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老区阜宁,地处江苏沿海中部,县域面积1439平方公里,人口109万。过去,阜宁由于沿海不临海、区位劣势明显、资源禀赋不足等原因,生产生活相对比较落后,部分老百姓还生活在贫困之中。
近几年来,阜宁老区紧紧围绕“奋战四年全面达小康,争先苏北跃进前八强”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跨越争先的新时期阜宁精神,创造了一个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较2007年增长2.2倍;完成财政总收入66.07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5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6.6倍、5.4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18253元、10545元,均实现五年翻一番。2013年6月,阜宁县顺利通过江苏省全面小康验收。
这一切令人欣喜的成绩背后,离不开时任县委书记王锦胜的身影。正是他这6年来,带领阜宁县四套班子和百万人民团结拼搏、创新创业,阜宁老区经济、民生才得以迅速发展。2013年11月2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的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王锦胜被评为2013年度“弘扬铁军精神,改变老区面貌的县委好书记”。
2013年12月9日上午,记者应约到达盐城市政府办公大楼,采访王锦胜。此时,他刚刚从阜宁县委书记一职离任,总觉得由他接受采访谈阜宁工作不大合适。记者一再表示,想了解的是阜宁6年来的情况,他才是最熟悉的人,王锦胜这才慢慢敞开了话闸。
一则故事引落男儿泪
王锦胜,江苏东台人,2007年11月15日调任阜宁县委书记。出身农民家庭的他,曾在东台长期担任基层党委工作,对革命老区本就有着深厚的感情。上任之初调研过程中听到的一则故事,使这份感情更加浓烈。一切都从这则故事开始谈起。
1943年2月的一个上午,阜宁县东沟乡赵庄,太阳有气无力地照射着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人们谈论着不久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战斗。原来,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在带领部队转移途中,在此与下乡扫荡的日伪军遭遇。警卫排长陈长发等十几个人留下阻击,掩护主力突围。任务完成后,陈长发因风寒病重,就在这个村的刘大娘家养病。没想到这天上午,几十个日伪军来到村庄,把陈长发和刘大娘的儿子还有村里五六个青年人抓起来,绑到村边的树上。他们要找新四军,于是对村民们说:“你们把你们的儿子、丈夫领回家吧。”刘大娘走过儿子身边时没有停留,走到陈长发面前说:“这是我的儿子。”最后,刘大娘的儿子被日伪军用刺刀捅死在绑着他的苦楝树下。
听完这则故事,王锦胜的眼眶湿润了,再坚强的男儿也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泪水。多么朴实而伟大的母亲啊!老区人民真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在保护和支援新四军。这也更加坚定了王锦胜带领老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好日子的决心,因为这些是老区人民当年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后应得的。
晨跑中谋定抢救红色历史计划
上任之初,王锦胜庄严地为自己和工作班子许下了承诺,要做到“每天都要有新激情、每天都要有新要求、每天都要有新作为,两步并作一步走、一天干成两件事”。他也的确是这样坚持的,记者翻开他的工作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每日计划,有条不紊。问及这样做的原因,他表示一是约束自己,二是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起带头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
为了保证白天有足够的精力工作,王锦胜到阜宁后,坚持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跑步锻炼身体。阜宁老城区20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初来乍到,这也是王锦胜熟悉阜宁情况的重要途径。有一天早晨,王锦胜跑步到达阜宁县烈士陵园。高耸的纪念碑,陈毅题写的“立德立功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边乱糟糟的环境,又一次触动了王锦胜的心弦,萌生了新建铁军广场的想法。“当时烈士陵园旁边有家新华书店,靠着新华书店职工宿舍旁是老工业局。工业局后面有个老干部活动中心……”说起当年的景象,王锦胜如数家珍。这都是他一步步走过的地方。
