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来源 :意林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guoxianz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顺治十五年(1658年)对山东淄川县的学子来说,不是一个好年份。无论你读的是公塾还是私塾,都避不开被先生和家长反复训诫。训诫的内容是学生们挥之不去的千古噩梦——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蒲松龄。
  蒲松龄出身于淄川县的蒲家村。蒲家世代耕读,期待有一天族中子弟能够考取功名,把家族的社会地位往上提一提。可惜蒲家在科举上的表现很一般,沒出过什么显赫人物。而蒲松龄从小兴趣广泛、心思灵动,还过目成诵,对文字极为敏锐,可称神童。然而,这位才华横溢的神童把技能点全都加到了奇怪的地方。
  明代出版业发达,书籍品类繁多,尤其是各种稗官野史、小说杂流极为盛行。蒲松龄一接触到这些闲书,立刻沉迷进去。他最喜欢《庄子》《列子》,觉得“千古之奇文,至《庄》《列》止矣”。这些书现在都已列入学生必读传统名著书单了,可在那时,它们在家长心中的地位堪比现在的游戏与网文。但天才毕竟是天才。蒲松龄读闲书不光读个热闹,还学得像模像样。
  顺治十五年,蒲松龄以案首的身份,前往济南参加道试,也叫院试。蒲松龄进了考场,打开试卷一看,上面写着:早起。这个题目出自《孟子》里的一个故事:齐人有一妻一妾。“早起”这两个字便出自故事里的原句“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蚤起”即是早起。蒲松龄拿到这个题目一时技痒,居然在严肃的考场涌出一股创作欲望。
  考卷很快被送到了主考官施闰章的手里。施闰章学问很大,还特别开明,没有寻常腐儒的保守气息。他一拿到蒲松龄的卷子,大喜。蒲松龄的文章虽不太正规,但每一个点,施闰章都能捕捉到,并深得其趣味。施闰章在卷子后面评论:“首艺空中闻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移风易俗。”于是,道试放榜之日,满城轰动,因为蒲松龄拿了第一。



  顺治十七年(1660年),蒲松龄参加乡试,结果落榜而归。乡梓震惊,却没太大轰动。乡试和前几场考试不同,这是与全省精英竞争,难度极大,谁也没法保证一定能上榜。
  康熙二年(1663年),蒲松龄再赴考场,仍铩羽而归。蒲松龄从此立志“请订一籍,日诵一文焉书之,阅一经焉书之,作一艺、仿一帖焉书之。每晨兴而为之标日焉……”学习计划很详尽,可蒲松龄的心思根本不在这上面。他抑制不住自己的兴趣,没事偷偷写点儿诗,还顺便搜集各种神怪异事,写写剧本,甚至热衷于编俚曲调子。后来他编的俚曲有专门的合集《聊斋俚曲》,衍生成淄博的一大民间曲艺流派。蒲松龄的好友张笃庆看他每天忙活这些事,写信委婉地劝他,你闲书看得太多了,对你考取功名是有妨碍的。果然,康熙十一年(1672年),蒲松龄又一次落榜。气得张笃庆又写信过来骂他:“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竞谈空!”
  其实张笃庆冤枉蒲松龄了。蒲松龄贪玩不假,可说起学习,态度却很认真。问题在于,他天生性灵在文学,后来又经施闰章点拨,把技能点都加到古文上面了。可惜这二者很难兼得。尤其是进入康熙朝之后,科举风气大变。康熙不喜欢有个性的文字,强调八股必须回归到经世致用上来:“骚人词客,不过技艺之末,非朕之所贵也。”
  这句圣谕对蒲松龄来说如当头一棒。他当年最得意的满分文章,如果放到这一时期,只怕就成了零分文章。
  在这种矛盾中,蒲松龄一方面没放弃艺术追求,一方面又继续赶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这期间,他完成了《聊斋志异》,这里面有多篇文章讲科举。尤其是《司文郎》,讲一个老僧能靠鼻子闻出文章好坏,结果最差的一篇文章作者反而中举。老僧感慨:“仆虽盲于目,而不盲于鼻。今帘中人并鼻亦盲矣!”这话其实是蒲松龄自己的愤懑之语。
  蒲松龄一心两用,一方面是真心热爱文艺,不忍放弃;一方面又是真心要考取功名,孜孜不倦。直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蒲松龄去青州考贡,才勉强做了岁贡生,其年已71岁,真应了“蹉跎老大负平生”这句话。
  四年后,蒲松龄与世长辞。“举人”这个目标,他这辈子也没够着。回想一下,幸亏施闰章当初点中了蒲松龄,让他有机会继续创作;也幸亏此后历届考官没点中他,不然后人未必能看到《聊斋志异》传世,最多只在淄川县志里看到一个不痛不痒的进士名字。至于这个“别人家的孩子”,蒲翁本人是否宁愿如此,便不得而知了。
