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背景
小静,女,小学四年级学生。自从认识她,便发现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她总是有事没事地盯着一些人或一些物看个半天。但是当她发现你在关注她时,她又会把头低的低低的。关于她的传言非常得多。很多孩子跑到老师面前述说种种有关她的“过去”。在和她认识的短短两周内,便发生了3起和她有关的失窃案件,而且是人赃并获(不包括少了东西却没有找到的案件)。但是她的反应却非常奇怪。即便亲眼看见东西从她书包中被找到,她仍然矢口否认,声称自己一概不知。而无论从辨别的语气还是现场的神情,都似乎表明她是被冤枉的,可以说非常地镇定。
二、案例分析
经过多方面调查,发现小静之所以成为这样一个孩子,其首要根源是家庭。小静在家中不太被关注。母亲怀孕待产,父亲忙于工作。即便是母亲怀孕前,也极少和小静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父母对小静的照顾基本上属于提供吃穿的程度。
其次是小静本身,她对物质的要求比较多,喜欢一些小玩儿意。但是,父母在这方面的态度比较坚定——要节俭。因此,她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拿”。再加上父母平时缺乏关注,不容易发现她的这些行为,久而久之便习惯成了自然。
再者,由于缺乏父母的有利监督,小静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又不太爱讲话,在班级中一直没有什么朋友,处于被孤立的状态。
三、辅导策略和意图
1.以我心换你心,用心与之交流。(对孩子实施心理诊断,达成一种行为契约,帮助小静改变“爱拿东西”的不良行为习惯)
第一次请小静到办公室谈心时,她很茫然。
师:小静,你最喜欢我们班中哪个同学?静:……师:你觉得小英怎么样?(经过观察,觉得小静可能很喜欢和小英,想和她交朋友,但是因为她身上的一些问题,一直没有成功)静:挺好的。师:那你想和她交朋友吗?静:她不会愿意的。师:为什么?静:……有一次,我想去找她玩,可是她走开了。(耷拉着脑袋,很失望的样子)师:老师有办法,不过要你的配合。你愿意吗?静:(想了一下,点点头)嗯。师:从今天开始你作老师的小助手,帮老师做一些事情。比如拿作业本啊,开电脑等等,一些小事,成吗?
第一次谈话结束之后,小静拿着刚改好的作业本离开了教室。
鼓励他的父母说点儿什么——家访历程。(对其家长进行心理辅导,是家长了解小静身上真实存在的行为问题)
(1)家访。
小静的家是一间平房,一室一厅。由于小静一家都是外地人,所以房子是租住的。房内的摆设及其简单。看得出,小静一家的生活并不宽裕,父母也都是及其节俭的人。第一次见到她的妈妈,给人一种很沧桑的感觉。
母:老师,随便坐。是不是小静又不乖了。这孩子,我总跟她说,要听老师的话……师:小静妈妈,小静这段时间确实又发生了一些事情,但是她也在进步。我这次来,主要想了解一下,小静在家中的生活。母:小静这孩子,在家中挺好的。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有时候还帮忙做饭,打扫卫生什么的。可乖了……。(从小静妈妈的语气中听得出,小静妈妈觉得自己的女儿挺好的,非常乖巧。绝对想不到会做出“拿”别人东西这样的事儿来,还一而再地“拿”。)师:小静妈妈,那小静平时在家里都和谁玩儿?母:……这个,小静,你都和谁一起玩儿呢?师:那小静双休日的生活是怎么安排的?母:……老师,以前我和他爸爸都挺忙,也不知道她双休日怎么过的。现在我肚子也大了,一般都住在我姐家。家里就她一人,旁边老乡帮忙看着呢。师:那她平时的晚上的作业怎么完成的?母:……晚上有作业吗?
第一次家访,让我深深感到小静生活在一个缺乏关爱的家庭中。她的爸爸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不回家。即使回家也很迟了,孩子都睡了。她妈妈,对她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一问三不知。而且,从她妈妈的话语中,我不仅感觉到了一种无奈,也感觉到小静妈妈的一种无所谓。她可能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不可怕。虽然嘴上说小静不乖,却并不痛恨和着急。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才让小静在这条路上走了那么久。
(2)电话访问。
3.带领小静走向同学。(采用人本主义疗法,通过组建交朋友小组,来帮助小静改善目前生活中存在的社交问题)
四、辅导效果和反思
时间已经过去三个月了,我和小静越来越熟稔。她真的开始变了。
1.变得开朗了。过去的她像是教室里可有可无的人物。而现在每次下课,都能看见她混在几个女生中听着,偶尔也说着什么。笑容也悄悄地爬上了她的脸庞,而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2.“拿”东西的现象越来越少了。教育是一种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小静拿东西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就证明她在进步。但是仍然需要提醒改正。
3.和父母的关系和谐了不少。从一开始的寥寥数语,到后来的聊起来带劲儿。小静和父母的关系可以说是与日俱增,尤其是和爸爸的。这也为我们共同帮助小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学生心理异常的类型有很多种,每一种异常心理形成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或悲或忧。身为教师,应该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打开孩子的心门,探索孩子心灵深处渴望被理解却又深埋起来的秘密。
然而学校的教育只是孩子人生教育中的一个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小静这孩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孩子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但是他们同样也希望能得到父母的鼓励和关爱,这更能增强他们面对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如果我们能保有先贤们那一份从容和淡定,用最平静的心态去和我们的孩子交流接觸,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美的。孩子,无论你是怎么样的,我都愿意为你引路!