上班之后,王锦胜当机立断,组织会议,提出要“抢救烈士陵园,建立铁军广场,修建铁军纪念馆”。到2008年底,仅用10个月时间,所有工程全部完成。在这10个月期间,王锦胜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去施工现场察看工程进度。烈士陵园门口除了保留1959年初建时的牌坊外,全部拆除,周边的新华书店、工业局、居民住宅楼等共300亩地被拆迁平整,兴建了铁军广场。在烈士陵园内投入450万元兴建铁军纪念馆,经过近一年的工程建设和资料搜集,一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布馆面积603平方米,分四大展厅,集照片、雕塑、实物、现代影视及声、光、电于一体的展览馆,展现在阜宁老区人民面前。阜宁铁军纪念馆的落成,不仅为铁军广场添色增辉,而且为阜宁的红色旅游增添了一个亮丽的景点。
全国首家实施“慰烈工程”
革命战争年代,阜宁老区经历过大小战斗千余次,先后有3000多名仁人志士在这里牺牲,其中阜宁籍就有1800多名。当时由于条件所限,上千名烈士只能安葬在乡间田野。多年的风雨侵蚀,多次的土地变更,许多烈士的坟墓破损不堪。
为了告慰先烈、激励后人,阜宁县在全国首家实施“慰烈工程”,累计投入3200多万元,将原散葬在全县乡村的848名烈士墓全部迁移到县烈士陵园、益林和芦蒲烈士陵园。这项工程的实施,既对烈士有了很好的告慰、烈士的亲属有了妥善的交代,又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了红色资源,使之成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基地。
2009年底,时任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观看《2009年全国民政工作大回顾》展览片,在看到“部门地区开展慰烈工程”时,立即要求回放,并详细询问具体情况。江苏省民政厅派人到阜宁调查,并向民政部汇报。民政部优抚安置局又派人到阜宁核实后,倡导在全国立即推广阜宁的“慰烈工程”。此后,江苏省民政厅还专门在阜宁召开了经验交流会进行推广。
令人震撼的自来水工程 截至2012年底,阜宁县仍有69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存在问题。他们是由分散的236座小水厂供水,平均每天只能供水4小时左右,水压不足,水质也得不到保证。王锦胜在沟墩镇条岗村驻点调研期间得知,该村30%的村民因为喝深井水得了肾结石、胆结石等疾病。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当工作人员问王锦胜是否需要带些自来水以便饮用,他摆摆手,他要和农村居民喝一样的水!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这是逼着自己尝尝老百姓喝的什么水,也逼着自己下定决心解决自来水问题。
从2010年开始,阜宁县加快实施区域统一供水工程,累计投入7.5亿元,积极构建以县自来水厂为主,城东水厂、凯发水厂为辅的“一主两辅”供水格局,建成一级管网166.7公里、二级管网658公里、三级管网1.33万公里。2013年国庆前夕,全面完成229家小水厂改制、三级管网改造、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24小时供水“四大任务”。
2013年9月26日上午,童营村村民杨廷华家中的水管哗哗流出干净的自来水。作为阜宁最远的一处供水点,他家通水标志着阜宁全境百姓自此全部喝上“四同水”。
走出“交通洼地” 打通“经济命脉”
“阜宁到,车子跳”,简简单单的六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以前阜宁的交通状况。阜宁处于盐城的内陆地区,临海不靠海,是典型的“交通洼地”。闭塞的交通与保守的思想、落后的经济如影随形。打破交通瓶颈,建公路、建高速公路,建铁路、建高速铁路,建港口、建入海港口,成为阜宁多少代人心中的梦想。
2007年底,以王锦胜为首的新县委班子提出“大路大发、小路小发、路畅更发”的理念,强调必须要发展交通,打通“经济命脉”。截至2013年12月初,累计投入近130亿元,建设一级公路219公里,竣工通车176公里,打通了县城和经济园区对外快速通道。长12.5公里的沿海高速公路阜宁连接线、21公里的204国道阜宁段、14.7公里的231省道阜宁段、24.6公里的234省道等,已形成公路铁路互补、水路陆路联运的立体交通格局。
