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灵猴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maid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泥
  普天之下,唯泥土为最根本。天下万物,出自泥土,依附于泥土。
  泥土,对于中国广大农民有着凝重的情结。从呱呱坠地到行走田间、玩泥弄土,到扶犁掌耙、侍弄田地、耕耘收获,土地承载了农民世世代代的荣辱与梦想。《周易》认为“坤为地,为母”,把土地视为母亲,世人早已从土地孕育万物的现象中体悟到了她母亲般的情怀。民间的信仰中,有一个最接近于人性的神—土地神,那是一对白头偕老的夫妻,掌管人间一切闲杂事务。而那些从泥土里生长出来的艺术,无不体现着土地的形象,它们丰厚、圆润,没有枯槁干瘪的病态;充满了忠实开朗的性格,而没有肃杀、虚伪的心理。
  泥塑,正是这样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中国部分地区泥塑也称作“彩塑”“泥玩”。同剪纸、皮影一样,泥塑也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
  泥塑,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泥塑一直伴随着生活不断传承,从陶器皿、陶佛像,到儿童的玩具,从没有间断过。发展至近代,泥塑形成南北两个著名流派:北方有天津“泥人张”,南方有无锡惠山泥人。“泥人张”指天津泥人张长林,是捏塑世家,作品以富裕为特色,人物造型,音容笑貌,色彩装饰,无不强调一个“像”字。惠山泥人又可分两类:一类“泥耍货”供儿童玩耍,“大阿福”是最典型的作品。其造型丰满活泼,浓厚简练,色彩明朗热烈,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另一类为“手捏戏文”,主要塑戏曲人物。这类泥人很注意神态刻画,造型适当夸张,表现技法精练,色彩纯朴、浓厚,很有江南地方特色。
  泥玩具的产生和发展是泥塑艺术的重要分支。中国有关泥玩具的最早记载见于东汉王符所著《潜夫论·浮侈篇》,其中记载:“或以游敖博弈为事,或丁夫世不传犁锄,怀丸挟弹、携手遨游。或取好土作丸卖之,于弹外不可以御寇,内不足以禁鼠雀……或作泥车、瓦狗、马骑、倡俳,诸戏弄小儿之具以巧诈。”从这些文字,可以证实:一是有人取好土做弹丸出售;二是“泥车”“瓦狗”“马骑”“倡俳”都是“戏弄小儿之具”,即儿童玩具。这说明,东汉时期的泥玩具、陶玩具已经比较普遍。
  小型泥制玩具的新兴,起于宋代。北宋时东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大量流行,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买回去供奉玩耍。历经元、明、清、民国,泥塑玩具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陕西凤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淮阳以及北京地区等。
  二、猴
  在十二生肖中,猴排第九位,与其他十一种生肖动物相比,它具有两个十分突出的特点:第一,它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按照达尔文进化论的解释,现代的人类是由古猿演化而来,也就是说,猴是我们的近亲。这一点,可以说是猴在十二生肖当中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殊之处。第二,因为猴与人有相似的形貌,同时具有较高的智力,常常被人们以“聪明伶俐”“神气活现”等字眼来加以形容,始终备受关注并引发着人们的多种联想。从古至今,关于猴的民间故事都代代相传着,如“猴子捞月亮”中聪明机智但目光短浅的精明猴;《猴子摘玉米》中迷失方向和目标的贪婪猴;成语故事“沐猴而冠”以猴讽刺道貌岸然、虚有其表的人;“朝三暮四”中的猴则自认为聪明却反被人耍弄。猴的形象,还经常出现在文人作家的笔下,特别是《西游记》中神通广大、智勇双全、幽默乐观的孙悟空,可谓一只最光彩夺目、闻名于世的英雄猴。
