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百里洞庭草茂水美,秀丽如画,遗憾的是这里的血吸虫,像瘟神一样伤害着人们。“洞庭湖的瘟神不走,我永远不会离开这里”。党的十七大代表、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李岳生,35年痴心不改送“瘟神”,甘做洞庭血防人,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一道眼神,让他决定为此奋斗毕生
20世纪70年代的洞庭湖乡,芦蒿遍地,钉螺横行,整个就是一个血吸虫窝子。“有女莫嫁血防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郎回家,还得帮他洗衣裳”。这首流传的民谣,就是当时血防工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岳生,生长在疫区,15岁那年感染了血吸虫,一天吃5餐还感到饿,脚像灌了铅一样抬不起来。他暗暗发誓要好好读书,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可命运好像和他开起了玩笑,1973年,21岁的李岳生从湖南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血吸虫防治研究所,让他当上“血防郎”。李岳生一时想不通,但当时的人事制度让他没有选择,只得服从了分配。
报到10天后,他与3位同事被派往血防区灭螺。血防区方圆几十里一个人也没有,水洲上只有泥沼、荒滩和数不清的钉螺。夏季炽热难当,但他们必须穿上齐腰深的血防鞋裤,挎一个帆布袋,带把油纸伞,捧着个查螺框,在满是泥沼的湖洲上,走几步查一下,周而复始。一天下来,身上衣服汗透后又风干了,结出一层白色的盐渍。遇到下雨,衣服外面是雨水,里面是汗水,整个身体就像泡在水里。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整整工作了21天,不想干这个工作的李岳生更加不安心了。
但一次出诊引发的触动,让李岳生放弃了原来的想法。他决心凭自己的知识,毕一生之力去改变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患者的命运。那次,他出诊君山区柳林镇,一位四肢枯干、脸无血色、腹大如鼓的晚期血吸虫病人,听说他是高校毕业诊治血吸虫病的医生,浮肿的眼睛里露流出了一丝求生的光亮。李岳生内心受到强烈震撼,说:“看到他的眼神,我这一辈子再也无法忘记。这样的血吸虫病患者湖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才是最需要帮助的。”
是啊,20世纪70年代洞庭湖区血吸虫病形势十分严峻;有211万多亩钉螺面积,有796806位血吸虫病患者急需救治,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达2481人。凭着朴实的感情,李岳生决定干好这份“苦差事”!这一干,就是30多年,几十年来他4次感染血吸虫,还息上了关节炎、风湿病等疾病,但却无怨无悔。
一身本领,来自他如饥似渴的学习
同“瘟神”战斗,就必须要有本领,否则就会成为唐吉诃德式的人物。李岳生决定毕生投入血防工作以后,开始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在那强调政治的年代,学业务知识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所以他学英语和数理统计,只好偷偷进行。所里每次组织政治学习,他就在《红旗》杂志下面放本英语书,抽一切时间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入党时,有的同事还提意见,说他表面上学政治,实际上是在学英语。
当时,“读书无用论”盛行,李岳生偷偷学习却到了痴狂的地步。到疫区查螺灭螺,湖洲烂泥里走一趟就成了泥人,一停下来,别人都是找地方休息,只有他却躲到一边,找个地方一坐,掏出英语资料就看。在小君山几年的现场调研中,每天晚上大家围在一起聊天,而他总是一个人守着盏煤油灯啃字典,早晨起来,两个鼻孔里漆黑漆黑的。
从1975年到1984年,他还先后到中山医学院、四川医学院进修寄生虫学、卫生统计学和英语。不断地学习充电,不断地积累经验,李岳生由一个血防调查员成长为一名小有名气的血防专家。十年如一日自学英语,又让李岳生能够自如地吸收血防领域的国际先进成果。多年积淀以后,血防研究之路越走越宽。李岳生这位洞庭湖的儿子,开始收获一份放眼看世界的自信。
1989年初,时任血防所科教科科长的李岳生在翻译国外寄来的资料时得知:世界卫生组织要进行课题招标。他连夜组织专家商讨,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推出了他和吴昭武的《日本血吸虫病发病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吡喹酮化疗降低血吸虫病传播作用的研究》两个课题。当年7月,李岳生只身前往欧洲参加课题竞标,中国人首次出现在血吸虫病防治国际论坛。这次会议最终决定4份课题中标,而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中国血防专家两个课题全部中标,共获得32万多美元的课题经费。千里湖湘吸引了国际专家的眼球。
一次抉择,凸显他不变的赤子之心
1995年,李岳生被世卫组织资助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协助研究。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昆士兰大学DonMcmanus博士就打心底里喜欢上了这个聪明能干、勤学上进的中国学者。他把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务都交给李岳生完成,并直接录取他为自己的博士生。
