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21日,在经历两周的政治乱局之后,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向议会递交了辞职信,正式结束37年执政生涯。随着11月24日新总统姆南加古瓦宣誓就职,历时半个月的津巴布韦动荡局势亦逐步趋于平静,正式步入“后穆加贝时代”。穆加贝,这位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先驱,执掌津巴布韦37年最高权力的政治强人,也就此落幕了属于他的时代。穆加贝的政治人生,取得许多成就,也留下巨大争议,而后穆加贝时代的津巴布韦,前路依然挑战重重。
半个月的乱局终归平静
津巴布韦政治乱局的导火索起于11月初。11月6日,总统穆加贝解除了副总统姆南加古瓦的职务,认为他觊觎总统宝座,迫不及待想“上位”。姆南加古瓦则于11月8日因“人身安全受威胁”,离开津巴布韦。外界普遍认为,穆加贝解除姆南加古瓦职位,是为了给妻子格雷丝·穆加贝出任副总统、继而“接班”铺路。
但是,施政上的一些不善也让穆加贝饱受争议,最显著的莫过于他领导实施的土地改革。2000年,津巴布韦实施土改政策,强行收回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此举令津巴布韦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迅速交恶。津巴布韦的农业、旅游业和采矿业也一落千丈,经济逐渐濒于崩溃。尽管获得了贫苦民众的支持,但是这种一刀切的改革也让津巴布韦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制裁,津巴布韦的经济形势面临窘境。近年来,津巴布韦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非常严重,甚至一度发行了面值100万亿的津巴布韦货币。经济形势的困窘使得津巴布韦迈入了全球最贫困国家的行列,也使得穆加贝的执政令越来越多人感到不滿。
除了经济原因之外,穆加贝的妻子格雷丝·穆加贝的迅速上位,也引发了民众对于穆加贝的更多质疑。2014年,格雷丝当选为执政党政治局书记后激烈指认担任10年副总统的乔伊丝·穆朱鲁对穆加贝搞“阴谋”,使得穆朱鲁被解除执政党副主席和副总统职务。2017年,同样的情节再次上演,格雷丝多次指认副总统姆南加古瓦有野心,最终导致穆加贝解除了姆南加古瓦的副总统职务。而这一举措,点燃了津巴布韦持续半个月政治动荡的导火索,也最终促使穆加贝辞去了总统职务,就此终结了37年的政治生涯。
姆南加古瓦开启后穆加贝时代
穆加贝辞职后,津巴布韦执政党迅速推举了姆南加古瓦为新的总统候选人。11月22日,姆南加古瓦从南非回到津巴布韦,受到了津巴布韦民众的热情欢迎。一些民众得知前副总统回国的消息后聚集机场周边,手举欢迎标语迎接姆南加古瓦。姆南加古瓦回国后发表讲话,承诺上任后致力于发展经济,为民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呼吁国际社会予以支持。11月24日,姆南加古瓦宣誓就任总统,再次确认将国家发展重点放在经济上,明确“津巴布韦的经济政策将植根农业,以期增加就业率,并且接纳市场经济元素”。另外,他宣称所有在津巴布韦的投资都是安全的,并承诺,其政府将重新接触那些制裁津巴布韦的国家。后穆加贝时代,姆南加古瓦能否带领津巴布韦迎来改变,引发外界广泛期待。
75岁的姆南加古瓦一直都是穆加贝的忠实追随者。姆南加古瓦20岁出头时参与对抗少数白人压迫的“鳄鱼帮”时曾被捕并在狱中饱受折磨,这也让他在牢房中遇到了正在服刑的穆加贝。据说,知识渊博的穆加贝鼓励姆南加古瓦学习法律。此后,姆南加古瓦一直是穆加贝的得力助手,历任津巴布韦国家安全部长、国防部长、司法部长等要职,并于2014年获穆加贝任命为副总统。
尽管一直都是穆加贝的忠实支持者,但是在施政方针上,姆南加古瓦和穆加贝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与穆加贝激烈地推进土地改革,强力推行资本本土化所不同的是,姆南加古瓦属于温和改革派,其政治理念和治国思想更务实,更了解国家陷入经济困境的原因。从宣誓就职后的讲话来看,外界也普遍认为,姆南加古瓦有望引领津巴布韦在后穆加贝时代走出谷底,走向世界。
津巴布韦的未来走向
尽管穆加贝时代已经落幕,姆南加古瓦的后穆加贝时代也已开启,但是津巴布韦内部的困境还在持续,未来走向也只能说是谨慎乐观。津巴布韦的积弊并非一两日,就目前来看,津巴布韦的未来,依然困难重重。保证权力平稳过渡,实现经济复苏,处理执政党内部的派别矛盾以及国内的深层次矛盾,处理好军方对政治的影响乃至修复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都是津巴布韦未来的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目前来看,津巴布韦的形势有了初步的改善迹象。姆南加古瓦宣誓就任总统后的讲话获得了世界的广泛支持。在津巴布韦国内,反对派的态度逐步放软,愿意和执政党进行对话。对于姆南加古瓦表达出来的善意,国际社会也做出了积极表态。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就表态愿意协助津巴布韦重建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为姆南加古瓦出谋划策,建议津巴布韦实施经济结构改革,吸引国际资本重新回流。
