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下午四五点,幼儿园门口总是站满了等着接孩子的家长。接孩子,对一个小家庭来说是件大事。那么,家长是提前一些接孩子好,还是晚一些接孩子好呢?对这个问题,家长们各有各的看法。有赞成早接的,也有赞成晚接的,还有些家长认为早晚都行,无所谓。
幼儿教育专家说,接孩子的早晚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认真讨论一番,看看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到底啥时间接更科学?
早接派家长:满满的都是爱
早接是一种安慰
(丁丁妈妈,孩子4岁)
我每天都是早早地来接孩子。有时候因为工作忙去不了,由孩子姥姥去接的时候,我也一再叮嘱她,一定要早点去。我看和我一样的家长很多,大家都早早地等在幼儿园门口,一旦开门就马上冲进去,然后趴在孩子的教室窗户上,看看孩子在里面干什么。尽管现在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亲眼看看孩子在里面的表现,有没有交到新朋友,是不是开心快乐等。
除了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外,早点接孩子,我觉得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安慰吧。他会觉得家长很关心他,很爱他,所以才这么迫切地想要见到他。孩子就怕家长不来接,怕家长把他忘记了。
早接是为了孩子的期盼
(小策妈妈,孩子3岁半)
每天早上送小策去幼儿园,我要离开时,他总是仰着小脸说:“妈妈,放学时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啊!”从入园第一天起到现在,只要开园,每天我都在下午4:30之前赶到幼儿园,一天都没落过。因为宝宝那么依赖我,相信我,我怎么忍心让他失望呢?
而且从他的话里我也听出,虽然在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和他玩耍,但是他与爸爸妈妈分别了一天,此时他也急于见到爸爸妈妈。如果周围的小朋友让爸爸妈妈接走了,他的心里就会着急,我的爸爸妈妈呢?所以,为了不让孩子着急,即便我是一个职业女性,办公室里还有很多活等着我干,我也会想办法尽量早点出现在儿子的幼儿园门口。
因为我喜欢看到儿子一见我就扔掉手中玩具,朝我跑来的样子。而我也张开双臂,告诉孩子:宝宝,妈妈没有辜负你的期盼。
晚接派家长:宝贝你好好玩
让孩子多玩一会儿
(天天妈妈,孩子5岁)
刚入园时,天天也是每天带着哭腔说:“妈妈,你早点儿来接我!”但是很快,他就适应并喜欢上了幼儿园生活。现在送他去幼儿园,他根本不提早点接他的事了。孩子刚去幼儿园时,我每天都按时接他。后来发现,我去接他他却不愿意马上走,非要和小朋友们再玩一会儿不可,现在变成非要等到最后一个小朋友离园他才走。我等他的时候,他总是不急不躁地玩玩具或者跟几个经常被晚接的小朋友一起玩,很开心的样子。
和老师交流得多了
(豆豆妈妈,孩子4岁)
现在有些家长把孩子看得太金贵了。幼儿园还没放学,门口就人山人海的。好不容易等到放学时间,大门一开,门口更是人声鼎沸,乱成一片。我实在受不了,几次接孩子,都因为人太多太挤,不是别人撞了我,就是我撞了别人。几次之后,我索性避开高峰期,晚些去接孩子。刚开始,我也担心孩子会不会看到别的小朋友被接走而自己的妈妈没来哭闹。可事实证明,豆豆适应得不错,她没有什么大的不良反应。
另外,我发现晚点去接孩子,有个更大的好处就是老师不那么忙了,这时家长可以更充分地向老师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而老师的回答也更耐心、细致,比早接好多了!
