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重视淋巴瘤治疗后的长期毒性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30年里,因成功治疗而得以长期生存的淋巴瘤患者逐渐增多.但随之带来的与治疗相关的迟发毒性反应却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着他们的生命.早期诊断、鉴别这些迟发毒性反应将有助于对其进行及时合理的干预,从而降低病情加剧的风险.在这些迟发毒性反应中,第二肿瘤及心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肌肉骨骼损伤、内分泌异常(包括不孕不育及甲状腺疾病)、心脏及肺的损伤.文章主要讨论淋巴瘤初治患者及复发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迟发毒性反应。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过氧化酶非强阳性诊断与治疗.方法 采用细胞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染色、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进行相关检查.结果 一例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具有典型特征,组织化学染色过氧化酶非强阳性、染色体非典型易位APL.结论 过氧化酶非强阳性APL是一种特殊或变异类型。
目的 报道一例骨髓纤维化(MF)并粒细胞肉瘤(GS)病情发展的追踪分析-认真剖析诊断思路,以达到对该类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更深层次的认识.方法 总结1例MF并GS的临床资料.45岁男性患者,以骨关节疼痛、贫血为首发症状,伴全血细胞减少、骨髓象异常、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后发展为MF,最终经骨髓活检、PET、疼痛部位组织病理切片、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查明确了诊断.结果 临床表现和常规的辅助检查是诊断的基础,
目的 探讨CT对恶性血液系统疾病并发肝脏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GELightspeed16层CT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11例患者中8例CT表现为肝内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3例肝内弥漫分布小结节状低密度影,部分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后无强化或呈轻中度环形强化,大小在0.4~4.8 cm;其中2例脾内多发低密度影,强化方式与肝内病灶相同.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肝、脾病灶体积缩小,病灶数量减少或完全消失
目的 探讨不同分期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以及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初治DLBCL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R)加CHOP方案(35例),CHOP方案(60例)化疗前后以及健康人(33名)外周血的淋巴细胞表型.结果 DLBCL患者总T细胞、CD+4细胞计数,CD4/CD8比值均低于健康对照组,CD+8细胞计数则明显高于健康对
目的 观察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疗效.方法 患者接受CAG方案化疗,用此方案1个疗程未达缓解,则再用第2疗程,仍未达缓解者改用其他方法治疗缓解后,采用CAG方案与常规化疗交替.结果 20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9例,部分缓解(PR)6例,未缓解(NR)5例,有效(CR+PR)率为75.0%,CR率为45.0%;8例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位时间为11.5个月(6~1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是一种系统性、侵袭性外周T细胞淋巴瘤,目前仍然缺乏标准治疗方案.联合化疗没有明显改善预后且缓解持续时间短;靶向药物和免疫抑制治疗研究样本小,不能明确疗效;大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DT-A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虽然都取得了显著疗效,但HDT-ASCT具有高复发率、远期继发肿瘤等诸多风险,allo-HSCT亦因移植相关死
自从1960年Jennings第一次提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 ia reperfusion injury,IR I)的概念以来,其已经成为心血管研究的热点问题。心肌持续性缺血导致组织损伤和细胞死亡
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种起源于B细胞系并能够产生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恶性增生性疾病,虽然MM现在仍难治愈,但新的治疗方法带来了新希望:如硼替佐米、沙利度胺、干细胞移植、靶向治疗、多肽疫苗等。
近年来,国内外危险化学品储罐的火灾爆炸事故频发,不同程度地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危险化学品储罐潜在的事故隐患已对人身和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因此预防此类场所火灾爆
患者女,70岁.于2008年7月活动后感气促,无咳嗽、发烧、胸痛、心慌等症状;同年10月初气促加重,伴面部水肿;11月就诊当地医院行心脏彩色B型超声示:"右心房肿物",于12月初行右心房肿物切除术.病理诊断:"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型",术后用药不详.2009年2月初患者再次出现气促,面部水肿,就诊另一医院,心脏B型超声显示:右心房可见5.8 cm×5.1 cm肿物,未予特殊治疗.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