有学者认为,“后穆加贝时代”的津巴布韦将迎来进一步开放的局面。姆南加古瓦是津巴布韦改革派的领袖之一,估计会改变之前津巴布韦封闭乃至于不合理的投资政策。英国《独立报》认为,津巴布韦发展经济的优势依然存在,气候、资源、人力以及周边友好的环境足以使得津巴布韦具备振兴经济的条件。津巴布韦能否振兴,主要取决于权力的配置和改革的动力。英国《金融时报》也认为,姆南加古瓦比穆加贝更加务实,对商业和投资更加开放,更热衷于推动经济发展,姆南加古瓦治下的津巴布韦,有望开启一个新时代。
(本刊综合整理)
(编辑/陈胜东)
半个月的乱局终归平静
津巴布韦政治乱局的导火索起于11月初。11月6日,总统穆加贝解除了副总统姆南加古瓦的职务,认为他觊觎总统宝座,迫不及待想“上位”。姆南加古瓦则于11月8日因“人身安全受威胁”,离开津巴布韦。外界普遍认为,穆加贝解除姆南加古瓦职位,是为了给妻子格雷丝·穆加贝出任副总统、继而“接班”铺路。
但是,施政上的一些不善也让穆加贝饱受争议,最显著的莫过于他领导实施的土地改革。2000年,津巴布韦实施土改政策,强行收回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此举令津巴布韦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迅速交恶。津巴布韦的农业、旅游业和采矿业也一落千丈,经济逐渐濒于崩溃。尽管获得了贫苦民众的支持,但是这种一刀切的改革也让津巴布韦受到了西方国家的制裁,津巴布韦的经济形势面临窘境。近年来,津巴布韦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非常严重,甚至一度发行了面值100万亿的津巴布韦货币。经济形势的困窘使得津巴布韦迈入了全球最贫困国家的行列,也使得穆加贝的执政令越来越多人感到不滿。
除了经济原因之外,穆加贝的妻子格雷丝·穆加贝的迅速上位,也引发了民众对于穆加贝的更多质疑。2014年,格雷丝当选为执政党政治局书记后激烈指认担任10年副总统的乔伊丝·穆朱鲁对穆加贝搞“阴谋”,使得穆朱鲁被解除执政党副主席和副总统职务。2017年,同样的情节再次上演,格雷丝多次指认副总统姆南加古瓦有野心,最终导致穆加贝解除了姆南加古瓦的副总统职务。而这一举措,点燃了津巴布韦持续半个月政治动荡的导火索,也最终促使穆加贝辞去了总统职务,就此终结了37年的政治生涯。
姆南加古瓦开启后穆加贝时代
穆加贝辞职后,津巴布韦执政党迅速推举了姆南加古瓦为新的总统候选人。11月22日,姆南加古瓦从南非回到津巴布韦,受到了津巴布韦民众的热情欢迎。一些民众得知前副总统回国的消息后聚集机场周边,手举欢迎标语迎接姆南加古瓦。姆南加古瓦回国后发表讲话,承诺上任后致力于发展经济,为民众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同时呼吁国际社会予以支持。11月24日,姆南加古瓦宣誓就任总统,再次确认将国家发展重点放在经济上,明确“津巴布韦的经济政策将植根农业,以期增加就业率,并且接纳市场经济元素”。另外,他宣称所有在津巴布韦的投资都是安全的,并承诺,其政府将重新接触那些制裁津巴布韦的国家。后穆加贝时代,姆南加古瓦能否带领津巴布韦迎来改变,引发外界广泛期待。
75岁的姆南加古瓦一直都是穆加贝的忠实追随者。姆南加古瓦20岁出头时参与对抗少数白人压迫的“鳄鱼帮”时曾被捕并在狱中饱受折磨,这也让他在牢房中遇到了正在服刑的穆加贝。据说,知识渊博的穆加贝鼓励姆南加古瓦学习法律。此后,姆南加古瓦一直是穆加贝的得力助手,历任津巴布韦国家安全部长、国防部长、司法部长等要职,并于2014年获穆加贝任命为副总统。
尽管一直都是穆加贝的忠实支持者,但是在施政方针上,姆南加古瓦和穆加贝存在一些不同意见。与穆加贝激烈地推进土地改革,强力推行资本本土化所不同的是,姆南加古瓦属于温和改革派,其政治理念和治国思想更务实,更了解国家陷入经济困境的原因。从宣誓就职后的讲话来看,外界也普遍认为,姆南加古瓦有望引领津巴布韦在后穆加贝时代走出谷底,走向世界。
津巴布韦的未来走向
尽管穆加贝时代已经落幕,姆南加古瓦的后穆加贝时代也已开启,但是津巴布韦内部的困境还在持续,未来走向也只能说是谨慎乐观。津巴布韦的积弊并非一两日,就目前来看,津巴布韦的未来,依然困难重重。保证权力平稳过渡,实现经济复苏,处理执政党内部的派别矛盾以及国内的深层次矛盾,处理好军方对政治的影响乃至修复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都是津巴布韦未来的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目前来看,津巴布韦的形势有了初步的改善迹象。姆南加古瓦宣誓就任总统后的讲话获得了世界的广泛支持。在津巴布韦国内,反对派的态度逐步放软,愿意和执政党进行对话。对于姆南加古瓦表达出来的善意,国际社会也做出了积极表态。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就表态愿意协助津巴布韦重建经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为姆南加古瓦出谋划策,建议津巴布韦实施经济结构改革,吸引国际资本重新回流。
有学者认为,“后穆加贝时代”的津巴布韦将迎来进一步开放的局面。姆南加古瓦是津巴布韦改革派的领袖之一,估计会改变之前津巴布韦封闭乃至于不合理的投资政策。英国《独立报》认为,津巴布韦发展经济的优势依然存在,气候、资源、人力以及周边友好的环境足以使得津巴布韦具备振兴经济的条件。津巴布韦能否振兴,主要取决于权力的配置和改革的动力。英国《金融时报》也认为,姆南加古瓦比穆加贝更加务实,对商业和投资更加开放,更热衷于推动经济发展,姆南加古瓦治下的津巴布韦,有望开启一个新时代。
(本刊综合整理)
(编辑/陈胜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