育儿专家:把握好一个度
国外有学者发现:在幼儿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是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孩子,往往虚荣心较强;相比之下,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往往性格更内向,甚至有些自卑。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家长早出现,意味着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较高。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能体会到这一点。所以,相比家长较晚出现的孩子,家长早出现会带给孩子较高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看,我妈妈(爸爸)是第一个来接我的!”较高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了自信。
但是如果家长平时总是第一个来接孩子,突然有一天家长不是第一个来接的,孩子可能就会感到异常失望,甚至抱怨家长为什么没有第一个来接。因为家长的一贯早来,已经成了孩子炫耀的资本。
尤其需要家长们重视的是,一定要避免总是最后接孩子。偶尔一两次晚接,不会对孩子产生大的影响,但如果经常如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比较低。因为长期目睹班里的其他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而自己形单影只,甚至还要搬个小板凳坐在园区门口等候,无形中给了孩子一种不好的感觉——你是不被爸爸妈妈重视的孩子,孩子会觉得自己被遗弃,由此带来的孤独无助感,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小巴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的爸爸妈妈很忙,他每天总是最后一个被接走。老师是这样描述他的:放学铃一响,一秒前还很活泼的小巴突然安静下来,随后站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默默看着其他小朋友被一个个接走,满眼惆怅。当教室里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小朋友时,他总会带头搬个小板凳放在幼儿园的铁栅栏后面,然后坐下,手里抱着书包,样子像极了一只受伤的小兽。
所以说,不管早接还是晚接,父母都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总是第一个接,也不要总是落在最后。
父母接孩子回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如果孩子平时由老人接送,那么每周至少改由爸爸或妈妈亲自接送一次。
爸爸妈妈始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每周由爸爸或妈妈亲自接送一次,看似微不足道,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爸妈很忙,所以大多数时间由奶奶或爷爷接送,但爸妈只要有时间,就会来接我!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有个妈妈讲述了她偶尔一次接孩子放学的情形:当孩子看到门外的我时,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他抬头自豪地跟老师说:“你看,妈妈今天来接我!”走到门口见到同学,他又情不自禁地和同学打招呼说:“今天,我妈妈也来接我了……”那种喜悦和满足让我百感交集,我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是一个尽责的妈妈。 家长答应了早接,但临时做不到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上幼儿园的孩子,已经有了不错的记忆,尤其是他们在意的事情会记得特别牢。如果妈妈平时很少接孩子,偶尔答应一次却忘记了,那么孩子等待妈妈时,会让人感到非常心酸。一段幼儿园里的视频曾记录过这样一刻:这个教室有前门也有后门,小男孩频频回头,生怕妈妈会走另一边。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身边的小朋友被一个个接走,小男孩越来越失望,越来越着急。他像一只患了狂躁症的小老鼠,开始焦躁地来回跑动。忽然,他抓着手里的衣服袋子使劲往地上一摔。他抽泣了一会儿,然后号啕大哭。
孩子越小,心灵越敏感、脆弱。如果大人平时接孩子比较早,偶尔晚接孩子,最好提前跟孩子说明:“今天妈妈(爸爸)有件比较重要的事要办,可能会晚点接你。但是一办完事情,我马上就去接你。”提前打预防针,孩子就会有所准备,知道自己没有被父母忘记。
温馨提示:
做好回家路上的“功课”
幼儿园放学了,在外等候多时的家长们终于接到了自己的宝贝。回家途中,很多家长怕累着孩子,会帮孩子背书包。其实,这是不必做的,而该去做的,家长您做到了吗?
要“走路回家”。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但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走回家,也给孩子一种“你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要“主动沟通”。为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聊幼儿园的一天,谈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的故事……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要“保持平静”。孩子入园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会有种种不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地表现出对孩子入园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能够帮助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要“分享快乐”。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自然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的紧张心理。回家途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这一天当中出现的快乐时刻。如,老师带你们做什么游戏了?有什么好笑和有趣的事情发生?
同时,以下禁忌家长要牢记:
忌“甜水等待”。每天都有“甜水等待”,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长此下去,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提倡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忌“刨根问底”。孩子离开父母一整天,父母惦念可以理解,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长问短,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种种不适应。
忌“偏听偏信”。家长对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也许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某某小朋友并没打他,而他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
如果家长做到以上的“四要”“三忌”,那么今天接孩子的工作算是圆满完成了。
幼儿教育专家说,接孩子的早晚对孩子性格的培养有着密切关系。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就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认真讨论一番,看看对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到底啥时间接更科学?
