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自清乾隆嘉庆二朝起,青铜器及碑版石刻的相继出土,引起当时文人的极大兴趣,并因此形成了发轫于清中期,崛起于晚清,对民国乃至当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金石学”与“金石学派”。“金”即指以夏商周为主的三代青铜器;“石”即指古代石刻,以秦汉至隋唐以前所刻为重。在学理上,金石学一改科举制度下以经学(四书五经及注疏)为核心的“官学”,而以考据训诂、访碑辑残、收藏古董为业。在艺术上,金石学推动了“碑学”的兴起,引起了清中后期书法风格由端庄秀雅、柔美娴熟向奇崛粗犷、雄强稚拙的“书学革命”,并促成了篆刻艺术的繁荣;绘画上“金石派”传统的形成,则在“四王”“四僧”“扬州画派”“京江派”等之外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画派,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傳统内部发生的最重要变革之一。
作为乾嘉时期的“金石学派”代表,黄易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黄易( 1744-1802),字大易、大业,号小松、秋盒、小蓬莱阁等,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诗、古文、词皆精通;工书,善绘事,尤精于篆刻,后人将之与丁敬、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并称为“西泠八家”;又因其长于金石之学,与钱大昕、翁方纲、孙星衍、王昶并称“金石五家”。著作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秋盒遗稿》等,另辑有《黄氏秦汉印谱》《种德堂集印》等印谱传世。
在篆刻上,黄易接承丁敬衣钵,对“浙派”印风进行丰富完善。在书法上,黄易对帖学和碑学两派不偏不倚、兼收并蓄,对两派之间相互正视,以及在创作技法上的借鉴和融合有着重要意义。于金石考据方面,黄易曾在18世纪末济宁为官期间调查、遍访山东文物石刻,发掘武氏祠,寻访汉魏碑刻、北朝佛教摩崖刻经,并将其中拓片和有关记录提供给阮元,构成了阮元《山左金石志》刻经条目的资料来源。而后来,阮元在书学领域中所提出的“南北宗”论,以及对北碑的推崇对后世影响甚巨。
专题开篇《黄易的家世、生平与金石学贡献》一文,朱琪对黄易从社会学与网络论的视角对其生平、经历、交游进行全面勾勒;并从金石鉴藏、搜访、保护、著述、交流五个方面对黄易的学术贡献进行重估,将其金石学研究还原到乾嘉时期的大历史之中,并对之前的黄易研究进行重新的检视与辨析。
于芹《(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综述》,以黄易的重要金石收藏和金学成就《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为研究对象,对《拓本》中所拓器物的情况、拓片的数量和来源、名家考释等加以研究、考证。
在《黄易笔下的文人书斋》一文中,秦明以黄易所作十幅文人书斋为史料,由“访碑题材”引申展开讨论。通过作品中的绘景、题跋、钤印等信息的全面研究,在黄易的金石学、绘画、书法、篆刻、交友之间勾连起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全面了解嵩山众多金石文物的学术价值,黄易曾于52岁时到河南登封嵩山访碑,作《嵩洛访碑日记》,绘制《嵩洛访碑图》,这些资料图文并茂地保存了访碑的经过细节与当时的历史建筑遗存。宫嵩涛长期从事嵩山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就黄易《嵩洛访碑图》中出现的建筑画面与遗迹现状对照,解读了嵩山历史建筑群的传承与沿革。
济宁是黄易的第二故乡。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嘉庆七年(1802),黄易在此为官生活了二十余年,直至去世。其间他以济宁为出发地,调查山东诸多文物石刻,拓取、收集大量碑刻、摩崖拓片,对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胡新立《黄易与邹城北朝佛教摩崖刻经》一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现存遗迹,对邹城重点佛教摩崖刻经进行了深入研究。文中的《岱麓访碑图》与官嵩涛文中的《嵩洛访碑图》构成了一条暗的线索,展现了黄易的绘画造诣与“访碑图”的文化价值。
