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制约因素与模式选择

来源 :农业经济问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a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但部分地区的脱贫成果还不稳固,面临着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政府、农户内生动力不足、新型经营主体带贫不强等制约因素.适宜的产业发展模式是这些地区克服制约因素、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接续产业兴旺的重要手段.本文在总结产业扶贫经典模式的基础上,提炼出以政府为核心的“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以市场为核心的“产业基金+龙头企业+贫困地区资源+农户”模式和以社会力量为核心的“社会组织+政府+合作社+农户”模式.通过深入剖析三种模式的参与主体和运行机制,揭示这些模式的特征和适用条件,为欠发达地区因地制宜选择产业发展模式提供依据.未来要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建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促进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
其他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推进模式及多样化地域类型,使得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实践和制度改革呈现动态性、渐进性等特征,同时,农村集体产权的嵌入属性及其不同价值取向导致农村集体产权实现方式和治理机制兼具复杂性、整体性.完成身份界定、权能设置、组织“翻牌”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如何通过产权治理过程中的主体重塑、目标融合、规则转型和机制健全,真正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归属清晰、权能完善、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基本目标,就成为农村集体产权所有制变迁和治理体系重构的关键.本研究在产权的“嵌入性假说”及农村集体
农业绿色生产不仅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农村现代化与人民生计提升,更是整个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系统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分工合作高度发达的今天,农业绿色生产不仅亟待从要素间的匹配这一横向系统进行考量,还需要从不同产业间、农业生产各环节间的纵向衔接进行统筹谋划.本文从系统科学视角重新审视了我国农业绿色生产的重要意义及面临的挑战,并从理念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发展面临的重点难题.本文构建包含17个具体指标的城乡发展评价体系,分析中国2010-2019年城乡发展差距,总结国外统筹城乡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步城乡协调发展提出政策建议.研究表明:近年来中国城乡发展相对差距逐渐减小,但城乡发展绝对差距仍然保持高位,且略有提高.国外通过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进乡村综合建设,保证城乡社保福利均等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较好经验,是中国新发展阶段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的重要借鉴.最后结合国内外研究,提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与县域经济高质量融合,构建以分散化为基本导向
分析了“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服务的原因及特点,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促进图书馆领域的发展.
2019年2月以来,巴西、澳大利亚、危地马拉三国分别就印度对甘蔗和食糖的国内支持超出入世承诺向WTO争端解决机构发起了诉讼.目前这三起案件正在等待WTO争端解决机构的裁决.三起案件争议的焦点在于对《农业协定》国内支持规则,尤其是市场价格支持(MPS)计算方法中关键变量的选取口径与取值范围存在不同的主张.文章在回顾这些案件的背景与进展的基础上,对相关争议点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有关数据就相关争议点对于案件裁决结果的影响进行量化比较与辨析.基于研究结论,进一步探讨了这些案件对于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改革完善及参与
不完全契约的履约效率影响着经济活动的最终绩效.农业循环经济项目中的政府、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主体通过不完全契约建立起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影响履约效率的关键因素成为探析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实施绩效的内在逻辑.本文在不完全契约和非完全对称信息的委托代理理论推理基础上,选取四川省实施的一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为案例,通过连续4年跟踪项目的履约情况,分析了不同主体的履约效率及项目的实施绩效.研究发现,资产专用性投资既能降低主体的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发挥了“套牢”效应,确保了政府期望效用
疫情背景下国际食物市场失灵问题更加凸显,使得低收入国家、地区和脆弱群体面临更为严峻的食物和营养安全形势,加强食物安全领域国际合作的需求日益迫切.但同时国际合作也面临着受疫情冲击导致的治理目标和手段变革、预算削减等挑战.疫情压力下,中国积极参与食物安全国际合作不仅有利于实现全球食物安全目标,也有助于保障中国食物安全.总结以往国际合作中遇到的瓶颈,中国需加强食物安全国际合作的统筹规划和区域层面合作,深入推进多边合作尤其是南南和三方合作,并鼓励非政府主体的参与;在经贸协调、农业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强与发展中
“双循环”场景下探讨农业产业链的韧性锻铸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面临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和中国经济循环重心由国际导向转向国内导向三重变奏,锻铸农业产业链韧性成为中国应对复杂形势的现实选择,既能弱化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保障国内产业链的稳定和安全,中国也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嵌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环节,培育新形势下的竞争新优势.文章在对农业产业链韧性锻铸的时代价值予以深度透视和现实逻辑进行尝试性解构的基础上,从强化优势、延伸链条、拓展范围、补齐短板、创建接点、产业链备份6个维度找寻中国农业产
农业家庭经营生命力的问题一直是组织经济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针对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承前启后历史研究的相对滞后,本文从理论上阐释了农业家庭经营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困境,梳理了建党百年来农业家庭经营政策演变的六个阶段,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与启示,第一,农业家庭经营是一种富有弹性并且可以有效获取农业内部规模经济的经营形式.第二,为了弥补农业家庭经营的功能不足,从“生产社会化”转向“服务社会化”实践,是农业家庭经营政策演变的基本逻辑.第三,农业家庭经营政策的阶段性演变,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不变应万变”实事求是的思想.
当前中国农村普遍存在资源贫乏困境,严重阻碍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西部地区D村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为我们深入了解资源贫乏型乡村蜕变提供了事实依据,揭示乡村内生发展的实现机制和典型经验.D村摸索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之路探索、萌芽期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合作组织建设、变革期的土地制度改革与村治结构重塑、稳定发展期的治理有效实现与村庄特色建设等四个阶段的依次演进,既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微观缩影,也充分揭示了村庄能人牵头、复合产业建立、政府组织支持和要素变革行动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为乡村内生发展道路实现提供动力支持,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