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回放】
“吃”可能是我们接触最多、关注最多的字眼之一。吃、穿、住、行里,“吃”为先。爷爷爱吃咸,爸爸爱吃甜;江苏人爱吃米,山西人爱吃面;“吃”,能折射出社会生活,说不定还蕴含着哲理和文化呢。
请在“吃”后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吃_________
示例:吃西瓜、吃的趣事、吃食堂的日子、吃的变化、吃在扬州、吃瘪、吃香、吃亏是福。(不必受示例的限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写其它文字。)
要求: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思路点拨】
国以民为本,民以吃为先。“吃”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话题,一日三餐,因为吃的内容、情景、过程各不相同,演绎出多少有趣、动人的故事;因为吃的地域、时代、人群各不相同,体现出多么丰富的文化景观。
本题包括导语、题目、示例、要求四个部分。导语对“吃”的意义作了解说,帮助考生正确理解题目;题目规定了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吃”后面的部分需要考生自己去补充;示例由实到虚,帮助考生打开思路;要求方面,对文体作了限制,同时强调了诚信原则。
半命题作文写作的关键是补题,补题决定了文章的文体、选材乃至结构、立意。为了帮助考生补题,题目给出了8个示例。聪明的考生一看这些示例就应该明白,写作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示例中巧妙突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尽量不用示例。如果不动脑筋,从示例里挑一个来写,很容易和别人的文章撞车。从对阅卷结果的统计来看,考生写得最多的是第一个示例“吃西瓜”,几乎占到15%;其次是“吃的趣事”。以这两个示例为题写作的,最高分也不过56分(满分60分)。以所提供的示例为题写作的,无一获满分的。
二、巧妙借鉴示例。即从各个角度借鉴示例的补题方法。示例囊括了词和短语,短语包含了动宾、动补、偏正等诸多类型,这为我们恰当拟题提供了思路方法。比如,第一个示例是“吃西瓜”,这是夏天里最惬意的一件事。据此我们可联想到春天、秋天、冬天各个季节里让人感到最惬意的“吃”,拟题为“吃桃”“吃梨”“吃烤山芋”等。再如,第八个示例是“吃亏是福”,如果你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吃亏未必是福,一味忍让只会让坏人坏事更加猖獗,那么你可以拟题为“吃亏未必是福”。
三、抛开示例,以我为例。直接从自己的生活里搜寻适宜的体验和感悟,提炼出精彩的题目,绝大多数满分作文都属此列。如《吃咸肉的两个月》《吃,要有真性情》《吃相》《吃意盎然》《吃尽离愁苦》《吃不了,兜着走》《吃奶》等。
以下是两篇精选的满分作文,供大家借鉴赏析。
【佳作展评】
吃咸肉的两个月
老家的人都爱吃咸肉,简直成了一大“嗜好”。男人们从地里劳作回来,往长条椅上一坐,高声喝道:“弄碗咸肉来!”不一会儿,女人们便端出早就准备好的饭菜,红黑色的咸肉和青绿色的蒜苗儿一起躺在大瓷盆里,红绿相映,让人顿时食欲大开。(细致地描绘,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情趣。)大姑父有一次竟一口气吞下了半碗肉,着实让人大吃了一惊。
我却是个例外。在吃这方面,我像我妈,对咸肉,没有太大的兴致。也正因为如此,每当家家户户都忙着买肉腌制准备过年的时候,我家依旧是一派悠闲的景象。
搬到城里后,老家的亲戚们都争着往我家送咸肉,家里两根两米长的木棍,正好派上了用场。每到腌咸肉的季节,这两根木棍上便挂满了腌制好的猪的各个部位,有小姑送来的“后座子”、大姨送来的“蹄膀”……(多么熟悉的情景,多么温馨的画面。)
送得最多的就是小姨了。她家并不富裕,公公中风在床,又要翻盖新房,小姨和姨父整天忙里忙外的。外婆见到妈妈,总是说:“你和生荣 (我舅)要多帮帮小丫头呢!”(“小丫头”的称呼里,包含着焦虑、怜惜、关爱之情,也可见作者体察之细微。)
因为爸爸在外地工作,我和妈妈就是天天吃咸肉也要两个月才能吃完,何况我吵吵嚷嚷着不愿吃,就更不知什么时侯才能消灭掉了。青菜炒咸肉,我只用筷子挑几下(动作中见情绪,用语传神。)青菜,然后将筷子一放,就回房去了。面对我的消极反抗,妈妈只能连声叹气。
三月桐,花似雪。(明为写景,暗为叙述的推进。)在梦幻般的枝头,开满了白色和粉红色的桐花。漫步桐林中,感到春天又到了,紧随而来的又将是那怎么也吃不完的咸肉了。不过,这时的我长大了些,也明白一些事理了。看着这一排排的咸肉,我就会想,它们身上凝聚着亲人的几多关爱哟!