  在一些民间信仰观念中,猴是保佑人们生生不息、平安幸福的始祖和神灵,也是具有驱邪攘灾、避瘟逐疫等神奇力量的灵物,它常常与其他传统的民族吉祥物一道,构成人们表达增福益寿、富贵封侯愿望的祥瑞象征,诸如“马上封侯”……总之,猴在中国文化当中,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和丰富的内涵。
  三、泥猴
  这里所说的泥猴,应该称为泥塑猴玩具。既然是玩具,当然兼具审美和娱乐两项功能。
  注重审美的泥猴玩具,多以静态观赏作品为主,如北京市的泥塑“西游记”人物摆件,河南淮阳泥塑“人祖猴”;而以娱乐功能为主的泥猴,则是可以把玩和互动的,如陕西西安的“泥叫叫”、河南淮阳能发声的“泥泥狗”等。以制作泥玩而闻名的市镇在全国有很多,风格也是多种多样,自成一派,在造型和色彩方面都特色鲜明,质朴粗犷,清新纯真。
  河南淮阳的民间泥玩具俗称“泥泥狗”,泥泥狗所表现的内容极为奇特,多为不可名状的奇禽怪兽。泥泥狗奇特的内容、怪异的造型绝不是偶然的,与淮阳的地域文化有关。淮阳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古称“陈州”。县境内分布着太昊伏羲陵、伏羲画卦台、伏羲白龟池、神农五谷台、宛丘城遗址等多处古迹,历来被认为是古代传说中伏羲氏与神农氏两位帝王的故乡。在这样的深厚文化背景衬托下,“泥泥狗”愈发显得神秘,充满天地灵气。
  “泥泥狗”中又以泥猴的形象最为丰富,有“人祖猴”“抱膝猴”“抱桃猴”“猫拉猴”“打火猴”“猴背猴”“扛锄猴”等,皆为淮阳所特有的泥玩,其他地方罕见。
  在泥猴类作品中,最普遍最典型的是“人祖猴”。“人祖猴”都为单片模印制正面,后背手捏成平面,既可直立摆放,也可在手中把玩。“人祖猴”嘴部突出,两目圆睁,头顶成桃形装饰。正面身体中央以红色绘竖立的枣核形,并环以多层竖向弧线,外围是放射状白色短线(见图1)。这种纹饰常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纹样出现在龟、蛙、鸟的身上。
  “人祖猴”的造型、色彩和纹饰均以其神秘性引起有关学者的注意,被视为原始文化的“活化石”。对于“人祖猴”,研究者的解释多有不同。有人认为,猴子前身的装饰图案象征着女性生殖器官,是上古时代生殖崇拜观念的残留和传承;也有人认为是“伏羲或盘古的形象”“最早的人类形象”“女性的偶像”或“女娲的偶像”等。“人祖猴”之究竟虽难定论,但它可能蕴含着隐秘的原始文化信息,而且其内涵和形态都经历了漫长的流变过程。民间艺人在使用造型符号时,往往是受到传统的约定俗成影响,遵循其特有的文化涵义。这种文化观念早就在流传的过程中丧失或模糊了其原始实际意义,演变成了一种稳定的观念性符号,被广大民众所接受。笔者认为,“人祖猴”的原始涵义真相已很难寻觅,但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民间艺人的创造力和审美力是不可小觑的。他们既可以遵循传统,也可以自由发挥,对传统进行大胆地变革。   图2所示人面猴,即显示了传统的变异。在民间,“古谱”往往因人而“走调”,而“走调的古谱”又很可能成为后来的“古谱”。因此,探寻其“原谱”犹如探寻一个永恒的谜。民间美术的永恒魅力,亦得之于此。[1]淮阳泥玩的成形方法以手捏为主,只有少数品种用单片模子翻印。在通体乌黑的底色上,用白、大红、浅绿、浅黄等色彩绘画。泥泥狗的涂染底色方法采用成批的“浸染”。先把煮青(一种黑色染料)在大锅内调好,然后把成形晾干的泥胎放进大漏勺里浸入染料中。捞起后,泥胎均染得通体漆黑,在草席上晾干后再逐个“画花”。画花时不用毛笔,而是用一枝削尖的高粱秸沾颜色勾画,线条挺括饱满,很少涂染大块色面。[2]
