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W M3 30周年经典特辑

来源 :汽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xianhua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表上最强了母组合


  关于M3
  M GmbH,或称M部门,前身为BMW旗下子公司,专为设计赛车而生。最早可以回溯到1972年,为了参加欧洲房车锦标赛European Touring CarChampionship,BMW在遵循比赛规定的情况下,以3.0CS为基础打造了1265辆公路版赛车,名为3.0 CSL。


  3.0 CSL让BMW横扫70年代的房车赛场,甚至在1975~1979中连续五年中拿下欧洲房车锦标赛冠军,还拿过一次勒芒分组冠军,名号无人不知。后来该子公司转为专为BMW旗下车款开发高性能版本的部门M GmbH。


  而M3,才是真正让M GmbH大放异彩的头号功臣。当年BMW为了重返房车赛巅峰,M部门针对FIA GroupA组别而打造的E30 M3赛车,奇迹般地在1623天内拿下1436场胜利,全球范围内获奖无数。就连英国前首相Margaret Thatcher夫人的儿子MarkThatcher也被M3吸引,以车手身份走上赛场。M3从此走上了一代传奇的道路。
  大数据墙
  1628
  1436
  第一代M3(E30)在赛场上,1628天拿下1428场胜利。


  1383
  最经典的M3,当属以CSL之名重生的E46 M3 CSL,传奇中的传奇,仅限量生产了1383台,目前欧洲最新二手成交价格约10万欧元。
  7
  在E30M3赛车首度亮相的1987年,包括DTM德国房车锦标赛与WTCC世界房车大奖赛在内,至少有7项FIA Group A系列赛事的年度冠军车手驾驶的是E30 M3赛车;此外,那年的澳门东望洋大奖赛、斯帕24小时耐力赛等5场单站赛事的冠军车辆也全部是E30M3赛车。
  71242 E36 M3 3.2升车型共生产了42194辆。再加上29048辆E36 M3 3.0升车型,第二代E38 M3总共制造了71242辆,产量是第一代E30M3的四倍。M3传奇的地位得到彻底的巩固。
  7分28秒
  纽北圈速


  E46 M3 CSL:7分50秒
  E92 M3 GTS:7分48秒
  F82 M4 GTS:7分28秒
  27
  特别版方面,E90/E92/E93 M3推出了多达27款特别版车型,这是前所未有的。
  240000
  M3诞生至今,已生产超过24万辆。
  宝马五代M3回顾




  三十而立!
  日前,宝马发布了M3 30周年纪念版车型,全球限量500台。回顾历史,BMWM3至今已生产7超过24万辆,在全球范围内俘获7无数BMW车迷的心,在这里,我们做了一次五代M3的金回顾,向经典致敬。


  E30
  专为Group A赛事打造
  1986年,E30 M3在BMW M GmbH独立打造下诞生了,这不仅是第一代宝马M3,同时也是宝马M家族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款车型。
  第一代M3在E30普通3系的基础上加装了车尾扰流板,增加车窗的下垂长度.使得风阻系数从3系的0.38降到0.33。BBS代工的16英寸轮毂、桶型运动座椅、电动天窗、真皮内饰等成为了M3的专属配置。第一款敞篷版的M3,也在1988诞生,但是这台E30 M3 Cabriolet的产量非常少,现在已是天价收藏品了!
  动力看点
  宝马E30 M3采用4缸高转速发动机的原因在于:当时的工程师希望给E30装上一副超高转速发动机,但大型发动机的曲轴较长,而在当时的曲轴动平衡技术条件下,还难以解决6缸发动机高转速振动的问题。因此早期的E30 M3只能用一台2.3升四缸发动机,105:1的高压缩比,输出195hD最大马力,配合五速手动变速箱,使E30 M3的0~100km/h仅要6.7秒,极速已经能达到225km/h。后期的E30 M3,发动机排量提升到了2.5升,最大马力被进一步推到238hp,极速提升至248km/h,0~100km/h加速6.5秒,成为当时速度最快的四门房车。


  技術革新
  第一代M3承袭了充满传奇的M1上所有技术运用,这其中包括4气门技术、通风式盘式制动系统、调控式催化转化器以及电动调节避震器。其中面向欧洲市场发售的车型采用的是2、3挡在一条线上的手动变速箱,目的是为了能在比赛中有更快的换挡速度。底盘部分,E30 M3承袭了E30 3系的承载式车体结构、麦弗逊式独立前悬挂,拖曳臂扭力梁式非独立后悬挂的设计,但相关组件都进行了强化,1 988年之后的版本还配备了可调式电子减震控制系统。


