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设置的尴尬处境,使得高职语文的定位和教学状况越发引人关注。如何发挥高职语文教学应有的功能,推进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当前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文章从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改革思路,并就其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高职语文 与专业相结合 必要性 可能性 可行性
[作者简介]邹旗辉(1979-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江西 南昌 3301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38-01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具有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以“应用”为主旨的办学特点对课程教学提出了独特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学必须突破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摆脱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为专业和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功能,明确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思路。
一、与专业相结合的必要性
首先,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国际流行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应该成为我国高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必然要求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的高职语文课,其教学要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走与专业相结合的道路,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思想。
其次,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是语文教学自身不断深化的内在要求。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学从小学就开始,一直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中学以前的语文学习限于基础教育和升学的压力,语文的深度教育受到很大限制。事实上,只有在高等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深化与强化。而且,由于教育旨归的差异,高等职业教育较普通高等教育更侧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这使得高职语文教学在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要求与专业相结合。
最后,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是激发高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动力需要。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能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高职学生普遍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和工作实际需要。有调查显示,74.1%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最常用到语文,可见,高职语文教学只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与专业的结合,因势利导,才能激发高职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与专业相结合的可能性
首先,语文文本的包容性是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的现实基础。长期以来,对语文的理解一直存在多种倾向,主要有三种:语言文字、语言文化、语言文学。于是对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或者审美性的提法也随之成为一种公共的分析框架。无论是否妥当,但这些提法本身正说明了语文文本的包容性很强,语文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许多门类的学科结合在一起,语文文本中许多作品的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人类相关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方面,具有无限丰富性与复杂性,这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提供了先决条件并成为可能。
其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阐释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的学习应以自主选择的自认为有生活和实践意义的知识经验为内容,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个人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这一观点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情意性、生活性经验,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有意义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高职教师“双师”素质要求使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有了师资保障。高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普遍要求。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教师同样应该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内涵之间的契合点,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岗位的融合,不断增进对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认知,丰富专业语文教学的工作经验,优化自身的“双师”素质。各专业实际岗位究竟需要何种语文能力,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很多高职院校要求语文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下厂锻炼、挂职顶岗等方式到工作一线学习实践,与企业合作开展语文应用项目开发等,掌握“第一手”资料,积累实训教学素材,培养、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使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有了师资保障。
三、与专业相结合的可行性
首先,切实瞄准教学目标。高职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一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完善语文知识结构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形成并发展职业能力构建基础平台。语文教学要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树立新的教学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融入专业元素,提高专业学习效率和质量,将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可持续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人文和技术恰似人的两条腿,分开来单独谈任何一条腿都是无法前进的,只有共同运作,才能迈开大步。”高职语文教育应努力追求培养学生适应专业岗位工作需要的语文技能和帮助学生提升人文底蕴的二元融合。 其次,大胆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增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及职业发展潜力,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必须大胆调整教学内容。一方面,在目前尚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想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高职语文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教材只是一个范本,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因此,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教材内容。
再次,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权威人物,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实现学习目标的促进者。很多学者主张改变旧的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枯燥讲解之风,力行构建一种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或“参与型”的教学模式,认为只有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语文教育现状。基于这一共识,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涉及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辅导等多个环节,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策划,这对整个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重新设定评价方式。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都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质量控制和成绩评定方式都必须做出相应调整。要改变传统“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考试方式,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都置于评价、反馈、矫正、调控的视野之中,实行“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方式,着重于听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也可以根据各院校语文教学实际,试行“面试读说,笔试写作,设定学分,随学随结”的办法,突出对学生语文技能的考核。
四、结语
从理论上讲,职业教育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理性又分为实用理性和诗意理性。一方面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要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发展。就这个角度而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和缩影,只有充分考虑到二者的合理融合,才能让职业教育和高职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华平,黄玲青.论高职语文教师的教学定位与突破[J].教育与职业,2009(8).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饶红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关键词]高职语文 与专业相结合 必要性 可能性 可行性