姨父重新找了份工作,小姨也开了家小卖部,生活终于滋润起来了。我心甘情愿地吃了两个月的咸肉,也一次次地从中咀嚼出了亲情的味道。(点题。)
原来,咸肉竟也是如此的美味可口啊!(“原来”,表达恍然之悟,和前面对咸肉的态度、情感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升华主题,收束全篇。)
【阅卷者说】
第一眼看到这篇满分作文,感觉作者的书写并不漂亮。但一读到“往长条椅上一坐”,我的眼睛就亮了起来,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厉害”的考生。本文有两点很“厉害”:
一是文字中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芬芳的泥土味道,让人陶醉。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生活敏感而细微的体察,传达出对生活发自内心的欢喜和热爱之情。
二是在叙述技巧方面,无论是转折、过渡,还是推进、呼应,都比较从容自然,不生硬,不做作。
吃奶
(标题很有新意,吸引人看正文。)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对话:两位老人互问对方最爱吃什么,两人竟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吃奶”。没什么可害羞的,这话一点也不可笑。(文章一开头就很严肃。两位老人相同的答案,耐人寻味。)
吃着妈妈的奶长大的孩子是幸福的,给孩子喂奶的妈妈也是幸福的。几乎每个妈妈在少女时代都曾发过誓,以后绝不会干那事,而当那一刻真的来临时,又都不会有丝毫的犹豫……(平常的语言里,有着深刻的内涵。)
一次在街边,看见一个小宝宝正在妈妈怀里吃奶,那样的安恬。我想她此刻一定很幸福吧!她一边吃一边不时地动动小脚,那是一种怎样的惬意啊!回到家,我问妈妈,我是不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妈妈先是一惊,接着骂我没良心。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憨憨地笑了。(两处细节描写。街边母亲喂奶,自然流露出真情;孩子动动小脚,场面美好温馨。“我”与妈妈的对话,朴实真切;“我”挠头憨笑,惹人喜爱。)
事后,便在心里埋怨自己怎么竟忘了母乳的味道。可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记得呢?(推己及人,问得好!)
尚在吃奶的孩子自然是不知道感谢喂奶的妈妈的,可已经长大的我们怎么竟也渐渐淡忘了妈妈的哺育呢?妈妈为我们精心准备饭菜,我们不屑一顾;妈妈生病了,我们只会耍一下嘴巴功夫;而对妈妈充满关心的唠叨,我们竟感到厌烦。(由吃奶到对母爱的感受,角度转化巧妙、自然。)
是的,很多时候,人们只有在亲身经历过后才知道世事的艰难,很多人只有在做了父母后才知道母爱的伟大。可是我们等不起!很多事情,逝去的永远逝去了,忘记了的就很难再想起。如同母亲的奶水,这可是我们得以生存的动力呀,可我们竟渐渐淡忘了。(在畅快淋漓地表述时,不忘扣题。)
记得在游玩双乳峰时,导游问我们那山峰像什么,有人说像包子,有人说像馒头,然而竟没有一个人能联想到母亲的乳房。(看似闲笔,实则将论说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突出这种情况的普遍性。)
每一位母亲在给自己的孩子喂奶时,都是腼腆的,但不是犹豫的,因为她的心里埋藏着博大的爱!(“都是腼腆的,但不是犹豫的”,多么简洁而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每一位母亲”,由个体扩大到群体。)
你吃过妈妈的奶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不要忘了奶水的甘甜,也请不要忘记拥抱给了你生命并滋养你生命的那个人!(结尾既照应开头,又深化了主题,富有力度又充满温情。)
【阅卷者说】
笔者在阅卷时发现,考场作文写“吃”什么的都有——吃肉、吃鱼、吃苦头、吃亏、吃闭门羹……可选材最奇特的,当数这篇文章了。“吃奶”,多么独特的标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越往下读,感受越深。
文章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题记,没用小标题,没有“日记体”“剧本式”“药方式”等形式上的创新,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用看似平淡的叙述,表现出深情而动人的主题——母爱。