其他文献
早上出门,看到路边的花竟已大片大片地开。于是,想起一首音乐,想起一个故事。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里有一个得了重病的少年。他喜欢春天,喜欢繁花,喜欢音乐,喜欢在喧嚣的网上看这个热闹的世界。他还给自己起了个网名,叫城南花已开。  一个花开的季节,少年鼓起勇气,给喜欢的音乐人三亩地发了封私信。他希望,这位音乐人可以用“城南花已开”写首曲子。  他是真的很喜欢这个名字。三亩地同意了,于是有了这首曲
期刊
过年回家,在县城商场的肯德基陪朋友聊天,又碰到了老强。十几年没见,老强身边有了妻子和一双儿女,憨厚中多了一份成熟稳重。吵吵嚷嚷的大厅里,妻子忙着照看孩子,老强去取餐,从我的餐桌旁擦身而过。这次,我确信他没认出我。  13年前,我刚考上大学,亲戚们在一家火锅店为我饯行,我惊讶地发现,我们这桌的服务员居然是老强。我们四目相对,却默契地选择了假装互不相识。老强是我的小学同学,也是我小学最好的朋友。我们念
期刊
阿弟告诉我父亲的尿布好沉重,该准备给父亲洗澡了。  最近几次给父亲洗澡都是又踢又咬的搏斗。我不怕手被咬,脚被踢,我只是心痛父亲不理解我要帮他弄干净,让他舒服的心意。我尤其不忍心父亲把每天一次的洗澡当作是羞辱他的酷刑,这对父亲太不公平。  父亲过九十岁生日那天,贴心照顾他的护工阿妮要返回印尼了。碍于政府的法条规定,我在惶恐慌乱中,眼睁睁地看着在照顾父亲这条风雨飘摇的船上,我最依赖的舵手阿妮,打包行李
期刊
1988年,BBc的演播厅里,一位79岁的老人受邀参加一档节目。他平静地坐在观众席第一排。突然,他身边的观众全都站起来,一齐望向他。没有一个人说话,他们只是默默地、微笑着注视着眼前的这位长者。沉默了几分钟之后,演播厅里忽然掌声雷动,全场向他致敬,掌声经久不息。  原来,老人身上隐藏了一个巨大的秘密。整整50年,除了他自己,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是一个足够漫长的故事,漫长到,要回到硝烟弥漫的上个世纪。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僻静的小山村,两个男孩。一起下河上树,一起上学,一起长大,性情投缘。  进入青壮年,正值开放的好年景,不像父辈刨土坷垃一条路了,赵家男孩学了油漆工,韩家男孩学了木工。两人的活计需要去外村外乡,恰好又是上下道工序,经常搭配着干活。  都成家了,想着多赚点钱。小村子家家户户都种油菜,离村子最近的榨油厂在20里路外,往返需要两三天。哥儿俩合计,不如开个榨油厂吧。  生意红火,最忙的时候一
期刊
偷涼记
期刊
中国有四大方言区出商人,这是特别有意思的文化现象。  第一个是潮汕方言区,以李嘉诚为代表,近几年是马化腾。第二个是宁波方言区,今天的宁波出了很多商人。第三个是闽南方言区,历史上有陈嘉庚,一会儿我要重点讲一个人,比他还牛。第四个就是我们熟知的温州方言区。  我们发现,这四个地区的方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常难懂。因此,这四个方言区的商人利用各自的“语言密码”,在经商的时候就非常方便。过去的交流系统
期刊
那时候我十一二岁,每个礼拜去少年宫上诗歌兴趣班。说来惭愧,支撑我在那段日子里从未缺课的动力,不是唐诗宋词,而是大人给我车费时顺手多塞的八分钱。“天晚,肚子饿,回来路上买个油墩子吃。”  8路车站边有个风雨无阻的油墩子摊。油锅吱吱作响,两三把长柄模具勺搁在半截滤网上,大把白萝卜丝在一脸盆面糊中等待我那八分钱的召唤。最妙是初冬,我搓着手哈着气挨近,伸手摸钱的当口,装满萝卜丝面糊的模具勺已经伸进油锅,顿
期刊
牙齿的协调性  老妈要装假牙,女儿和儿子为了谁给老妈付费的问题吵了起来。  最终,老妈拍板,姐弟俩一人出一半。不料,假牙装好没几天,老妈就觉得牙有些不舒服。  这时,老爸在一旁说:“当初我就让你不要花孩子们的钱,你偏不听!这闺女和儿子从小就爱闹别扭,现在你这上牙听闺女的,下牙听儿子的,协调性肯定差。”长胖了  最近我发现自己長胖了,但照镜子的时候又发现自己的皮肤变白了,便对老公说:“虽然我胖了,但
期刊
我们那里多山亦多水,山是俊秀的,水是灵动的,而这般山水所养的人,自然是淳朴美丽的。就在那俊秀的山间,一汪碧水逶迤而出,而水上時常荡着一只渡船,在水天一色的背景里,孤独地来去。摆渡的人常是一位中年男人,他家就在岸边,常年吃着摆渡这碗饭。  这条河上是有一架铁索桥的,然而在下游很远呢,两岸的人来往颇不方便,于是政府就买了一只铁皮船,交给水岸上的人家,每月发几百元的薪资,摆渡两岸的客人。如此一来,原本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