[作者简介]邹旗辉(1979- ),男,江西南昌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江西 南昌 33010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38-01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发展至今已经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具有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以“应用”为主旨的办学特点对课程教学提出了独特的要求。在这个背景下,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教学必须突破语文教学的传统模式,摆脱学科型教学思想的影响,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为专业和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功能,明确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思路。
一、与专业相结合的必要性
首先,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国际流行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应该成为我国高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的培养,必然要求集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身的高职语文课,其教学要突破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定位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目标,走与专业相结合的道路,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思想。
其次,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是语文教学自身不断深化的内在要求。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学从小学就开始,一直到大学,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中学以前的语文学习限于基础教育和升学的压力,语文的深度教育受到很大限制。事实上,只有在高等教育阶段语文教育才可能真正实现人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深化与强化。而且,由于教育旨归的差异,高等职业教育较普通高等教育更侧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这使得高职语文教学在自身不断深化的过程中要求与专业相结合。
最后,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是激发高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动力需要。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会引发强烈的求知欲,能使学习变成一种内心的满足而不是一种负担,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也往往是符合学生知识水平、文化素养的,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高职学生普遍注重专业技能学习和工作实际需要。有调查显示,74.1%的学生认为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最常用到语文,可见,高职语文教学只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与专业的结合,因势利导,才能激发高职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二、与专业相结合的可能性
首先,语文文本的包容性是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的现实基础。长期以来,对语文的理解一直存在多种倾向,主要有三种:语言文字、语言文化、语言文学。于是对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或者审美性的提法也随之成为一种公共的分析框架。无论是否妥当,但这些提法本身正说明了语文文本的包容性很强,语文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与政治、哲学、经济、文化等许多门类的学科结合在一起,语文文本中许多作品的内容本身就蕴涵着人类相关生命的种种体验与思考,关联着人类生活世界的各方面,具有无限丰富性与复杂性,这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结合提供了先决条件并成为可能。
其次,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阐释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人的学习应以自主选择的自认为有生活和实践意义的知识经验为内容,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让学生面临个人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当学生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的目的有关时,意义学习便发生了。这一观点为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高职语文教学应重视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情意性、生活性经验,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在有意义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高职教师“双师”素质要求使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有了师资保障。高职教育的发展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普遍要求。作为公共基础课的语文教师同样应该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内涵之间的契合点,进一步探索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岗位的融合,不断增进对专业群建设的基本认知,丰富专业语文教学的工作经验,优化自身的“双师”素质。各专业实际岗位究竟需要何种语文能力,教师必须心中有数。很多高职院校要求语文教师通过深入企业调研、下厂锻炼、挂职顶岗等方式到工作一线学习实践,与企业合作开展语文应用项目开发等,掌握“第一手”资料,积累实训教学素材,培养、提高自身的语文运用能力,使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有了师资保障。
三、与专业相结合的可行性
首先,切实瞄准教学目标。高职语文教学主要目标:一是为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完善语文知识结构打好基础;二是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形成并发展职业能力构建基础平台。语文教学要围绕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树立新的教学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融入专业元素,提高专业学习效率和质量,将职业素养和人文精神相结合,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可持续发展。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突出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诚如季羡林先生所言,“人文和技术恰似人的两条腿,分开来单独谈任何一条腿都是无法前进的,只有共同运作,才能迈开大步。”高职语文教育应努力追求培养学生适应专业岗位工作需要的语文技能和帮助学生提升人文底蕴的二元融合。 其次,大胆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增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及职业发展潜力,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必须大胆调整教学内容。一方面,在目前尚没有一种具有专业特色的高职语文教材的情况下,教师要想突出专业特色,对现行教材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高职语文教学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教材只是一个范本,教育的因材施教原则要求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教学的内容。因此,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来增删教材内容。
再次,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权威人物,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实现学习目标的促进者。很多学者主张改变旧的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的枯燥讲解之风,力行构建一种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或“参与型”的教学模式,认为只有让学生多层次、全方位、真正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教师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学习的语文教育现状。基于这一共识,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涉及教学目标的制定、学生预习、课堂教学和课后延伸辅导等多个环节,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策划,这对整个教学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最后,重新设定评价方式。高职语文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课堂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都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与之相对应的教学质量控制和成绩评定方式都必须做出相应调整。要改变传统“一张卷子定成绩”的考试方式,将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都置于评价、反馈、矫正、调控的视野之中,实行“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方式,着重于听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也可以根据各院校语文教学实际,试行“面试读说,笔试写作,设定学分,随学随结”的办法,突出对学生语文技能的考核。
四、结语
从理论上讲,职业教育是在理性指导下的实践,其理性又分为实用理性和诗意理性。一方面要关注学生个体的现实存在,立足和回归现实生活;另一方面又要注重人的“潜能”是否得到充分发挥,人的个性是否得到充分张扬,人的主体人格是否得到自由发展。就这个角度而言,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是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面镜子和缩影,只有充分考虑到二者的合理融合,才能让职业教育和高职语文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参考文献]
[1]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华平,黄玲青.论高职语文教师的教学定位与突破[J].教育与职业,2009(8).
[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4]饶红涛.人本主义心理学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启示[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