由“吃”这个题目入手谈及“母爱”,一点也不造作,这是本文的可贵之处;从叙写母亲的付出到表达对母爱的思考,其间多用对比的手法,是文章的又一大亮点;最后以呼告式结尾直抒胸臆——“请不要忘记拥抱给了你生命并滋养你生命的那个人!”,令人久久回味。
“吃”可能是我们接触最多、关注最多的字眼之一。吃、穿、住、行里,“吃”为先。爷爷爱吃咸,爸爸爱吃甜;江苏人爱吃米,山西人爱吃面;“吃”,能折射出社会生活,说不定还蕴含着哲理和文化呢。
请在“吃”后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题目:吃_________
示例:吃西瓜、吃的趣事、吃食堂的日子、吃的变化、吃在扬州、吃瘪、吃香、吃亏是福。(不必受示例的限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写其它文字。)
要求:①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思路点拨】
国以民为本,民以吃为先。“吃”是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话题,一日三餐,因为吃的内容、情景、过程各不相同,演绎出多少有趣、动人的故事;因为吃的地域、时代、人群各不相同,体现出多么丰富的文化景观。
本题包括导语、题目、示例、要求四个部分。导语对“吃”的意义作了解说,帮助考生正确理解题目;题目规定了本题是半命题作文,“吃”后面的部分需要考生自己去补充;示例由实到虚,帮助考生打开思路;要求方面,对文体作了限制,同时强调了诚信原则。
半命题作文写作的关键是补题,补题决定了文章的文体、选材乃至结构、立意。为了帮助考生补题,题目给出了8个示例。聪明的考生一看这些示例就应该明白,写作成败的关键是能否从示例中巧妙突围。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尽量不用示例。如果不动脑筋,从示例里挑一个来写,很容易和别人的文章撞车。从对阅卷结果的统计来看,考生写得最多的是第一个示例“吃西瓜”,几乎占到15%;其次是“吃的趣事”。以这两个示例为题写作的,最高分也不过56分(满分60分)。以所提供的示例为题写作的,无一获满分的。
二、巧妙借鉴示例。即从各个角度借鉴示例的补题方法。示例囊括了词和短语,短语包含了动宾、动补、偏正等诸多类型,这为我们恰当拟题提供了思路方法。比如,第一个示例是“吃西瓜”,这是夏天里最惬意的一件事。据此我们可联想到春天、秋天、冬天各个季节里让人感到最惬意的“吃”,拟题为“吃桃”“吃梨”“吃烤山芋”等。再如,第八个示例是“吃亏是福”,如果你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吃亏未必是福,一味忍让只会让坏人坏事更加猖獗,那么你可以拟题为“吃亏未必是福”。
三、抛开示例,以我为例。直接从自己的生活里搜寻适宜的体验和感悟,提炼出精彩的题目,绝大多数满分作文都属此列。如《吃咸肉的两个月》《吃,要有真性情》《吃相》《吃意盎然》《吃尽离愁苦》《吃不了,兜着走》《吃奶》等。
以下是两篇精选的满分作文,供大家借鉴赏析。
【佳作展评】
吃咸肉的两个月
老家的人都爱吃咸肉,简直成了一大“嗜好”。男人们从地里劳作回来,往长条椅上一坐,高声喝道:“弄碗咸肉来!”不一会儿,女人们便端出早就准备好的饭菜,红黑色的咸肉和青绿色的蒜苗儿一起躺在大瓷盆里,红绿相映,让人顿时食欲大开。(细致地描绘,有动作,有声音,有颜色,有情趣。)大姑父有一次竟一口气吞下了半碗肉,着实让人大吃了一惊。
我却是个例外。在吃这方面,我像我妈,对咸肉,没有太大的兴致。也正因为如此,每当家家户户都忙着买肉腌制准备过年的时候,我家依旧是一派悠闲的景象。
搬到城里后,老家的亲戚们都争着往我家送咸肉,家里两根两米长的木棍,正好派上了用场。每到腌咸肉的季节,这两根木棍上便挂满了腌制好的猪的各个部位,有小姑送来的“后座子”、大姨送来的“蹄膀”……(多么熟悉的情景,多么温馨的画面。)
送得最多的就是小姨了。她家并不富裕,公公中风在床,又要翻盖新房,小姨和姨父整天忙里忙外的。外婆见到妈妈,总是说:“你和生荣 (我舅)要多帮帮小丫头呢!”(“小丫头”的称呼里,包含着焦虑、怜惜、关爱之情,也可见作者体察之细微。)
因为爸爸在外地工作,我和妈妈就是天天吃咸肉也要两个月才能吃完,何况我吵吵嚷嚷着不愿吃,就更不知什么时侯才能消灭掉了。青菜炒咸肉,我只用筷子挑几下(动作中见情绪,用语传神。)青菜,然后将筷子一放,就回房去了。面对我的消极反抗,妈妈只能连声叹气。
三月桐,花似雪。(明为写景,暗为叙述的推进。)在梦幻般的枝头,开满了白色和粉红色的桐花。漫步桐林中,感到春天又到了,紧随而来的又将是那怎么也吃不完的咸肉了。不过,这时的我长大了些,也明白一些事理了。看着这一排排的咸肉,我就会想,它们身上凝聚着亲人的几多关爱哟!