留澳期间,李岳生除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和研究项目之外,还先后被荷兰、美国、法国、瑞士、新西兰等国家的研究所和实验室邀请作学术报告、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参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在江西省的多边合作项目。
2001年2月,正值澳大利亚最美丽的季节,李岳生获得了昆士兰大学博士学位,并被评为年度优秀博士生,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导师已为他申请到澳大利亚高级研究官员职位,安排其妻儿到澳定居。其他国家的一些著名研究机构也频频向他招手,美国邀他做研究工作,新西兰邀他到科研所工作,日本则请他去开医院。在一般人看来,此时的李岳生前景光明无限,道路宽阔平坦。然而,李岳生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那片湖洲,挥之不去的是那段乡情,割舍不断的是那方乡亲,他一一婉言谢绝了各国的挽留与邀请,毅然放弃国外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待遇,携妻回到了“瘟神冷笑”的地方,回到了并肩战斗的战友身边。他豪情满怀地说:“自己的事业在中国,八百里洞庭才是我的家!”
李岳生在浩浩荡荡的洞庭湖畔,与同行们奋力拼搏,让世界刮目相看。在他的带领下,2002年以来,省血防所先后与世界卫生组织、瑞士、美国等1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申请到了12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争取国外课题经费达2055万元。2004年5月,全国血防工作会在岳阳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对李岳生主持的科研项目“晚期维化易感基因鉴定与调控的研究”极为关注。“晚期维化易感基因鉴定与调控的研究”属于国际前沿课题。如果能解译晚期血吸虫病易感基因,预测谁容易演变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防部门就能大面积筛查那些易感人群,提醒他们及早防治,大大降低晚期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为国家节约大量血防经费。吴仪带着卫生部的官员参观他主持的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连连对他说:“谢谢,谢谢你啊!,”并拨给他430万元研究开发经费。
一所之长,管理培养科研人才一肩挑
2001年5月,李岳生从国外回到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不久被任命为副所长,2002年又被任命为所长。
李岳生最大的特点是很民主,很放权,从不一个人说了算,总是广泛征求意见。他紧密团结所党委一班人务实进取,勤政廉政,不但营造了一个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创造了血防事业的飞跃发展。
李岳生接任所长时,正是该所最困难的时候,负债多,职工收入低,人心不稳,大批科研骨干想调走。他上任烧起三把火:借贷改善办公条件,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吸引病人前来治病;与国际合作,提高研究所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国外的资金争取到所里来,培养自己的人才,提高福利水平,用待遇留住人。仅仅几年时间,所里就还清了绝大部分欠债,职工收入也慢慢高了起来,出现了和谐稳定的局面。
李岳生担任所领导职务以后,非常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
搞血防研究与防治,李岳生深感人才的重要性。在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上,他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把中标的国际合作项目,在所内实行再次招标或委托中青年科技人员为项目执行负责人,把任务和经费交给他们组织实施,让中青年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2004年在开展“耕牛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课题时,在近3个月的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中,始终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参加。所里的参与人员不但从国外专家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而且英语交流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二是利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开展,把课题组中青年科技人员送到国外实验室学习先进实验技术,进行课题研究。“洞庭湖区晚期血吸虫病遗传基因调控的研究”是2002年开始与法国国立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合作的科研项目,至今课题组已分三批派4位中青年科研人员到法国进行为期2-3个月的学习。
