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报发展现状及愿景分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qqq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职学报目前存在着数量较多、专职编辑人数少;内刊较多、公开发行者少;综合版较多、文理科分版者少;低水平文章较多、产生影响的文章少等“四多四少”现象,提出追求专业性、突出应用性、强调服务性、提高实效性的发展愿景。
  [关键词]高职学报 现状 愿景
  [作者简介]孙支南(1965- ),男,河南开封人,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主编,副编审,从事新闻学与编辑学研究。(广东广州 511483)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89-02
  
  一、高职学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也同时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之后,高等职业院校在全国已呈遍地开花之势。据统计,截至2007年5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909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168所,占高校总数的61%。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人数也超过了本科院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高职高专院校已经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与高职院校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作为高职院校重要窗口的学报,其发展现状则不能令人满意,具体来讲,主要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
  1.办有学报的高职院校较多,专职编辑人数少。许多高职院校领导能够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学报是高校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学术交流的主要园地,也是展现学校办学实力、宣传办学成绩的重要窗口。因此,他们对于创办学报一事大多是积极支持的,不少学校主要领导还亲自担任编委会主任和主编。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创办学报的高职院校有六百多所,还有不少高职院校正在积极筹划创办。但是,在编辑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方面,目前却难以做到令人满意。比如,教育部1998年印发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出版学报的高等学校,必须建立学报编辑部,由分管校(院)长领导。”广东省教育厅2006年印发的《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第七条、第九条更是分别明确规定:“出版学报的高等学校,必须设立独立建制的学报编辑部。学报编辑部是校属院(系)一级的学术机构,由学校分管校(院)长直接领导”“学校应根据学报编辑部的工作需要,配备足够的专职编辑人员,一般半年刊不少于2人,季刊不少于3人,双月刊不少于5人,月刊不少于7人,并另配必要的行政、编务或资料人员。编辑人员的配备应具有合理的专业和年龄结构。”然而,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是,包括广东省在内,绝大多数本科院校落实了教育部文件的规定,而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则未能落实。高职院校的学报编辑部大多挂靠在科研处、教务处、党委宣传部、院长办公室等,随之而来的,是编辑部人员配备的随意,或1人,或2人,3人以上的很少。而且即使这有限的1~2人,可能还要身兼他职,还要接受双重领导甚至多重领导,办刊人员往往左右为难。另外,新闻出版总署2005年公布的《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第五十四条规定:“期刊出版从业人员,应具备国家规定的新闻出版职业资格条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学报编辑人员多是从教师岗位抽调过来的,往往是因为写过文章、文笔不错就被拉进了编辑队伍,其中系统参加过编辑出版专业学习或接受过业务培训者数量很少。以这样的队伍来完成囊括多种学科、涉及多个专业的学报编辑,其刊物质量可想而知。
  2.高职学报内刊较多,公开发行者少。据刘自俭等人2004年的统计,在当时独立设置的908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正式刊号的学报不到1/4。①考虑到近两年高职院校数量增加较快,而国家对刊号的总量控制并没有放开,有正式刊号的高职学报所占比例无疑还在缩小。另据徐行等人的调查,陕西省71所高职院校中,有正式刊号的学报只有9家。②笔者所在的广东省的情况也大体相当,目前全省65所高职高专院校中,有正式刊号的学报不到1/5,广州市属高职院校中也仅有2家学报有正式刊号。在目前的学术评价体制下,学报担当了过多的职称评定、项目结项的任务。对研究者而言,在没有正式刊号的学报上发表研究成果,是无法得到体制承认的,在评奖、计算工作量、评定职称等方面均受到限制。这无疑在源头上制约了这部分学报的发展,没有稿件选择的余地,更谈不上稿件的优中选优。只有少数高职内刊学报,为提升质量,创出品牌,领导重视,拿出可观的稿酬来吸引部分高质量的文章。与此同时,也有个别高职内刊学报为完成出版任务,就把领导的讲话、甚至师生的文艺作品拿来凑数,其质量可想而知。