  衍生车型
  E30 M3共有7个特别版,Evo Ⅰ版、Evo Ⅱ版和专为参加比赛打造的Sport Evo版,分别生产了455辆、501辆和600辆,其中Sport Evo便是后期搭配2 5发动机的车型。另外还有基于这三款打造的4款更限量车型,都是为了纪念宝马在汽车比赛中获得的荣誉推出的纪念版本,动力系统和车身结构与前三者无异。而在1988年,BMW M3车系中增加了一款敞篷版车型的E30M3。


  E36
  首次采用直六心脏
  1992年第二代M3问世,1994年第二代M3四门版问世。如果说第一代M3只注重车辆性能,那第二代M3则兼顾了日常使用的舒适性。车身长度增加至4433mm,而轴距也从原来的2565mm加长到2700mm,意味着E36 M3的内部空间更为宽敞,乘坐舒适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从外观上看,E36 M3拥有更加动感的车身包围,前后保险杠都经过空气动力学优化,车身侧面的防攘条带有M3标识,低调中又带一丁点的张扬。


  第二代M3搭载了六缸发动机,发动机的位置更靠后,也是现代宝马前中置发动机的基础,带来了车身前后50:50的完美配重比例。而在底盤上,E36版M3为了克服加长轴距带来了操控下降,借鉴了宝马Z1跑车上的Z-Axle式连杆悬挂设计,使得其操控性能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提升。


  动力看点
  代号S50830的2990cc直列六缸自然吸气发动机,开始使用VANOS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但仅限进气侧。双顶置凸轮轴,24气门,10.8:1高压缩比的设计,能爆发的最大马力为286hp。1995年的E36 M3小改款车型上,在S50830上改进而来的S50832发动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把排量提升到了3201cc,压缩比提高到11.3:1,并且有Double-VANOS进排气侧可变气门正时技术投入量产,使得宝马自然吸气量产车型首次突破每升100马力的大关,最大马力输出达到了321hp,多次在“年度发动机”的评选中获得最佳荣誉。


  技术革新
  E36 M3采用了与普通3系相同的悬挂形式,麦弗逊式独立前悬挂,多连杆式独立后悬挂,但悬挂高度降低了31mm,相关组件都由M公司进行了强化。制动系统则被升级为前315mm、后313mm通风刹车盘。1997年之后的版本还可选装全新的6速SMG序列式变速箱。第—代SMG有S和A两种换挡模式,驾驶者可以在S和A之间任意切换。当选择A模式时,它就是一台自动变速箱,ECU会根据当前车速和发动机的转速自动选择换挡时机;当选择S模式时,也就是手动模式,变速箱挡杆向后拉为升挡,向前推则降挡,如果你不做任何动作,即使发动机转速拉到红线断油变速箱也不会自己升挡,完完全全变回一台手动变速箱。


  衍生车型
  除了双门和四门版之外,E36 M3也同时推出六款限量版车型,分别是M3 Euro-Spec、M3 CSL、M3 GT、M3 GT-R、M3-R与M3 Evolution Imola Individual。其中,M3-R版本是为澳大利亚超级量产车系列赛而定制的车型,也就是后期3_2升321hp版本发动机的搭载车型,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另外,宝马还曾在1996年制造过一辆两厢版的E36 M3Compact,搭载3.2升发动机与德国GETRAG公司提供的6速手动变速箱,该车还拥有力量感十足的双边四出排气管。


  E46
  高转速神话的开端
  到了21世纪第一个年头,宝马奉上了车迷心中地位最高的M3车型——E46 M3。和上一代M3不同的是,第三代E46 M3仅有双门版和敞篷版两种车身形式。被誉为最优雅M3的E46,把M家族的设计理念和精髓发挥得淋漓尽致,前后翼子板都加宽了将近1英寸,前翼子板上首次使用鲨鱼腮设计,“恶魔耳”式的空气动力学优化后视镜造型也是首次亮相,发动机舱盖中间向上隆起,彰显其不凡,双边四出的排气管意味着发动机蕴含无穷动力。


  座舱相比普通3系采用了多项M车型特有的配置,包括灰色背景红色指针的M仪表盘,其时速表表底显示极速高达300km/h,转速表带LED换挡提示灯;三辐式方向盘带M标识等。


