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磨殆尽的灵感
在苏州光福镇的工作室中,马洪伟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打量着一块已经切割好的青海碧玉料子。切割面上,隐隐地透着青玉内敛幽深的苍绿之色,像极了青铜器宝光深藏的色调和气质。38岁的马洪伟是地道的苏州人氏,作为苏派玉雕传承人,在19岁时就同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作玉雕向来出名,不乏专攻籽料、薄胎、仿汉玉器的名家。而马洪伟却独辟蹊径,专攻仿青铜器玉雕。工作台上的《鸟兽纹觥》是他的新作。这件高约30厘米的酒器顶端盘踞着羊角怪兽,器前腹饰鸮纹,尖喙突出,古朴而美观。尤其是器具上那清晰爽朗的纹饰,再现了春秋青铜神韵。
其实早在21世纪初,已经满师单飞的马洪伟就能熟练地完成订单并赚到银子了,和苏州绝大多数琢玉人一样,他雕的“把件”、“山子”、“牌子”无不极尽精巧,具备传统苏工飘逸、细腻的优势。“没什么感觉,都是大路货色,大家互相模仿,你抄我的,我抄你的,生意货做得太多,个性和灵感都磨光了。”
马洪伟一边用铅笔在料子上画稿,一边回忆着当年初入行时的情形。一个没有个人风格和价值取向的琢玉人只能是熟练的工匠而成不了艺术家,在2008年首届苏州“子冈杯”玉雕精品展上,同行们个性鲜明、风格强烈的作品让马洪伟参展的几件玉雕剑饰相形见拙。“完全被秒杀,自己也看不下去这些东西了,若再不找出路,手艺就废了。”谈及当年的窘态,仍让他唏嘘不已。
那么自己的作品该何去何从呢?各类“玉活计”似乎都有同行做到极致了,拾人牙慧与抄袭无异,另辟蹊径谈何容易啊!
玉意春秋
无意间,懊恼的马洪伟瞥见弃之角落的《中国青铜器图录》,突然灵光一现,“我当时就想这个题材很少有人涉及,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玉雕来表现,应该会有出息的!”事实上,用玉来仿制夏商周青铜礼器,明清时期已蔚然成风,尤以乾隆年间为盛。而时至今日,从事人数却大不如前。
创作仿青铜器玉雕,绝不是将造型生搬硬套那么简单。马洪伟发现,青铜器纹路过于传统复杂,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品味;尤其是玉石的“脆”,决定了它不能像青铜器那样处处雕镂。在跑遍各大青铜器展会、无数次翻阅书籍后,马洪伟将青铜器上的纹饰重新设计,美化线条,省去繁杂难解的纹路,让作品看上去简洁、流畅,并充满活力。
“现有的玉雕工具都不太适合做青铜器题材的雕刻了,我都是自己想办法做工具,一边做,一边改进。”马洪伟坐到水桌前,为一件青玉《鸮首瓠》琢磨出螭龙纹。砂轮飞速旋转,将色若春韭般的玉料细细解析开,水滴滋润着料子和刀具,渐渐清晰的纹理从顽石中剥离出来,显示出商周青铜器那份独特的凝重和气度,瓠盖刻一鸮鸟,张喙欲啄,其态威厉。瓠背部一侧附有虎形提梁、虎口街环,环上有玉链与鸮尾相连。造型典雅华美,形神俱佳,栩栩如生。
可他对作品并不满意,“这个地方不精细,还要重新打磨。”鸮首处的纹路没雕好,马洪伟准备磨平重新雕刻。以前制作玉雕,他是图快图量,好赚钱;而现在,是求慢求精,作品不但要精致还要具备艺术美感。前段时间他雕刻的一件《四羊方尊》,足足花费了8个月的时间。
雕出现代范儿
为了让仿青铜器玉雕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马洪伟还将青铜器文化运用到实用性器具上,尝试性地做些小摆件、小器皿。
《云展云舒》是他近期创作的青玉匜(匜[yí],中国先秦礼器之一,前有流,后有鋬,底部通常为三足或四足。用于给客人洗手),借助青铜器“匜”的造型,马洪伟进行了大胆改良,省去了匜原有的繁复纹饰以及底部的三足,然后将出水口缩小,设计成乖巧精致的流线型出口,让作品看上去既有古朴的韵味,又带有现代的时尚感。
当初选中仿青铜器玉雕,是因为这个门类复杂,有挑战性。“简单的器型做起来很没劲。”
然而经过几年研究,马洪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如何将青铜美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更考验手艺人。”光是设计一个简单的“青铜香炉”,都要花上他几个月时间。“矮胖”的香炉并不受人待见,所以他特意将香炉的腿部加高,做出瘦长的感觉,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得闲了就去参加各种青铜器展,怎么也看不够,看器型看纹饰看气度,记不住就用相机拍下来,回家慢慢看。”他说,要用心去揣摩青铜器,才能再现它们3000年前的瑰丽身影。