专题以黄易为原点,通过时人的绘画、手札、拓本与现存的文物遗迹,力图还原乾嘉时期金石之风的文化、思想原貌,梳理历史脉络。本期专题刊发之后,相关内容将会重新集结在《何以传世艺术文丛》中继续推出,敬请各位方家关注。
自清乾隆嘉庆二朝起,青铜器及碑版石刻的相继出土,引起当时文人的极大兴趣,并因此形成了发轫于清中期,崛起于晚清,对民国乃至当今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的“金石学”与“金石学派”。“金”即指以夏商周为主的三代青铜器;“石”即指古代石刻,以秦汉至隋唐以前所刻为重。在学理上,金石学一改科举制度下以经学(四书五经及注疏)为核心的“官学”,而以考据训诂、访碑辑残、收藏古董为业。在艺术上,金石学推动了“碑学”的兴起,引起了清中后期书法风格由端庄秀雅、柔美娴熟向奇崛粗犷、雄强稚拙的“书学革命”,并促成了篆刻艺术的繁荣;绘画上“金石派”传统的形成,则在“四王”“四僧”“扬州画派”“京江派”等之外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画派,是中国近代绘画史上傳统内部发生的最重要变革之一。
作为乾嘉时期的“金石学派”代表,黄易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意义。黄易( 1744-1802),字大易、大业,号小松、秋盒、小蓬莱阁等,浙江钱塘(今属杭州)人。诗、古文、词皆精通;工书,善绘事,尤精于篆刻,后人将之与丁敬、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并称为“西泠八家”;又因其长于金石之学,与钱大昕、翁方纲、孙星衍、王昶并称“金石五家”。著作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小蓬莱阁金石目》《秋盒遗稿》等,另辑有《黄氏秦汉印谱》《种德堂集印》等印谱传世。
在篆刻上,黄易接承丁敬衣钵,对“浙派”印风进行丰富完善。在书法上,黄易对帖学和碑学两派不偏不倚、兼收并蓄,对两派之间相互正视,以及在创作技法上的借鉴和融合有着重要意义。于金石考据方面,黄易曾在18世纪末济宁为官期间调查、遍访山东文物石刻,发掘武氏祠,寻访汉魏碑刻、北朝佛教摩崖刻经,并将其中拓片和有关记录提供给阮元,构成了阮元《山左金石志》刻经条目的资料来源。而后来,阮元在书学领域中所提出的“南北宗”论,以及对北碑的推崇对后世影响甚巨。
专题开篇《黄易的家世、生平与金石学贡献》一文,朱琪对黄易从社会学与网络论的视角对其生平、经历、交游进行全面勾勒;并从金石鉴藏、搜访、保护、著述、交流五个方面对黄易的学术贡献进行重估,将其金石学研究还原到乾嘉时期的大历史之中,并对之前的黄易研究进行重新的检视与辨析。
于芹《(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综述》,以黄易的重要金石收藏和金学成就《黄小松辑释吉金拓本》为研究对象,对《拓本》中所拓器物的情况、拓片的数量和来源、名家考释等加以研究、考证。
在《黄易笔下的文人书斋》一文中,秦明以黄易所作十幅文人书斋为史料,由“访碑题材”引申展开讨论。通过作品中的绘景、题跋、钤印等信息的全面研究,在黄易的金石学、绘画、书法、篆刻、交友之间勾连起千丝万缕的关系。
为全面了解嵩山众多金石文物的学术价值,黄易曾于52岁时到河南登封嵩山访碑,作《嵩洛访碑日记》,绘制《嵩洛访碑图》,这些资料图文并茂地保存了访碑的经过细节与当时的历史建筑遗存。宫嵩涛长期从事嵩山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就黄易《嵩洛访碑图》中出现的建筑画面与遗迹现状对照,解读了嵩山历史建筑群的传承与沿革。
济宁是黄易的第二故乡。自乾隆四十三年(1778)至嘉庆七年(1802),黄易在此为官生活了二十余年,直至去世。其间他以济宁为出发地,调查山东诸多文物石刻,拓取、收集大量碑刻、摩崖拓片,对后学产生了巨大影响。胡新立《黄易与邹城北朝佛教摩崖刻经》一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现存遗迹,对邹城重点佛教摩崖刻经进行了深入研究。文中的《岱麓访碑图》与官嵩涛文中的《嵩洛访碑图》构成了一条暗的线索,展现了黄易的绘画造诣与“访碑图”的文化价值。
专题以黄易为原点,通过时人的绘画、手札、拓本与现存的文物遗迹,力图还原乾嘉时期金石之风的文化、思想原貌,梳理历史脉络。本期专题刊发之后,相关内容将会重新集结在《何以传世艺术文丛》中继续推出,敬请各位方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