  淮阳泥猴玩具中,还有一些造型更为诡谲夸张的,如图3中的这件“猫拉猴”。据研究,淮阳“泥泥狗”与古代神话关于原始巫术的记述有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猫拉猴”。在河南方言中,猫不是特指猫,常指野生哺乳动物,如老虎。当地老百姓有的称布老虎为“猫”,虎头鞋为“猫头鞋”,故猫拉猴可理解为“老虎吃人”。鉴于“虎”在实际运用中多取“辟邪”而罕见“拉人”之意,故这项研究认为“猫拉猴”的原形是传说中的“吃人的穷奇”,因“穷奇”原也有辟邪意义。古代宫廷“大傩”典礼,是通过化妆仪式请穷奇和腾根去吃掉害人的盅,即《后汉书·礼仪志》所谓“穷奇腾根共食盅”。[3]
  在淮阳泥玩具中还常见到雌雄同体的怪物,如图4中的“双头猴”,一身两头,通体乌黑,上身以红、黄、白三色线条勾画简单纹饰。其头部上均戳有两个孔,能吹出鸟鸣般悦耳音响,这应该是一个猴哨玩具。图5中的“猴头雁”也是一件泥哨,同属于音响玩具。有研究者推测“猴头雁”可能是淮阳“泥泥狗”中最早的品种。
  图6中的淮阳背猴,形象生动感人:母猴怀抱小猴,两张猴脸重叠,笑意盈盈,给人一种温馨欢快的感觉。艺人突出、夸大了小猴的形象,玩具整体感很强,手法粗犷自然,妙趣横生,很好地表达了母子情深这个主题。
  从以上风格各异的淮阳泥猴玩具中,我们可以看出,淮阳泥玩艺人已经从简单反映客观现实的水平,上升到自由驰骋艺术天地的境界。他们既传承历史文化,又任意发挥,肆意表达,创造着真正的艺术。
  河北的泥猴玩具,呈现的是另一种风格。河北新城白泥沟镇在历史上就是重要的民间玩具产区。这里的泥人全都模制,用大白粉作底色,施彩绘、罩清漆。白泥沟泥人造型简洁,色彩鲜艳,以朴素大方、喜庆欢乐为主要特征。图7中的这两件猴车,为传统拖拉玩具,让学步时期的孩童边走边拖,增加了行走的趣味。它造型朴拙,猴态稚气洋溢,与孩童颇为相似。保定泥玩具“猴摘桃”,风格与新城白沟泥玩具相近,唯墨线勾勒较少,绘饰颇有传统没骨画的风韵(见图8)。
  山东也有多个玩具产地。苍山县耍猴,是孩子们的热闹玩具,纹饰简洁质朴,猴身上饰以白毛,更增加立体感和真实感(见图9)。艺人让“耍猴”戴上人的脸谱,模仿人脸表情。在“人脸”的两旁穿插一根铁丝,然后再挂上细绳,玩时用手轻轻一牵,脸谱向一上翻,自然套在猴脸上;手一松脸谱又自然回落,恢复猴提脸谱的本来面目。一松一提之间,充满了变换的惊喜,想来在孩子们玩耍时,一定是欢声笑语不断。苍山泥玩还有一个独特之处:泥玩的表面罩有一层鸡蛋清。这是在化学材料不够发达的年代而形成的传统装饰方法,鸡蛋清打匀、兑水涂在表面,晾干后现出较弱的光泽,油润含蓄,而且不易脱落。现代泥人工艺已很少采用这种方法,只有苍山县泥玩具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工艺。
  图10中的这件“猴摇鼓”泥玩,通体不见一根墨线,甚至连彩线也见不着,显出一种清淡简练的装饰美。配合敦厚浑朴、圆润饱满的造型,使整体增添了一种淡逸柔润的韵味。这是山东安丘制作的猴玩具的最大特点:绘色装饰重色块而少见墨线,其意趣与苍山泥猴的绘画风格恰成比照,自有另一番风味。而山东临沂的这件“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胎形彩绘融于一体,相互借助,彼此衬托(见图11)。无论是墨骨还是彩绘,皆恣意飞扬,洒脱自如,极似传统中国画的大写意笔风,艺术感染力非常强烈。孙悟空形象写意大气,位于泥塑中间位置,起到了承接过渡的作用。临沂乃山东著名泥玩产地,泥玩多模制,着粉上彩却流露坯体本色。当初或出于偶然,后来却成为一种朴实无华的稳定风格。设色以桃红、杏黄、草绿为主调,筋骨墨线,彰显热烈明快。