阜宁至建湖的高速已于2012年年底开工建设。2014年建成后,从阜宁县城上高速只要5分钟,去南京等大城市将缩短近1小时的路程。不仅如此,沿海高速铁路阜宁段及站点工程,也于2013年12月7日全面开工,全长8.2公里,建成后将为全县经济高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持。“两高”工程将彻底改变阜宁不通高速的历史。
直面谩骂,振兴阜宁教育
2007年,阜宁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高考成绩全市垫底,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托关系“择校”现象严重……新任县委书记王锦胜面临的教育形势异常严峻。2007年底,时任阜宁中学校长陈穆请辞,这对王锦胜来讲更是雪上加霜。当时正值寒冬,县委宣传部长受王锦胜之命,在陈穆家中做了一夜思想工作,也未能阻其去意。一方面因为学校成绩压力大,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已经对阜宁教育失去了信心。
关乎阜宁“下一代”的教育事业必须优先发展!经过认真调研,王锦胜为阜宁教育定下了“三关”。一是教师调配关,凡是逆向流动,都必须经过公开选拔;二是学校招生关,所有中小学生一律平等,无论是否干部子女,一律按分数进学校;三是干部任用关,现有学校干部一律重新竞争上岗,并且严格控制人数。当时,有位副县长的儿子中考没能考上重点高中,他的夫人找到王锦胜,想通过关系帮忙解决。王锦胜铁面无私,对那位副县长说,如果你破了我的规矩,你分管的工作也就不要干了。后来,这位副县长反过来做他夫人工作,他的儿子最终也没能进入重点高中。
当时,有人在背地里骂王锦胜不通人情,但是王锦胜丝毫不为所动,因为他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为了阜宁的未来!2013年高考,阜宁县本二以上进线人数全市第三,其中本一进线人数全市第一,并成功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如今,阜宁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大家终于理解了王锦胜的良苦用心。
2013年12月4日,王锦胜从阜宁县委书记一职离任。在告别会上,他引以为豪地向全体人员表示,他和工作班子真正实践了上任之初的承诺,阜宁6年,虽是苦乐年华,但绝对无怨无悔。他和阜宁人民深情告别,和这片充满无限生机、充满活力的热土深情告别。他说:“我真诚地说一声,阜宁永远是我珍爱的故乡。从今天开始,我虽然离开了阜宁的工作岗位,但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永远眷恋阜宁人民,永远感恩这方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永远关心和支持阜宁发展。阜宁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阜宁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宽裕安康!”
近几年来,阜宁老区紧紧围绕“奋战四年全面达小康,争先苏北跃进前八强”的奋斗目标,大力弘扬艰苦创业、负重奋进、团结拼搏、跨越争先的新时期阜宁精神,创造了一个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黄金期。2012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较2007年增长2.2倍;完成财政总收入66.07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5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6.6倍、5.4倍;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18253元、10545元,均实现五年翻一番。2013年6月,阜宁县顺利通过江苏省全面小康验收。
这一切令人欣喜的成绩背后,离不开时任县委书记王锦胜的身影。正是他这6年来,带领阜宁县四套班子和百万人民团结拼搏、创新创业,阜宁老区经济、民生才得以迅速发展。2013年11月2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的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王锦胜被评为2013年度“弘扬铁军精神,改变老区面貌的县委好书记”。
2013年12月9日上午,记者应约到达盐城市政府办公大楼,采访王锦胜。此时,他刚刚从阜宁县委书记一职离任,总觉得由他接受采访谈阜宁工作不大合适。记者一再表示,想了解的是阜宁6年来的情况,他才是最熟悉的人,王锦胜这才慢慢敞开了话闸。
一则故事引落男儿泪
