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营造良好氛围、注重学法指导、激发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数学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113-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因此,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创新,培养和提高数学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创新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古人云:“学贵知疑,小题则小进,大题则大进。”巴洛夫也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学生在课堂上只有遇到问题,才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故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新旧知识之间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的内部矛盾,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呼唤学生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认识的内驱力,调动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想创新。
二、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敢创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培养“蹲下身下看学生”的意识和勇气,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不要“越俎代疱”,努力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提倡学生有错必纠,甚至是纠正教师、权威的错误;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因为在“插嘴”、“争论”中常会形成智慧的碰撞,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教师拥有支配和控制教与学的权利,学生没有自主選择、自主决定的权力和机会。这样的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尊严得到尊重,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创新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兴趣对他们的学习尤为重要,是他们深入学习初中数学的重要动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科学登高,入室窥奥,努力探求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主要是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是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里应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它们课外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收到更大的效益。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学习兴趣。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知识源于实践,更运用于实践。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有助于学生真切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会学,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有价值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题方案。在此我提出几种做法,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数学知识尤其是几何知识就是逻辑推理整理而成的知识系统,这种系统以简驭繁,论证了几何内容的正确性。
因此,我们要以逻辑美去吸引学生。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分为若干章节,具有各个知识系统,在教学中这个庞大的网络内各部分知识之间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相互贯通、相互派生,表现为高度地和谐统一。例如:学完“四边形”一章,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图形归纳出结构系统,结合结构图很自然地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它们的相互关系融汇其中。从而使全章知识浓缩并系统化,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进而以结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使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一题多解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变通性、灵活性、批判性的升华,同时学生也从一题多解的探索中体验到创新方法与乐趣,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的贡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摇篮。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7
[2]张春莉.走向多样化的评价[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7
[3]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8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 11-0113-0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创新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数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地位。因此,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内化、吸收和创新,培养和提高数学创新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应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创新
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古人云:“学贵知疑,小题则小进,大题则大进。”巴洛夫也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学生在课堂上只有遇到问题,才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故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新旧知识之间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的内部矛盾,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活跃的能动状态,进而呼唤学生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激起他们认识的内驱力,调动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使他们想创新。
二、营造良好氛围,使学生敢创新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具有平等人格的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抛弃“不苟言笑”的面具,培养“蹲下身下看学生”的意识和勇气,把平等自由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自主探究,不要“越俎代疱”,努力做到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引导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大加赞赏;提倡学生有错必纠,甚至是纠正教师、权威的错误;允许学生“插嘴”,更允许学生争论,因为在“插嘴”、“争论”中常会形成智慧的碰撞,引发创新思维的火花。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授受关系、主从关系、不平等的权威和依赖关系。教师拥有支配和控制教与学的权利,学生没有自主選择、自主决定的权力和机会。这样的师生关系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尊严得到尊重,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创新
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兴趣对他们的学习尤为重要,是他们深入学习初中数学的重要动因。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对科学登高,入室窥奥,努力探求的浓厚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这主要是学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当代的数学学习已不仅仅是课堂里的事,它应是开放性、大众性和社会性。”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里应有意识地留下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让学生的心理处于暂时的不平衡状态,促使它们课外去探索和解决问题,从而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收到更大的效益。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好”与“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就是学习兴趣。
四、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会创新
知识源于实践,更运用于实践。这就为我们努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引入新知提供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有助于学生真切地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会学,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范。教师在教学中应设计有价值的情境,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题方案。在此我提出几种做法,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力。数学知识尤其是几何知识就是逻辑推理整理而成的知识系统,这种系统以简驭繁,论证了几何内容的正确性。
因此,我们要以逻辑美去吸引学生。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知识体系分为若干章节,具有各个知识系统,在教学中这个庞大的网络内各部分知识之间既相互独立,自成体系,又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相互贯通、相互派生,表现为高度地和谐统一。例如:学完“四边形”一章,教师引导学生将各种图形归纳出结构系统,结合结构图很自然地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定义、性质、判定和它们的相互关系融汇其中。从而使全章知识浓缩并系统化,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进而以结构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使学生从中感受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一题多解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变通性、灵活性、批判性的升华,同时学生也从一题多解的探索中体验到创新方法与乐趣,从而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作为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知识经济的到来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的贡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摇篮。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激活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叶立军.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M].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7
[2]张春莉.走向多样化的评价[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7
[3]徐丽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