小静,女,小学四年级学生。自从认识她,便发现她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她总是有事没事地盯着一些人或一些物看个半天。但是当她发现你在关注她时,她又会把头低的低低的。关于她的传言非常得多。很多孩子跑到老师面前述说种种有关她的“过去”。在和她认识的短短两周内,便发生了3起和她有关的失窃案件,而且是人赃并获(不包括少了东西却没有找到的案件)。但是她的反应却非常奇怪。即便亲眼看见东西从她书包中被找到,她仍然矢口否认,声称自己一概不知。而无论从辨别的语气还是现场的神情,都似乎表明她是被冤枉的,可以说非常地镇定。
二、案例分析
经过多方面调查,发现小静之所以成为这样一个孩子,其首要根源是家庭。小静在家中不太被关注。母亲怀孕待产,父亲忙于工作。即便是母亲怀孕前,也极少和小静进行心灵上的沟通。父母对小静的照顾基本上属于提供吃穿的程度。
其次是小静本身,她对物质的要求比较多,喜欢一些小玩儿意。但是,父母在这方面的态度比较坚定——要节俭。因此,她才退而求其次,选择了“拿”。再加上父母平时缺乏关注,不容易发现她的这些行为,久而久之便习惯成了自然。
再者,由于缺乏父母的有利监督,小静的学习成绩一直处于中下水平。又不太爱讲话,在班级中一直没有什么朋友,处于被孤立的状态。
三、辅导策略和意图
1.以我心换你心,用心与之交流。(对孩子实施心理诊断,达成一种行为契约,帮助小静改变“爱拿东西”的不良行为习惯)
第一次请小静到办公室谈心时,她很茫然。
师:小静,你最喜欢我们班中哪个同学?静:……师:你觉得小英怎么样?(经过观察,觉得小静可能很喜欢和小英,想和她交朋友,但是因为她身上的一些问题,一直没有成功)静:挺好的。师:那你想和她交朋友吗?静:她不会愿意的。师:为什么?静:……有一次,我想去找她玩,可是她走开了。(耷拉着脑袋,很失望的样子)师:老师有办法,不过要你的配合。你愿意吗?静:(想了一下,点点头)嗯。师:从今天开始你作老师的小助手,帮老师做一些事情。比如拿作业本啊,开电脑等等,一些小事,成吗?
第一次谈话结束之后,小静拿着刚改好的作业本离开了教室。
鼓励他的父母说点儿什么——家访历程。(对其家长进行心理辅导,是家长了解小静身上真实存在的行为问题)
(1)家访。
小静的家是一间平房,一室一厅。由于小静一家都是外地人,所以房子是租住的。房内的摆设及其简单。看得出,小静一家的生活并不宽裕,父母也都是及其节俭的人。第一次见到她的妈妈,给人一种很沧桑的感觉。
母:老师,随便坐。是不是小静又不乖了。这孩子,我总跟她说,要听老师的话……师:小静妈妈,小静这段时间确实又发生了一些事情,但是她也在进步。我这次来,主要想了解一下,小静在家中的生活。母:小静这孩子,在家中挺好的。自己的衣服自己洗,有时候还帮忙做饭,打扫卫生什么的。可乖了……。(从小静妈妈的语气中听得出,小静妈妈觉得自己的女儿挺好的,非常乖巧。绝对想不到会做出“拿”别人东西这样的事儿来,还一而再地“拿”。)师:小静妈妈,那小静平时在家里都和谁玩儿?母:……这个,小静,你都和谁一起玩儿呢?师:那小静双休日的生活是怎么安排的?母:……老师,以前我和他爸爸都挺忙,也不知道她双休日怎么过的。现在我肚子也大了,一般都住在我姐家。家里就她一人,旁边老乡帮忙看着呢。师:那她平时的晚上的作业怎么完成的?母:……晚上有作业吗?
第一次家访,让我深深感到小静生活在一个缺乏关爱的家庭中。她的爸爸因为工作原因,经常不回家。即使回家也很迟了,孩子都睡了。她妈妈,对她的学习和生活基本一问三不知。而且,从她妈妈的话语中,我不仅感觉到了一种无奈,也感觉到小静妈妈的一种无所谓。她可能认为孩子的这种行为并不可怕。虽然嘴上说小静不乖,却并不痛恨和着急。正是因为这样的家庭,才让小静在这条路上走了那么久。
(2)电话访问。
3.带领小静走向同学。(采用人本主义疗法,通过组建交朋友小组,来帮助小静改善目前生活中存在的社交问题)
四、辅导效果和反思
时间已经过去三个月了,我和小静越来越熟稔。她真的开始变了。
1.变得开朗了。过去的她像是教室里可有可无的人物。而现在每次下课,都能看见她混在几个女生中听着,偶尔也说着什么。笑容也悄悄地爬上了她的脸庞,而且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了。
2.“拿”东西的现象越来越少了。教育是一种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小静拿东西的现象越来越少了,就证明她在进步。但是仍然需要提醒改正。
3.和父母的关系和谐了不少。从一开始的寥寥数语,到后来的聊起来带劲儿。小静和父母的关系可以说是与日俱增,尤其是和爸爸的。这也为我们共同帮助小静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学生心理异常的类型有很多种,每一种异常心理形成的背后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或悲或忧。身为教师,应该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打开孩子的心门,探索孩子心灵深处渴望被理解却又深埋起来的秘密。
然而学校的教育只是孩子人生教育中的一个方面,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这一点在小静这孩子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孩子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但是他们同样也希望能得到父母的鼓励和关爱,这更能增强他们面对世界的勇气和信心。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如果我们能保有先贤们那一份从容和淡定,用最平静的心态去和我们的孩子交流接觸,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最美的。孩子,无论你是怎么样的,我都愿意为你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