王锦胜,江苏东台人,2007年11月15日调任阜宁县委书记。出身农民家庭的他,曾在东台长期担任基层党委工作,对革命老区本就有着深厚的感情。上任之初调研过程中听到的一则故事,使这份感情更加浓烈。一切都从这则故事开始谈起。
1943年2月的一个上午,阜宁县东沟乡赵庄,太阳有气无力地照射着这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人们谈论着不久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战斗。原来,新四军第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在带领部队转移途中,在此与下乡扫荡的日伪军遭遇。警卫排长陈长发等十几个人留下阻击,掩护主力突围。任务完成后,陈长发因风寒病重,就在这个村的刘大娘家养病。没想到这天上午,几十个日伪军来到村庄,把陈长发和刘大娘的儿子还有村里五六个青年人抓起来,绑到村边的树上。他们要找新四军,于是对村民们说:“你们把你们的儿子、丈夫领回家吧。”刘大娘走过儿子身边时没有停留,走到陈长发面前说:“这是我的儿子。”最后,刘大娘的儿子被日伪军用刺刀捅死在绑着他的苦楝树下。
听完这则故事,王锦胜的眼眶湿润了,再坚强的男儿也没能控制住自己的泪水。多么朴实而伟大的母亲啊!老区人民真正是用自己的一切在保护和支援新四军。这也更加坚定了王锦胜带领老区人民早日过上更好日子的决心,因为这些是老区人民当年为革命事业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后应得的。
晨跑中谋定抢救红色历史计划
上任之初,王锦胜庄严地为自己和工作班子许下了承诺,要做到“每天都要有新激情、每天都要有新要求、每天都要有新作为,两步并作一步走、一天干成两件事”。他也的确是这样坚持的,记者翻开他的工作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每日计划,有条不紊。问及这样做的原因,他表示一是约束自己,二是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起带头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
为了保证白天有足够的精力工作,王锦胜到阜宁后,坚持每天早上5点钟起床跑步锻炼身体。阜宁老城区20平方公里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初来乍到,这也是王锦胜熟悉阜宁情况的重要途径。有一天早晨,王锦胜跑步到达阜宁县烈士陵园。高耸的纪念碑,陈毅题写的“立德立功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边乱糟糟的环境,又一次触动了王锦胜的心弦,萌生了新建铁军广场的想法。“当时烈士陵园旁边有家新华书店,靠着新华书店职工宿舍旁是老工业局。工业局后面有个老干部活动中心……”说起当年的景象,王锦胜如数家珍。这都是他一步步走过的地方。
上班之后,王锦胜当机立断,组织会议,提出要“抢救烈士陵园,建立铁军广场,修建铁军纪念馆”。到2008年底,仅用10个月时间,所有工程全部完成。在这10个月期间,王锦胜基本上每天晚上都会去施工现场察看工程进度。烈士陵园门口除了保留1959年初建时的牌坊外,全部拆除,周边的新华书店、工业局、居民住宅楼等共300亩地被拆迁平整,兴建了铁军广场。在烈士陵园内投入450万元兴建铁军纪念馆,经过近一年的工程建设和资料搜集,一座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布馆面积603平方米,分四大展厅,集照片、雕塑、实物、现代影视及声、光、电于一体的展览馆,展现在阜宁老区人民面前。阜宁铁军纪念馆的落成,不仅为铁军广场添色增辉,而且为阜宁的红色旅游增添了一个亮丽的景点。
全国首家实施“慰烈工程”
革命战争年代,阜宁老区经历过大小战斗千余次,先后有3000多名仁人志士在这里牺牲,其中阜宁籍就有1800多名。当时由于条件所限,上千名烈士只能安葬在乡间田野。多年的风雨侵蚀,多次的土地变更,许多烈士的坟墓破损不堪。
为了告慰先烈、激励后人,阜宁县在全国首家实施“慰烈工程”,累计投入3200多万元,将原散葬在全县乡村的848名烈士墓全部迁移到县烈士陵园、益林和芦蒲烈士陵园。这项工程的实施,既对烈士有了很好的告慰、烈士的亲属有了妥善的交代,又有效地抢救和保护了红色资源,使之成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员干部的廉政教育基地。
2009年底,时任民政部部长李学举观看《2009年全国民政工作大回顾》展览片,在看到“部门地区开展慰烈工程”时,立即要求回放,并详细询问具体情况。江苏省民政厅派人到阜宁调查,并向民政部汇报。民政部优抚安置局又派人到阜宁核实后,倡导在全国立即推广阜宁的“慰烈工程”。此后,江苏省民政厅还专门在阜宁召开了经验交流会进行推广。