李岳生说:“我很想在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的应用性技术上有所突破,并着手开展诸如分子生物学、疫苗、基因等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和国际接轨,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真正战胜瘟神。”
追求无止境,奉献不停歇。他满腔热情毕生奋斗在血防第一线,唱响了一曲朴实无华、感人至深的血防人奉献之歌。
一道眼神,让他决定为此奋斗毕生
20世纪70年代的洞庭湖乡,芦蒿遍地,钉螺横行,整个就是一个血吸虫窝子。“有女莫嫁血防郎,一年四季守空房,有朝一日郎回家,还得帮他洗衣裳”。这首流传的民谣,就是当时血防工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李岳生,生长在疫区,15岁那年感染了血吸虫,一天吃5餐还感到饿,脚像灌了铅一样抬不起来。他暗暗发誓要好好读书,离开这个可怕的地方。可命运好像和他开起了玩笑,1973年,21岁的李岳生从湖南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血吸虫防治研究所,让他当上“血防郎”。李岳生一时想不通,但当时的人事制度让他没有选择,只得服从了分配。
报到10天后,他与3位同事被派往血防区灭螺。血防区方圆几十里一个人也没有,水洲上只有泥沼、荒滩和数不清的钉螺。夏季炽热难当,但他们必须穿上齐腰深的血防鞋裤,挎一个帆布袋,带把油纸伞,捧着个查螺框,在满是泥沼的湖洲上,走几步查一下,周而复始。一天下来,身上衣服汗透后又风干了,结出一层白色的盐渍。遇到下雨,衣服外面是雨水,里面是汗水,整个身体就像泡在水里。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整整工作了21天,不想干这个工作的李岳生更加不安心了。
但一次出诊引发的触动,让李岳生放弃了原来的想法。他决心凭自己的知识,毕一生之力去改变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患者的命运。那次,他出诊君山区柳林镇,一位四肢枯干、脸无血色、腹大如鼓的晚期血吸虫病人,听说他是高校毕业诊治血吸虫病的医生,浮肿的眼睛里露流出了一丝求生的光亮。李岳生内心受到强烈震撼,说:“看到他的眼神,我这一辈子再也无法忘记。这样的血吸虫病患者湖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才是最需要帮助的。”
是啊,20世纪70年代洞庭湖区血吸虫病形势十分严峻;有211万多亩钉螺面积,有796806位血吸虫病患者急需救治,其中晚期血吸虫病人达2481人。凭着朴实的感情,李岳生决定干好这份“苦差事”!这一干,就是30多年,几十年来他4次感染血吸虫,还息上了关节炎、风湿病等疾病,但却无怨无悔。
一身本领,来自他如饥似渴的学习
同“瘟神”战斗,就必须要有本领,否则就会成为唐吉诃德式的人物。李岳生决定毕生投入血防工作以后,开始认真学习各方面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在那强调政治的年代,学业务知识被认为是走白专道路。所以他学英语和数理统计,只好偷偷进行。所里每次组织政治学习,他就在《红旗》杂志下面放本英语书,抽一切时间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入党时,有的同事还提意见,说他表面上学政治,实际上是在学英语。
当时,“读书无用论”盛行,李岳生偷偷学习却到了痴狂的地步。到疫区查螺灭螺,湖洲烂泥里走一趟就成了泥人,一停下来,别人都是找地方休息,只有他却躲到一边,找个地方一坐,掏出英语资料就看。在小君山几年的现场调研中,每天晚上大家围在一起聊天,而他总是一个人守着盏煤油灯啃字典,早晨起来,两个鼻孔里漆黑漆黑的。
从1975年到1984年,他还先后到中山医学院、四川医学院进修寄生虫学、卫生统计学和英语。不断地学习充电,不断地积累经验,李岳生由一个血防调查员成长为一名小有名气的血防专家。十年如一日自学英语,又让李岳生能够自如地吸收血防领域的国际先进成果。多年积淀以后,血防研究之路越走越宽。李岳生这位洞庭湖的儿子,开始收获一份放眼看世界的自信。
1989年初,时任血防所科教科科长的李岳生在翻译国外寄来的资料时得知:世界卫生组织要进行课题招标。他连夜组织专家商讨,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推出了他和吴昭武的《日本血吸虫病发病及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吡喹酮化疗降低血吸虫病传播作用的研究》两个课题。当年7月,李岳生只身前往欧洲参加课题竞标,中国人首次出现在血吸虫病防治国际论坛。这次会议最终决定4份课题中标,而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中国血防专家两个课题全部中标,共获得32万多美元的课题经费。千里湖湘吸引了国际专家的眼球。
一次抉择,凸显他不变的赤子之心
1995年,李岳生被世卫组织资助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协助研究。在短短半年时间里,昆士兰大学DonMcmanus博士就打心底里喜欢上了这个聪明能干、勤学上进的中国学者。他把一些重要的科研任务都交给李岳生完成,并直接录取他为自己的博士生。
留澳期间,李岳生除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和研究项目之外,还先后被荷兰、美国、法国、瑞士、新西兰等国家的研究所和实验室邀请作学术报告、进行短期学术访问,参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在江西省的多边合作项目。
