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开展对外投资合作的重要意义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高,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对外投资为核心的“走出去”发展迅速。这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健康地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1.第一个意义等于是我们的一个认识了,有利于中国适应全球化深入发展趋势,扩大对外开放。从世界经济范围来看,步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加快,市场全球化、信息化和资本加速流动等特征在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得更加充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是经济全球化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行跨国经营是导致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加速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于中国而言,在过去的二十七年里,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来为主。到2006年年底,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在59万家左右,直接投资额近7000亿美金。在前~段时间主要是做“引进来”的工作,步入新世纪后,中国需要更积极的姿态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将“走出去”和“引进来”进行有机的结合,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对外投资,既能够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主动地参与和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进程,有利于中国经济紧密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
2.有利于中国积极吸收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成果,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拥有一个具有巨大潜力、商机无限的市场,令全球瞩目。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持续的发展能力,有利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吸收境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完善国际营销网络,带动商品及服务进行出口。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进行发展。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性企业,增加競争能力。
3.有利于促进和世界各友好国家的多双边合作,实现共同的发展。中国企业到其他国家开展投资合作,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为多双边的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仅弥补了这些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为当地增加了就业和税收,支持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在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与此同时,一些中国企业逐步开始为投资所在国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比如包括捐赠当地的教育医疗和扶贫事业等等,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这是一个认识。中国政府对境外投资采取的措施
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对外投资主要还是企业的一个市场行为,中国政府这样发挥政策引导和服务的职能。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概括起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
宏观指导。注重制定总体规划和产业导向的政策,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促进企业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地发展
比如说2006年10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目的是加强对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活动中的政策引导。
建全制度保障
通过法制改革和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公平、统一效能和便利化的对外投资管理体系,创造有利于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个制度环境,包括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对外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度,简化内容、简化程序,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等等。
完善鼓励政策
中国政府根据国际惯例完善了在金融、外汇、保险、安全保证等方面的政策,促进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依法开展对外投资。
培育市场主体
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其中包括支持优秀的民营企业。鼓励这些企业积累跨国经营的实力和经验。同时中国政府既支持大型企业的对外投资,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双边、多边投资合作促进机制,与有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经济合作、社会保险、检验检疫等政府间的协定,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便利条件。
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的实施情况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比较迅猛的发展。到2006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700亿美金,分布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投资全球排名也在稳步上升。2005年大致是17位,2006年大致是13位。
总的看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有如下几个特点:
投资规模增长比较快
2006年是161亿美金,较前年增长37.9%。如果按阶段划分,在十五期间,中国对外投资额是九五的2倍多一点,九五比八五期间增加了20倍,数字上升比较快,但基数还是比较小,处于一个上升的时期。在这个过程当中,单体项目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
投资领域在不断拓宽
境外投资不断拓宽,已从过去的以贸易服务和小规模加工为主,逐步地扩大投资的方向。目前也在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各类经济主体的增强,除国有大型企业外,近年来多种经济成分(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发展也比较快。到十五期间,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目前已经基本形成。
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经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除传统的设备技术、现汇和资产进行绿地投资以外,逐步出现了并购、参股、换股、BOT等更加灵活的投资方式。其中跨国并购有突出表现和发展。
进一步鼓励和规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取向
我想大致介绍以下七点:
1.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平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要求“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遵守投资所在国和地区当地的法律,重信守诺。在保证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同时,更好地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保障当地员工的合法权益,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增加在节能减排、扶贫和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关心和支持当地社会民生的事业。通过对外投资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形象,实现长期的发展。 2.加强政策引导,统筹协调,规范秩序,合理布局,防止无序竞争,维护国家的利益。 在加强调研和与投资所在国的协商的基础上,做好总体宏观规划。规范对外投资的秩序,鼓励联合避免恶性的竞争,使中国的企业和投资所在国和地区都能实现长远的共同的发展。
3.完善决策机制,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科学论证,审慎决策,防范投资和经营的风险。
进一步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引导企业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增加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
建立企业对外投资保险机制,扩大保险的规模,增加险种,拓宽担保的范围,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4.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健全评价考核监督体系,建立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和资本核算制度,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5.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境外中资企业机构的人员和资产方面的安全。
6.加快人才培养,注重培养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优秀人才,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能力。
7.营造友好的舆论环境,宣传中国。