令人震撼的自来水工程 截至2012年底,阜宁县仍有69万农村居民饮用水存在问题。他们是由分散的236座小水厂供水,平均每天只能供水4小时左右,水压不足,水质也得不到保证。王锦胜在沟墩镇条岗村驻点调研期间得知,该村30%的村民因为喝深井水得了肾结石、胆结石等疾病。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当工作人员问王锦胜是否需要带些自来水以便饮用,他摆摆手,他要和农村居民喝一样的水!用他自己的话来讲,这是逼着自己尝尝老百姓喝的什么水,也逼着自己下定决心解决自来水问题。
从2010年开始,阜宁县加快实施区域统一供水工程,累计投入7.5亿元,积极构建以县自来水厂为主,城东水厂、凯发水厂为辅的“一主两辅”供水格局,建成一级管网166.7公里、二级管网658公里、三级管网1.33万公里。2013年国庆前夕,全面完成229家小水厂改制、三级管网改造、城乡供水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24小时供水“四大任务”。
2013年9月26日上午,童营村村民杨廷华家中的水管哗哗流出干净的自来水。作为阜宁最远的一处供水点,他家通水标志着阜宁全境百姓自此全部喝上“四同水”。
走出“交通洼地” 打通“经济命脉”
“阜宁到,车子跳”,简简单单的六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以前阜宁的交通状况。阜宁处于盐城的内陆地区,临海不靠海,是典型的“交通洼地”。闭塞的交通与保守的思想、落后的经济如影随形。打破交通瓶颈,建公路、建高速公路,建铁路、建高速铁路,建港口、建入海港口,成为阜宁多少代人心中的梦想。
2007年底,以王锦胜为首的新县委班子提出“大路大发、小路小发、路畅更发”的理念,强调必须要发展交通,打通“经济命脉”。截至2013年12月初,累计投入近130亿元,建设一级公路219公里,竣工通车176公里,打通了县城和经济园区对外快速通道。长12.5公里的沿海高速公路阜宁连接线、21公里的204国道阜宁段、14.7公里的231省道阜宁段、24.6公里的234省道等,已形成公路铁路互补、水路陆路联运的立体交通格局。
阜宁至建湖的高速已于2012年年底开工建设。2014年建成后,从阜宁县城上高速只要5分钟,去南京等大城市将缩短近1小时的路程。不仅如此,沿海高速铁路阜宁段及站点工程,也于2013年12月7日全面开工,全长8.2公里,建成后将为全县经济高速增长提供有力支持。“两高”工程将彻底改变阜宁不通高速的历史。
直面谩骂,振兴阜宁教育
2007年,阜宁教育教学质量不高,高考成绩全市垫底,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托关系“择校”现象严重……新任县委书记王锦胜面临的教育形势异常严峻。2007年底,时任阜宁中学校长陈穆请辞,这对王锦胜来讲更是雪上加霜。当时正值寒冬,县委宣传部长受王锦胜之命,在陈穆家中做了一夜思想工作,也未能阻其去意。一方面因为学校成绩压力大,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已经对阜宁教育失去了信心。
关乎阜宁“下一代”的教育事业必须优先发展!经过认真调研,王锦胜为阜宁教育定下了“三关”。一是教师调配关,凡是逆向流动,都必须经过公开选拔;二是学校招生关,所有中小学生一律平等,无论是否干部子女,一律按分数进学校;三是干部任用关,现有学校干部一律重新竞争上岗,并且严格控制人数。当时,有位副县长的儿子中考没能考上重点高中,他的夫人找到王锦胜,想通过关系帮忙解决。王锦胜铁面无私,对那位副县长说,如果你破了我的规矩,你分管的工作也就不要干了。后来,这位副县长反过来做他夫人工作,他的儿子最终也没能进入重点高中。
当时,有人在背地里骂王锦胜不通人情,但是王锦胜丝毫不为所动,因为他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为了阜宁的未来!2013年高考,阜宁县本二以上进线人数全市第三,其中本一进线人数全市第一,并成功创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如今,阜宁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大家终于理解了王锦胜的良苦用心。
2013年12月4日,王锦胜从阜宁县委书记一职离任。在告别会上,他引以为豪地向全体人员表示,他和工作班子真正实践了上任之初的承诺,阜宁6年,虽是苦乐年华,但绝对无怨无悔。他和阜宁人民深情告别,和这片充满无限生机、充满活力的热土深情告别。他说:“我真诚地说一声,阜宁永远是我珍爱的故乡。从今天开始,我虽然离开了阜宁的工作岗位,但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永远眷恋阜宁人民,永远感恩这方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永远关心和支持阜宁发展。阜宁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阜宁人民的生活一定会更加宽裕安康!”