对马洪伟来说,邂逅青铜器只是个开始。为了唤醒那沉睡千年的远古“铜韵”,他会在仿青铜器玉雕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用玉去承载那辉煌的时代。
在苏州光福镇的工作室中,马洪伟静静地坐在椅子上,打量着一块已经切割好的青海碧玉料子。切割面上,隐隐地透着青玉内敛幽深的苍绿之色,像极了青铜器宝光深藏的色调和气质。38岁的马洪伟是地道的苏州人氏,作为苏派玉雕传承人,在19岁时就同玉石结下了不解之缘。
苏作玉雕向来出名,不乏专攻籽料、薄胎、仿汉玉器的名家。而马洪伟却独辟蹊径,专攻仿青铜器玉雕。工作台上的《鸟兽纹觥》是他的新作。这件高约30厘米的酒器顶端盘踞着羊角怪兽,器前腹饰鸮纹,尖喙突出,古朴而美观。尤其是器具上那清晰爽朗的纹饰,再现了春秋青铜神韵。
其实早在21世纪初,已经满师单飞的马洪伟就能熟练地完成订单并赚到银子了,和苏州绝大多数琢玉人一样,他雕的“把件”、“山子”、“牌子”无不极尽精巧,具备传统苏工飘逸、细腻的优势。“没什么感觉,都是大路货色,大家互相模仿,你抄我的,我抄你的,生意货做得太多,个性和灵感都磨光了。”
马洪伟一边用铅笔在料子上画稿,一边回忆着当年初入行时的情形。一个没有个人风格和价值取向的琢玉人只能是熟练的工匠而成不了艺术家,在2008年首届苏州“子冈杯”玉雕精品展上,同行们个性鲜明、风格强烈的作品让马洪伟参展的几件玉雕剑饰相形见拙。“完全被秒杀,自己也看不下去这些东西了,若再不找出路,手艺就废了。”谈及当年的窘态,仍让他唏嘘不已。
那么自己的作品该何去何从呢?各类“玉活计”似乎都有同行做到极致了,拾人牙慧与抄袭无异,另辟蹊径谈何容易啊!
玉意春秋
无意间,懊恼的马洪伟瞥见弃之角落的《中国青铜器图录》,突然灵光一现,“我当时就想这个题材很少有人涉及,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用玉雕来表现,应该会有出息的!”事实上,用玉来仿制夏商周青铜礼器,明清时期已蔚然成风,尤以乾隆年间为盛。而时至今日,从事人数却大不如前。
创作仿青铜器玉雕,绝不是将造型生搬硬套那么简单。马洪伟发现,青铜器纹路过于传统复杂,并不符合现代人的品味;尤其是玉石的“脆”,决定了它不能像青铜器那样处处雕镂。在跑遍各大青铜器展会、无数次翻阅书籍后,马洪伟将青铜器上的纹饰重新设计,美化线条,省去繁杂难解的纹路,让作品看上去简洁、流畅,并充满活力。
“现有的玉雕工具都不太适合做青铜器题材的雕刻了,我都是自己想办法做工具,一边做,一边改进。”马洪伟坐到水桌前,为一件青玉《鸮首瓠》琢磨出螭龙纹。砂轮飞速旋转,将色若春韭般的玉料细细解析开,水滴滋润着料子和刀具,渐渐清晰的纹理从顽石中剥离出来,显示出商周青铜器那份独特的凝重和气度,瓠盖刻一鸮鸟,张喙欲啄,其态威厉。瓠背部一侧附有虎形提梁、虎口街环,环上有玉链与鸮尾相连。造型典雅华美,形神俱佳,栩栩如生。
可他对作品并不满意,“这个地方不精细,还要重新打磨。”鸮首处的纹路没雕好,马洪伟准备磨平重新雕刻。以前制作玉雕,他是图快图量,好赚钱;而现在,是求慢求精,作品不但要精致还要具备艺术美感。前段时间他雕刻的一件《四羊方尊》,足足花费了8个月的时间。
雕出现代范儿
为了让仿青铜器玉雕作品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马洪伟还将青铜器文化运用到实用性器具上,尝试性地做些小摆件、小器皿。
《云展云舒》是他近期创作的青玉匜(匜[yí],中国先秦礼器之一,前有流,后有鋬,底部通常为三足或四足。用于给客人洗手),借助青铜器“匜”的造型,马洪伟进行了大胆改良,省去了匜原有的繁复纹饰以及底部的三足,然后将出水口缩小,设计成乖巧精致的流线型出口,让作品看上去既有古朴的韵味,又带有现代的时尚感。
当初选中仿青铜器玉雕,是因为这个门类复杂,有挑战性。“简单的器型做起来很没劲。”
然而经过几年研究,马洪伟的思想发生了转变。“如何将青铜美融入到现代生活中,更考验手艺人。”光是设计一个简单的“青铜香炉”,都要花上他几个月时间。“矮胖”的香炉并不受人待见,所以他特意将香炉的腿部加高,做出瘦长的感觉,迎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
“得闲了就去参加各种青铜器展,怎么也看不够,看器型看纹饰看气度,记不住就用相机拍下来,回家慢慢看。”他说,要用心去揣摩青铜器,才能再现它们3000年前的瑰丽身影。
对马洪伟来说,邂逅青铜器只是个开始。为了唤醒那沉睡千年的远古“铜韵”,他会在仿青铜器玉雕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用玉去承载那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