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路的风筝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s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的春天,风几乎天天有,而且是很执拗的样子,这样的天气很适合放风筝。当你周末走出家门,在一个小广场上,或者田野里,但凡有一片空地的地方,你都会看见一个个扯着长线迷恋风筝的人。
  那年我十八岁,也是一个疯狂迷恋风筝的人,可惜,我还不怎么会放风筝。第一次手拎着长长的丝线在麦田里奔跑,我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小野马,而风筝更像一头不听驯服的小野兽根本不听我的使唤,任凭我跑得精疲力竭,一次也没有飞起来。
  我蹲在地上大口大口地喘着气,情绪坏到了极点。
  母亲的那一套理论没用。什么逆风飞翔,我一直是迎着风在拼命奔跑,而风筝呢?像一个脑残的大鸟一路跌跌撞撞,摔了一个又一个大跟头,就像我的心一样。
  我沮丧极了。
  母亲又贴上来,像一个富有多年指挥经验的教官,大声说:“不要一直跑!还要回头向天上的风筝看!缓慢放线!放线!”
  我照母亲的话做了。可是,风筝刚刚飞起不久,突然便一个跟头栽下来,令人猝不及防。
  我刚刚升起的自豪感,又瞬间降到低谷。于是,我跟风筝一起趴到地上,像一个备受摧残的伤员,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时,我多么羡慕那些手持着长线,操纵着飞得钻天眼儿高的放风筝的人,风筝静止了似的俯視着大地,地上的人仰着头,脸上荡漾着恬静的笑容,好像一幅迷人的画。
  母亲赶过来,蹲下身,在我胖乎乎的屁股上拍了一下,笑着说:“臭小子!就这点儿出息!起来吧!让妈妈给你做个示范。”
  我抹着眼泪,迷茫地坐起身。
  很快,母亲像极了一个英雄,三下两下便将风筝送上了天空。风筝在母亲的手中像一个乖孩子,任其摆布。长长的线,柔柔的风,美丽的田野,泥土的清香,这一切的一切都像一个美丽的童话,而我一直想做这个童话中的王子。
  我接过母亲手中的线,听母亲指挥着,风筝这时候似乎听话了很多,静静地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我转身好奇地问母亲:“为什么风筝身上有一股劲儿,好像故意跟我作对似的,我让它往东它偏扭着头往西?它好像要指挥我一样?”
  母亲笑着说:“你能有这个感觉,说明你快学会放风筝了,其实,我们和风筝是一个整体,当风突然变得强劲了,风筝会向你暗示,这时候你要听它的指挥,赶快放线;当风弱了,风筝也会提醒你,这时候你要赶快收线,这样才能保持一个平衡。其实,这风筝是我们的引路人啊!”
  引路人,好绝妙的比喻。
  我仰着头,再次向风筝深情地望了一眼,一种说不出的滋味涌上心头。我突然感觉,这天空中飞翔的不是风筝,而是一种人生态度。
  回到家,我很快收拾好了书包,坚定地对母亲说:“我要复读!明年一定考上理想的大学!
  疲惫的母亲,脸上顿时荡漾起了甜美的笑容。
  第二年,我如愿考上了大学,后来我参加了工作,步入社会,也遇到过不少的坎坷,但是我都挺了过来,因为我心中一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知道,那是风筝给予我的。
  (编辑
其他文献
笋干焖黄豆,既可作菜,也可当作零食。当作菜,伴酒,或是佐粥佐饭,都极好。当作零食,那是要有一种悠然的清闲才好。  当作零食时,我喜欢一个人慢慢地品尝。一方矮桌,置于庭院之中,或是阳台之上,近旁有花开,牡丹、芍药、茶花、兰花,不避雅俗。也不必定要花开,一盆新绿置于近旁,也可。不远处,阳光透新绿,树影婆娑,且时有鸟鸣声传来。桌上一杯绿茶,一小碟笋干焖黄豆,一个青瓷小胆瓶里斜插一两枝新绿,或是三两朵春花
67岁的盲人作家郑佩珍,至今无法忘记13岁那年的噩梦。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的清晨,她一觉醒来忽然发现右眼前黑影晃动,看不清东西。母亲带着她去医院诊治,医生告知是高度近视引起视网膜脱落,要赶快手术。  母亲筹集了家里的积蓄,赶往上海权威的眼科医院,然而不幸的是手术没有成功,两次手术后她的左眼也跟着模糊了起来。  从此,一个13岁的孩子每天在黑暗里煎熬,不能去上学,也不能帮忙做家务,她听到父母的叹息、妹妹