  宝马赋予了E46 M3更多的高精尖技术,首次搭载可调式M差速锁、ASC牵引力控制系统,自动变速箱也首次有五种不同设置模式可供选择。同年,宝马又推出了一款E46 M3的轻量化车型——M3 CSL。在车身方面比前者轻了110公斤,这主要归功于车身上的碳纤维套件和锻造轮圈,而悬挂也经过改进以提升这辆车的操控性。
其他文献
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工业自动化、航空航天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逆变装置的效率、功率密度、可靠性等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由SiIGBT和SiCMOSFET构成的混合器件具有低开关损耗、低成本、大载流能力和高冗余能力的优势,有望突破逆变装置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层面的瓶颈。目前,混合器件开关策略与逆变装置的性能之间缺乏深入的研究,基于混合器件的逆变装置的性能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本文以基于混合器件的单相逆变器为研究对象,设计并搭建了相应的实验平台,对适应于逆变器的混合器件开关策略展开深入研究,以提升基于混合器件的逆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长足发展,低压直流配电系统具有供电质量高、电能变换次数少、便于分布式微源接入等优势,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然而,发生短路故障时,直流配电系统故障电流迅速上升,且直流故障电流没有自然过零点,对电力电子器件安全性和电力系统稳定性造成严重威胁。这要求保护技术根据复杂的故障暂态特征可靠、有选择地快速隔离故障区域,维持低压直流配电系统高可靠运行。目前,直流配电系统故障分析和保护研究
电力电子化已成为电力系统发展趋势,在牵引供电系统中也不例外,电力电子牵引变压器(Power electronic traction transformer,PETT)通过采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了20%的体积缩小以及15%的重量减轻,符合未来高速动车组轻量化与高速化的要求。本文致力于分析恶劣运行工况(如频繁弓网离线、过分相等)对新型PETT牵引传动系统各环节造成的影响,以及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来为后续实
在全球推动能源变革的背景下,风电发展迅速。为了提升风能利用效率和降低风电场单位成本,风电机组单机容量不断增大,额定电压也提升到中压等级。基于多电平全功率变流器的中压大功率直驱永磁风电系统成为了风电研究的热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六边形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Hexagonal 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H-MMC)的中压大功率直驱永磁风电系统,可以将三相风力发电机通过一级
功率半导体器件是电力电子技术的核心,特别是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中的碳化硅(SiC)器件在临界击穿电场、禁带宽度、热导率等物理性能方面远远优于Si器件,因此将成为未来研究与应用的热门方向,在高频、高效、高功率密度设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碳化硅双极结型晶体管(SiC BJT)具有与主流器件SiCMOSFET相似的开关速度和比导通电阻,并且没有SiCMOSFET的栅氧可靠性问题,在高温环境中有独特的应用优势。然而驱动电路的性能制约了SiCBJT的使用,其问题有两个方面:首先是结构复杂且稳态损耗过大,在轻负载下产
在过去的60年中,硅(Silicon,Si)材料发展至今已十分成熟,其硅基半导体器件的性能也已达到材料本身的极限。碳化硅(Silicon Carbide,SiC)作为第三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比硅材料更加优越的材料特性。在众多基于SiC材料的功率器件中,碳化硅门极可关断晶闸管(Gate Turn-off Thyristor,GTO)具有导通压降低、导通损耗小的特点,同时GTO的电流处理能力也明显高于其他功率器件,因此SiCGTO是高压大电流变换领域和脉冲开关领域的首选功率器件,这些应用领域对SiCGTO
作为新一代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碳化硅(Silicon Carbide,SiC)已经展现出优良的电学、热学特性,基于SiC材料的功率器件具有耐高温、耐高压、低损耗、开关速度快等优点。近年来,SiCMOSFET制造技术迅速发展,已经在电动汽车、光伏逆变器等领域有了初步的市场化应用,显著提高了装置的工作频率和整机效率,SiC器件取代传统硅(Silicon,Si)器件已经成为电力电子领域的趋势。然而,由于SiCMOSFET栅介质层存在大量的界面态陷阱,其潜在的退化严重影响了器件的长期可靠运行;此外,目前SiCMOS
双流制电力机车可以工作于直流供电网与交流供电网,可实现跨地区、跨供电制式运行,打开了多地区一车互联的格局。随着我国都市圈建设发展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双流制电力机车对推动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有广阔前景。对于双流制电力机车,为了减小系统体积,直流工况下通常依靠牵引变压器的牵引绕组当做直流滤波电抗器。直流供电制式下,数百安的电流流过牵引绕组后,铁芯会产生严重的剩磁。当机车接入交流供电网后,
风电场输出功率具有波动性的特点,大规模直接并网会对电网电压及频率稳定性产生影响。引入储能技术可以促进电力系统对风能的消纳,确保风电并网系统运行的稳定。超导储能(Superconducting Magnetic Energy Storage,SMES)可以实现能量的高效存储、响应速度快、具有灵活的四象限功率调节能力,在保障可靠供电、改善电能质量等领域能发挥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提出将SMES应用于风电
电晕放电产生的离子风作为一种新型的飞机推进动力,可以应用到无机械旋转部件的超轻量型无人机的设计与开发中。与传统飞机推进方式相比,离子风飞机具有低噪音、无电机、无温室气体排放、无机械磨损、体积小等优点,在航天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能。本文建立了基于电晕放电的离子风飞机瞬态和稳态数值模型,以推力和推力功率比为优化目标,研究了离子风推进系统参数的影响,最终优化获得了一套具有较大推力和推力功率比的离子风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