  3.高职学报综合版较多,文理科分版者少。随着学科分类的细化,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学科越来越多。从文献的传播、交流、管理、再加工和提高学报社会效益的角度来看,学报分别出版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工程技术版、应用技术版等是比较合理的。目前,全国本科院校学报基本上采取了这种模式。但据笔者调查,囿于刊号资源有限、学院综合实力较弱,目前高职学报大多还是延续文理综合版的“论文集”式出版模式,兼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高职教育研究等内容,针对性不强,限制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少数高职学报在编辑时,会有意识地将文、理文章分类编发,但这毕竟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版或自然科学版。
  4.低水平文章较多,产生影响的文章少。如前所述,高职内刊学报在组稿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其实,即使是具有正式刊号的高职学报,在吸引高质量稿件时,依然会遇到许多人为的障碍。例如,从所谓刊物级别来讲,尽管国家有关部门一再强调,从来没有划定过刊物级别。但是,人们依然自觉不自觉地会以学校级别来划定学报等级,如全国重点高校学报、省属重点高校学报、一般本科院校学报、高职高专学报;或者以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的级别来划定等级:部级、省级、厅级、市级,等等。而从所谓核心期刊来讲,尽管其设计者的初衷只是为图书采购提供参考,但已经被赋予了更多的额外功能,目前全国还没有一家高职学报能够进入其行列。在现实的科研评价体系、职称评定标准中,“国家级”“核心”则意味着文章质量、研究水平,意味着职称、职务晋升,意味着待遇的提高。毫无疑问,作者舍弃低级别、非核心刊物而追求高级别、核心刊物是非常实际的选择。处于非核心刊物区、大多属于“第四世界”的市级的高职学报,只能无奈地看着作者把高水平稿子投出去而将一些为完成任务的应景文章送到自己手中。大量低水平文章的复制,使得高职学报在转载率、影响因子等方面也长期处于“第四世界”,并且形成“马太效应”。湖北某高校一位从事文献统计分析的老师曾告诉笔者,高职学报每年能够被转载、摘编5篇以上者,就已经属于凤毛麟角了。而据科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6版)》,在全国所有高职学报中,影响因子超过0.1的只有35家。另外,目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也同样影响到对高职学报的转载、索引。据笔者查阅,某国内著名文摘刊物,长期以来从未转载过高职学报的文章,论点摘编也没有,甚至在篇目辑览方面都从没有出现过高职学报的名字。
  
  二、高职学报的发展愿景
  
  高职学报是随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而在20世纪末才逐步发展壮大的,期间出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在所难免。关键是我们要正视问题,分析其成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改进,使其能真正为促进高职教育的教学研究、科技开发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发展愿景:
  1.追求专业性。针对目前高职学报内刊多、规模小、实力弱、特色缺乏等问题,笔者建议有关院校考虑走集团化道路,实现联合办刊。例如,由一家具有正式刊号的学报牵头,联合若干家高职学报,组成期刊社甚至期刊集团。各成员单位共同出资,集中出版,民主监督,利益共享。在组稿方面,可以根据各院校的传统、优势、特色,进行相对集中的学科专业分工,把某学科专业方面的文章集中刊发,突出其专业性,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特定的读者。在策划方面,由于是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更容易设置特色栏目、名牌栏目,出版专辑,集中优势兵力,打造自身的学术风格和个性。
  当然,在目前出版管理体制下,高职学报走集团化道路肯定会受到诸多限制。因此,我们也呼吁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从发展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繁荣社会主义学术研究的高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制定政策,扶持高职学报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或者兼并。
  2.突出应用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高职院校要比本科院校低一个层次;在科学研究中,应用性研究也要比学术性研究低一个层次。其实,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别,与普通本科教育并没有层次上的区别。本科院校重在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院校重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学术性研究、应用性研究都是科学研究的两个方面,它们没有高低之分,都同样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带来效益。作为主要反映本校科研、教学成果的学术刊物,本科院校学报与高职学报可以有不同的定位。对高职学报而言,如果总是跟在本科院校学报后面亦步亦趋、好高骛远,其结果只能是永远处于“第四世界”,难以形成自身的特色。高职学报应该立足高职,紧紧围绕“职业教育”这个特色,既要追求学术性,也要追求应用性。例如,可以在技术应用、技术创新以及如何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问题等方面做足文章,即使是一些反映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的文章,只要有创新,有突破,就可以推出。笔者坚信,侧重学术性和侧重应用性的学报都能够创出品牌,创出精品。