近日在西安召开的“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陕西省一位著名的考古学家提出对武则天的墓进行发掘。此言一出,并经媒体报道,武则天的墓又成了人们的谈资。加之在今天娱乐化的语境下,武则天作为女皇帝的身世、私生活及治国之道,如果有数以千件的墓葬文物来一一印证的话,那会是多么有趣的一个话题啊。  在中国历代帝陵中,乾陵是最特殊的一个。它位于陕西郊外的乾县梁山上,是唯一埋葬着不同国号的两个皇
小李是几年前大学毕业分配到我们部门的大学生,小伙子虽然勤奋,但有个小缺点,喜欢听表扬的话,对别人的忠言逆耳却常常置若罔闻。年底评先进时,本来小李已经被列为候选人,不过到了最后关头,还是被刷了下来。小李当时既难过又失望,找到我来诉苦。我对小李的脾性也非常了解,我并没有说多少安慰的话,只是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名刚刚出师不久的杂技演员得知,他们将获得人生第一次外出参加演出的机会。这让他们既兴奋又
平原的乡下麦收时令,就是一场盛大的节日。男女老少脚步都变得匆匆,他们奔波在村庄和麦田之间,肩扛手提,还有牛车拉运各种农具,包括停歇了整整一年的石碾,也被紧急唤醒。迎接麦收,各家各户最先要打一片麦场出来。  父亲的打麦场是全村的样本。那些在田间耕种了一辈子的农人,都会不约而同地相约前来观摩,看父亲怎么量地,如何提前收割整理出一片空地;再怎么深耕、整平,驾起耕牛拉着石碾操练出一片场地来。那片平整的土地
那天坐地铁的人很多,挨着我坐的是一对母女,小女孩四五岁的样子,大大的眼睛,乖巧可爱。路途很远,我只觉得从一上车,母女俩的话就没停止,确切地说是小女孩总在不停地问东问西,问这问那。我不得不佩服那位母亲,极有耐心地回答着一个个不着边际的问题。  “妈妈,为什么……”身为妈妈,听到这样的话,心里都会一动吧。儿子小的时候,也是这样不停地问,有的时候是拿着本书问我七色花为什么能变出想要的东西?有时候指着外面
想起村上春树的话:“看海看久了想见人,见人见多了想看海。”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地想看到更多的人。  曾经以为,人海喧嚣,只有远离人群才能找回孤傲的灵魂,只有在空旷的海边才能体验生命的清醒和清澈。可此刻我终于明白,有人群的地方才是人间,人间尘烟最温情。我无比怀念那些俗世中热闹的场面,甚至包括与人群有关的词语。人山人海、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络绎不绝、熙来攘往、车水马龙、摩肩接踵……每个词、每个字都
周小弟是一个精通政治经济学的人,很懂得把社会资本转化为经济资本,然后通过经济资本增加社会资本,再反过来提高经济资本。    上世纪90年代浦东开发浪潮中,一度被称为“浦东之子”的上海地产富豪、原上海新世纪懿德房产公司董事长周小弟的发迹以及最终走向审判席的人生归宿,在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系主任、城市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章友德看来,有着太多值得剖析的地方。  他觉得这个案例很有意思,首先就是涉案的2536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时光隧道”一词,人们还说,通过一条时光隧道,可以穿越到过去,直到远古,也就是去到时光的深处。能穿越吗?不过这个词告诉我们:时光是一种深度。  儿时,家中有许多东西,总能闪烁出一种深邃厚重的光亮,比如锄头的木柄,磨的木柄,木椅或竹椅的扶手、靠背,紫砂壶的外表。“它们怎么这样光滑锃亮?”一天,我凝视着椅子上的柔绵、熟滑的光泽,问奶奶。奶奶说:“这是包浆。”我想了想,又指着奶
“厚藏时光”,看见它,是在南陵一辆公交车的后盖上。  时间都去哪儿了?人们感喟多多:“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仿佛时间拥有一双世界上最快的飞毛腿,不经意间就伶伶俐俐地从你身上跨过,等到你反应过来,日子已经溜走了,如水滴入大海,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这样的时光,能“厚藏”于何处?  想起小时候那条破旧的黑红格子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