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在科学素养中,科学思维能力是重要的一项。教学中结合科学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養,不仅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教授《电磁铁》一课时,在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同时,笔者着力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注重兴趣激发,调动学生思维
《电磁铁》一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了解电磁铁的结构与性质,初步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磁铁》一课,了解了磁铁的一般性质。基于电磁铁和磁铁在性质上的相同之处,本课采用“暗箱”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授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一个两边各露出一根导线的小盒子(盒子内装有接了电池的电磁铁)。在学生初步观察了小盒子后,教师开始演示:让小盒子慢慢落到装有小螺母的托盘中,提起。由于教师控制开关接通电流,电磁铁吸起了很多螺母。
生:小盒子里面有磁铁!
师:为什么说里面有磁铁呢?
生:因为磁铁能吸铁。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磁铁”“吸铁”两个词,再次将小盒子放到托盘中,并松开开关,提起,螺母都留在了托盘中。学生立即疑惑起来:
生:咦!这是怎么回事儿?
生:这里面不是磁铁。
……
教师又反复演示了几次。在反复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到了教师手上的动作,并提出了自己的新想法:小盒子里装的不是磁铁,老师手中的开关能够控制它。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给学生解密,而是让学生思考讨论:小盒子里的装置有什么特点?
生:它和磁铁一样能吸铁,但又和磁铁不同,它吸铁与否是能控制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做了如图1的板书。
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这段教学中,教师运用“暗箱”教学法,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和类比思维。
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和类比思维了解了教师演示的这个装置的性质:能吸铁,磁性可控制。这时,他们的兴趣点已经集中到了“小盒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教师打开小盒子,取出了里面的电磁铁装置,并将所有部件展示在学生面前:电池、开关、导线、铁钉,每一样都是学生熟悉的材料。将导线一圈一圈缠绕在铁钉上,就构成了一个新的装置——电磁铁。
二、精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体现。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电磁铁》一课中,在学生制作电磁铁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了一些小安排。例如,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制作的电磁铁;建议两个小组合并材料,共同制作电磁铁。制作电磁铁之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电磁铁磁力大小不一样”是进行下一步探究活动的关键。为此,教师精心挑选了几张记录单进行展示(图2)。
学生看到了记录单上的数字,但没有关注数字的不同。此时教学重点是将学生引导到思考“数字的不同所反映的问题”上来。于是,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用同样的材料制作了电磁铁,为什么吸起的螺母数量不一样呢?”此时教师提出的是具有思考性的具体问题,没有直接提及磁力的大小。
生:老师,我们做的没有他们好,我们在缠绕导线时缠得太松了。
生:我缠绕的圈数少!
生:老师,他们两个组合成了一组,他们用了两节电池。
……
学生制作电磁铁,用电磁铁吸起螺母并记录;有的学生小组之间合并材料制作电磁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相互交流……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
三、强化表达说理,促进学生思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科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再加工,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电磁铁》一课中,在学生提出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各项因素后,教师特别强调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例如,在描述“电池数量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问题上,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说电池数量影响磁力大小?我是怎么想的?电力大小对磁力大小会有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为了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再加工,在回答问题前,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表达。
通过说理,学生尝试了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加强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说理,学生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又有了新的认识:电池数量、缠绕匝数、缠绕松紧、铁钉粗细等都是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可能因素,要想确定这些猜想,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科学观点是需要求证的。
四、坚持探究为主,推动学生思维
探究学习既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经历猜想、假设、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形成结论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电磁铁》一课中,通过说理,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只是一种猜想。这时,教师需要做的不是给出答案或方法,而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将猜想形成研究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进行实验设计。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限制,在课堂上不可能也不需要对所有问题都进行分析和研究。本课教学中,教师选择了电量大小及缠绕匝数多少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两个问题。对电量大小与磁力大小关系的研究,教师作了重点指导,对另一个影响因素则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从而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哪些因素是变量,哪些因素是常量。学生需要运用相关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事物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五、留有学习余地,扩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引导、指导,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式方法。在《电磁铁》一课中,完成了电量大小、缠绕匝数多少与磁力大小关系的研究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了如下分析:
“我们知道了磁铁与电磁铁的相同之处是都能吸铁,不同之处是磁铁的磁力是持续且不能随意控制的,而电磁铁的磁力是能够控制的。大家还记得磁铁的另一个重要性质吗?”当学生说出指南北的性质后,教师做了如图3的板书。
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再次被激发:电磁铁有没有磁极?理由是什么?怎样研究?这一次教师没有为学生讲解分析,只是为每组学生提供了一块中间捆着线的条形磁铁。10分钟后,有一个组发现磁铁的一端与电磁铁的一端不相吸,而是相互排斥。在大多数组做了尝试后,教师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
这个环节,学生围绕“电磁铁有没有磁极”花费了很多时间进行尝试。虽然不如在教师指导下进展得快,但却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应用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安排一些适于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活动必定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科学探究能力更是与思维能力相伴。在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要寻求科学活动的规律,把握科学思维的特点,在学习、理解、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2015年度全国科学教育规划课题立项项目“基于科学实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案例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北京市密云区檀营满族蒙古族乡中心小学(101500)
一、注重兴趣激发,调动学生思维
《电磁铁》一课的学习目标主要是了解电磁铁的结构与性质,初步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磁铁》一课,了解了磁铁的一般性质。基于电磁铁和磁铁在性质上的相同之处,本课采用“暗箱”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
授课开始时,教师出示一个两边各露出一根导线的小盒子(盒子内装有接了电池的电磁铁)。在学生初步观察了小盒子后,教师开始演示:让小盒子慢慢落到装有小螺母的托盘中,提起。由于教师控制开关接通电流,电磁铁吸起了很多螺母。
生:小盒子里面有磁铁!