  3.强调服务性。这里所说的服务性不仅仅指学报为本校的科研、教学服务,还指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对服务渠道、服务对象的进一步拓展。高职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主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办学。同样,高职学报也需要做到以服务为宗旨,热情为教师服务,热情为工程技术人员服务,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办刊。一方面,编辑要改变传统的坐等上门方式,经常主动深入教学、科研第一线,熟悉了解教师的科研方向、最新成果,鼓励他们把最新研究成果发到本校学报上。另一方面,编辑不妨与系部教师一样,走出校门,走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尤其是本校的实训基地,参与产学合作,并围绕学报选题,与工作在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广交朋友,洞悉他们技术革新、改造的成绩,鼓励他们形成文字。
  4.提高实效性。目前,绝大多数高职学报为季刊,出版周期较长。一篇稿件从送至编辑部,经过初审、二审、终审,到最终印刷出版,往往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多的时间。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一些时效性强的文章,等到正式发表出来时,早已经失去了新意,其价值必然大打折扣。据悉,国外发达国家的期刊出版周期一般都较短,多数为月刊、半月刊甚至周刊。我国高职学报有必要学习其先进之处,加快出版频率,缩短出版周期,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同时,对稿件要提高处理速度,及时登记,及时送审,及时反馈意见,最好能在1个月内告知作者处理意见。通过终审的稿件,要尽量安排在2~3个月内刊发。另外,要注意数字化技术对期刊出版的作用。比如,对最终确定采用的文章,可以考虑在学报网站以论点摘要的形式提前展示,以吸引更多的关注,同时也能够进一步扩大学报的影响。
  
  [注释]
  ①刘自俭,胡菲,田振东.高职高专学报:历史·现状·未来[J].编辑学报,2004(5):331-333.
  ②徐行,王培华.陕西省高职高专院校学报的现状与分析[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96-98.
其他文献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与高校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日益突出。为缓解这一矛盾,银行根据国家
教师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教师手中掌握着民族、国家以及人类未来的命运,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新时代的要求重新确定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尽管教师问题是一个千古常新的问题,有关著述也
企业集群成长过程中,随着网络成本的上升,集群的静态优势会被抵消,集群面临衰退的危险.文章以企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探寻了企业集群衰退的一般原因,认为要使集群获得可
高校学生干部是大学生中的优秀群体,是促进学校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干部的培养工作,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作风形象好、群众关
<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事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成绩举世瞩目。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卫生事业滞后,尤其是乡村两级卫生事业极不适应今后10年国民经济翻两番的形势。研究分析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人们需求层次、结构的改变,卫生服务供需矛盾逐渐显现出来,暴露出政策和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在政策上,国家给卫生部门的经济政策与卫生事业的福利性不
当代高等中医教育出现了对中医人才传统培养模式的回归,一些院校相继开办传统中医班,将中医古典课程作为理论教学的重点,从而构建了全新的课程体系。为探究新型课程体系的合理性
网络教学使师生阀及学生间通过以网络平台为媒介,进行广泛地沟通和协作,是学生通过教育领域的互联网技术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方式,也是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总体趋势和目标。
<正> 天灾人祸,在所难免,因病致贫,时有所闻。人的医疗需求带有突发性、被迫性.疾病往往打乱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秩序和收支计划,给人们带来痛苦、折磨。为了治疗疾病、减轻
<正> 一医院经过多年的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出现的问题也不少。在市场物价持续上升、财政补贴不足的情况下,医院面临的困难重重。如何在深化改革中,认真总结经验,逐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