例如,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对于农民来说就不能适用,也毫无意义。高职院校是培养社会技术人才的基地,为全社会输送各行各业的技术人才,这些人才走上岗位后,都会从属于某一专业化的职业领域,因此需要以特定行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基本的道德教育方向;第二,社会道德教育为辅。除了职业道德以外,还存在社会道德,这些道德规范对全社会的所有主体都适用,例如,诚实守信原则等。在对学生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职业道德外,社会道德教育也至关重要,这是因为学生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后,会面临身份和角色的多重变化,他们既是专业的技术人才,也是公民中的一员,因此社会道德教育也需要具有一席之地。当然,基于高职院校的特点,我们应该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社会道德教育为辅,从而突出道德教育的重点。
(二)过程为主原则。
道德教育的成果缺乏可见性和可度量性,与科学文化知识考核不同。例如,高职院校的学生走上岗位后能否遵守职业道德,这需要在他们毕业后才能知晓,而他们走上岗位后,已经离开了学校,学校不再具有管辖权。可见,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评估存在诸多难题。笔者认为,既然作为结果的成效难以评估,那么我们应该更多地注重对过程的把握,将德育工作的过程作为德育工作评估的主要对象,由此可以改变德育工作效果评估难的局面。试想,一个狠抓道德教育工作,全方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学校,其成效肯定是显著的,至少不会偏离学生德育工作的基本目标。因此,我们应该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评估中坚持以过程性原则为主,重点把握德育工作的实施过程。
(三)长效性原则。
德育工作的效果不能即时显现,这显然与科学文化技术教育存在巨大的差别。或者说,德育教育成果不是能用纸面的考卷考出来的。这就告诉我们,需要注重德育工作的长效性,将德育工作作为一项长久的事业来追求,而不能仅仅追求德育教育的短期利益。当然,由于学校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德育工作的长效性难以实现,例如,在学生毕业后,他们走上了各种岗位,学校难以对他们的具体情况进行监测和汇总,更难以在全国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走访。但是从德育工作评估体系的科学构建来说,这一步骤是必要的,我们可以采取样本分析的做法,具体地评估德育工作的效果。
四、构建科学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有效性评估机制
结合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特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评估的难点以及上文提到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评估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构建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学员德育工作评估机制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
(一)目标的评估。
高职院校学员德育工作的目标是培养技术有专长、道德有涵养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在这一理念下,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评估也需要对道德教育的目标进行评估。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目标并非为了培养道德上的楷模、道德上的圣人,而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度职业道德素养和基本社会道德素质的人才,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对德育教育的目标设定不能偏高,也不能偏低,而是应该科学、合理,具备可操作性。具体来说,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应该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社会道德教育为辅,在这一总体目标框架内,采取具体的步骤,如书面学习、自我评价、相互交流等措施,促进学生对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的认识,并且以此作为自己的职业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
(二)方法的评估。
正确的教育方法能够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高职院校学院德育工作的评估还需要从方法入手,对方法进行评估。在传统上,道德教育在各级学校中并不居于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均不重视道德教育,其结果是培养出了技术上有专长,但是道德水平并不高的“人才”,这显然偏离了教育目标。对于高职院校来说,道德教育应该被置于和科学技术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在此理念下需要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方法,实现教育目标。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各学院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把握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注重学生的自我省悟,采取教师引导、学生感悟的基本教学方法;其次,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应该具有主体地位,因此教师不能采取纯粹的灌输式教育,相反应该通过互动的方式,与学生探讨、交流,听取学生的心得体会,甚至教学相长。
(三)成效的评估。
尽管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在成效评估上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成效评估难以实施。传统观点认为,学生结业后,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亦随之解除,很多学校对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在一些極端的案例中,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因故走上了犯罪道路,待司法机关和记者来到母校询问和调查相关情况的时候,学校和教师才扼腕痛惜。因此,我们需要转变工作理念,注重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避免德育工作流于形式,也避免德育工作仅仅是一时之兴。
笔者建议采取科学的成效评估机制,注重德育工作的成效评估。可以考虑采取多方联动的方式,由学校和学院出面,与用人单位取得联系,对走上岗位的学生进行多年度、阶段性的回访和调查,主要考核学生的工作表现、道德表现、以及舆论口碑和社会评价,从而全面地对道德教育的实施成效进行测评。这些反馈数据应该及时归档、整理和分析,从中发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德育工作的成败,从而调整对在校生的德育教育策略。相信这一机制能够一改以往德育工作存在阶段性、时效性的弊端,从而真正地实现德育工作的目标,同时也能够体现学校和学院对社会负责、对学生负责的严谨态度。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成型时期,各种观念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高职院校在传授学生科学文化和技术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道德教育,应该将道德教育置于文化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才能培养出兼具技术和道德的高素质人才。当然,道德教育成效的评估存在很多难点,本文反思了传统的道德教育,指出其存在的弊端,同时对构建科学的道德教育评估机制展开了分析,认为可以从目标、方法和效果三个角度对高职院校学院德育工作展开评估,这一机制能够改变高职院校道德教育评估的积弊,创新现有的评估机制。□
(作者: 江西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语文教育)
注释:
蒋晋红.高职院校德育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太原大学学报,2010年9月,第91-104页.
欧阳剑波.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传统误区与现代转型思考.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第49-53页.
张玲,胡荣华.高职院校德育教学的方法、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8期,第8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