早接派家长:满满的都是爱
早接是一种安慰
(丁丁妈妈,孩子4岁)
我每天都是早早地来接孩子。有时候因为工作忙去不了,由孩子姥姥去接的时候,我也一再叮嘱她,一定要早点去。我看和我一样的家长很多,大家都早早地等在幼儿园门口,一旦开门就马上冲进去,然后趴在孩子的教室窗户上,看看孩子在里面干什么。尽管现在孩子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亲眼看看孩子在里面的表现,有没有交到新朋友,是不是开心快乐等。
除了能掌握第一手资料外,早点接孩子,我觉得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安慰吧。他会觉得家长很关心他,很爱他,所以才这么迫切地想要见到他。孩子就怕家长不来接,怕家长把他忘记了。
早接是为了孩子的期盼
(小策妈妈,孩子3岁半)
每天早上送小策去幼儿园,我要离开时,他总是仰着小脸说:“妈妈,放学时你要第一个来接我啊!”从入园第一天起到现在,只要开园,每天我都在下午4:30之前赶到幼儿园,一天都没落过。因为宝宝那么依赖我,相信我,我怎么忍心让他失望呢?
而且从他的话里我也听出,虽然在幼儿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和他玩耍,但是他与爸爸妈妈分别了一天,此时他也急于见到爸爸妈妈。如果周围的小朋友让爸爸妈妈接走了,他的心里就会着急,我的爸爸妈妈呢?所以,为了不让孩子着急,即便我是一个职业女性,办公室里还有很多活等着我干,我也会想办法尽量早点出现在儿子的幼儿园门口。
因为我喜欢看到儿子一见我就扔掉手中玩具,朝我跑来的样子。而我也张开双臂,告诉孩子:宝宝,妈妈没有辜负你的期盼。
晚接派家长:宝贝你好好玩
让孩子多玩一会儿
(天天妈妈,孩子5岁)
刚入园时,天天也是每天带着哭腔说:“妈妈,你早点儿来接我!”但是很快,他就适应并喜欢上了幼儿园生活。现在送他去幼儿园,他根本不提早点接他的事了。孩子刚去幼儿园时,我每天都按时接他。后来发现,我去接他他却不愿意马上走,非要和小朋友们再玩一会儿不可,现在变成非要等到最后一个小朋友离园他才走。我等他的时候,他总是不急不躁地玩玩具或者跟几个经常被晚接的小朋友一起玩,很开心的样子。
和老师交流得多了
(豆豆妈妈,孩子4岁)
现在有些家长把孩子看得太金贵了。幼儿园还没放学,门口就人山人海的。好不容易等到放学时间,大门一开,门口更是人声鼎沸,乱成一片。我实在受不了,几次接孩子,都因为人太多太挤,不是别人撞了我,就是我撞了别人。几次之后,我索性避开高峰期,晚些去接孩子。刚开始,我也担心孩子会不会看到别的小朋友被接走而自己的妈妈没来哭闹。可事实证明,豆豆适应得不错,她没有什么大的不良反应。
另外,我发现晚点去接孩子,有个更大的好处就是老师不那么忙了,这时家长可以更充分地向老师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而老师的回答也更耐心、细致,比早接好多了!
育儿专家:把握好一个度
国外有学者发现:在幼儿园里,那些经常被最早接走的孩子,自信程度往往比其他孩子高。但是固定被第一个接走的孩子,往往虚荣心较强;相比之下,最后被接走的孩子,尤其是经常被最后接走的孩子,往往性格更内向,甚至有些自卑。
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家长早出现,意味着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程度较高。孩子是非常敏感的,他能体会到这一点。所以,相比家长较晚出现的孩子,家长早出现会带给孩子较高的自尊感和自我价值感。“看,我妈妈(爸爸)是第一个来接我的!”较高的自尊感和价值感给孩子带来了自信。
但是如果家长平时总是第一个来接孩子,突然有一天家长不是第一个来接的,孩子可能就会感到异常失望,甚至抱怨家长为什么没有第一个来接。因为家长的一贯早来,已经成了孩子炫耀的资本。
尤其需要家长们重视的是,一定要避免总是最后接孩子。偶尔一两次晚接,不会对孩子产生大的影响,但如果经常如此,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就会比较低。因为长期目睹班里的其他孩子被爸爸妈妈接走,而自己形单影只,甚至还要搬个小板凳坐在园区门口等候,无形中给了孩子一种不好的感觉——你是不被爸爸妈妈重视的孩子,孩子会觉得自己被遗弃,由此带来的孤独无助感,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小巴就是这样一个可怜的孩子。他的爸爸妈妈很忙,他每天总是最后一个被接走。老师是这样描述他的:放学铃一响,一秒前还很活泼的小巴突然安静下来,随后站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默默看着其他小朋友被一个个接走,满眼惆怅。当教室里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个小朋友时,他总会带头搬个小板凳放在幼儿园的铁栅栏后面,然后坐下,手里抱着书包,样子像极了一只受伤的小兽。
所以说,不管早接还是晚接,父母都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总是第一个接,也不要总是落在最后。
父母接孩子回家,还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如果孩子平时由老人接送,那么每周至少改由爸爸或妈妈亲自接送一次。
爸爸妈妈始终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每周由爸爸或妈妈亲自接送一次,看似微不足道,对孩子来说却意义重大——爸妈很忙,所以大多数时间由奶奶或爷爷接送,但爸妈只要有时间,就会来接我!这对孩子来说,就是关注,就是爱。
有个妈妈讲述了她偶尔一次接孩子放学的情形:当孩子看到门外的我时,眼里放出异样的光彩,他抬头自豪地跟老师说:“你看,妈妈今天来接我!”走到门口见到同学,他又情不自禁地和同学打招呼说:“今天,我妈妈也来接我了……”那种喜悦和满足让我百感交集,我开始质疑自己是否是一个尽责的妈妈。 家长答应了早接,但临时做不到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呢?