师:为什么说里面有磁铁呢?
生:因为磁铁能吸铁。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磁铁”“吸铁”两个词,再次将小盒子放到托盘中,并松开开关,提起,螺母都留在了托盘中。学生立即疑惑起来:
生:咦!这是怎么回事儿?
生:这里面不是磁铁。
……
教师又反复演示了几次。在反复演示的过程中,学生注意到了教师手上的动作,并提出了自己的新想法:小盒子里装的不是磁铁,老师手中的开关能够控制它。这时教师并没有立即给学生解密,而是让学生思考讨论:小盒子里的装置有什么特点?
生:它和磁铁一样能吸铁,但又和磁铁不同,它吸铁与否是能控制的。
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做了如图1的板书。
教学中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温故知新,将新知识纳入原来的知识系统中,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在这段教学中,教师运用“暗箱”教学法,巧妙地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调动了学生的联想思维和类比思维。
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和类比思维了解了教师演示的这个装置的性质:能吸铁,磁性可控制。这时,他们的兴趣点已经集中到了“小盒子里装的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上。教师打开小盒子,取出了里面的电磁铁装置,并将所有部件展示在学生面前:电池、开关、导线、铁钉,每一样都是学生熟悉的材料。将导线一圈一圈缠绕在铁钉上,就构成了一个新的装置——电磁铁。
二、精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一个重要体现。小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电磁铁》一课中,在学生制作电磁铁的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了一些小安排。例如,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换制作的电磁铁;建议两个小组合并材料,共同制作电磁铁。制作电磁铁之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电磁铁磁力大小不一样”是进行下一步探究活动的关键。为此,教师精心挑选了几张记录单进行展示(图2)。
学生看到了记录单上的数字,但没有关注数字的不同。此时教学重点是将学生引导到思考“数字的不同所反映的问题”上来。于是,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用同样的材料制作了电磁铁,为什么吸起的螺母数量不一样呢?”此时教师提出的是具有思考性的具体问题,没有直接提及磁力的大小。
生:老师,我们做的没有他们好,我们在缠绕导线时缠得太松了。
生:我缠绕的圈数少!
生:老师,他们两个组合成了一组,他们用了两节电池。
……
学生制作电磁铁,用电磁铁吸起螺母并记录;有的学生小组之间合并材料制作电磁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相互交流……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每位学生的思维都很活跃。
三、强化表达说理,促进学生思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强科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有利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再加工,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
《电磁铁》一课中,在学生提出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各项因素后,教师特别强调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例如,在描述“电池数量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问题上,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说电池数量影响磁力大小?我是怎么想的?电力大小对磁力大小会有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为了能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维再加工,在回答问题前,先让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表达。
通过说理,学生尝试了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加强了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说理,学生对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又有了新的认识:电池数量、缠绕匝数、缠绕松紧、铁钉粗细等都是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可能因素,要想确定这些猜想,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从而使学生形成科学的认识:科学观点是需要求证的。
四、坚持探究为主,推动学生思维
探究学习既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要经历猜想、假设、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形成结论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电磁铁》一课中,通过说理,学生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只是一种猜想。这时,教师需要做的不是给出答案或方法,而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将猜想形成研究问题,作出自己的假设,进行实验设计。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课堂教学的限制,在课堂上不可能也不需要对所有问题都进行分析和研究。本课教学中,教师选择了电量大小及缠绕匝数多少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两个问题。对电量大小与磁力大小关系的研究,教师作了重点指导,对另一个影响因素则放手让学生尝试自主完成,从而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在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思考哪些因素是变量,哪些因素是常量。学生需要运用相关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事物关系,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以及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
五、留有学习余地,扩展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示范、引导、指导,能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式方法。在《电磁铁》一课中,完成了电量大小、缠绕匝数多少与磁力大小关系的研究后,教师引导学生做了如下分析:
“我们知道了磁铁与电磁铁的相同之处是都能吸铁,不同之处是磁铁的磁力是持续且不能随意控制的,而电磁铁的磁力是能够控制的。大家还记得磁铁的另一个重要性质吗?”当学生说出指南北的性质后,教师做了如图3的板书。
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再次被激发:电磁铁有没有磁极?理由是什么?怎样研究?这一次教师没有为学生讲解分析,只是为每组学生提供了一块中间捆着线的条形磁铁。10分钟后,有一个组发现磁铁的一端与电磁铁的一端不相吸,而是相互排斥。在大多数组做了尝试后,教师让学生说说他们的发现。
这个环节,学生围绕“电磁铁有没有磁极”花费了很多时间进行尝试。虽然不如在教师指导下进展得快,但却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自主应用过程。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适时安排一些适于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用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教学活动必定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科学探究能力更是与思维能力相伴。在发展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努力中,要寻求科学活动的规律,把握科学思维的特点,在学习、理解、掌握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2015年度全国科学教育规划课题立项项目“基于科学实验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案例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北京市密云区檀营满族蒙古族乡中心小学(10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