  此外,河南浚县的泥猴玩具也颇具特色。河南浚县即汉代的黎阳,宋置浚州,历史悠久,是民间传统玩具的产地。浚县境内之大伾山,据传说,隋末领袖李密,令部将杨玘屯兵城外,杨玘军中兵卒会手捏泥玩具的艺人在息兵之际,常以泥巴捏塑一些兵将打仗的玩意儿,借以寄怀牺牲的弟兄,给浚县留下了一宗泥塑玩具的手艺,直至今日。杨玘屯绝大多数农户从事捏塑泥玩具,每到正月十五和七月十五的庙会上,便出现了长达二公里的玩具小摊。浚县泥玩具统称“唧唧咕咕”,也叫“泥咕咕”,因每个泥玩都能吹响而得名。“泥咕咕”多为手捏成形,以深黑色居多,也有少量深褐、紫红等深色打底的品种,绝无浅色底色。据介绍,艺人把泥胎晾干后,放在大火上烧烤到烫手,用一块调发颜色的松香在泥胎上擦抹,松香遇热熔化,冷却后,油润光亮犹如色漆。彩绘纹样注重笔触的变化,讲究点面的排列,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见图12)。
  四、土气与灵性
  民间泥玩是土气的,但土得自然淳美,浓烈厚重。民间猴子形象是灵性聪慧的,但也会因聪明犯傻而被人嘲笑。在形象设计上,将土气与灵性两者矛盾结合在一起,这是中国民间艺人的智慧所在,反映了中国民间艺术抱朴存拙的创作理念和生活态度,也反映了中国式的幽默风趣。
  在色彩设计上,民间艺人充分发挥了对色彩的联想,将“红红绿绿”运用到极致:红色使人热情、振奋、充满活力;黄色使人暖和、尊贵,充满希望和期待;绿色给人以悦目、健康自信的力量;蓝色带给人沉稳与平和满足;白色则给人以和平、肃穆的感觉;黑色,是神秘冷寂的;还有紫色、金色、银色、橙色,也频繁运用在民间泥玩上,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留下深刻印象。
  民间泥玩都带着天真、稚拙、粗犷的一面,但这种天真、稚拙、粗犷自有它强大的感染力。它来源于劳动生活,是民俗民风的产物,它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社会的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泥玩是充满了人间灵气的产物。
  可以说“土”的民间工艺是其他一切工艺的源泉,没有早期的黑粗陶碗,就不会有后来的钧窑名瓷;没有早期的粗放石刻,就没有后来的精巧玉雕。千百年来,民间陶器的造型、装饰艺术推动了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民间刺绣经验的积累孕育了“四大名绣”的形成。所以,我们坚定地相信,只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作品,才能有真正的艺术魅力;只有有民族传承力的作品,才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并对世界艺术产生重大的影响。
  注释:
  [1][3]潘鲁生.中国民间美术·玩具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21.
  [2]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62.
  参考文献:
  [1]胡潇.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潘鲁生.民艺学论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8.
  [3]述鼎.民间艺术塑作[M].台北:台北艺术图书公司出版,1993.
  [4]王连海.中国民间玩具简史[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7.