上幼儿园的孩子,已经有了不错的记忆,尤其是他们在意的事情会记得特别牢。如果妈妈平时很少接孩子,偶尔答应一次却忘记了,那么孩子等待妈妈时,会让人感到非常心酸。一段幼儿园里的视频曾记录过这样一刻:这个教室有前门也有后门,小男孩频频回头,生怕妈妈会走另一边。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身边的小朋友被一个个接走,小男孩越来越失望,越来越着急。他像一只患了狂躁症的小老鼠,开始焦躁地来回跑动。忽然,他抓着手里的衣服袋子使劲往地上一摔。他抽泣了一会儿,然后号啕大哭。
孩子越小,心灵越敏感、脆弱。如果大人平时接孩子比较早,偶尔晚接孩子,最好提前跟孩子说明:“今天妈妈(爸爸)有件比较重要的事要办,可能会晚点接你。但是一办完事情,我马上就去接你。”提前打预防针,孩子就会有所准备,知道自己没有被父母忘记。
温馨提示:
做好回家路上的“功课”
幼儿园放学了,在外等候多时的家长们终于接到了自己的宝贝。回家途中,很多家长怕累着孩子,会帮孩子背书包。其实,这是不必做的,而该去做的,家长您做到了吗?
要“走路回家”。家长在接孩子时,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但要注意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完全能够做到自己走路回家;另一方面,坚持让孩子走回家,也给孩子一种“你已经长大了”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孩子心理的成熟。
要“主动沟通”。为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环境,家长要主动与孩子沟通。聊聊幼儿园的一天,谈谈他结识的新朋友,给孩子讲他喜欢的故事……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
要“保持平静”。孩子入园是家庭中的一件大事。孩子刚入幼儿园时,会有种种不适应的表现,这是正常的。其实,孩子对幼儿园生活的不适应往往受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影响。建议家长朋友接孩子回家后,要尽量保持家中往日平静的氛围,不要过分地表现出对孩子入园的关注,以免造成孩子紧张的情绪。家长平和的态度,能够帮助孩子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要“分享快乐”。孩子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自然会有些心理压力,给孩子减轻压力最好的办法是缓解孩子的紧张心理。回家途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回忆幼儿园这一天当中出现的快乐时刻。如,老师带你们做什么游戏了?有什么好笑和有趣的事情发生?
同时,以下禁忌家长要牢记:
忌“甜水等待”。每天都有“甜水等待”,会影响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饮水,长此下去,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我们提倡孩子喝白开水,因为白开水中含有饮料不具备而人体非常需要的微量元素。
忌“刨根问底”。孩子离开父母一整天,父母惦念可以理解,但接孩子回家后,全家人围着孩子问长问短,不仅使孩子厌烦,还会强化孩子入园的种种不适应。
忌“偏听偏信”。家长对刚入园的孩子有些不放心,会向孩子提出很多问题。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把想象与现实相混淆,他们也许会说出与事实不符的答案。如,某某小朋友并没打他,而他说:“某某小朋友打我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偏听偏信。
如果家长做到以上的“四要”“三忌”,那么今天接孩子的工作算是圆满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