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与全球共享这一良好的机遇。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仍是一个较新的事业,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中国将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世界经济繁荣贡献力量。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是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一个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综合国力稳步提高,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对外投资为核心的“走出去”发展迅速。这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健康地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1.第一个意义等于是我们的一个认识了,有利于中国适应全球化深入发展趋势,扩大对外开放。从世界经济范围来看,步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加快,市场全球化、信息化和资本加速流动等特征在全球化进程中表现得更加充分。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是经济全球化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行跨国经营是导致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加速的一个根本的原因。
国际直接投资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对于中国而言,在过去的二十七年里,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来为主。到2006年年底,中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在59万家左右,直接投资额近7000亿美金。在前~段时间主要是做“引进来”的工作,步入新世纪后,中国需要更积极的姿态和措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将“走出去”和“引进来”进行有机的结合,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发挥比较优势开展对外投资,既能够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主动地参与和促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进程,有利于中国经济紧密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当中。
2.有利于中国积极吸收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成果,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中国拥有一个具有巨大潜力、商机无限的市场,令全球瞩目。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持续的发展能力,有利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更好地吸收境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完善国际营销网络,带动商品及服务进行出口。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促进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进行发展。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性企业,增加競争能力。
3.有利于促进和世界各友好国家的多双边合作,实现共同的发展。中国企业到其他国家开展投资合作,进一步密切了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为多双边的经济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不仅弥补了这些国家建设资金的不足,为当地增加了就业和税收,支持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在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与此同时,一些中国企业逐步开始为投资所在国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贡献。比如包括捐赠当地的教育医疗和扶贫事业等等,赢得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的高度评价。这是一个认识。中国政府对境外投资采取的措施
中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对外投资主要还是企业的一个市场行为,中国政府这样发挥政策引导和服务的职能。为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概括起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
宏观指导。注重制定总体规划和产业导向的政策,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协调作用,促进企业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地发展
比如说2006年10月2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意见,目的是加强对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活动中的政策引导。
建全制度保障
通过法制改革和法制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公平、统一效能和便利化的对外投资管理体系,创造有利于企业对外投资的一个制度环境,包括按照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对外投资项目的核准制度,简化内容、简化程序,落实企业投资决策自主权,等等。
完善鼓励政策
中国政府根据国际惯例完善了在金融、外汇、保险、安全保证等方面的政策,促进了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依法开展对外投资。
培育市场主体
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其中包括支持优秀的民营企业。鼓励这些企业积累跨国经营的实力和经验。同时中国政府既支持大型企业的对外投资,同时也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
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双边、多边投资合作促进机制,与有关国家签订投资保护协定、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司法协助、经济合作、社会保险、检验检疫等政府间的协定,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便利条件。
中国对外投资合作的实施情况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比较迅猛的发展。到2006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超过700亿美金,分布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对外投资全球排名也在稳步上升。2005年大致是17位,2006年大致是13位。
总的看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有如下几个特点:
投资规模增长比较快
2006年是161亿美金,较前年增长37.9%。如果按阶段划分,在十五期间,中国对外投资额是九五的2倍多一点,九五比八五期间增加了20倍,数字上升比较快,但基数还是比较小,处于一个上升的时期。在这个过程当中,单体项目投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
投资领域在不断拓宽
境外投资不断拓宽,已从过去的以贸易服务和小规模加工为主,逐步地扩大投资的方向。目前也在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的结合也更加紧密。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随着各类经济主体的增强,除国有大型企业外,近年来多种经济成分(股份制企业、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发展也比较快。到十五期间,境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目前已经基本形成。
投资方式灵活多样
经过不断创新和提高,中国企业境外投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除传统的设备技术、现汇和资产进行绿地投资以外,逐步出现了并购、参股、换股、BOT等更加灵活的投资方式。其中跨国并购有突出表现和发展。
进一步鼓励和规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取向
我想大致介绍以下七点:
1.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平等、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要求“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要遵守投资所在国和地区当地的法律,重信守诺。在保证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同时,更好地履行必要的社会责任,保障当地员工的合法权益,注重环境资源的保护,增加在节能减排、扶贫和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关心和支持当地社会民生的事业。通过对外投资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形象,实现长期的发展。 2.加强政策引导,统筹协调,规范秩序,合理布局,防止无序竞争,维护国家的利益。 在加强调研和与投资所在国的协商的基础上,做好总体宏观规划。规范对外投资的秩序,鼓励联合避免恶性的竞争,使中国的企业和投资所在国和地区都能实现长远的共同的发展。
3.完善决策机制,落实企业境外投资自主权,科学论证,审慎决策,防范投资和经营的风险。
进一步深化对外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引导企业量力而行,讲求实效,增加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
建立企业对外投资保险机制,扩大保险的规模,增加险种,拓宽担保的范围,增加抗风险的能力。
4.加强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健全评价考核监督体系,建立项目安全风险评估和资本核算制度,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5.加强安全教育,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境外中资企业机构的人员和资产方面的安全。
6.加快人才培养,注重培养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优秀人才,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管理的能力。
7.营造友好的舆论环境,宣传中国。
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与全球共享这一良好的机遇。同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仍是一个较新的事业,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我们希望通过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中国将更好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为世界经济繁荣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