2001年2月,正值澳大利亚最美丽的季节,李岳生获得了昆士兰大学博士学位,并被评为年度优秀博士生,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导师已为他申请到澳大利亚高级研究官员职位,安排其妻儿到澳定居。其他国家的一些著名研究机构也频频向他招手,美国邀他做研究工作,新西兰邀他到科研所工作,日本则请他去开医院。在一般人看来,此时的李岳生前景光明无限,道路宽阔平坦。然而,李岳生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那片湖洲,挥之不去的是那段乡情,割舍不断的是那方乡亲,他一一婉言谢绝了各国的挽留与邀请,毅然放弃国外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优厚待遇,携妻回到了“瘟神冷笑”的地方,回到了并肩战斗的战友身边。他豪情满怀地说:“自己的事业在中国,八百里洞庭才是我的家!”
李岳生在浩浩荡荡的洞庭湖畔,与同行们奋力拼搏,让世界刮目相看。在他的带领下,2002年以来,省血防所先后与世界卫生组织、瑞士、美国等10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家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申请到了12项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争取国外课题经费达2055万元。2004年5月,全国血防工作会在岳阳召开,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对李岳生主持的科研项目“晚期维化易感基因鉴定与调控的研究”极为关注。“晚期维化易感基因鉴定与调控的研究”属于国际前沿课题。如果能解译晚期血吸虫病易感基因,预测谁容易演变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血防部门就能大面积筛查那些易感人群,提醒他们及早防治,大大降低晚期血吸虫病的发病率,为国家节约大量血防经费。吴仪带着卫生部的官员参观他主持的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连连对他说:“谢谢,谢谢你啊!,”并拨给他430万元研究开发经费。
一所之长,管理培养科研人才一肩挑
2001年5月,李岳生从国外回到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不久被任命为副所长,2002年又被任命为所长。
李岳生最大的特点是很民主,很放权,从不一个人说了算,总是广泛征求意见。他紧密团结所党委一班人务实进取,勤政廉政,不但营造了一个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带领全所干部职工创造了血防事业的飞跃发展。
李岳生接任所长时,正是该所最困难的时候,负债多,职工收入低,人心不稳,大批科研骨干想调走。他上任烧起三把火:借贷改善办公条件,打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吸引病人前来治病;与国际合作,提高研究所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国外的资金争取到所里来,培养自己的人才,提高福利水平,用待遇留住人。仅仅几年时间,所里就还清了绝大部分欠债,职工收入也慢慢高了起来,出现了和谐稳定的局面。
李岳生担任所领导职务以后,非常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
搞血防研究与防治,李岳生深感人才的重要性。在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上,他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把中标的国际合作项目,在所内实行再次招标或委托中青年科技人员为项目执行负责人,把任务和经费交给他们组织实施,让中青年科技人员在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高。2004年在开展“耕牛在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研究”课题时,在近3个月的现场调查和资料分析中,始终有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参加。所里的参与人员不但从国外专家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式、严谨的工作作风,而且英语交流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二是利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开展,把课题组中青年科技人员送到国外实验室学习先进实验技术,进行课题研究。“洞庭湖区晚期血吸虫病遗传基因调控的研究”是2002年开始与法国国立卫生与健康研究院合作的科研项目,至今课题组已分三批派4位中青年科研人员到法国进行为期2-3个月的学习。
李岳生说:“我很想在查螺灭螺、查病治病的应用性技术上有所突破,并着手开展诸如分子生物学、疫苗、基因等一些基础性的研究,以便更好地和国际接轨,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疫情,真正战胜瘟神。”
追求无止境,奉献不停歇。他满腔热情毕生奋斗在血防第一线,唱响了一曲朴实无华、感人至深的血防人奉献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