姨父重新找了份工作,小姨也开了家小卖部,生活终于滋润起来了。我心甘情愿地吃了两个月的咸肉,也一次次地从中咀嚼出了亲情的味道。(点题。)
原来,咸肉竟也是如此的美味可口啊!(“原来”,表达恍然之悟,和前面对咸肉的态度、情感形成对比。在对比中升华主题,收束全篇。)
【阅卷者说】
第一眼看到这篇满分作文,感觉作者的书写并不漂亮。但一读到“往长条椅上一坐”,我的眼睛就亮了起来,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厉害”的考生。本文有两点很“厉害”:
一是文字中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芬芳的泥土味道,让人陶醉。文字背后隐藏着作者对生活敏感而细微的体察,传达出对生活发自内心的欢喜和热爱之情。
二是在叙述技巧方面,无论是转折、过渡,还是推进、呼应,都比较从容自然,不生硬,不做作。
吃奶
(标题很有新意,吸引人看正文。)
记得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段对话:两位老人互问对方最爱吃什么,两人竟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吃奶”。没什么可害羞的,这话一点也不可笑。(文章一开头就很严肃。两位老人相同的答案,耐人寻味。)
吃着妈妈的奶长大的孩子是幸福的,给孩子喂奶的妈妈也是幸福的。几乎每个妈妈在少女时代都曾发过誓,以后绝不会干那事,而当那一刻真的来临时,又都不会有丝毫的犹豫……(平常的语言里,有着深刻的内涵。)
一次在街边,看见一个小宝宝正在妈妈怀里吃奶,那样的安恬。我想她此刻一定很幸福吧!她一边吃一边不时地动动小脚,那是一种怎样的惬意啊!回到家,我问妈妈,我是不是吃她的奶长大的。妈妈先是一惊,接着骂我没良心。我不好意思地挠挠头,憨憨地笑了。(两处细节描写。街边母亲喂奶,自然流露出真情;孩子动动小脚,场面美好温馨。“我”与妈妈的对话,朴实真切;“我”挠头憨笑,惹人喜爱。)
事后,便在心里埋怨自己怎么竟忘了母乳的味道。可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记得呢?(推己及人,问得好!)
尚在吃奶的孩子自然是不知道感谢喂奶的妈妈的,可已经长大的我们怎么竟也渐渐淡忘了妈妈的哺育呢?妈妈为我们精心准备饭菜,我们不屑一顾;妈妈生病了,我们只会耍一下嘴巴功夫;而对妈妈充满关心的唠叨,我们竟感到厌烦。(由吃奶到对母爱的感受,角度转化巧妙、自然。)
是的,很多时候,人们只有在亲身经历过后才知道世事的艰难,很多人只有在做了父母后才知道母爱的伟大。可是我们等不起!很多事情,逝去的永远逝去了,忘记了的就很难再想起。如同母亲的奶水,这可是我们得以生存的动力呀,可我们竟渐渐淡忘了。(在畅快淋漓地表述时,不忘扣题。)
记得在游玩双乳峰时,导游问我们那山峰像什么,有人说像包子,有人说像馒头,然而竟没有一个人能联想到母亲的乳房。(看似闲笔,实则将论说的范围进一步扩大,突出这种情况的普遍性。)
每一位母亲在给自己的孩子喂奶时,都是腼腆的,但不是犹豫的,因为她的心里埋藏着博大的爱!(“都是腼腆的,但不是犹豫的”,多么简洁而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每一位母亲”,由个体扩大到群体。)
你吃过妈妈的奶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请不要忘了奶水的甘甜,也请不要忘记拥抱给了你生命并滋养你生命的那个人!(结尾既照应开头,又深化了主题,富有力度又充满温情。)
【阅卷者说】
笔者在阅卷时发现,考场作文写“吃”什么的都有——吃肉、吃鱼、吃苦头、吃亏、吃闭门羹……可选材最奇特的,当数这篇文章了。“吃奶”,多么独特的标题,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视线。越往下读,感受越深。
文章没有华丽的包装——没有题记,没用小标题,没有“日记体”“剧本式”“药方式”等形式上的创新,而是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用看似平淡的叙述,表现出深情而动人的主题——母爱。
由“吃”这个题目入手谈及“母爱”,一点也不造作,这是本文的可贵之处;从叙写母亲的付出到表达对母爱的思考,其间多用对比的手法,是文章的又一大亮点;最后以呼告式结尾直抒胸臆——“请不要忘记拥抱给了你生命并滋养你生命的那个人!”,令人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