  (作者单位:南京博物院)
其他文献
两岸唐三彩交流展1月19日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展览汇聚了两岸多家文博考古机构提供的代表性唐三彩文物45件(组),其中包括台北历史博物馆的10件(组)。一批“分离”66年的唐三彩文物跨越海峡重逢。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西郊的金代中都遗址内发现了一处窖藏,所藏均为北宋耀州窑的青釉瓷器,制作极为精美,可惜发现时已经破碎。据冯先铭先生推测,这处窖藏的耀州窑青瓷实际上是“靖康之变”时金朝军队从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掠夺的战利品[1]。  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因在宋代属耀州,故得名。铜川古称“同官”,夏代隶雍州,汉代属左冯翊,魏晋归北地郡,隋唐为京兆郡,宋代隶属于耀州管辖[2]。耀
期刊
【摘 要】虎门炮台遗址雄踞珠江口岸,依山傍水,布局严密,气势宏伟。在鸦片战争中虎门炮台为抵御英军侵略、保卫国家海防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该遗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保护力度和开发程度与其本身价值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如何加强对虎门炮台旧址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和永续的保存,是目前我们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重视,需要我
期刊
经过两代人的持续努力,考古学家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陶文,而且首次确认发现了“商鞅变法”发生地的著名“秦都”栎阳,为研究秦都发展史和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秦汉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东北方的阎良区,因其在秦汉史上的重要地位,在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考古文化保护所等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
期刊
宜兴紫砂集造型、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汇观赏、把玩、实用、收藏于一身,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在紫砂陶苑中,有一对光彩耀眼的壶艺双星,他们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潘春芳教授及其夫人省工艺美术大师许成权(见图1)。两人师出名门,博览群贤,广集精妙,开拓创新。从艺60年来,驰骋于方圆天地,躬耕于紫艺教坛,硕果累累,桃李天下。  一、紫砂生涯  潘春芳,字陶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
期刊
1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举行。论坛上公布了2015年“六大考古新发现”: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江苏兴化、东台市蒋庄良渚文化遗址,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江西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遗址和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
期刊
中国的十二生肖来源于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由原始社会末期众多的图腾崇拜对象,渐渐演化为以十二种动物为代表。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了十二生肖的说法,这十二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在东汉时定型并流行于朝野间,到了唐代在全国普遍推广并应用起来。十二生肖也由初期捍卫天子的本意逐渐扩展为民间趋吉避凶、祈福求官的引申意,其图样也广泛出现在众多的祭祀、装饰、穿戴、起居、生产等艺术作品当中,赋予了更新、更广的含义。十
期刊
中国神话小说《西游记》的故事家喻户晓。吴承恩在《西游记》中塑造的美猴王孙悟空的形象,将“神猴”形象世俗化和人情化,使得中国民间对于“猴”的形象和意义踏上了新的历史高度。孙悟空上可通天,下可入海,呼风唤雨,几近无所不能,该形象深入民心,成为普通劳苦大众心中铲除邪恶、祈福祷寿、期宁求安的神灵。《西游记》从神话角度叙述了“美猴王”的来历,说他是在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中孕育出来的一只石猴。事实上,唐僧取经的
期刊
1月9日,“妙合神离—董其昌书画特展”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幕。台北故宫典藏董其昌相关作品达300余件,其中董其昌书法99件,画44件,题跋有81则以上。此次首度以董其昌书画艺术为题的大型特展,精选并展出董其昌代表性的书画作品及其重要鉴藏品共约63组(件)作品,分成董其昌的“书画创作”与“书画收藏”两大单元,以体现董其昌追求的艺术目标—“妙在能合,神在能离”。
期刊
1月21日,西藏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馆藏文物进行拍照建档工作。佛像、唐卡、瓷器、丝织品……这些收藏在西藏博物馆的老古董,如今已正式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电子身份证”。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截至目前,首批万余件珍贵文物已顺利完成建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