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将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工作有机结合,在分析两者一致性的基础上提出在辅导员工作中可介入的社会工作机制。最后为推进高校辅导员工作社工化总结了一些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机制
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日常规范和管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而学校社会工作机制的介入为开展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一、辅导员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相通性
1角色的重合性。教育部第24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扮演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们也始终秉承着“助人自助”的原则,扮演着助人者、支持者、沟通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与辅导员的角色和定位有着高度的重合性。
2对象的相似性。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全体学生,包括不同阶段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专科生。而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指处于教育体系内的所有学生,特别是在学习生活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的范围不仅涵盖了高等学校、特殊学校,也包括了小学、中学等不同的学习阶段。因此,可以说高校辅导员工作所服务的对象是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一部分,两者的服务对象有较高的相似性。
3价值的关联性。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目标也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由单一的事务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由传统的说教模式向引导沟通转变。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工作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理念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4功能的统一性。基于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原则,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更需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方向。而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也是多方面的,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指导、心理关怀、就业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从本质上看,这两者的功能目标恰好是不谋而合的。
二、辅导员工作的社工化介入机制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分为个案工作、学校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这些方法的有机结合在不同层面上给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帮助和服务。
1个案工作的介入。“个案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历程,是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服务对象,帮助人们解决本身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的问题。”个案工作在高校的发展和运用中,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指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的学生,其目的在于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个案工作中,由于出发点与对问题解决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许多个案工作模式,辅导员可运用个案工作机制来解决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2学校小组工作的介入。学校小组工作是指在学校生活中,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小组活动,协调好、发展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促进各个要素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活动加快自身社会化的一种专业的工作方式。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常常会运用一些技巧如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以达到最终目的。辅导员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可扮演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巧妙借助学校小组工作机制解决一些群体性的常见问题,如针对入库贫困生的心理教育问题,高校学生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等。
3社區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观点认为人和环境两者是紧密相关的,要求我们去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而在学生工作中也应从学生及其所处的环境人手。高校辅导员可依据社区工作介入机制,将学生置于高校这个大环境中,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传统的工作模式,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性较强、有思想内容、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推进辅导员工作社工化的有效路径
1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将以辅导员为主力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与社会工作模式相结合,要求高校在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打破原有的行政性和管理性的思想理念,将更多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及方法考虑其中,使社工化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同样,现有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也要在资源和实际工作中支持和保证社工化机制的介入,使两者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2完善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在相关理念指导下,应及时补充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涵养。具体而言,就是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也要熟悉和了解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善于运用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指导学生工作,以保证学生事务的妥善处理。
3规范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程度不一,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未有过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背景,因而出现了在新人职的一两年中,辅导员工作效率和成绩并不理想的问题。而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能有效的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因此,在辅导员选拔机制中可适当选取有相关知识背景和工作经历的人员,规范辅导员的队伍结构,同时也可对在职的辅导员进行统一的教育培训。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机制
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日常规范和管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而学校社会工作机制的介入为开展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一、辅导员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的相通性
1角色的重合性。教育部第24号文件《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开展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扮演着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们也始终秉承着“助人自助”的原则,扮演着助人者、支持者、沟通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与辅导员的角色和定位有着高度的重合性。
2对象的相似性。辅导员工作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全体学生,包括不同阶段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专科生。而学校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指处于教育体系内的所有学生,特别是在学习生活中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的范围不仅涵盖了高等学校、特殊学校,也包括了小学、中学等不同的学习阶段。因此,可以说高校辅导员工作所服务的对象是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一部分,两者的服务对象有较高的相似性。
3价值的关联性。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目标也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由单一的事务管理型向综合服务型转变,由传统的说教模式向引导沟通转变。由此可见,学校社会工作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高等教育理念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4功能的统一性。基于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原则,学校社会工作主要提供一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更需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方向。而新时期的高校学生工作也是多方面的,需要结合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指导、心理关怀、就业服务等多方面的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因而,从本质上看,这两者的功能目标恰好是不谋而合的。
二、辅导员工作的社工化介入机制
学校社会工作主要分为个案工作、学校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方法。这些方法的有机结合在不同层面上给学生提供了全面的帮助和服务。
1个案工作的介入。“个案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历程,是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服务对象,帮助人们解决本身能力和资源无法解决的问题。”个案工作在高校的发展和运用中,主要针对在校大学生,尤其指对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的学生,其目的在于解决问题的同时增强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的能力,从而促进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在个案工作中,由于出发点与对问题解决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许多个案工作模式,辅导员可运用个案工作机制来解决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
2学校小组工作的介入。学校小组工作是指在学校生活中,社会工作者通过有目的地组织开展小组活动,协调好、发展好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社会关系,促进各个要素的发展,使个人能借助集体活动加快自身社会化的一种专业的工作方式。在小组工作中,社会工作者常常会运用一些技巧如游戏、角色扮演等形式以达到最终目的。辅导员在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中可扮演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巧妙借助学校小组工作机制解决一些群体性的常见问题,如针对入库贫困生的心理教育问题,高校学生人际关系处理问题等。
3社區工作的介入。社会工作中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人在环境中”。这个观点认为人和环境两者是紧密相关的,要求我们去关注人与环境的互动,而在学生工作中也应从学生及其所处的环境人手。高校辅导员可依据社区工作介入机制,将学生置于高校这个大环境中,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传统的工作模式,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性较强、有思想内容、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推进辅导员工作社工化的有效路径
1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将以辅导员为主力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与社会工作模式相结合,要求高校在相关政策规章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打破原有的行政性和管理性的思想理念,将更多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及方法考虑其中,使社工化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可。同样,现有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也要在资源和实际工作中支持和保证社工化机制的介入,使两者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相互融合,相辅相成。
2完善社会工作的知识结构。在相关理念指导下,应及时补充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和涵养。具体而言,就是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不断学习最新的管理知识和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同时也要熟悉和了解社会工作的相关知识,善于运用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指导学生工作,以保证学生事务的妥善处理。
3规范辅导员的队伍建设。目前辅导员队伍建设程度不一,绝大部分高校辅导员未有过社会工作专业的学习背景,因而出现了在新人职的一两年中,辅导员工作效率和成绩并不理想的问题。而学校社会工作专业的介入能有效的提高辅导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因此,在辅导员选拔机制中可适当选取有相关知识背景和工作经历的人员,规范辅导员的队伍结构,同时也可对在职的辅导员进行统一的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